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關大捷,林彪打的可不光是輜重部隊,還有日軍精銳主力

2021-02-13 老照片裡的世界

▲點擊上方的/藍字/方可關注我們

關於平型關大捷,很有一些所謂的專家學者看了點日軍的史料後,就開始大放厥詞:只不過用伏擊偷襲了一個日軍的輜重隊,有什麼稀奇的。

這些專家學者也不知道是什麼心態,拿著日軍的史料當寶貝,使勁貶低八路軍:「日本人才不會說謊呢。」

二戰時期,日軍謊報傷亡數字,那是全世界出了名的,按照日軍的戰果統計,美國早被他們滅了。這些人居然說日本人不撒謊。這是一個撒謊成性的民族,早的不說,前不久剛曝光的福島核電站廢水偷偷倒到太平洋裡,日本人撒謊了多少年了,以前不是一直不承認,說沒有嗎?

平型關大捷,戰鬥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15師騎兵營李鍾奇部的倒馬關戰鬥,獨立團楊成武部的腰站戰鬥,685團楊得志部、686團李天佑部、687團張紹東部在主伏擊戰場,687團一部的蔡家峪阻擊戰鬥,685團、686團的東泡池戰鬥。

其中只有主伏擊戰場是在圍殲日軍輜重部隊,裡面還有相當數量的步兵,其餘戰場都是在與日軍精銳主力在作戰。今天就來說一說東泡池方向的戰鬥。

東泡池方向的戰鬥,是指115師阻擊東泡池方向日軍的增援,一直到反攻東泡池、1886.4高地的戰鬥過程,是115師平型關戰鬥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軍事歷史意義!

說東泡池方向的戰鬥是115師平型關戰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好理解。怎麼還「具有重大的軍事歷史意義」,言過其實了吧?

沒有言過其實。因為近年來,國內外有關平型關研究的不少文章,給人們造成了一種影響,似乎八路軍115師平型關戰鬥,不過就是利用地形上的極大優勢、以突然襲擊的方式,打了日軍的一支輜重部隊而已,假如遇上日軍主力作戰部隊,戰鬥結果還不知如何呢。

而東泡池方向的戰鬥,恰恰回答了這個問題。以老紅軍組成的八路軍115師,即便使用比日軍差很多的裝備,與板垣師團主力作戰部隊進行1對1的正面對抗作戰,照樣打得日軍落荒而逃——就像歌裡唱的「打得鬼子魂飛魄散」!

日本人自己的史料都說,平型關伏擊戰後,龍澤中隊直到9月28日援軍到達才「小心翼翼地」進入老爺廟伏擊地域。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滿溝都是鬼子的屍體。3天都不敢進來看看,不是魂飛魄散是什麼?

正當115師主力在老爺廟至小寨村一線與日軍汽車隊、輜重隊激戰時,中午11時左右,日軍第21聯隊第三大隊趕來救援了。

關溝阻擊戰圖

日本史料記載:當日進行增援作戰的日軍即為第三大隊的第九(欠一個小隊,龍澤中隊)、第十(欠一個小隊,石上中隊長負重傷,吉川少尉代為指揮中隊)、第十一(欠兩個小隊,內藤中隊)和第十二中隊(橘機槍中隊)。

日軍的史料說:「汽車一過關溝村即與敵遭遇,當即火速下車,令吉川中隊向北邊高地,內藤中隊向南邊高地,橘機槍中隊協助龍澤中隊從中間平地進行攻擊。然後敵人以迫擊炮、重機槍猛烈射擊,兵力看來也比我方多十幾倍。尤其吉川中隊正面之敵舉起軍旗、吹起軍號,士兵各自扔出手榴彈,反撲過來。我方寡不敵眾而毫無辦法」。

日軍第三大隊的戰報說,調去增援的第九中隊(龍澤)當天共有6死21傷,第十中隊(吉川)4死5傷,第十一中隊(內藤)3死31傷,第十二中隊(橘機槍中隊)25死3傷。合計第三大隊當天死傷人數約為98人。

對於這樣的日本史料,有的專家學者深信不疑,拿來就用。甚至得出結論說:

