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時期紅遍長安、汴京的網紅美食:鮮香酥脆的胡餅

2020-12-14 騰訊網

相國寺每月五次開放萬姓交易的時候,門前的街市上必是人山人海,此時,各行各業的商販們可樂翻了。

不過,由於往來的市民多是信徒,商販們在出售的商品上頗有講究。單指飲食一脈,必然是主推各式素食套餐:和菜餅、宿蒸餅、蒸梨棗、菜面、瓜齏、蘿蔔……

倘若吃慣了各類蔬菜、瓜果,那可以去餅店門前碰一碰運氣,他們家總是能給食客帶來驚喜。踏進店門後,琳琅滿目的商品名目讓人有些目不暇接,像蒸餅、糖餅,裝合引盤、門油、菊花、焦、側厚、油癕、髓餅、新樣滿麻之類看上去便讓人食慾大開,這不經意的一眼很容易就讓食客糾結起怎麼吃、吃什麼的困擾中去了。

【餅】

汴京是宋朝的美食之都,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美味佳餚,做餅師傅要想在這兒站穩腳步,除了一手精湛的手藝外,還需要經營出「特色」。

武成王廟前海州張家、皇建院前鄭家,這兩家做餅行業的大哥大便深諳此道,首先店牌要夠響亮:「武成王廟前海州張家胡餅店」、「得勝橋鄭家油餅店」。

其次,店裡的大餅種類要夠豐富、規模要足夠大,最好能夠滿足不同食客的口感需求。因此,這兩家便直接準備了五十個爐子,用來製作各種類型的大餅……

【炊餅】

從汴梁城中餅店的規模便可以看出,在唐宋時期,大餅是一種網紅美食,它是王公貴族和普通老百姓都普遍熱愛的一種食物。

一、大餅發展史:靈帝好胡餅,京師皆食胡餅

追溯起國人對餅食的熱愛,那可由來已久,秦漢時期關中一帶便已經流行起吃麵餅的習俗了。

只不過,當時的人們對於這種麵粉製成的食品,還未有一個統一的稱呼,在別的地域,「餅」還有諸如飥、餦、餛一類的別稱。

餅是古代麥子加工技術和麵粉發酵技術發展成熟的產物,我們現在所知的大餅,和胡餅的傳入有關。

《釋名》記載:餅,並也,溲麥使合併也。胡餅,作之大漫汗,亦言以胡麻著上也。

《釋名》中所提及的胡餅,類似於我們平時吃的芝麻餅,古人將用麵粉製成的餅烤制好後,在上面再撒點芝麻,這種餅吃起來又香又脆,還帶著一股麥子的清香和芝麻香,味道格外誘人。

當年漢宣帝和漢靈帝,便是胡餅的愛好者。

《漢書》記載:宣帝微時,每買餅,所從買家輒大售,亦以自怪。

《續漢書》上面又提到,由於漢靈帝喜歡吃餅的緣故,還連帶著讓一眾王公貴族們,也喜歡上了吃餅。

【餅】

胡餅的傳入,豐富了國人的餐桌,也激起了美食家的創作熱情,他們從胡餅中吸取了經驗,嘗試著對其進行改進,比如加入不同的餡料:

古人將麵粉混合上酥油、蜜糖,便可以烤制出甜香酥脆口味的酥餅;而用芝麻、鹽、雞蛋、酥油,白糖、白面,又可以烤出外酥裡嫩的燒餅,咬上一口,當真是滿嘴都縈繞著餅的香氣。

唐代的大詩人白居易在吃過胡餅之後,還特地給楊萬裡寄了一份過去,讓他也嘗嘗這京城大餅的味道: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

寄予飢讒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

——《寄胡餅與楊萬州》

胡餅在長安流行起來後,當時的上班族跟我們一樣,也喜歡在上班的路上,來上一份熱乎乎的餅子,唐代韋絢的《劉賓客嘉話錄》便記載:「劉僕射晏五鼓入朝,時寒,中路見賣蒸胡餅之處,熱氣騰騰,使人買之。以袍袖包裙帽底啖之,且謂同列日:美不可言,美不可言。」

