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這樣一種「球」,雖然通體渾圓,但是卻既不能踢又不能打,它就是香球。香球又名「香毬」,是中國古代發明的金屬材質的香具,能夠「置之被中,而火不復無」。唐時期流通於皇宮后妃及宗室貴胄中,宋、元時期在全國範圍內得到廣泛使用,是古代中國人智慧機巧和生活情趣有機結合的產物。
1. 香球的原理
「順俗唯團轉,居中莫動搖,愛君心不惻,憂訝火常燒」,唐代詩人元棋的這首用香球的機巧結構暗喻戀愛中男女的詩文,經常被後世的學者用來稱頌古代香球製作技藝的精湛,以及其所體現的高深的科技水平。根據史料考證,這尊與現代陀螺儀的萬向支架原理相同的小小香球,早在西漢時期(公元前兩世紀)就已經存在了,比西方的「卡丹環」早了近一千七百年。
香爐無論怎樣在被子、衣袖中翻滾,其中的香火灰燼都不會洩露,但是焚香的煙氣卻能從鏤空的金屬外殼中滲透出來,其關鍵就在於如何使香爐的內層爐子保持「常平」。這就要從香球的結構談起:香球外側鏤空金屬殼的裡側是兩個可以在三維方向轉動的同心環,同心環再向裡是盛放香料的圓形缽(爐子),香缽與同心環利用軸承機械相連,這樣一個符合重力原理的構造,使得香缽能夠保持位向不變,所以無論外側怎樣滾動,裡側都不受影響。
2. 唐朝時期的香球——后妃貴胄文人的標配
唐朝的香球有銅、鐵、金、銀等多種材質,但是流傳在世及近年出土的僅有銀制香球。並且,除了「香球」這一名字,時人還以「香囊」、「衣香囊」稱之,通過唐朝名僧慧琳和尚在《一切經音義》中對香囊進行釋義:「按香囊者,燒香器物也。以銅、鐵、金、銀玲瓏圓作,而內常平,能使不傾、妃後貴人之所用之也。」,可知香囊即為今天所說的香球,這一點應與我們俗稱的絲綢香囊加以區分。
因為香球的製作工藝複雜,紋飾多為奇珍異獸、芝草蜂蝶等複雜花樣,材質珍貴,屬於奢侈品,所以唐朝香球的使用範圍並不廣泛,只有宮廷后妃、宗室貴胄等貴族才能使用。唐朝的香球尺寸很小,直徑大多只有5釐米,功能也從薰香被衾擴大到了多種環境:
1. 薰香衣物——在香球頂部增加掛鏈,掛在外衣上或攏在袖中隨時薰香(見詩「平明小獵出中軍,異國名香滿袖香」);2.女子冬日暖手佳品——盈盈一握的香球內裡有燃燒的香料,所以金屬外殼成了最佳的導熱神器,在冬日裡用來暖手再愜意不過了;3士大夫聚會必備單品——唐詩《七老會詩》中寫道「閒居同會在三春,大抵愚年最出群。霜鬢不嫌杯酒興,白頭仍愛玉爐燻…鑿落滿斟判酩酊,香囊高掛任氤氳…」,講的是一群閒居的老人聚會,在家裡用玉爐薰香飲酒,大家都酩酊大醉時,高高懸掛的香球扔在散發著氤氳的香菸。可見香球在文人間也有廣泛的使用。
3. 宋朝時期的香球——宋人常用之
宋人愛香的程度較唐人有過之而無不及,「焚香、插花、點茶」更是宋人的三件雅事。特別是宋朝的經濟發達程度也遠超唐朝,所以在唐朝時只有貴胄才能享用的香球,此時成為了有錢又有閒的宋朝人生活中的尋常之物。而且精於鑽研的宋朝匠人們還開發出一種小型的香餅,這種「固態香水」香味悠然、淡雅,是很受歡迎的裝飾品。
宋朝的香球除了保留前朝的用途外,還開發出了其他的功能。陸遊的《老學庵筆記》中描寫了宋朝女性乘牛車出遊時,會讓兩個丫鬟手持香球在兩邊服侍,並且自己也會在袖中攏兩隻小香球,牛車走過的地方,「香菸如雲,數裡不絕」,連塵土都是香的。根據這段描述可以推測,宋朝的香球尺寸應該比較靈活,至少丫鬟手持的香球的體積要大得多。香球在宋朝還是男子迎娶新娘時的「彩禮」的一種,《夢梁錄》中寫道「至迎親日,男家刻定時辰…各以執色,如花瓶、花燭、香球…前往女家迎取新人」,可見,香球已成為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之一了。
圖 由日本流回中國的宋朝香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