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雲城區)
初秋,碧空如洗,密雲水庫煙波浩渺,掬一捧清水,清洌甘甜。
庫區內,10.4萬畝耕地退耕,清退94個庫中島;庫區外,劃定867平方公裡的禁養區,關停礦山開採,305公裡圍網、2.85萬畝庫濱帶築起生態保護屏障。
倏忽一甲子,數代護水人。
「密雲人始終把保護生態作為頭等大事,高標準履行保水責任,實現全域保水,持續涵養生態。」密雲區委書記潘臨珠說,通過大力發展旅遊業、蜂產業等綠色產業,實現保水富民,同時,藉助懷柔科學城東擴的發展契機,規劃生命科學小鎮和生態商務區,密雲走上了高質量發展之路。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這盆水
對於溪翁莊鎮石馬峪村村民王連江來說,密雲水庫曾是他最熟悉的地方。5年前,庫區南部的一處小島是他自家的承包地,有玉米地,有果樹,林子裡還蓋了兩間簡易的磚瓦房。自1986年起,這座小島陪伴了他20多個年頭。
2015年,南水即將進京,反哺密雲水庫。在長江水到來之前,庫中島的生產經營活動全面停止,騰退出來的上萬畝土地放歸自然,封禁管理。「種了這麼多年的地,說交就要交出去,擱誰也捨不得,可這是水源地,咱得服從大局。」王連江與另外59戶人家一起,離島出庫。
像王連江一樣為水庫做出犧牲的密雲人太多了——農民曹振生放棄了水庫邊的肥沃耕地,成為守護庫區一名保水員;漁民萬明泉拆下柴油發動機,手搖划船兩個小時才能到達最佳捕魚點;養殖大戶王文友主動遞交退養申請,拆掉經營15年的垂釣園;礦工高大振離開工作20多年的礦坑,準備考廚師證開個民俗院……
全域護水,密雲區放棄了諸多產業機會:陸續關閉鉻礦、小型鐵礦、製革、造紙、有色金屬冶煉等200多家工業企業,水庫周邊企業全部遷出;拆除水庫壩上的商業、飲食、娛樂等設施並停用旅遊船隻;庫區全面退出網箱養魚、17個鄉鎮禁止放牧……
「密雲人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這盆水。」潘臨珠說。2019年,密雲完成治理小流域81條,其中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64條,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77平方公裡,恢復密雲水庫周邊、清水河、潮河、白河溼地178公頃。2016年8月,密雲區組建水庫聯合執法大隊,整合生態辦、農業局、環保局等7個部門職能,將涉及汙水、垃圾、私搭亂建、涉水偷魚釣魚等131項執法權集中,變「九龍治水」為「一龍護水」,實施最嚴格的水源地保護措施。
60年來,密雲水庫忠實地履行著首都市民「大水缸」的職責,水質常年保持地表飲用水二類水質。
不讓保護生態的人吃虧
守護首都「大水缸」,可不只是密雲人的事。多年來,北京市委市政府將「全市一盤棋」共同守護首都生態的思路,化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2018年底,《關於推動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出臺,對區域協作共同守護綠水青山提出了明確要求。包括建立跨區橫向轉移支付制度,城區通過直接給予財政資金、支持引導綠色產業項目落地、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等多種形式,對生態涵養區進行多方位的支持。
四面環山、交通閉塞,大城子鎮下柵子村463戶村民中有187戶被確定為低收入戶。2018年,北京城建集團所屬北苑大酒店與下柵子村籤訂了一企一村結對幫扶協議,曾參與過北京新機場、世園會等國字號工程的「巨星」設計師團隊操刀,將荒廢多年的閒置農宅整體包裝成「大城小苑」民宿。按照協議,民宅產權不變,營業收入全部歸村集體,北苑大酒店代為經營,兩年後整體移交給下柵子村。同時,面向村民招聘民宿管家,到北苑大酒店帶薪培訓後上崗,實現家門口就業。
去年5月1日,「大城小苑」一開業就成了網紅,僅五一假期就收入十餘萬元。2019年底,下柵子村187戶低收入戶集體「摘帽」。北控、公交集團、華夏銀行等國有企業也與西白蓮峪村、南溝村、新王莊村等建立了長期幫扶協議,通過建設精品民宿群、對接農產品銷售、提供專項發展基金等方式,幫助村民走出增收困境。
不能讓保護生態的人吃虧,不能讓吃生態飯的人吃虧,已經成為全市上下的共識。在市委市政府的統籌下,朝陽區與密雲區結對協作,每年給予密雲不少於一億元的財政轉移支持資金,並在多方面展開深度合作。
「現在一個月能掙7000多元,上五險一金,真好。」周宗強是密雲高嶺鎮人,說起在朝陽環衛的工作,非常知足。去年,作為協作項目之一,朝陽區環衛、園林、市政、物業等城市公共服務崗位定向招聘密雲庫北農民,1000多位像周宗強一樣的農民走出大山,實現穩定就業。
兩區的合作還體現在更多領域。教育部門籤訂合作協議,陳經綸中學朝陽分校與大城子學校、東方德才學校與高嶺學校合作辦學;兩區各19家衛生服務中心建立對口協作;朝陽區引導企業投資,打造新能源、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材料和環境保護等領域的創新平臺;中關村密雲園成為朝陽區溢出產業承接平臺,吸引優質企業到密雲投資興業、落戶發展;朝陽區6家區屬國有企業分別與密雲區黃裕口、白土溝等6個貧困村籤訂幫扶協議,開展農超對接合作……
