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仕途為何如此的不順利,是他太高傲自負,還是人心太險惡

2020-12-15 歷史真鑑

李白,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一般認為,他出生於西域碎葉城,也就是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祖籍甘肅成紀,他才華橫溢,"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他狂放不羈,"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風骨傲然,"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但他也是最懷才不遇的李白。

李白求官記

大唐開元十二年,24歲的李白帶著夢想辭親遠遊,開始了追逐夢想的生活,這也是李白一生懷才不遇故事的開始。

開元二十二年,李白為唐玄宗獻上《明堂賦》,一年以後,李白在玄宗狩獵之時,獻上《大獵賦》,這兩篇為唐玄宗歌功頌德的賦,並沒有引起唐玄宗的注意,李白的求官之路初步受阻。

天寶元年,李白受人推薦,引起了玄宗的注意,被召入宮中,成為皇帝的私人秘書。李白的才華讓唐玄宗非常讚賞,但李白卻對玄宗皇帝給自己的工作十分不滿意。

李白飽讀詩書,滿懷希望,來到長安,所為的不是簡簡單單的寫詩作賦,而是要施展自己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出於這種心理的落差,李白對唐玄宗愈加不滿。

當天寶二年,宮中牡丹花盛開之時,唐玄宗讓李白應景作詩之時,李白終於難掩自己心中憤懣,做出了貴妃捧硯,力士脫靴的荒唐之舉,李白自此再無升遷之可能,離開京城,再次開始了如遊俠一般的生活。

安史之亂後,大唐王朝越來越亂,李白投靠於永王李璘麾下,李璘是太子李亨皇位的有力競爭者,在隨後的鬥爭中,李璘被太子李亨擊敗,李白也因此獲罪,流放夜郎。至此,李白已再無當官的可能。

兩年後,天下大赦,李白終於不再是戴罪之身,獲得自由,此時的他貧困潦倒,只得投靠於自己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處,勉強得以生存。

一年後,李白病逝,終年62歲。

李白的仕途為何如此的不容易

這就是李白的一生,可以說充滿著命運的悲劇性,為何如此才華橫溢之人卻在仕途上如此的不順利呢?

從外部條件看,李白沒有趕上當官的好時候,開元後期,唐玄宗李隆基已經沒有了先前的勵精圖治之想,貪圖享樂,寵愛楊貴妃,信任李林甫,大唐的朝局呈現一片亂象,在這種環境之中,玄宗已經沒有心思去重用身負驚天才華的李白了,倒是更看重李白寫詩作賦的才能,因為這樣能夠讓自己開心。

到天寶年間,安史之亂爆發,李白又站錯了隊,成為了李璘幕府中的成員,在流放夜郎之後,李白已經再無做官的可能了,他的人生抱負只能化為泡影了。

從李白的自身原因看,李白自己的性格也決定他很難在官場上如意,李白有文採,但是這並不等於李白的政治才能很高,從李白處理自己與高力士、楊貴妃的關係上來看,李白性格狂放,完全沒有一個從事政治的人的性格上的圓滑。

想要做官,才能很重要,但情商也一定要高。由於李白從來沒有擔任過實質性的官職,我們無法評判他的政治才能如何,但我們從李白的事跡中,卻能斷定李白的情商的確不高,沒有官場之人的那種圓滑。

也正是由於他的這份不夠圓滑,導致他在後宮與前朝樹敵甚廣,唐玄宗不是沒有想過委任李白官職,但是前朝,大臣有意見,到了後宮,楊貴妃又進讒言,久而久之,唐玄宗對於李白開始厭煩,直到最終摒棄。

從另一個角度看李白,有他才有大唐盛世

但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看李白,在官場上的失意或許也是李白的幸運,短短在長安的兩年,李白看清了權力的黑暗,他對官場的厭惡之情已經反映在了他的詩裡。

李白俠義風骨,或許在江湖上遊蕩才是他一生最好的歸宿,如果讓李白留在了名利場,才是真正玷汙了他的才華。

時代的悲哀讓李白的才華得到了最大的施展,看到他的詩,我們才算是看到了真正的盛唐,看到他的詩,我們才算是真正看到了風骨,看到了他的詩,我們才算是真的讀懂了人生,這就是李白。

結語:

電影《妖貓傳》中,當所有人傾慕於楊貴妃的美貌時,楊貴妃卻對李白說:"大唐有你,才真的了不起"。或許,當人們回看歷史的時候,才會發現,史書裡記載的盛唐太過於生硬,而李白口中的盛唐才是有溫度的。