「685團阻擊作戰斃傷敵數因有日軍方面具體到人名的統計,想亦大致可靠。至有網民懷疑日軍增援部隊第三大隊的統計不實,此當屬一種缺少根據的猜測。造假之事在中國軍隊中久已成為一種陋習,而在日軍當時則頗難做到。這是因為日本有嚴格的戶籍制度,日軍的士兵全部都有詳細檔案,受傷陣亡均須記入檔案,一旦出現死亡更必須及時通知家屬,以便家屬辦理相應手續和領取撫恤。故意隱瞞戰鬥傷亡在日軍條例裡也是有極其嚴厲的懲罰措施的。中日戰爭之初,日軍士氣較高,又是內部戰報,懷疑其不實,必須有確鑿的證據才是可以的。」

日軍方面具體到人名的統計,想亦大致可靠!

造假之事在中國軍隊中久已成為一種陋習!

而在日軍當時則頗難做到!

自己想當然,怎麼能給所有中國軍隊都扣上「造假久已成為陋習」的大帽子,又給日本人帶上一頂想造假都「頗難做到」的桂冠?

事實上,慣於在歷史事實面前,睜著眼睛、面不改色說謊話的不正是日本人嗎?日本人真的那麼可信,他們的史料就真的那麼值得我們信任,以至於「懷疑其不實,必須有確鑿的證據才可以」嗎?

不見得吧?

好,咱們就事論事,就說日軍第21聯隊第三大隊增援作戰的日方史料。稍微用腦子分析一下,就會知道,這段史料就是在造假!這些日本史料的作者是在拿他自己的巴掌,搡他自己的臉蛋!

我們知道,當時日軍第五師團一個步兵大隊的編制人數超過1000人,減去4個小隊,每小隊56人,還有776人。就算第三大隊在之前的戰鬥中減員1/4,參加增援戰鬥的日軍約為700人以上。

115師擔任阻擊作戰的,有685團2營5、6連和3營9、10連,4個連兵力是500餘人。兵力對比日軍稍多,武器裝備八路軍就不知道差到哪裡去了。

按照日軍第三大隊戰報,整個9月25日作戰中,死38傷60人,就算都是在增援戰鬥中的傷亡,也就佔參戰兵力的14%,其中戰死佔5.4%。這樣的傷亡比例,就「寡不敵眾」,丟下自己被圍攻的輜重部隊扭頭就跑?這是「鋼軍」嗎?這根本就是「豆腐渣軍」嘛。

特別可笑的是吉川中隊。前面說「吉川中隊向北邊高地進攻」,從圖上看應該就是1363高地。結果呢?「吉川中隊正面之敵舉起軍旗、吹起軍號,士兵各自扔出手榴彈,反撲過來。我方寡不敵眾而毫無辦法。」 這個吉川中隊才「4死5傷」,就「毫無辦法」了。如果按日本史料的說法描述的話大概是這樣的:鬼子們向1363高地衝上來,5連指導員楊俊才舉起駁殼槍高喊一聲「打」!八路軍機槍一齊開火,戰士們扔出手榴彈。楊俊才又大喊一聲:「衝啊!」衝鋒號吹響了,戰士們挺起刺刀衝下山去。日軍中隊長吉川一看大勢不好,急忙下令「撤」!鬼子們扔下4具屍體,拖著5個傷兵逃之夭夭。這是「大日本皇軍」嗎?這根本連偽軍都不如嘛。

「然後敵人以迫擊炮、重機槍猛烈射擊,兵力看來也比我方多十幾倍。」就算685、686兩個團都調過來也才4000餘人,還不到十倍呢。寫史料的人可以不知道,也可以不查實就胡寫。但是,當時在戰場上的日軍指揮官都是一路打過來的,槍一響,對方多少部隊、裝備如何,不能詳細了解,也能判斷出個八九不離十。這是戰場指揮員的基本素質,他心裡是有數的。所以,要麼是提供素材的親歷者撒謊,要麼是寫書的人胡說八道。張嘴就造假,怎麼叫「頗難做到」?

前面衝鋒的三個步兵中隊,在「十幾倍」的敵人「以迫擊炮、重機槍猛烈射擊」面前,分別才6死、4死、3死,後面用重機槍掩護的機槍中隊卻是25死。這都是哪兒跟哪兒啊?這是前面的鬼子逃得太快,把機槍中隊晾在那兒挨打呢?

