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匯小學孩子們在新建操場上愉快地做遊戲
破局
積極作為謀劃新發展
合作共建「課改實驗區」
江津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區教育事業取得長足發展。
怎樣把握新形勢、搶抓新機遇、落實新舉措,推進教育事業再上新臺階?
2019年,江津區召開教育大會,對教育發展作出全面部署。
江津區負責人提出,我們比任何時候都迫切需要高質量的教育,需要大批優秀的人才,全區上下一定要提高站位、深化認識、積極作為,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做好教育各項工作,堅持教育高質量發展,努力打造全市教育高地。要以更長遠眼光謀劃教育事業發展,科學規劃教育布局,引導培育高素質、創造型人才。
確立發展方向後,江津教育推出新動作——與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合作共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
實驗區建設由區政府牽頭,旨在全面推進區域教育綜合改革,提升基礎教育整體水平與核心競爭力。2019年5月籤訂合作協議以來,江津區成立課改辦,健全工作機制,開展基線調研,擬定五年規劃,選派6批幹部教師分期赴北京、江蘇等地研修培訓,並在區內舉辦多次涉及不同學科的研討交流會,遴選全國知名課改專家定期為江津課改「把脈問診」。
踏上深化基礎教育改革破冰之旅,駛向更寬廣的內涵發展境地,江津教育呈現新生態、新氣象,教育優先發展、協調發展、創新發展打開新空間。
2019年,江津區教育經費總投入達到31.3667億元,同比增加5942萬元。為解決「鄉弱城擠」的大班額問題,江津區科學編制城鎮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規劃,致力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家門口上好學。
強基
多措並舉培養新教師
建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將教師隊伍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吹響了推進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集結號。
一直以來,江津堅守著這樣的信念:一個充滿生機、活力與希望的城市,一定是尊師重教、崇尚教育的城市。推動江津發展,基礎在教育,根本在教師。
江津區教師隊伍有規模、有質量,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名,重慶市首批未來教育家培養對象1名,市級教學名師培養計劃首批人選1名、特級教師16名,重慶市骨幹校長3名、名師4名、學科帶頭人2名、學科教學名師10名、骨幹教師227名……
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隊伍究竟是如何錘鍊而成?
2019年,江津區出臺《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實施方案》,對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進行頂層設計,著力培養和造就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大力實施「三大行動」:樹德才、抓引才、重育才行動,激活力、優管理、促發展行動,幸福感、成就感、榮譽感提升行動。
2019年,江津共招聘碩士研究生40名,「雙一流」建設高校畢業生49名,考核安置農村小學全科教師72名,引進區外教師40名。加強培訓調研、深化培訓管理、注重培訓實效、創新培訓模式,夯實與重慶師範大學、西南大學、重慶文理學院等校地合作,推動教師隊伍建設提檔升級。用足用夠政策,穩步提高教師收入水平,特別是全面落實鄉村教師支持計劃,調整全區鄉村教師崗位生活補助標準,最高補助可達1100元/月。
教師成長也帶動了江津區教育科研在全市領先。2019年獲得重慶市基礎教育成果獎17項,全國優質課、基本功大賽一等獎8個,市級一等獎31個,「一師一優課」獲部級優課24節、市級優課45節,優課獲獎數量名列全市前茅。
江津區雙福第二小學校在第十屆亞洲跳繩錦標賽中斬獲4金2銀2銅
塑魂
內涵發展育時代新人
在文化薰陶下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開展,江津區把立德樹人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加強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為抓手,推進德育工作內涵發展。
江津區教委牽頭,組織開展了「學習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題閱讀活動、「新時代好少年」評選等一系列主題活動。以德塑魂、以文化人,在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時,江津區尤其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江津區是全國首個「中華詩詞城市」,也是重慶市目前唯一的「中國楹聯文化城市」,詩詞文化和楹聯文化底蘊十分豐富,因此不少學校有了打造特色文化的「先天優勢」。聚奎中學加強對學校詩刻、聯刻文化的挖掘,著重營造詩意環境,開展「每周一詩」「詩教進課堂」「升旗誦讀」等活動,讓師生將中華優秀傳統詩詞文化、楹聯文化入腦入心。雙福第二小學積極打造勞動特色文化,引導學生親自動手種植蔬菜等作物,把傳統農耕文化撒播到學生心田。
校園文化百花齊放、各美其美,學校也成為了優秀文化新地標,推動著教育走向內涵發展、優質發展。