綠水青山的回報
從2008年到2019年,密雲區地區生產總值從106.9億元增長至340.9億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增長近3倍,從23605元增至68323元。
為養山護水付出60年努力的密雲人民,正在得到綠水青山的回報。
走進溪翁莊鎮的金叵羅村,一隻只用茅草紮成的大象、螳螂,足有2米多高,充滿童趣。磨豆子、拉犁播種、餵小羊、林子裡撿雞蛋、畫木片、搓玉米……花式農事體驗讓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
2012年,在外經營旅遊公司多年的伊書華回村,先是流轉土地建起櫻桃園和小米基地,組建了櫻桃合作社、小米合作社、旅遊合作社、農宅合作社等,隨後,又將自家老宅改造成了「北井小院」民宿。院牆上掛著成串的紅辣椒,窗臺上是黃澄澄的老南瓜,掀開門帘往屋裡看,藍紅老花布做的被子、褥子鋪在土炕上,鄉村氣息撲面而來。如今,想要周末在他家的院子住上一宿,常常要排大半個月的隊。
近年來,密雲區積極鼓勵將鄉村閒置的農宅、廢舊的廠房、學校、養殖基地進行資源旅遊化利用,目前已建成鄉村酒店、精品民宿、休閒農莊130餘處,民俗戶1300餘戶,2萬餘人吃上旅遊飯。2019年全區鄉村旅遊接待遊客665.5萬人次,實現鄉村旅遊收入8.56億元。
綠水青山,不僅培育了旅遊業,還為密雲帶來了養蜂、電商等新產業。
密雲水庫上遊的馮家峪鎮坐擁27萬畝山場,1.12萬群中華蜂在此安家。刀削一般的峭壁上,懸掛著上百個五顏六色的蜂箱,身材嬌小的中華蜂結伴飛向山林尋蜜。「這些小傢伙對環境最是挑剔,一度曾是瀕危品種。」北京保峪嶺養蜂專業合作社長郭小力說,中華蜂喜愛花朵小的野花野樹,只在蜜源植物種類豐富的地方安家。「飼養中華蜂的經濟效益是非常突出的,一斤能賣到上千元。」
如今,密雲蜂產品年均產值近1.2億元,通過發展蜜蜂文化、蜂業旅遊觀光等,年接待遊客達1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近億元。此外,蜜蜂為全區農業作物授粉,直接促進果蔬增產效益超過了8.5億元。
青年創業者孔博的網店近來人氣格外旺,他帶著30餘人的工作團隊每天都忙得腳不點地,一箱箱農產品銷往全國。孔博的淘寶店鋪從2012年開始經營,主要銷售密雲本地農產品,靠著水源地金招牌,不僅果品蔬菜暢銷,蜂蜜和柴雞蛋等特色農產品也受顧客青睞,今年上半年創下2760萬元的銷量,同比增長73%。目前,密雲年銷售額達千萬以上的電商已有12個,年銷售額百萬元以上企業及銷售組織已有70餘家,直接帶動農民2000戶以上。
高質量發展新契機
好的生態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後勁所在,也是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基礎。守護著綠水青山的密雲,正在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2017年7月,懷柔科學城空間規劃範圍由41.2平方公裡擴展至100.9平方公裡,將密雲32.5平方公裡的土地囊括在內,即科學城東區。主要圍繞地球系統科學、生命科學應用研究方向,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技研發平臺、研究型大學、創新轉化、科學服務和綜合居住等。其中,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預計將於年底竣工,明年初可投入試運行。此外,中科院「十三五」科教基礎設施項目等9大項目落地科學城東區,北京大學醫學部將在密雲建設新校區,佔地面積近900畝,近百個研究所和實驗室也將隨之落戶密雲。
抓住發展契機,推動前沿科技成果就地產業化,密雲規劃佔地約6000畝的生命與健康科學小鎮,用於承接生命科學領域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今年底,京瀋高鐵即將投入運行,成為連接市區與密雲城區的另一重要交通路線。接駁密雲站,這裡已劃出6.92平方公裡的區域作為生態商務區,將修建空中纜車直達樓宇,推廣無人駕駛汽車作為地面交通,此外還將配備無人售貨超市、智能送餐機器人等高科技公共服務設施。
當下,中關村密雲園正在加快騰籠換鳥,吸引生命科技、醫藥健康、節能環保等科技領域的前沿科技項目,構建國際領先的以綠色科技為主的前沿技術創新生態和創新資源集聚平臺。
保水、富民、引才、尋發展,密雲人始終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而這一方山水,也發揮出巨大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反哺造福一方人民。
來源 北京日報
記者 王可心
流程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