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一般認為,他出生於西域碎葉城,也就是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祖籍甘肅成紀,他才華橫溢,"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他狂放不羈,"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風骨傲然,"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但他也是最懷才不遇的李白。
李白求官記
大唐開元十二年,24歲的李白帶著夢想辭親遠遊,開始了追逐夢想的生活,這也是李白一生懷才不遇故事的開始。
開元二十二年,李白為唐玄宗獻上《明堂賦》,一年以後,李白在玄宗狩獵之時,獻上《大獵賦》,這兩篇為唐玄宗歌功頌德的賦,並沒有引起唐玄宗的注意,李白的求官之路初步受阻。
天寶元年,李白受人推薦,引起了玄宗的注意,被召入宮中,成為皇帝的私人秘書。李白的才華讓唐玄宗非常讚賞,但李白卻對玄宗皇帝給自己的工作十分不滿意。
李白飽讀詩書,滿懷希望,來到長安,所為的不是簡簡單單的寫詩作賦,而是要施展自己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出於這種心理的落差,李白對唐玄宗愈加不滿。
當天寶二年,宮中牡丹花盛開之時,唐玄宗讓李白應景作詩之時,李白終於難掩自己心中憤懣,做出了貴妃捧硯,力士脫靴的荒唐之舉,李白自此再無升遷之可能,離開京城,再次開始了如遊俠一般的生活。
安史之亂後,大唐王朝越來越亂,李白投靠於永王李璘麾下,李璘是太子李亨皇位的有力競爭者,在隨後的鬥爭中,李璘被太子李亨擊敗,李白也因此獲罪,流放夜郎。至此,李白已再無當官的可能。
兩年後,天下大赦,李白終於不再是戴罪之身,獲得自由,此時的他貧困潦倒,只得投靠於自己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處,勉強得以生存。
一年後,李白病逝,終年62歲。
李白的仕途為何如此的不容易
這就是李白的一生,可以說充滿著命運的悲劇性,為何如此才華橫溢之人卻在仕途上如此的不順利呢?
從外部條件看,李白沒有趕上當官的好時候,開元後期,唐玄宗李隆基已經沒有了先前的勵精圖治之想,貪圖享樂,寵愛楊貴妃,信任李林甫,大唐的朝局呈現一片亂象,在這種環境之中,玄宗已經沒有心思去重用身負驚天才華的李白了,倒是更看重李白寫詩作賦的才能,因為這樣能夠讓自己開心。
到天寶年間,安史之亂爆發,李白又站錯了隊,成為了李璘幕府中的成員,在流放夜郎之後,李白已經再無做官的可能了,他的人生抱負只能化為泡影了。
從李白的自身原因看,李白自己的性格也決定他很難在官場上如意,李白有文採,但是這並不等於李白的政治才能很高,從李白處理自己與高力士、楊貴妃的關係上來看,李白性格狂放,完全沒有一個從事政治的人的性格上的圓滑。
想要做官,才能很重要,但情商也一定要高。由於李白從來沒有擔任過實質性的官職,我們無法評判他的政治才能如何,但我們從李白的事跡中,卻能斷定李白的情商的確不高,沒有官場之人的那種圓滑。
也正是由於他的這份不夠圓滑,導致他在後宮與前朝樹敵甚廣,唐玄宗不是沒有想過委任李白官職,但是前朝,大臣有意見,到了後宮,楊貴妃又進讒言,久而久之,唐玄宗對於李白開始厭煩,直到最終摒棄。
從另一個角度看李白,有他才有大唐盛世
但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看李白,在官場上的失意或許也是李白的幸運,短短在長安的兩年,李白看清了權力的黑暗,他對官場的厭惡之情已經反映在了他的詩裡。
李白俠義風骨,或許在江湖上遊蕩才是他一生最好的歸宿,如果讓李白留在了名利場,才是真正玷汙了他的才華。
時代的悲哀讓李白的才華得到了最大的施展,看到他的詩,我們才算是看到了真正的盛唐,看到他的詩,我們才算是真正看到了風骨,看到了他的詩,我們才算是真的讀懂了人生,這就是李白。
結語:
電影《妖貓傳》中,當所有人傾慕於楊貴妃的美貌時,楊貴妃卻對李白說:"大唐有你,才真的了不起"。或許,當人們回看歷史的時候,才會發現,史書裡記載的盛唐太過於生硬,而李白口中的盛唐才是有溫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