江津中學在全國中學生領導力大賽中榮獲7項特等獎,兩奪全國荷球比賽冠軍,並代表我國獲得亞洲第二名的好成績;雙福第二小學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單位,在第十屆亞洲跳繩錦標賽上榮獲4金2銀2銅優異成績,為祖國爭得了榮譽;龍華小學榮獲重慶市小學生排球比賽男子組冠軍、女子組亞軍;聚奎中學「翻轉課堂」案例在全球知名的TED平臺展示;重慶工商學校、江南職業學校現代學徒制試點成效顯著,促進了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的有機銜接……
2019年,江津區新增國家級足球特色學校4所、國家級籃球特色學校3所;創建國家級體育特色學校29所、全國航空特色學校1所,獲評中華詩詞詩教先進單位8個,學生獲國家級體育、科技、書畫等競賽金牌(一等獎)16個,獲市級及其以上獎3000餘人次。
學生在物理實驗室手腦並用培養科學素養
補短
暖心工程實現全覆蓋
「點名式」精準資助確保應助盡助
「每次想申請資助的時候,孩子總說不好意思,不想因為提交材料而讓同學知道自己家裡困難。現在好了,不用每次交材料,就能直接獲得資助。」江津區蔡家鎮建卡貧困戶李慧說起「點名式」資助政策,一個勁兒地誇讚政策好。
瞄準脫貧攻堅工作中由於個別貧困戶因錯評、不願意申報、子女未在江津區就讀等原因造成「漏助」等問題,2019年江津區教委與區扶貧辦協同發力,創新實施「點名式」資助改革,把漏掉的貧困戶找出來,直接「點名」給學生所在學校,幫助學生完成申報。對以往已申報並享受相關資助的江津籍在校學生,不再重新申報。「點名」接續資助即可。同時,對江津籍區外市外就讀的學生,由區教委發函至就讀區縣學生資助部門,提醒其落實資助政策。
「點名式」精準資助只是江津教育暖心工程之一。
從2010年開始,江津區發揮教委、學校、教師「三個主體」作用,在區教委成立「愛心互助金」,設立「江津教育基金會」,通過財政資金注入、社會及企業贊助、愛心人士捐款等多渠道籌資形式,對貧困學生進行精準幫扶。
與此同時,各學校也從辦公經費中擠出一部分資金,用於資助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解決貧困學生燃眉之急。不少學校還引導組織學生開展「愛心義賣」「愛心捐贈」「愛心超市」「跳蚤市場」等活動,募集資金幫助貧困學生,並倡導教師從自己的工資收入中省下一部分錢來資助本班學生。
愛從一個人的心中、一群人的行動中蔓延,溫暖了整個江津。
2019年,江津區共投入資金625.4萬元資助建檔立卡貧困大學生1021人;自主實施農村學前教育營養改善計劃,投入資助資金1282.7萬元,惠及幼兒35439人次;投入義務教育營養改善計劃資金2859.9萬元,資助學生103953人次。
為解決好「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江津區實現建檔立卡貧困學生零輟學,出臺《江津區戶籍義務教育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市外就讀資助政策實施辦法》,並對隨遷子女、留守兒童、殘疾兒童等進行關愛升級,增強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江津實驗小學美麗的校園風景
2020這樣幹
★
譜寫江津教育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是全區教育系統寫好「奮進之筆」,攻堅克難、狠抓落實的重要一年。
江津區將以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為目標,以大力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共建為抓手,力爭在機制改革、教學質量、品牌建設、考核評價等方面實現新突破,譜寫教育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全面優化城鄉學校布局 加快推進重點工程
優化「一軸兩翼」教育資源配置,科學規劃以普通高中為重點的城鄉學校布局,加快推進江津中學濱江校區、白沙中學遷建(二期)等區級重點工程,加緊推進朱楊小學遷建等5項新擴建重大項目建設。
著力完善教育治理體系 全面提升教育質量
進一步完善教育體制機制,構建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教育治理體系。實施教育質量監測、普通高中考試招生改革,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開展薄弱學科提質行動,著力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科學探索精神。
完善教育信息服務體系 大力推動教育現代化
結合「智慧江津」建設,建成江津教育管理和教育資源兩大公共服務平臺,搭建起「津教雲」智慧教育服務體系,完成15所「智慧校園」建設和2000套「交互式」班班通的更新。
狠抓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聚力實施「三大工程」
全力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好「學校課程建設」「課堂教學改革」「智慧校園建設」等工程。力爭基礎教育階段特色學校覆蓋率達85%,培育課程建設種子學校20所,建設有影響力的精品校本課程100門左右。
積極推進教育對外開放 拓寬教育發展維度
抓實抓好與西南大學、重慶師範大學、重慶文理學院等校地合作項目,借力「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平臺走出去、引進來,積極探索與長江經濟帶沿線城市、周邊區縣合作交流,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
來源 重慶日報
《江津日報》值班副總編輯 胡小龍 袁孝椿
編審 吳剛 責任編輯 徐瑩 實習編輯 何小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