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赫戰爭:塞拉耶佛戰場成人間煉獄,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2021-02-13 網際網路數字圈

1997年7月,塞爾維亞總統米洛舍維奇因任期到期無法連任,於是轉而競選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總統。米洛舍維奇成功當選後實行的政策是全體塞爾維亞人生活在一個統一的國家,即在那些獨立的國家中,塞族人要有民族自決權。

這一政策導致民族混居的地區產生衝突,被反對者批評為大塞爾維亞主義。克羅埃西亞和波赫的塞族人則受到鼓舞,意圖通過武力手段要求建立塞族自治區,從而引發克羅埃西亞戰爭和波赫戰爭。一時間,有著歐洲火藥桶之稱的巴爾幹半島再一次被點燃了。

1991年6月,克羅埃西亞宣布獨立後,境內塞爾維亞族三大區也先後宣布獨立,並於當年12月成立了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土地面積約佔克羅埃西亞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這對年輕的克羅埃西亞共和國來說無疑是一個嚴峻挑戰。

一開始,克羅埃西亞軍隊攻勢兇猛,塞族軍隊難以招架。1991年9月中旬,南斯拉夫軍隊為了保護塞族自治區,增援部隊陸續進入克羅埃西亞境內,雙方交火不斷。一直到1995年8月,克羅埃西亞實行風暴行動,終於使克羅埃西亞戰爭進入了尾聲。

戰鬥打響的當天,克羅埃西亞軍隊遭遇,塞族軍隊頑強抵抗,傷亡慘重,但克軍很快突破塞族後勤供應線,塞族軍隊全線潰退,最終克羅埃西亞獲勝,並重新控制了大部分被塞族佔領的領土。同樣是解體後民族問題的戰爭,幾乎同時期的波赫戰爭卻更加混亂和殘酷。

波赫是前南斯拉夫聯邦的六個共和國之一,位於南聯邦的中部,面積5.1萬多平方公裡,人口436萬。波赫是一個信奉不同宗教的、不同民族混居的共和國,信奉東正教的塞爾維亞族佔總人口的32%,信奉天主教的克羅埃西亞族佔18.4%,最大的人口集團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族,佔總人口的39.5%。長期以來,這三大民族充滿矛盾積怨甚深。

南斯拉夫解體之後,波赫的穆斯林族和克羅埃西亞族一心想從聯邦國家中獨立出去,對此塞族人堅決反對,塞族主張建立鬆散的聯邦制國家,並要求自己有權和塞爾維亞共和國結為聯邦。1992年3月3,波赫共和國的穆斯林族和克羅埃西亞族的議員在塞族議員反對的情況下,宣布波赫獨立。

這國家一獨立就涉及到了分家產的問題,克族和穆族想分地盤自治甚至獨立,而塞族想一個人做老大,於是就打了起來。3月下旬,波赫穆斯林武裝與塞族的後盾南斯拉夫人民軍展開了激戰。正當戰火在波赫境內蔓延之際,歐共體國家和美國於4月6號和7號,宣布承認波赫共和國為獨立主權國家。

這無疑是給波赫局勢火上澆油,使波赫內戰驟然升級之後,波赫境內的五個塞族自治區隨即宣布成立波赫塞爾維亞共和國,脫離波赫獨立,以獨立對獨立大有魚死網破之勢。一開始克族和穆族聯合起來打塞族,按道理他們三方也折騰不出大動靜,打幾個月糧草耗盡,也就不得不坐下來談判。

但是塞族有國外的支持,比如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於是二打一很快變成了一打二,而且大有打不過的架勢,因為不久之後再足就佔了全波赫70%的土地。看著克族在波赫被人虐,已經獨立出去的克羅埃西亞不能坐視不管吧,於是派兵到波赫幫忙。一夜之間,波赫數10萬人拿起武器混戰在這塊土地上,鄰裡街坊兵器相見,和睦家庭夫妻反目、家破人亡。