相關焦點

  • 一個人,有這四個特徵,是太過單純、不懂世道和人心險惡的表現!
    具體而言,一個人,有以下這四個特徵,是太過單純、不懂世道和人心險惡的表現!做人太單純、不懂世道險惡的人,往往也有這四個特徵,難怪常常吃虧。一、人生領地,毫不設防。做人太單純、不懂世道和人心險惡的人,說好聽點,是有光明磊落、坦坦蕩蕩之心,看什麼都是美好的,說的不好聽點,就是像孩子般單純,不夠成熟,不懂世道和人心的險惡,單方面地認為,既然自己無私無隱,毫無謀算、構陷、傷害他人之心,那麼,反推他人,也應該是如此對待自己,又怎麼會用心險惡,故意來傷害自己呢?
  • 在盛唐光輝下,他的詩歌開創了「晚唐」一個巔峰,仕途上卻不順利
    大唐盛世下,湧現出了許多著名且自成一體的詩人,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等人。但是,有這麼一個人,在早唐詩歌發展已經如此繁華的盛況之下,他帶領著晚唐的詩歌達到了又一高峰時期。並且他的詩歌融百家之所學自成一體,為後世之人所傳唱,模仿。他就是有著「小李杜」之名的李商隱。
  • 李白詩才無雙,官場上卻淺嘗輒止,野路子出身對李白前途的影響
    可惜天不遂人願,雖然有著理想抱負,但與其他詩人一樣,李白的政治之路並不順利,前前後後也不過在朝廷當了兩年文官,還是整日跟在玄宗屁股後面為其寫詩作樂。說了這麼多可能有些讀者就要問了,科舉考試和李白到底有著什麼關係呢?其實對於李白而言他在仕途不順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源自於他並沒有參加當時的科舉考試。
  • 李白最崇拜的一位詩人,只因兩句詩終生無緣仕途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這是李白寫給孟浩然的一首詩。他們兩個人都生活在盛唐時代,孟浩然年長李白12歲,兩人第一次見面時,孟浩然已37歲,雖未入仕,但早已名動天下。李白當時只有25歲,年少輕狂,但對孟浩然仰慕已久,兩人初次見面即結成忘年之交。
  • 形容人心險惡的7句古詩,將人心難測刻畫的入木三分!
    現實的社會,複雜的人心,俗話說: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在古代詩詞中也有不少是形容人心險惡的句子,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吧。1、兩草猶一心,人心不如草。這一句出自李白的《白頭吟》,意思是自然界中的草尚且能緊緊地纏繞在一起不離不棄,而人的心卻不如草那樣執著堅定。2、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
  • 懷才不遇、仕途險惡,北宋文人如何調整心態?以「賦」來抒情寫志
    立功、立德、立言是大夫們終極的人生追求,然而,仕途險惡似乎是歷來不變的定律。北宋以文治國,網羅了一批優秀的知識分子。他們多自負其才,相處在朝廷內部,因政見不合而經歷了升沉不定的仕宦風波。宋祁遠調復州,自負才華而不顯,與其心志抱負差異甚大,故作此賦,流露出自負與自憐之情。復州既遠離京畿,推官職位又小,與他自我期許不符,但在失望之中,仍希望知音的到來,如松柏之佳逢。與此賦旨趣相近的還有《憐竹賦》,賦中寫竹的高風亮節和虛心自得,抒發他懷才不遇之思。
  • 形容人心險惡的7句古詩,將人心難測刻畫得入木三分
    現實的社會,複雜的人心,俗話說: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在古代詩詞中也有不少是形容人心險惡的句子,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吧。 1、兩草猶一心,人心不如草。
  • 要乘風破浪的李白是什麼樣的後浪?(圖)
    現在提到李白,你會想到什麼?「貴妃研磨,力士脫靴」的狂士?「酒入愁腸,七分化作月光,餘下三分呼為劍氣,秀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的詩仙?還是「五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的最強打野刺客?
  • 李白為何是天才,讀這六首絕句你就懂了,不常見但精妙,不讀可惜
    洗硯池邊樹:心閒且未去,似乎寫出作者矛盾心態,放不下又捨不得,似乎寫仕途。李白為何愛飲酒?酒可以讓他和這個操蛋的世界達成暫時的和解。故而李白離不開酒,酒也成就了李白的瀟灑飄逸和狂放傲岸。他一直在飲酒,連天色漸晚都未曾察覺,「對酒不覺暝」寫出他飲酒時間之長,也寫出他的沉醉朦朧之態。
  • 他天資聰穎,才華橫溢,卻不料被時代所「拋棄」,家破人亡
    他沒有辜負他的才華,在鄉試中,他脫穎而出,取得第一的成績,成為解元。正是少年得志之時,但是他還是自負才華不太懂得收斂,他廣交朋友,良師益友不少,但是損友同樣很多。在會試過程中,陷入了舞弊案中無法脫身,他的自信,他的交友不慎,終歸是斷了他的仕途。縱容是他的文章受到了讚譽,縱然是他文採斐然,但是就算是受到垂憐,獲得一個小官的職位,他的高傲,他的才學不允許他妥協。