日本人的這種史料,還「必須有確鑿的證據才可以」懷疑?太抬舉他們了吧。

寫這種史料的日本人,如果堅持他說的是實話,第三大隊就是只戰損這麼幾十人,那麼他就得認:坂垣師團不是什麼「鋼軍」,而是「豆腐渣軍」。遇上人數差不多,裝備比他們差得多的八路軍,傷亡14%,就「毫無辦法」,溜之大吉了?

要是他不願意承認坂垣師團是「豆腐渣軍」,他就得修改戰損數字。修改成,第三大隊反覆衝擊八路軍陣地,直到傷亡慘重,才不得不退出戰鬥撤回東泡池——這才像個「鋼軍」的樣子嘛。坂垣師團在之前的戰鬥中,與晉綏軍就是這樣反覆爭奪團城口、1886.4高地的;他們的輜重部隊與八路軍作戰,也是反覆爭奪老爺廟高地,戰死到最後一個人都沒有投降的,怎麼會戰鬥部隊遇上老紅軍立馬就尿褲子了?

我軍的戰史就不是這樣記錄的。在1363高地阻敵增援的686團2營5連,戰後被授予「平型關大戰突擊連」,是平型關戰鬥中唯一一個被授予英雄稱號的連隊,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年大閱兵的十個英模連隊之一。連隊的戰史裡記錄著,搶佔1363高地後,「居高臨下,一陣猛打,把敵人(企圖與5連搶佔高地的敵人,應該就是關溝的日軍護衛部隊)打了下去。」 「敵人哪裡會甘心失敗,又組織100多名鬼子(應該就是增援的第三大隊)進行衝擊。楊俊生和二排長指揮火力阻擊敵人,敵人仍不顧死活地呀呀吼叫著硬往上衝,戰士們猛投手榴彈,幾十個鬼子翻倒在陣地前沿,後面的幾十個鬼子又衝上來。戰士們一看手榴彈打光了,就奮不顧身地衝出戰壕,同衝上來的鬼子展開肉搏。」 「排長犧牲了,班長頂替,班長犧牲了,戰士接替指揮,就這樣前僕後繼,浴血奮戰,最後全連只剩30多人,仍然頑強地與敵人拚殺。」

在八路軍逐漸增大兵力向關溝突擊,並以一部攻擊辛莊,形成了抄擊後路之態勢的情況下,增援老爺廟的日軍21聯隊第3大隊終於「毫無辦法」地倉惶退向東泡池,685團部隊乘勝跟蹤追擊,一路掩殺過去,衝上日軍的炮兵陣地,繳了一門九二步兵炮!

115師在戰報中說,平型關戰鬥中繳獲一門九二步兵炮。這件事一直以來被有些人作為八路軍誇大戰果「久已成為陋習」的例證。其論點是,115師在平型關戰鬥中殲滅的是日軍一個汽車隊和一支輜重隊,作為非戰鬥部隊,機槍都沒有幾挺,怎麼可能會有步兵炮?可見又在吹牛。

牛皮不是吹的,金子不是貼臉上的。看見了吧?九二步兵炮是685團攻上日軍炮兵陣地繳獲的!

你有證據嗎?

當然有:

證據一,郭宗汾9月24日的出擊命令中的第一條:

「一、敵人在東泡池,沿汽路左右及1886.4高地活動。其炮兵在關溝及漠泥溝附近。」

看見沒有?「其炮兵在關溝及漠泥溝附近」,正是685團從關溝向東泡池進攻的路上。

證據二,朱德、彭德懷1937年10月3日致蔣介石、程潛、閻錫山電中說:「繳獲敵人汽車80餘輛(現已燒毀)、九二野炮1門(無子彈)、七三七五山炮彈3000餘發、步槍300餘支、機關槍20餘挺,其他軍用品甚多,並斃敵千餘人。」

顯然這是戰後經過較嚴密統計的戰果報告。注意「九二野炮1門(無子彈)、七三七五山炮彈3000餘發」。說明什麼?說明八路軍快速攻擊前進,炮兵陣地上的鬼子倉促逃跑,丟下了1門九二式步兵炮和一堆炮彈來不及帶走,被八路軍給繳了。

