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下,湧現出了許多著名且自成一體的詩人,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等人。但是,有這麼一個人,在早唐詩歌發展已經如此繁華的盛況之下,他帶領著晚唐的詩歌達到了又一高峰時期。並且他的詩歌融百家之所學自成一體,為後世之人所傳唱,模仿。他就是有著「小李杜」之名的李商隱。
杜牧與他齊名,兩人並稱「小李杜」。李商隱又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那麼,他的詩歌之中又是有著哪些地方吸引眾人的點呢?為何世人喜愛模仿他的詩歌風格呢?他的仕途為何不順呢?
01幼年經歷,令他渴望進入官場
幼年的李商隱過得比較幸福,他的父親與祖父都是朝臣官員,但是一切的變故都在他父親去世那年接踵而來。身為長子的他需要擔負起照顧家庭的責任,父親病逝後,李商隱隨著母親回到了河南老家,開始了抄書賺錢。在老家這邊,他的同族堂叔作為他的啟蒙老師教會了他很多東西,受這位堂叔的影響,李商隱「能為古文,不喜偶對」。
16歲時,李商隱寫出的文章被當時的士大夫令狐楚欣賞他的才華,令狐楚在李商隱的人生之中充當著導師與伯樂的角色。令狐楚不僅教授他駢體文的寫作技巧,而且還資助他的家庭生活,鼓勵他與自己的子弟交遊。在令狐楚的幫助下,李商隱的駢體文寫作進步非常迅速,由此他獲得極大的信心,希望可以憑藉這種能力展開他的仕途。
02進入官場,因黨政之爭而無法重用
剛開始進行科舉時,李商隱心態非常平和。但是,到了後面,經過了十年之久,李商隱還是未能考中進士;他有點不甘心,因為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綯在第二年都考上了進士。在開城元年,他寫了一封信給令狐楚希望得到幫助。結果,開成第二年,李商隱就考中了進士。
後面因為令狐楚死後不久,李商隱就娶了王元茂的女兒,王元茂和令狐楚兩人因政黨之爭而互為對立面。也因此,在令狐楚死後,令狐綯認為李商隱背叛師門而對他失望至極,不再與他交好;但是身為他的老丈人,王茂元也並沒有在仕途上給李商隱太大的幫助。
03集百家之學,成一派之風骨
李商隱將人生慨嘆的抒寫向更深細隱晦方面發展,善於用豔麗精工的藝術形式表達惆悵落寞的情緒,詩中充滿了迷茫與悲涼的體驗,作品深婉精麗、韻味深厚,「近而不浮,遠而不盡」,富有象徵暗示色彩,有一種朦朧美。他的詩歌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其心靈的象徵,是一種純屬主觀的生命體驗的表現。
李商隱的詩歌有廣泛的師承。他悲愴哀怨的情思和香草美人的寄託手法源於屈原,他詩歌意旨的遙深、歸趣難求的風格與阮籍有相同之處。杜甫詩歌憂國憂民的精神、沉鬱頓挫的風格,齊梁詩歌的精工豔麗以及李賀詩歌的幽約奇麗的象徵手法和風格都影響了李商隱。李商隱的一些長篇古體,雄放奇崛又近於韓愈;他還有少數詩歌清新流麗、純用白描,脫胎於六朝民歌。李商隱善熔百家於一爐,故能自成一家。
04小結
我想李商隱不能在仕途上走得順暢的原因有兩點:一、行事浮躁,不夠沉穩,他在進入仕途之後,多次成為別人的幕僚,心中功利太過;二、在政事上,不夠通透,捲入牛李黨爭,他沒有太多的眼光將自己在其中的位置弄明白,他以為自己是站的中立,可是往往這種站在中立的人也不會被人所重用的。
而李商隱在詩歌之中集百家所學,融入到他的詩中成為了另一種風格——瑰麗纏綿。他的詩在題材、情思、意境上已經有了轉詞化的趨勢,為後來的宋詞奠定了一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