  • 李白: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他的求官之路更難
    終究還是「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不知蜀道難,是不是也預示了他一生求官之路的艱難?可見李白也是對自己滿腹經綸,而不被重用的慨嘆啊!再一次勸慰朋友,小心又小心!最後,李白再一次強調了形勢的險惡: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 黛玉是高傲小性刻薄的小女生,還是極具性格魅力的小詩人?
    黛玉是什麼性情,高傲小性刻薄的小女生?或者是極具性格魅力的小詩人?在我看來,她都具備,但單說某一點又不太全面,應該是兩者兼有吧。先看黛玉高傲小性刻薄地面。黛玉是個脫俗的女子,甚至有些不食人間煙火的氣息。
  • 李白有多狂傲?他的想像有多詭奇?這首詩讓我們認識了真實的李白
    太白先生仕途坎坷,一生不第!中國古代讀書人最大的抱負就是通過自己的學識走向中央集權的朝延,然後盡心竭力於使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完成光明心性所啟迪的個人應該擔當的民族責任、國家責任、天下責任。李白的志向也是同樣如此,當他接到唐玄宗李隆基的詔書讓他去長安時,得意忘形地像個孩子「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官場險惡,他這副德性怎麼能做得了官?李隆基看他什麼事都吊兒郎當的率性而為,雖說有才華肯定不能勝任官職,李隆基給了他一筆錢委婉地讓他離開了長安,李白就這樣心有不甘地永遠不再渴求功名!去哪兒呢?
  • 李白最狂的一首詩,千百年來廣為流傳
    其實李白除了他的才華,最讓人佩服的就是他那狂放不羈的性格,也是因為李白的這種性格,所以他的詩歌大多都是比較狂放不羈的,你要是問我他最狂的一首詩是哪一首那應該就是他初入仕途的時候寫的那一首了吧。李白很多詩都是在遠遊的途中所寫的,為何李白的詩能寫得如此豪氣不羈,因為他的生活方式就是這樣的。儘管他有心做官立志報國,但是命運卻讓他做了一個雲遊的詩人。
  • 李白生平最「狂」的4句詩:第一句氣勢磅礴,五千年來無人能及
    其實,李白一生寫詩,有不少作品都是抒發自己在人生仕途上的不如意,他經常用大鵬來自喻,感慨自己的抱負得不到施展。 李白在這種不羈狂放的性格影響下,也寫出了不少特別豪放的詩歌。比如李白生平最「狂」的4句詩,第一句氣勢磅礴,五千年來無人能及。歷史上很多文人都想模仿這句詩,卻沒有一位能夠模仿出李白這句詩的精髓。
  • 同是好友,他為何對李白見危不救,卻給杜甫雪中送炭?
    李白下獄之後,他想向老朋友高適求救。然而,「高適對李白之厄難,似無所幫助。」759年,仕途失意和國家動蕩的打擊,讓杜甫選擇遠離官場,帶著全家來到成都,生活困窘,吃了上頓沒下頓。此時,高適也來到四川,官居彭州刺史。高適經常派人給杜甫送糧油和錢。同樣是好友,高適為什麼對李白不理不睬、對杜甫雪中送炭呢?
  • 李白大半生在喝酒寫詩遊山玩水,他真是一個無所事事的閒人嗎?
    李白具有極高的藝術造詣,無論是寫人狀物,還是描景抒情,都具有極其鮮明的個性和引人入勝的情感意境。既有俊逸清新,唯美浪漫的柔情,又有奇偉磅礴、排山倒海的氣勢。相傳李白的詩大多為酒後所作,才能如此的隨性飄逸,被人們稱之為「詩仙」。圍繞李白的一生,詩、酒、劍、友這四樣與之關係密切。
  • 李白《將進酒》中的「將」字,到底應讀「qiang」還是「jiang」?
    李白作為唐朝最出名的詩人,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年輕時,李白放浪形骸、不拘一格,仕途受挫之後,他索性辭官不做,遠離長安,當一個逍遙自在的旅人。 然而,李白的心境並不是一直如此的,在不同的年齡段,他寫詩的風格也是略有差異的。
  • 令人恐懼的是《小小喬》,還是人心的險惡?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快樂,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這個「快樂」不是由自己的內心自然產生的,而是藉助了外界某種物質的強制植入,那麼這樣的快樂是否還是我們想要的模樣?活在當下社會,不管是來自家庭還是來自事業,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小的壓力,時常感覺壓抑,甚至還有很多人患上了抑鬱。
  • 大文豪李白與王維是同年,為何他們沒有交集?專家:相互瞧不上!
    李白於是前往長安遊歷,通過自己在文壇的朋友,準備謀個仕途——因為唐朝的不少文人,包括李白的朋友,都在朝廷做官。李白考慮利用一下自己的人脈資源,也給自己謀個功名。不料,李白費了好大力氣,也還是沒有實現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