波赫人自己也不曾料到,他們中的許多人會離開祖祖輩輩繁衍生息的家園,
流落異鄉他國。一開始,戰火從波赫首都塞拉耶佛燃起,接著向東部、北部、東北部、西部、西南部地區蔓延開來。不到三個月,戰火就遍及了波赫85%的地區。交戰雙方在波赫大大小小几十個戰場上展開了一場爭奪控制區的激烈而殘酷的大混戰。

1992年6月,各方兵力總計達50萬。在城池爭奪戰中,塞拉耶佛的爭奪最激烈、持續時間最長,戰鬥最為殘酷,人員物資損失也最為慘重,炮彈、子彈像雨點般射向室內的每個角落,塞拉耶佛淹沒在濃濃的硝煙和火海中。

塞族由於得到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的支持,加之前參戰部隊中有4萬是前南人民軍,1992年5月撤離時留下的波赫及塞族官兵,裝備有坦克、大炮、飛機等重武器,所以塞族在軍事上佔有明顯優勢,最終塞族以有利的地形、更加精良的武器優勢兵力,控制了進出塞拉耶佛要道和塞拉耶佛機場,從此塞拉耶佛便處於塞族武裝力量的圍困之中。為打破塞族的圍困,穆斯林發動了無數次的反圍攻勢,企圖重新控制該市。為結束圍困,國際社會也做出了不少的努力。

在三方中艱苦的調節,諷刺的是,調節的主角正是那些為波赫內戰推波助瀾的西方國家,但最終國際社會的斡旋沒有起到任何作用。1992年,在塞族武裝節節勝利下,穆斯林和克羅埃西亞兩族互相埋怨,穆克兩族的聯盟關係破裂,雙方交戰的戰場瞬間變成了第三方混戰。在這段混戰的日子裡,發生了影響惡劣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塞族人到斯雷布雷尼察這個穆斯林聚集區,把裡面的男性穆斯林趕盡殺絕了,婦女兒童也受盡了凌辱。

1993年5月6日,塞拉耶佛已經被圍困長達一年了。這一天,聯合國安理會在波赫建立塞拉耶佛、比哈奇等六個安全區,聯合國維和部隊進入塞拉耶佛,那些處於圍城中的居民缺水、缺糧、缺醫少藥。現在靠著聯合國部隊運來的人道主義救援物資才能夠勉強度日。

這座飽經戰火的歷史名城早已經失去了歷史的光澤,市內80%的建築物被毀,名勝古蹟彈痕累累,成了殘垣斷壁,昔日的公園和校園的空地成了埋葬死難者的墓地。塞拉耶佛的一切還僅僅是波赫內戰的縮影而已,戰爭的殘酷遠比這個城市所遭受的傷痛來得更為慘烈。

1994年2月5日,在波赫首府塞拉耶佛,一顆炮彈在市中心菜市場的人群中爆炸,許多人當場被炸得身首分離、血肉橫飛,68人被炸死200多人受傷。慘案發生後,波赫穆斯林族和塞族領導人都互相指責對方屠殺無辜平民。這一事件後,聯合國安理會正式授權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開始空襲,同時克羅埃西亞族和穆斯林族再度結成同盟。94年3月,波赫戰場由三方混戰重新回到了兩軍對壘的狀態。4月10號,北約開始轟炸塞族陣地,打開了持續一年來的空中打擊的序幕。

北約的目的十分明確,削減塞族的軍事力量,讓交戰雙方轉移到談判桌上來。交戰雙方處於焦灼狀態之時,為了迫使塞蘇接受西方提出的談判條件,北約制定了一個絕密的空中打擊計劃。1995年8月30日凌晨,北約以塞拉耶佛遭炮擊為由,出動3400餘架飛機對波赫塞族陣地實施空中突擊,並發射十三枚戰斧式巡航飛彈。兩周後,波赫塞族的指揮控制通信系統完全陷入癱瘓,塞軍近百分之四十的炸藥庫被摧毀,塞族領導人被迫回到談判桌。