證據三,沙飛拍攝的照片:

繳獲日軍九二步兵炮(沙飛攝)

史載,沙飛當時尚未加入八路軍,他以通信社記者的身份於9月底到達115師採訪,拍攝了《繳獲日軍的戰利品之一部》、《繳獲日軍九二步兵炮》、《繳獲的日軍電臺》、《繳獲的日軍汽車之一部》、《擊斃的日軍戰馬》、《戰士們高興地背著繳獲的戰利品勝利歸來》、《戰鬥結束後進抵平型關的八路軍》等一組照片。

當然,坂垣師團不是「豆腐渣軍」,他們不可能被八路軍追得跟兔子似的,他們必定要在東泡池阻擊八路軍。狡猾的日軍在東泡池給685團3營設了個「套」,鬼子們躲到民房中隱蔽起來,685團3營尖兵排追擊通過東泡池時,日軍一槍不發,單等後邊的3營主力部隊進入村莊後,機槍、擲彈筒猛烈射擊,我軍追擊部隊被打倒一片,只好撤出東泡池。楊得志立即命令部隊收縮戰線,包圍東泡池,接著命令從關溝方向發展進攻的二營長曾國華攻佔1886.4高地。

曾國華接令後,即令加強給他的1營4連連長龍書金攻擊1886.4高地。1營4連經過老爺廟方向的戰鬥,此時全連不足百人。龍書金率隊向1886.4高地前進的路上,遇到了山下的晉綏軍部隊,這應該就是第84師251旅旅長高建白所說,企圖奪回1886.4高地,「鏖戰到下午3時,1886.4高地得而復失」的部隊了。國軍軍官看到龍書金就問:「你們這是幹嘛去?」龍答:「拿下1886」,又問:「你帶了多少人?」龍答:「兩個排吧。」「兩個排?我們一個營都攻不下來。兄弟,別上去送死了。」龍書金笑笑說:「你看著我們打吧。」

龍書金觀察了一番1886.4高地,看到下過大雨後,山上出現了一道道雨裂溝,即令一個排正面進攻吸引日軍注意,另一個排隱蔽繞到敵人背後,沿著雨裂溝悄悄摸了上去,一頓手榴彈打了鬼子一個措手不及。正面進攻的部隊一鼓作氣衝上山頭,鬼子丟下幾十具屍體逃下山去。

2營佔領1886.4高地,居高臨下向東泡池日軍攻擊。此時,687團一部迂迴佔領了團城口東北側的大、小寒水嶺,對東泡池之敵構成後翼包抄之勢。戰至25日黃昏,在八路軍幾個方向的圍攻下,日軍放棄東泡池,逃進團城口內。

可是,林彪左等右等,始終沒有等來原定計劃中的晉綏軍出擊。於是25日夜12時,林彪被迫命令115師撤出戰鬥。

關注經典視野!
喜歡就轉發吧!

