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黃氏,是黃姓華人華僑旅居海外人口較多的國家。在韓國人口中,黃姓華人多達10萬餘戶,30餘萬人口,佔韓國眾人口的百分之一點四;在韓國姓氏排名中位列第十七位。1963年5月,韓國黃姓人發起成立了「韓國黃氏中央宗親會」。黃氏中央宗親會,下轄39個黃姓宗團(在日本的關東地區有一屬會單位)。宗親會議定:每年的農曆十月中旬,韓國黃姓華人都要在濟物浦黃氏登陸遺墟(在今仁川港城善鄰洞)上,進行祭祖活動,追思遠在中國大陸的黃姓先祖。
韓國黃氏中央宗親會,隸屬世界黃氏宗親總會。為此,韓國黃氏中央宗親會曾承辦了兩次「世黃」大會。第一次為1990年10月13日至14日,在漢城舉辦了「世黃」四屆二次懇親大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黃氏代表共1570人參加盛會。第二次為1998年10月17日至18日,又承辦了「世黃」七屆一次大會,大會地點也在漢城。2019年6月18日至19日,世界黃氏宗親總會第十三屆第三次懇親大會在韓國舉行。韓國黃氏中央宗親會是一個組織健全的宗親組織。
韓國黃姓宗族尚保存有多部黃氏族譜和宗譜。這些《黃氏宗譜》記載韓國黃氏先祖的淵源,云:「伏惟開國皇十,出自荊州。自盤古先賢,始分日月,方有人民,布於九州,立於萬姓,於今世代相傳。」荊州,楚國江夏郡之地,現今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即是荊州故地。這就是說:韓國黃氏祖先源於江夏黃氏,韓國黃氏之根在中國荊州。據《濟物浦黃氏族譜》記載,濟物浦的黃氏始祖是黃景。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秦用商鞅實行變法,相國黃景力諫,阻止變法,遭秦王拒絕。於是,景公辭去相位,攜家眷及其弟泰公、德公等族人,東渡出海,駛抵新羅濟物浦(今韓國仁川市境內),成為新羅黃氏的第一代始祖。
黃峒曾編著《黃姓通史》之《黃氏源流》第二十一卷「79世祖景公辭秦相乘避朝鮮(新羅)卷」記載云:景公字東升,以儒道仕秦,官丞相。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 年)幹支乙丑,秦啟用商鞅,公力諫不聽,自認問題嚴重,遂辭相位,掛印潛逃,入朝鮮(新羅)以避秦。與黃景同赴新羅的黃氏,還有其二弟黃泰、三弟黃德,次子黃武,及黃武六子:伯、翰、建、佗、勵、濟等族人。
黃景,曾是秦孝公御前的一位寵臣,官職是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是位掌管圖書秘籍,「外督各部刺史,內領侍御史員十五人,受公卿奏事,舉劾按章」的權臣,有「副丞相」,之稱。《史記?商君列傳》記載說:「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繆公之業,東復侵地,乃遂西入秦。」商鞅三見秦孝公,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三種君主之策,得到秦孝公的讚許,遂授商鞅為「左庶長」。秦孝公六年,即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商鞅「變法」,遭到大批貴族權臣的反對,黃景父親黃臧也是反對派大臣。而時任御史中丞的黃景則向秦孝公直言面諫,竭力否決。但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果斷反擊,並當眾將反對派首要人物太傅公子虔施以割鼻之刑,將太師公孫賈施以墨刑。在這樣的高壓制裁下,黃景深感有「履冰之危」,乃主動掛印辭職,潛逃出國。由黃燕熙主編之《黃氏通書》第六編《精神文化?家乘族譜》中,收錄有一則《題景公遺像讚》讚詞,詞曰:中庸有德,個道以和。商鞅尚戰,喪亂繁多。世俗波靡,富教如何。諫辭不聽,才入新羅。
黃景納娶有三房夫人:大房夫人鄭氏,生二子:喜,勝;二房夫人鄧氏,亦生二子:式、武;三房夫人徐氏,為徐詵之女。徐詵先為秦孝公朝「長史」,後仕秦莊襄王為御史大大,史稱「副丞相」。徐詵一族,為東海郯城(今山東郯城縣)徐氏裔孫。潛逃出國的黃景一家,遂在親家徐詵的幫助下,駕乘舟船,泛海出逃,去了朝鮮半島。當時的朝鮮半島有二個古國:一是北方的古朝鮮,一是南方的古辰國。古辰國,約在公元前三世紀,興起於朝鮮半島中南部,由馬韓、辰韓、弁韓三大部族構成。據杜佑《通典》第一百八十五卷《東夷列國》記載:辰韓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來適韓國,馬韓割其東界地與之建城柵,其言語有類秦人,或謂之秦韓。其王常用馬韓人作之,世世相系襲,辰韓不得自立為王,明其為流移之人故也。其名:國為邦,弓為弧,賊為寇,行酒為行觴,相呼旨為徒。諸小邑各有渠帥,大者名臣智,次有險側,次有樊減,次有邑借(皆其官名)。土地肥美,宜五穀。知蠶桑,作縑布,乘駕牛馬。嫁娶有禮。其俗,男女有別以大鳥羽送死,其意欲死者飛揚。國出鐵,韓、減、倭皆從取之。諸市買皆用鐵,如中國用錢;又以供給二郡。俗喜歌舞、飲酒、鼓琴瑟。其瑟形似築,彈之亦有音曲。兒生便以石厭其頭,欲填扁,故辰韓人皆扁頭。男女近倭,亦文身,便步戰,兵仗與馬韓同。其俗:行者相逢,皆往讓路。
如此看來,黃景全家和黃泰、黃德等兄弟族人就是《通典》所記述的「辰韓耆老」焉。如是,黃景一族也是最早移居辰國,也是最早「建城柵」,並率先創建「辰韓」小國的先民。辰韓始有六國,稍分為十二國,新羅原是其中一國(初曰新盧,後改新羅)。後來,新羅吞併辰韓各國,而成為大新羅國。
據《韓國黃氏中央宗親會會刊》記述:黃氏乘舟登陸新羅的地方是新羅濟物浦善鄰洞。新羅國濟物浦,在現今韓國仁川廣域市境內。仁川是韓國的第二大港口城市,也是首都漢城(今名首爾)的外港,相距首爾40公裡。在仁川市中心有座中國城。考察仁川市中國城的由來,正是黃氏先祖的登陸地和最早的定居地。由於這一帶華人日漸增多,遂於1884年4月在善鄰洞一帶建立了中國租界地。之後,在中國租界地上大量建造仿中國建築風格的建築物,中國城也就隨之形成了。在仁川中國城建造有中國商場,建造有華人主題街道,還建造有「炸醬麵」博物館等「中國風」建築。甚至,在中國城內的主街道上,還將中國《三國演義》中描述的主要場景用瓷磚製作成為《三國》壁畫街。在仁川港外的席毛島上有座千年古剎普門寺,相傳為新羅國善德女王所建造。進入普門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600多歲高齡的檀香樹。檀香樹後面是天然洞窟石窟庵,庵內供有佛像。石窟庵旁邊放置有巨大的磨盤石,是普通磨盤石的兩倍大。據當地民俗資料記載:這塊磨盤石曾是席毛島上最早的磨米工具。在普門寺後面,還有摩崖石佛坐像。約十米高的摩崖石佛坐像,矗立在巍然屹立的眉毛巖上。相傳,這尊石佛和石窟庵內所供奉佛像,其實是最早登陸古辰國先祖的寫真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