1995年11月21日,在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的一個空軍基地,南聯盟塞爾維亞、波赫、克羅埃西亞三國總統達成波赫和平框架協議,持續了3年零9個月的波赫內戰結束。波赫戰爭造成了27.8萬人死亡,200多萬人淪為難民。戰火雖然被撲滅了,但是由於民族矛盾尖銳複雜,協議也存在缺陷,和平還很脆弱。可以說時至今日,波赫地區仍然處於緊張狀態。

相關焦點

  • 塞拉耶佛沒有眼淚波赫
    鄭秀文的這首《塞拉耶佛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傳唱度很高,講的是波赫內戰中的孤城塞拉耶佛,有一個塞爾維亞族的小夥子與一個穆斯林姑娘相愛了。兩個民族正在經歷血腥的戰爭,卻無法改變兩人的深情。當他們決定出逃穿越戰線時,雙雙被槍殺。
  • 與塞爾維亞分家的波赫:今天的瓦爾特還會保衛塞拉耶佛嗎?
    教堂旁邊還有紀念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在波赫戰爭後訪問塞拉耶佛的塑像。從老城轉出河邊,可以見到皇帝清真寺。這是塞拉耶佛最古老的清真寺,是五百多年前奧斯曼帝國徵服波赫地區時所建造,給波赫地區帶來了伊斯蘭教。當年,電影裡的瓦爾特保衛的是南斯拉夫的塞拉耶佛。諷刺的現實是,南斯拉夫解體後,在1992年,波赫等國宣告獨立,塞爾維亞的版圖大幅縮水,打碎了塞爾維亞人在巴爾幹地區建立「大塞爾維亞」的夢想。在剛剛宣告獨立,一切都還在混沌中的波赫,為了爭奪地盤,塞爾維亞族人、克羅埃西亞族人和穆斯林族之間大打出手,發生了著名的波赫戰爭。
  • 塞拉耶佛:戰爭已成往事
    此隧道也被稱作為"希望隧道" 或者是"救援隧道" 自從146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開始統治這裡後,波赫地區逐漸伊斯蘭化。如今佔波赫及塞拉耶佛人口最大比例的「波什尼亞克人」,就是當年改信伊斯蘭教的斯拉夫人後裔;在南斯拉夫時期(二戰後),他們被外界稱為「穆斯林族」。
  • 疫情逼近塞拉耶佛,浙江小夥堅守在這座二戰英雄城
    而在拉丁橋不遠的集市中,就是當年拍攝《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電影的取景地,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清真寺、鐵匠鋪、鐘錶店等都在這裡。 1992年至1995年,這裡爆發了繼二戰以來最大規模的戰爭——波赫戰爭爆發,整個塞拉耶佛被塞爾維亞武裝所包圍,城市如同人間煉獄,這也是現代戰爭史上時間最長的圍城戰。
  • 「血與蜜之地」——波赫戰爭爆發二十年祭
    2012年4月6日,在波赫戰爭爆發20周年的當天,在波赫首都塞拉耶佛市中心的狄托元帥大街上,11541把紅色椅子組成一條800米長的「紅色河流」,每把椅子代表一名戰爭期間遇難的塞拉耶佛市民——塞拉耶佛遭塞族部隊圍城四十多個月,甚至民眾上街買東西都可能遭狙擊手擊殺……(影片《瓦爾特》的導演克爾瓦瓦茨也死於這場圍困中)  同一場戰爭,不同的「紀念」
  • 走進戰火紛飛的塞拉耶佛——重溫經典影片《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
    四十多年後,我站在塞拉耶佛的黃堡上,從馮·迪特裡希上校的視角俯瞰山澗中綿延鋪開的英雄城市,發現這座城市在經歷了戰火的重重洗禮後,愈發顯得樸實而厚重。看慣了歐洲的景色,再看塞拉耶佛,覺得她是那麼的特別。儘管硝煙散盡,可城市依然處在戰爭的餘痛之中,人們越是滿足於這種平常的清閒自在,越是無言地訴說著曾經的戰爭帶來的是怎樣的人間煉獄。
