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文化中,劍不僅是兵器,更是一種標榜風雅的飾物與門第身份的象徵,哪怕到現在,人們心中的大俠形象也多是佩劍而少佩刀。一般而言,身份越高,劍越貴重,尤其是周到秦漢這一時期,佩劍是貴族、士和一些遊俠的特權,普通百姓則不能佩劍。
人們如今最熟知的一把寶劍,就是湖北省博物館藏的「越王勾踐劍」,它歷經千年而不鏽,出土後依然鋒利無比,代表著春秋時期青銅冶煉水平的巔峰。但其實,那時候的名劍遠不止這一把。
如《越絕書》中,提到了歐冶子這位鑄劍師,他鑄造的龍泉、湛盧、純鈞、魚腸等寶劍名震天下,各國諸侯都重金求購。哪怕被勾踐打敗的吳王闔閭,也藏「玉鳧之流、扁諸之劍三千,方員之口三千,盤郢、魚腸三千在焉」。
三國時期,隨著鑄造技術的發展,鐵器的應用慢慢變得豐富,也產生了很多名劍,如曹操的「倚天劍」,劉備的「雙股劍」,孫權的「白虹劍」等,而有位小夥,就聲稱自己買到一把「趙子龍」佩劍。
這位來自河北的小夥家境不錯,受父親的影響喜歡收藏古董,有次在國外參加了一場拍賣會,花了20萬元買下一把「趙子龍佩劍」,帶來鑑寶時,全程不許別人觸碰,連主持人想摸一下都要提醒他帶上手套。
如此重視,可見小夥對自己買的寶劍信心十足,但歷史上趙雲主要使長槍,《三國演義》中描述在長坂坡,趙雲奪走了曹操送給夏侯恩的「青虹劍」,不過演義之說難以取證,是真是假,還得看專家的評判。
誰知專家剛一上手,便說:「你上當了,這根本不是趙子龍的佩劍,假的!」正當小夥臉上表露出失望之情時,專家又話鋒一轉:「雖然不是趙雲的劍,但你這把更值錢。」原來啊,這把劍的來頭比趙雲更大。
此劍為青銅製造,在陽光下泛著結晶光澤,沒有幾千年的的腐蝕沉澱是達不到這種氧化程度的。劍柄上有著同心圓的裝飾花紋,是春秋時期典型的裝飾紋樣,最重要的是上面刻著八個雙鉤篆書大字,代表著它是一把越王使用的真劍。
這八個篆字為「越王越王者旨於睗」,世人只知「越王勾踐劍」,卻不知他的兒子也同樣擁有名劍,這把就是勾踐的兒子鼫與的佩劍,自古吳越之地就出好劍,現今存世經鑑定為真品的僅有30多把,每一件都是無價之寶。
專家稱,如果真要估價的話,那麼這把劍最少在500萬以上,還是美元。小夥僅花20萬就買下,本以為是趙子龍佩劍,卻是更珍貴的越王佩劍,可謂無心插柳柳成蔭,碰到國外不懂行的賣家,撿了個大漏。
浙江省博物館有件鎮館之寶,也叫「越王者旨於睗劍」,和小夥購買的寶劍造型一模一樣,它的來歷也可以解釋為何這種寶劍會流落到國外。1995年,上海博物館原館長馬承源先生,在香港一條古玩街閒逛時,意外發現這把劍。
馬承源在國內企業家的幫助下,以136萬港元的價格買下,後經鑑定,這把越王劍所用銅、錫成分質地純淨,幾乎沒有雜質,含錫量在16%到18%之間,工藝之高超不下於「越王勾踐劍」,是一件貨真價實的國寶。
之所以流到香港,經古玩店老闆解釋,原來是上世紀80年代後,國內盜墓猖獗,一批職業盜墓賊四處挖墓,所得贓物先是偷運到香港,再轉賣到國外,如果不是馬承源及時出手,那這件寶劍也就流失了。鑑寶小夥能在國外買回來真品,很是了不起。
主持人最後開玩笑的說:「國外拍賣也會有贗品,你這件說不準呢?」小夥表示絕不可能,專家也說:「劍肯定是真品,不過這種文物最好應該是放在博物館裡,比較安全。」小夥聽罷笑笑沒說話,徑直帶著寶劍離開了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