相關焦點

  • 抗戰大捷平型關戰役之謎:115師究竟殲滅了多少日軍?
    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第115師在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下,在山西東北部內長城平型關地區設伏,一舉消滅日軍第五師團一部,史稱平型關大捷,名揚中外,極大振奮了全國人民的抗戰士氣。 日軍第五師團是舊日本陸軍老牌部隊,機械化程度高,裝備精良,官兵訓練有素,被冠之以「鋼軍」的稱號。
  • 重上太行山:探尋平型關大捷戰鬥遺址
    林彪疲憊不堪,但是沒有休息,在閻錫山招待所裡,點著蠟燭把地圖鋪在地上,細細觀看華北地區敵我雙方態勢圖,反覆閱讀關於五臺山、靈丘、平型關的有關資料。楊德志得知林師長到達太原的消息後,馬上趕來匯報部隊情況,林彪當即發布命令,把所屬部隊開到平型關一線去,準備伺機打擊日軍。緊隨部隊趕到平型關的林彪,沒有休息,馬上帶著343旅的軍事幹部前往靈丘以南了解敵情、考察地形。
  • 板垣徵四郎叫囂半個師團可拿下太原,林彪:這一仗我115師打定了
    9月21日,日軍第五師團21旅團主力孤軍冒進,由靈丘向平型關進犯,目標直指平型關。日軍藉助強大的火力開始猛攻平型關口,但是進展並不順利,陣地上的晉綏軍33軍打的還算頑強,日軍轉而攻擊平型關以西的西北軍84師駐防的團城口,依舊遭到頑強抵抗,始終不能突破平型關防線。整個戰場陷入了僵局。
  • 歷史上的平型關戰役:這次大捷到底殲滅了多少日軍?
    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第115師在山西東北部內長城平型關地區設伏,一舉消滅日軍第五師團一部,史稱平型關大捷,名揚中外,極大振奮了全國人民的抗戰士氣。 第五師團是日軍老牌部隊,機械化程度高,裝備精良,官兵訓練有素,被冠之以「鋼軍」的稱號。
  • 原創|「徽章上的百年中國」0038:1937年9月,八路軍首戰之平型關大捷
    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平型關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了一次成功伏擊戰。史稱「平型關大捷」。該戰作戰的日軍,是號稱「鋼軍」的板垣徵四郎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及輜重車隊。
  • 平型關大捷紀念碑碑文敬讀
    80多年前,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在平型關伏擊日軍,取得了全國抗戰爆發後中國軍隊主動出擊的第一個大勝仗。如今,在昔日的戰地遺址喬溝南側約1公裡的山坡階地上,修建了平型關大捷紀念館。在紀念館東側的石灰嶺上,巍然聳立著平型關大捷紀念碑,碑基高115釐米,碑座高193.7 釐米,碑體高925 釐米。三組數字分別寓意:八路軍第一一五師,1937 年,9 月25 日。
  • 平型關大捷:不僅是日軍奪取山西的曙光,也是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希望
    既可阻斷日軍關東軍和華北派遣軍之聯繫,又可威脅平津;北出平綏挺近內蒙古國際援助路線;西向連接陝西、甘肅,加之山西境內有豐富的煤炭、鋼鐵、食鹽、玉米等戰略物資。因此,山西對於平津和華北乃至全國抗戰,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屏障和支撐作用。 日軍為了完成對整個華北的實際控制,從1937年8月開始先後攻佔了北京、天津然後直逼山西境內。
  • 紅色文化--大同篇之平型關紀念館
    新建的平型關大捷將帥廣場,位於紀念館新館前,面積約5000平方米,廣場上的群雕是平型關戰鬥的主要參戰將領,他們是林彪、聶榮臻、楊得志、徐海東、李天佑、陳光、張紹東、陳錦繡、楊成武、肖華。雕像兩側築有10面漢白玉浮雕文化牆,內容是毛澤東、朱德、王稼祥、彭德懷等中央軍委、八路軍領導人及各級將領有關平型關大捷的講話、詩詞和題詞。該景區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
  • 平型關十二時辰
    然而,近年來,有些人看了一些日本的資料,就對平型關大捷提出了各種質疑。他們認為,八路軍只是打了日軍的輜重部隊,平型關之戰根本算不上「大捷」,頂多也就是乘日軍沒有防備打了個小勝仗,對中日戰局根本起不到什麼作用。歷史事實真的如此嗎?