  • 波赫首都塞拉耶佛紀念一戰爆發100周年
    核心提示:  新華網塞拉耶佛6月28日電 (記者韓建軍)波赫首都塞拉耶佛28日舉行一系列活動,紀念塞拉耶佛刺殺事件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   新華網塞拉耶佛6月28日電 (記者韓建軍)波赫首都塞拉耶佛28日舉行一系列活動,紀念塞拉耶佛刺殺事件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
  • 雜菜說一戰:塞拉耶佛事件到一戰,這一個月到底發生了什麼
    那麼一戰到底是怎麼爆發的呢?我們都知道導火索是塞拉耶佛事件,但是從塞拉耶佛事件到一戰爆發中間又經歷了什麼呢?對塞拉耶佛事件德國人也很開心,因為他覺得找到了開戰的理由,德皇威廉二世希望能在1914年,在他眼裡看這個千載難逢的年份發動一場戰爭。所以等到奧匈帝國尋求德國支持時,德國馬上同意了。德國皇帝威廉二世那德國的目的是什麼呢?德國首要目標並非塞爾維亞,也不是沙俄,而是法國。
  • 波赫疫情防控升級 全國宵禁 實拍疫情前的塞拉耶佛
    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不同國家都做了不同的措施,我們的好夥伴波赫也是,現在全國上下也是緊張防疫,路上都見不到什麼人。那麼,疫情前的波赫首都塞拉耶佛是什麼樣子的呢?塞拉耶佛是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的首都和經濟、文化中心。它有著發達的旅遊產業,被稱為「歐洲的耶路撒冷」,600年的歷史受到來自東西各大帝國的強烈影響,這也是塞拉耶佛觀光的魅力。在這裡,你可以感受前所未有的旅行意義。
  • 勿忘戰爭災難——走進塞拉耶佛一戰紀念博物館
    新華網塞拉耶佛7月26日電(記者韓建軍)塞拉耶佛一戰紀念博物館位於老城區,外表陳舊,內裡狹小,可以用簡陋二字來描述。然而,因為一戰導火索——塞拉耶佛刺殺事件的緣故,這家博物館成為外來遊客必看之地。    博物館正式名稱是「1878年至1918年塞拉耶佛博物館」,「1878年至1918年」所指為奧匈帝國統治波士尼亞時期。
  • 雜菜說一戰:塞拉耶佛事件到一戰,這一個月到底發生了什麼.
    那麼一戰到底是怎麼爆發的呢?我們都知道導火索是塞拉耶佛事件,但是從塞拉耶佛事件到一戰爆發中間又經歷了什麼呢? 塞拉耶佛事件大多數對歷史有興趣的人都知道,是一名塞爾維亞青年刺殺了奧匈帝國的王儲,當然,單純只是刺殺事件是爆發不了戰爭的。 關鍵在於事件爆發後怎麼做?
  • 「波赫戰爭」,誰是輸家?誰又是贏家?
    「波赫戰爭」是波士尼亞與黑塞哥維那之間三個民族發生的戰爭,也是前南斯拉夫內戰的一部分,這場戰爭與政治危機和經濟危機相互交織,與宗教爭端和領土糾紛相互混雜,而從戰爭的主要矛盾和形式上看,將它定性為民族戰爭更為恰當些。從參戰的各方來看,毫無疑問都是輸家,而從戰後的格局來看,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則是最大贏家。
  • 南斯拉夫解體,巴爾幹成為動亂和戰火的代名詞,波赫戰爭一觸即發
    然而,由於該地區民族成份複雜且跨界居住,居民宗教信仰不同,歷史上經常成為列強爭奪的主要 地點,一戰的導火索——"塞拉耶佛事件"正是在此地爆發。冷戰期間的東西方對峙抑制了這裡民族和宗教衝突的蔓延,但冷戰末期時,這些問題又迅速迸發出來,最終一發不可收拾,一場激烈的地區戰爭就此爆發。一、南斯拉夫解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南斯拉夫開始走向和平穩定的局面。