想想這畫面,寒冷的冬天裡,買上一個熱氣騰騰剛出爐的餅子放進袖子裡,邊走邊吃,當真是又暖身又飽腹,真是美呀。

【明日吃餅】

二、炊餅、蒸餅、湯餅、體餅,做法多樣、口感豐富的大餅家族,引領長安、汴京食餅潮流

再好吃的東西,如果一直吃下去,也會覺得「膩」,為了滿足食客們挑剔的胃,制餅師傅便需要時常改進配方、烹飪方法,久而久之,大餅家族的成員日益壯大,這才有了後面唐宋兩朝都流行吃餅的事情。

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便記載了20多種餅的製作方法,在唐宋時期市面上流行的餅大致有四類做法,像新疆烤饢那樣放入火邊燒制而成的餅叫做燒餅;放入水中煮過後食用的叫做湯餅;放入蒸籠中蒸好食用的叫做蒸餅。

那時候的餅,可以依據各自的喜好,添加白糖、蜜糖、羊肉、豬肉這些,《太平御覽》便記載,後趙皇帝石虎「好食蒸餅,常以幹棗、胡桃瓤為心蒸之」。

宋代的羊肉店還流行餅中夾肉、將餅掰碎放入羊肉湯中混合著吃的吃法,頗為類似現在的肉夾饃、泡饃。想想那種畫面,當真是讓人食指大動。

【配圖】

三、大餅流行的秘訣:價格便宜、耐儲存、好吃又抗餓

大餅歷時千年,依然能夠在人們餐桌上佔據一席之地,其中自有它的秘密。

古時候沒有冰箱,保存食物很不便,尤其是乾旱炎熱的地方,食物特別容易變質,往往一盤菜隔夜味道就餿了。

胡餅這種既可以做菜,又可以當主食的食物,很大程度上便可以克服這種問題了。

對於需要出遠門經商、務工的人而言,帶上幾塊胡餅,不僅耐儲存,還特別便宜飽腹,當真是遠行的首選。

【餅】

同時,大餅也是古人行軍打仗時,非常依賴的軍糧。因為它攜帶輕便、又可直接食用,往往軍人們只需要帶上幾塊,便可以解決一兩天的吃食問題。

胡餅之所以能夠成為唐宋兩朝流行的網紅美食,一方面在於它滿足了人們對於飲食在飽腹、口感和價格上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在於制餅師傅們能夠與時俱進,不斷改進配方、做法。

參考資料:

【1】《資治通鑑》

【2】《東京夢華錄》

【3】《太平御覽》

【4】《遵生八箋》

相關焦點

  • 張小敬在《長安十二時辰》裡面吃的美食,唐朝時期真有嗎?
    從古至今有「民以食為天」這樣一句話流傳著,它的背後,詮釋著糧食與美食的重要性,而古代在解決溫飽後,就由糧食轉變為美食,其中,最頗負盛名的當屬盛唐時期,盛唐作為冠絕世界,名揚中外的時代,美食這塊極其花式。
  • 趣歷史┃燒餅就是胡餅嗎?
    湯餅是魏晉時期人們非常喜愛的麵食,唐代以後逐步演化成為今天的麵條、餛飩、水餃等水煮麵食。湯餅還有食療保健的功能,如薑汁索餅、羊肉索餅、黃雌雞索餅、俞白索餅等,各有療效。在專門的烤爐裡烤制的是胡餅,也就是芝麻燒餅,表面灑有一層胡麻(芝麻),鹹香酥脆,傳入內地後,受到社會各階層的歡迎,流行於世,經久不衰。唐代長安的胡餅製作更是成為各地學習的典範。
  • 語文閒談 | 中秋佳節話「胡餅」
    如《太平御覽》卷八六○引《續漢書》載:「靈帝好胡餅,京師貴戚皆競食胡餅。」《藝文類聚》卷七二引《三輔決錄》說漢末趙岐避難逃入河間,又轉到「北海」,「常於市中販胡餅」。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大規模內遷,在長期的民族衝突與融合的過程中,中原漢族的飲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胡食文化的影響,胡餅開始在全社會普及。
  • 詩中遊長安丨每個吃貨看到「餅」,都會露餡
    白居易就寫過一首《寄胡餅與楊萬州》,將自己做好的胡餅寄給了楊大使,讓他嘗嘗像不像是輔興坊做的。因為當時輔興坊胡餅鋪裡的胡餅是全京城最好吃、最有名氣的。 胡餅,從名字裡有個胡字就能判斷,這是一種從異族引入長安的美食。是當時對從西域或更遠的中亞傳入的烤制而成的扁平類麵食的通稱。
  • 唐玄宗的胡餅
    日本圓仁和尚在開成六年(841)正月六日立春時,曾在長安佛寺中食用胡餅,稱「時行胡餅,俗家皆然。」當時僧俗人等都喜歡食用胡餅。玄奘取經時,穿越沙漠戈壁,身上所帶的食物就是胡餅。     在長安等地的街頭,賣胡餅的店攤十分普遍。賀知章初到長安,投師訪友,出明珠為贄見之禮,主人了不在意,囑童持去鬻胡餅數十枚,眾人共食之。當時,除了東西兩京外,至少今山東、江西、四川等地都是胡餅流行的地區。《延尉決事》還記載了唐代一個叫張桂的人,由於專賣胡餅而出名,後來竟被封為蘭臺令。唐代以長安輔興坊胡餅店製作的芝麻胡餅最為有名。
  • 穿越唐朝必學的十道菜—胡餅
    今天,小編帶您學習唐朝人民最常吃的主食—胡餅。「胡餅」即是「燒餅」、「爐餅」、「麻餅」、「畢羅」。胡餅大約是在漢代班超通西域時傳來的。可惜至今尚未找到直接的文字記載。唐代長安十分盛行此餅。當時日本僧人圓仁《求法巡禮行記》中寫道:「開成六年(公元840年)正月六日立春。命賜胡餅寺粥。時行胡餅,俗家皆然」。
  • 《長安十二時辰》:唐代的美食你嘗過幾個?
    作者丨李斌城等 美食可以穿越時空。1400年前的唐朝,在美食上與現代人心意相通。張小敬帶紅了水盆羊肉、水晶柿子、胡餅,讓人看到了長安城的煙火味兒。不不不,應該是一股羊肉味、孜然味兒……唐朝是一個燒烤的世界,一個對食肉者友好的朝代。
  • 絲路上的胡餅,如何在中國引起一場餐桌革命?
    它就是胡餅。一個引領小麥制霸中原大地餐桌的神奇存在。白居易自己做了胡餅後,興奮地寄給友人誇耀:「寄給你這個既饞又餓的兄弟,嘗嘗我做的,像不像咋兩在輔興小攤那兒吃過的?」。此時的白居易,已不是那個被奚落為「長安居,大不易」的京漂。他深諳長安風物,與同僚自如談笑,早已融入了這座國際大都市。在唐代京師長安,胡餅是人們司空見慣的異域美食,不管是當時上流社會還是僧俗百姓都對它青睞有加。
  • 今日中秋節|中國人吃月餅,其實是從一塊胡餅開始的
    先秦時期,先民們因農業生產的季節性,將月神列為六宗之一進行祭拜。《禮記》中就說:「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兩漢魏晉時,文人雅士們開始在祭月之餘舉行文會,一同飲酒賞月。宋時中秋已正式成為官方、民間都認可的祭拜節日。
  • 鍋盔與胡餅——龍心慧雨59
    餅大概在秦漢時期,就成為關中地區的主食之一了。史載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即好與酤酒賣餅之徒玩樂。漢宣帝劉詢喜歡著便裝,自個到長安街頭、郊區買餅,一次買好多,使那些賣餅者為之詫異。不過,秦漢時期的餅,和我們現在講的燒餅、鍋盔有區別。那時候的餅,主要是湯餅,即湯煮的麵食。所謂「餅,並也,溲麵使合併也」。(《釋名》)是為後世麵條之前身;還有蒸餅,即不經發酵,而用釜甑蒸熟的麵食。所謂「溲麵而蒸熟之則為餅」。(《急就篇·注》)是為後世饅頭之源起。  和現在的燒餅、鍋盔有直接關聯的是「胡餅」。
