文/蔡天新 浙江大學數學學院教授,詩人、隨筆和遊記作家。近作有《26城記》《日內瓦湖》《數學傳奇》《數學簡史》《數學的故事》《帶著數字和玫瑰旅行》。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簡稱波赫)東鄰塞爾維亞、黑山,其餘三面均為克羅埃西亞所環繞。一條狹長的水道使得黑塞哥維那在亞得裡亞海內雷特瓦水道上有一個20公裡寬的出海口,它沿著達爾馬提亞海岸將克羅埃西亞分成兩部分。這個國家的居民主要由穆斯林、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埃西亞人組成,他們自稱波士尼亞人,和另外幾個獨立的國家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黑山、斯洛維尼亞幾乎講著同一種語言,即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在面貌和服飾舉止上卻容易區分。但塞族人多為東正教徒,使用的是西裡爾字母;克族和其他民族多為天主教徒,使用的是拉丁字母;波赫的穆斯林也是斯拉夫人後裔,他們在土耳其奧斯曼帝國長期統治以後皈依了伊斯蘭教。
在歷史上,南部小巧的黑塞哥維那曾長期從屬於中北部的波士尼亞,首都塞拉耶佛正好處在分界線上,多種民族相互混居,這在和平時期形成了一種世界大同的氣氛,但也數次釀成了導致戰爭的敵意。羅馬人、匈牙利人、土耳其人、奧地利人先後侵佔過這片土地。1914年,奧地利大公斐迪南和夫人在薩那熱窩被波士尼亞的塞爾維亞學生普林西普刺殺,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在上個世紀90年代,隨著蘇聯的解體和東歐的劇變,波赫捲入了民族主義浪潮,穆斯林和克羅埃西亞人要求獨立,而塞爾維亞人則拒絕。於是,一場殘酷的內戰不可避免。在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仍然駐紮這座城市的時候,我乘坐一列火車從克羅埃西亞首都薩格勒布緩慢地抵達。
塞拉耶佛是一座風景如畫的城市,坐落在波士尼亞河的源頭米利茨亞卡河流經的山谷中,海拔1000多米,曾經舉辦過1984年冬奧會。這座盛產美女的城市匯集了多種對立的宗教,有著「歐洲的耶路撒冷」之美譽。至今城北和城西分別有一個塞族和穆斯林-克羅埃西亞人的長途汽車站。在建築方面以伊斯蘭風格最有特色,此城有一半居民是穆斯林,簡樸淡雅的清真寺、內部裝飾華麗的木製房屋和古老的土耳其集市,再配上那幾座真實的戰爭紀念碑,有軌電車沿著河岸緩緩而行,使塞拉耶佛可望在不久將來再次成為著名的旅遊勝地。
提到塞拉耶佛,不由讓我想起上個世紀的兩部電影《橋》和《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這兩部片子講的是當地人民英勇打擊法西斯德國侵略者的故事,導演克爾瓦瓦茨和主要演員日沃伊諾維奇均來自薩那熱窩,一個是穆斯林,另一個是塞爾維亞人。日沃伊諾維奇,也就是中國人熟悉的「瓦爾特」,被老一輩的南斯拉夫人親切地稱作巴塔,巴塔曾經競選塞爾維亞總統,2016年去世。
【編輯:付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