  • 塞拉耶佛,熄滅了的火藥桶|會玩
    橋的背後不遠處是不滿綠色的山脈,紅頂房子順著山坡自低向高延伸,在傍晚的夕陽下呈現讓人舒適的色調。我沉浸在風景中,忘記了沉重的歷史。也許塞拉耶佛不希望人們轉瞬便沉浸在風景中,忘記了沉重的歷史。於是在橋頭建起一座博物館,讓人們對於這個城市及這座橋,有更加深刻的了解。1878-1918博物館,光聽名字,它所記錄的歷史年代便已經很清楚了。
  • 波赫:戰爭與和平|讀+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簡稱波赫)東鄰塞爾維亞、黑山,其餘三面均為克羅埃西亞所環繞。一條狹長的水道使得黑塞哥維那在亞得裡亞海內雷特瓦水道上有一個20公裡寬的出海口,它沿著達爾馬提亞海岸將克羅埃西亞分成兩部分。
  • 現代巴爾幹血色記憶:追尋塞拉耶佛圍城戰遺蹟
    母親回來了;但戰爭並沒有如預期的那樣被遠遠留在身後。她從來不會嘗試去控制別人,但別人也同樣難以踏進她的領地。她可以訴說當時物資的短缺,取暖的困難,甚至鄰裡之間都發生了什麼事。但她從未流露出太多的情緒。「今天回想起來,講述戰時的塞拉耶佛太難了……她沒有和我們分享這些情緒,裝作無比堅強,但其實內在脆弱極了。」他後悔沒有給她更多的空間去把往事的重負卸下。
  • 「歡樂春節」首次登陸波赫 川劇絕活驚豔塞拉耶佛
    2017年新年伊始,連日的降雪讓巴爾幹歷史文化名城塞拉耶佛銀裝素裹。18日晚,塞拉耶佛人民劇院內歡歌笑語,掌聲雷動。來自中國四川省的藝術家們在此為波赫觀眾奉獻了一場中國文化的盛宴。受中國文化部委派,由四川藝術職業學院組織的「歡樂春節」東歐行演出團18日抵達波赫首都塞拉耶佛。這是「歡樂春節」首次登陸波赫,也由此開啟了2017年「歡樂春節」東歐四國巡演第二站的行程。當晚,能容納約500名觀眾的塞拉耶佛人民劇院座無虛席,洋溢著節日的喜慶氣氛。
  • 我的塞拉耶佛情節
    堅持要去塞拉耶佛,在他們的墓前獻上一束鮮花,是我的夙願,對我本身而言,也是為了找回已經近乎遺失的情感。波赫的三大民族:波士尼亞族、克羅埃西亞族和塞爾維亞族,實際上有著共同的祖先,只是在奧斯曼土耳其佔領巴爾幹後,皈依穆斯林的克族和塞族人成了現在的波士尼亞族。在波赫內戰前,異族通婚普遍,但戰爭改變了這一切,目前塞拉耶佛市民主要是波士尼亞族。
  • 波赫,不能忘卻的愛恨情仇
    這樣的開始,讓我想起那部著名的老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幾十年前它在中國很流行,幾乎每個中國人都至少看過一遍。100年前,就是在這座看上去毫不起眼的拉丁橋上,一次暗殺,直接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我用鏡頭布擦著相機上的雨水,說:「這座城市的歷史好沉重,引發了『一戰,『二戰中遭到重創,又在波赫戰爭中遭受嚴重內傷。」「那麼,你為什麼來塞拉耶佛呢?
  • 走進小眾的波赫
    倒是開過克國與波赫的國境線不久,就看到一個像景點一樣的地方,有幾輛旅遊大巴停那裡,山上貌似有個城堡遺蹟一樣的地方,之前從來沒看人說起過這裡。當時因為吃不準路上到底要多久,於是也沒有下車,但是回程的時候,我們還是去兜了一圈的,暫且先不詳說了。進了波赫境內後,一路就看到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因為之前從沒去過信伊斯蘭教的國家,於是覺得挺新奇的。其實除了各種清真寺,還有大片大片的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