  • 長安何謂|吃貨雲集的都城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儘管當時人們所擁有的食材遠遠無法與現在相比(珍饈除外,畢竟吃了上千年,有些不是滅絕就是在滅絕的路上了),我們如今餐桌上司空見慣的果蔬大部分唐朝人聞所未聞,但他們卻用有限的食材創造出一個琳琅滿目的美食世界,同時還演繹出別具一格的飲食文化。我們如今的網紅店、黑暗料理、升學宴,無一不是在唐朝就已經出現。「舌尖上的長安」離不開大唐帝國的富足,更離不開長安那些「吃貨們」對於飲食孜孜不倦的追求。
  • 唐朝人最愛吃的美食:胡餅,蒸餅和湯餅,為什麼全是各種餅?
    在前段時間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中,就曾經多次出現吃餅的畫面,可以說是1000多年前唐朝人飲食文化的真實寫照。歸納起來,唐朝人最愛吃的三種餅,分別是胡餅、蒸餅和湯餅。那麼,這些餅都是什麼樣的食物?唐朝人到底為什麼這麼愛「吃餅」呢?
  • 柳州螺螄粉:從路邊攤轉變成百億網紅美食!
    近年來網購美食成為傳統餐飲業的最大敵人,我國的外賣發展尤其快速。而外賣業的蓬勃發展也意外地創造了許多網紅食品,其中最為人引人注目並津津樂道的應屬廣西「柳州螺螄粉」最為熱門。大學時期即開始創作,主要創作年輕人相關的青春與情感議題的小說,還獲得過文學創作獎項,文風純美自然、細膩中帶著質樸,目前是中國作家協會成員。他畢業後到北京、上海從事寫作與出版工作,曾與韓寒、郭敬明同時期為知名文學網站《萌芽》的寫手。他嘗試在北京初次創業,但以失敗告終。
  • 雷佳音看了都流口水,這些西安美食承包了《長安十二時辰》!
    最近的朋友圈被《長安十二時辰》給刷了屏豆瓣10萬人,打出8.6的高分可以說是當下的爆款了匯客君自然也要跟上潮流追起劇來本以為看的是古代版「西安反恐24小時」的故事結果....胡餅白居易就曾寫過:「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可見它在長安人心中的地位。胡餅是波斯人發明的一種食物,經絲綢之路傳入我國,今天的胡餅,有一個更加廣泛的名字:饢。直到今天,仍然是西安人偏愛的主食之一。湯麵片西安麵食眾多,在所有面之間,張小敬選擇湯麵片,湯麵片又稱小揪面。
  • 《長安十二時辰》,一部值得三刷的國產神劇,細節篇
    起源於唐宋時期的鐵尺,呈圓柱形、無刃,主要用於防禦,是衙役捕快的常用武器。所以,我們在《長安十二時辰》的不良人身上,看到了這種奇特的武器。《長安十二時辰》中全金屬盔甲的出現,極大的提高了劇作的時代感和真實感。二、令人炫目的服飾美食除了武器裝備,《長安十二時辰》中出現的服飾和美食,更是驚豔,幾乎完美再現了我們想像中的盛唐。
  • 網紅芝士脆皮雞,一口平底鍋就搞定,鹹香酥脆,學會不用點外賣了
    網紅芝士脆皮雞,一口平底鍋就搞定,鹹香酥脆,學會不用點外賣了!芝士脆皮雞點一份外面是30塊錢,真心不便宜,其實自己在家做特簡單,一口平底鍋就搞定了,聖誕節快到了,學會這道網紅小吃,到時候可以應個景哦!【芝士脆皮雞】主要食材:雞腿兩個,芝士50克,紅燒醬油1勺,蠔油1勺,胡椒粉2克,料酒1勺,白糖一茶匙,食用油適量。
  • 《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寵愛的4大美食,流口水了吧,快收收!
    《長安十二時辰》是講述唐代中期,一個「老兵」保家衛國的故事,但是唐朝看似繁華,其實內憂外患,雷佳音扮演的張小敬,是一個經歷戰場生死的老兵,除開緊張的劇情節奏和燒腦的思考外,其中張小敬一直在「吃吃吃」,人總是要吃飯的嘛,飯都吃不飽,談什麼拯救世界是吧。
  • 餛飩、火鍋、甜蜜餞兒,齊聚汴京街頭,那些傳承千年味仍在的美食
    公主愛吃嘉應子,身邊伺候的人全以她愛的美食命名;便是能作能嘚瑟的張娘子在討好管家的時候也拿出了一道羔羊羹,可見在宋朝沒有什麼是一頓美食解決不了的。記載北宋首都汴京風物、民俗的書籍《東京夢華錄》中就多次出現關於「餶飿兒」的記載,像是《州橋夜市》篇的「細料餶飿兒」,《食店》篇的「旋切細料餶飿兒」等。「餶飿兒」是風靡兩宋的小吃,夜市、食店均有出現,便是在周密的《武林舊事》中也有「鵪鶉餶飿」的出現,那麼它到底和餛飩有什麼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