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芳蓉第一次上熱搜
鍾芳蓉的湖南姑娘很平凡,平凡到沒有一個人注意過她,但也很不平凡,在2020年的高考她考出了676分,湖南文科第四名的好成績。
她不是「精英家庭」高補習,高藝術的孩子,只是一個農村單純的留守兒童。
於孩子來說,父母身體的陪伴,還是「愛」的陪伴更重要?
這名叫「鍾芳蓉」的女孩長相清秀,打扮也是普通少年的白T恤,當50位老師連夜來報喜時,這個孩子迎著星辰的樣子,真的很清爽很美。
1)、父母沒辦法陪伴,卻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去愛孩子
但大家知道嗎?這個孩子6年級開始就寄宿,是一名普通的「留守兒」;
也就是說,孩子在6年級的時候,父母就外出務工,無法時刻陪伴在孩子身邊。她父母盡最大的能力與勤勞,去供養一個女孩的學習,而女兒用熱情與自強回報父母的付出,這種愛與被愛,讓我們看到了農村孩子與父母之間「踏實而質樸」的親情。
其時,在農村的裡面的孩子,特別是女孩,多少有很多人早早放棄學業,外出工作賺錢,但鍾芳蓉的父母沒有這樣,他用雙手給孩子撐起了一片學習的天空。他們外出務工,身體雖然沒有陪伴孩子,但是他們滿足了孩子的「摯愛」,孩子想要「上大學」的心願。
2)、父母的貼身陪讀,過度保護,這種愛太過沉重
想起了生活中很多「陪讀」的父母,他們放棄了優渥的生活,放棄了事業,選擇「貼身」陪伴在孩子的身邊。但他們「過度」保護反而引起了很多孩子的反感與壓力,很多孩子一度坦言「想要逃離父母的控制」。
因為,愛的方式真的有很多種,可以是周到的照顧,但也可以是「適當的距離」。每個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比起「貼身陪伴」,可能他們也會期待「可以自立而堅強」。
鍾芳蓉第二次再上熱搜
第二次上熱搜,卻讓我們看到了這個孩子的「自主與樸實」。當名校招考老師「爭奪」這個優秀的孩子時,她堅定沉靜地選擇了「北大考古系」。
當大家擔心孩子選擇冷門行業,未來可能找不到工作的時候,孩子卻說:「北大的考古系,未來基本生存沒有太大的問題,我個人非常喜歡考古學,我覺得喜歡就夠了!」
一個物質富裕家庭的孩子,不敢輕易選擇的一條路,她走得卻很從容。
她的沉靜讓我們看到了高於別人的地方,那就是真實的喜愛與自由的思考。她的一個小舉動,卻也是成長教育過程中的一個大舉動,因為,她讓大家重新開始思考:
成功有沒有統一的標準,有沒有統一的方法?
世界上很多人對成功的定義就是:豐富的錢財、榮耀的地位。但成功標準是否太過單一,所幸,現在的「成功」標準開始了多元化。你徒步攀登了珠峰是一種成功,你發明了一種美食是一種成功,你過成了想要的田園生活也是一種「成功」。那當鍾芳蓉以高分選擇了一個「冷門」專業的時候,網友為什麼會極盡擔心呢?
1)、孩子能否成功,不是選擇的專業,而是清楚自己要什麼
1982年的時候,馬雲參加高考落榜,1983年他再次參加高考,依然落榜,最後在1984年,他再度參加高考,才勉強被杭州師範學院外語系錄取,成為了一名大學生。
但「外語大學生」最後是靠什麼成功?外語?不,他成為了網際網路世界公認的開荒者,創造了無數的財富,成就了他在中國難以被超越的神話。
所以,一個人是否能創造「成功」,看的不是他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專業,而是看他是否清楚明白自己「要什麼?」。
2)、孩子能否做自己想做的事,與父母有很大關係
這個女孩一樣,她勇敢而有主見,她選擇「考古系」,僅僅因為北大的學歷有基本保障,而「自理」之後,她沒有急功近利,而是依靠內心單純的「喜歡」,去輕鬆做好了決定。
大家也不禁感概,這個農村女孩可以選擇的如此自由,身後定有一個寬厚而民主的父母。他們將樸實、快樂、勇敢與獨立,注入了這個女孩的生命,才讓孩子可以考出高分,這個高分的孩子沒有追逐錢財與名利,而是踏實而樸素的去追求「內心的快樂」。
人生中有多少選擇,有多少成就,有多少「自我」,都是一個漫長的學習成長的過程。這個過程中,需要父母去不斷的感悟生命,體驗教育。相信會有越多可愛的「鍾芳蓉」出現,她們微笑而自主,改變命運的同時,保持本心,快樂而勇敢。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