  • 平型關大捷是怎麼打出來的?暴雨如注山洪暴發,我軍依然堅持到底
    可別小看只有幾個小時的時間,對於一支部隊能打勝仗,將帶來多麼巨大的影響。 在這裡稍微設想一下,假如徐海東向林彪報告說雨太大,白崖臺河河水漲勢兇猛,部隊無法渡河,林彪聽後,自然會修改作戰部署的。
  • 策應平型關大捷,斬首日軍指揮部,八路軍的騎兵隊還有哪些傳奇?
    陸戰裡大規模的騎兵決戰消失了,但是直到20世紀中期,各國的陸軍之中都還有一定比例的騎兵配置。騎兵在軍隊中常擔任偵察兵的角色,偶爾也會以快速反應部隊的身份參與戰爭。
  • 【紅色文博系列微劇】《平型關大捷》第四集
    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的振奮了人心,增強了全國人民和各愛國武裝力量堅持抗戰的信心和決心,對社會各界和歷史進程都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平型關大捷紀念地除了平型關大捷紀念館之外,還有紀念碑、將帥廣場、主戰場喬溝、老爺廟爭奪戰遺址、115師師指揮所遺址、平型關關口遺址等等革命文物之地。一起來聽姜惠源老師講述平型關戰役的故事。
  • 平型關戰役開打前,林彪查看地形徵詢副師長意見,聶榮臻:打
    逆流而上作為東通冀北,西抵雁門的重要關口,平型關是晉冀兩省之門戶。日軍若攻破兩關便可長驅直入,兵臨太原城下。當時山西的「土皇帝」閻錫山因恐於直面日本攻勢又擔心僅憑自己防不住長城防線而影響大局,所以他轉而極力要求於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希望其儘快出兵。
  • 平型關大捷中殲滅的輜重隊是什麼隊伍?為何往往被日本人自己嘲笑
    1937年9月25日,在山西大同靈丘附近的平型關,八路軍取得出徵抗日的第一個大捷,集中優勢兵力伏擊日本號稱「鋼軍」的第五師團21旅團一部及輜重車隊約
  • 平型關大捷,嘉獎、褒揚不斷,八路軍師長卻說太遺憾
    按計劃,1937年9月25日,在山西平型關地區將上演一出「大合唱」,「參演」的中國部隊應有4個師又兩個旅。這四個師分別是晉綏軍第71、72、73三個師,八路軍第115師。兩個旅分別是晉綏軍第6集團軍的第3、第8兩個獨立旅。除此之外,不遠處,還有中央軍21師和西北軍84師在正面固守。
  • 平型關大捷是八路軍獨角戲?3個師國軍設防,連日軍潰兵都沒擋住
    平型關大捷照片如果說到這個,就必須把時間拉回1937年9月25日當天,看看到底出了什麼事情。先從雙方的戰鬥序列說起事實上在當日,中國這裡計劃出擊的部隊足有4個師又兩個旅,分別是晉綏軍第6集團軍的71,72,73三個師和八路軍的115師。除此之外還有晉綏軍的第6集團軍的第三第八兩個獨立旅。
  • 山西榮光:平型關!平型關!一場戰鬥一種精神
    「平型關大捷紀念碑」1.15米高的碑基、1.937米高的碑座、9.25米高的碑體,這些數字構築起平型關大捷的主體元素:八路軍115師、1937年9月25日。距離紀念碑不遠,就是平型關大捷的主戰場——喬溝。 低望狹溝,只見數十公裡的峽谷山路綿延不絕,兩邊懸崖陡生,溝壑蒼茫,地勢非常兇險,在此用兵,侵華日軍不可能不知道這是兵家大忌。
  • 抗戰時日軍寧死不做俘虜,並非是武士道精神,原因說出來你別不信
    八路軍剛剛成立,日軍主力部隊就已經佔領河北,正在計劃進攻山西,為了保衛山西,挽救華北危局,朱德總指揮立刻率領八路軍三個主力師東渡黃河,日夜兼程前往山西,與第二戰區的晉綏軍和中央軍匯合
  • 從大榮走向大恥:林彪一生十大經典戰役回眸
    :中國工農紅軍第l軍團第4軍軍長林彪年齡:23歲雅號別稱:與彭德懷、黃公略、伍中豪並稱為毛澤東麾下「四驍將」所轄部隊:紅4軍為中央紅軍主力中的主力,精銳中的精銳戰役特點:我軍總體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但在局部戰鬥中,卻以多吃少,以強擊弱,集中精力打殲滅戰
  • 晉綏軍與平型關戰役
    閻錫山令集結在大同的晉綏主力南下雁門關,在恆山與五臺山之間的原平、代縣、繁峙一帶設置布袋陣,阻擊日軍。從靈丘到繁峙是恆山與太行山的交匯處,這一帶山勢險要,地形複雜,其中太白山主峰海拔約為2000多米,平型關是日軍從靈丘進入繁峙浮沱河流域的必經之地。因此,歷史上將晉綏軍在浮沱河上遊阻擊日軍的戰役稱為平型關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