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名稱:雞骨草
別名:紅母雞草、石門坎、黃食草、細葉龍鱗草
採收加工:全年可採收,一般在11-12月或清明後連根挖起,除去莢果(種子有毒)去淨根部泥土,將莖藤紮成束,曬至八成幹發汗再曬足幹即成。
藥用部位:全株
產地:廣東、廣西等
科:豆科
原植物:廣州相思子
植物情況:攀援灌木
長達1m;小枝及葉柄被粗毛。主根粗壯,長達60cm。莖細,深紅紫色,幼嫩部分密被黃褐色毛。
偶數羽狀複葉;小葉7-12對,倒卵狀形或長圓形,長5-12mm,寬3-5mm,先端截形而有小芒尖,基部淺心形,上面疏生粗毛,下面被緊貼的粗毛,小脈兩面均突起;託葉成對著生。
總狀花序短,腋生;花長約6mm;萼鍾狀;花冠突出,淡紅色;雄蕊9,合生成管狀,與旗瓣緊貼,上部分離;子房近於無柄,花柱短。
莢果長圓形,扁平,被疏毛,有種子4-5顆。種子長圓形,扁平,褐黑色,種阜明顯,蠟黃色,中間有孔,邊緣為1長圓形的環,臍褐色針刺狀,緊靠莢緣。花期8月,果期9-10月
雞骨草藥材性狀:本品為帶根全草,多纏繞成束。根圓柱形或圓錐形,有分枝,長短粗細不等,直徑3-15mm;表面灰棕色,有細縱紋;質硬。根莖短,結節狀。莖叢生,長藤狀,長可達1m,直徑1.5-2.5mm;表面灰褐色,小枝棕紅色,疏被毛茸;偶數羽狀複葉,小葉長圓形,長8-12mm,下表面被伏毛。氣微,味微苦。
雞骨草
1小葉長圓形,下表面密被灰白色伏毛
2小枝上少毛
優等品以根粗、莖、葉全者為佳。
雞骨草藥性:
【炮製】 除去雜質及莢果,切段。
【性味】 甘、微苦,涼。
【歸經】 歸肝、胃經。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舒肝止痛。用於黃疸,脅肋不舒,胃脘脹痛;急、慢性肝炎,乳腺炎。
【用法用量】 15~30g。
【注意】 本品種子有毒,不能入藥,用時必須把豆莢全部摘除。
【貯藏】 置乾燥處。
【附方】
①治黃疸:雞骨草二兩,紅棗七、八枚。煎服。(《嶺南草藥志》)
②治瘰癧:雞骨草六斤,稀薟草四斤。研末,蜜為丸,每丸重一錢。日服三次,每次二丸,連服二至四周。(廣西《中草藥新醫療法處方集》)
【注意】 凡虛寒體弱者慎用。
【各家論述】
1.《南寧市藥物志》:消炎解毒,治傳染性肝炎,跌打駁骨。葉:搗絨敷乳瘡。2.《中國藥植圖鑑》:治風溼骨痛,跌打瘀血內傷;並作清涼解熱藥。
3.《嶺南草藥志》:清鬱熱,舒肝,和脾,續折傷。
4.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溼,舒肝止痛。治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胃痛,小便刺痛,蛇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