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無
【引觴漫談】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位不太出名的晚唐詩人,鄭谷。
說他不出名,只是在現代知名度不高,他的詩在晚唐當時是享有盛名的。一生作詩千首,流傳下來的有300多首,在唐代也算是數量不少了,不知道是不是我孤陋寡聞了,今天才第一次讀到他的詩。
他寫詩有一個很有趣的觀點,認為「詩無僧字格還卑」,也就是說,你寫詩,字句中如果一個「僧」的字眼都沒有,那你詩歌的格調就是卑下的,不足以登大雅之堂。
以往的詩歌評價,往往是在風格和句法層面,這樣對於某一個字眼有強烈追求的觀點還真的很少見。
有這樣的創作理論指導,他的詩中帶有「僧」字的還真不少,感興趣的可以去搜索著讀一下,這裡就不做展示了。這一點在當時也是被人譏笑的,不過他的詩還是在當時影響很大。
【臨其詩境】
鄭谷字守愚,是江西宜春人,雖然生活在動亂腐朽的晚唐,然而自進士之後,仕途順達,一生之中也沒有太大的挫折。
他有一個鄭鷓鴣的外號,因為其《鷓鴣詩》名聲甚響。近代的宜春城南,曾經有一條被命名為「鷓鴣路」,就是紀念這裡出的名人鄭谷,04年建成的袁山公園中,也建起了一座「鷓鴣亭」。據說來此的遊客,都有一種「耳邊疑聽鷓鴣聲」的感覺。
受限於自己的人生經歷,他的詩篇也多是表現士大夫階層閒情逸緻的作品,雖然風格上清新通俗,但是缺少深層次的社會內容以及自身經歷中凝結出的真情實感,所以流傳下來的詩歌數量雖然不少,但是經典名篇並沒有幾篇。
這也是晚唐文人的一個通病,中唐文人們中興的努力宣告失敗,文人們的政治熱情也迅速地消減下來,面對著黑暗且無出路的現實,他們選擇了逃避,或者隱居林泉,或者縱情聲色。
他們詩歌的內容中,也就缺少了盛唐、中唐詩人的進取精神和對現實的關注,轉而為對自己內心的挖掘,對日常生活的記錄。相對應的,也就更加追求詩歌的形式美,於鍊字,對仗上不厭其煩地苛求,實際上已經偏離了作詩的本意。
作詩的目的從內容轉到了形式,詩作為一種文學體裁的沒落也就無可奈何地開始了。
今天來看鄭谷一首比較有代表性的詩歌,鍊字鍊句,卻也通俗明白,清新自然。不過內容上則缺少了深度,只是一首單純的詠物詩。
【經典原文】
柳唐代:鄭谷半煙半雨江橋畔,映杏映桃山路中。會得離人無限意,千絲萬絮惹春風。
【條分縷析】
第一句,是寫了柳樹兩個比較常見的存在地方,或者是煙雨江南,在雨霧朦朧的大江邊,在雲裡畫裡的小橋畔。或者是山間小路,早春三月,百花盛開,柳樹抽芽,綠油油的生命從枝條上長出,與兩畔的杏花,桃花相互映襯,相映成趣。
這一句也可以當成兩幅畫來看,一幅是都市煙柳圖,一幅是山間綠柳圖,柳樹都是同樣的,不過是站立的地方不一樣,看到的世事也就不一樣。站在橋邊的,或許看慣了人間離別;站在山間的,則看夠了自然風景。
第二句寫柳樹很重要的一個特性,春天會漫天飛舞的柳絮。我在北方出生長大,年年春天都有飄著柳絮的時候,最近幾年來到了南方,看著高大的椰子樹站在路兩旁。本來是沒有什麼感覺的。中間六月份回了一次老家,再一次看到了路旁的柳樹楊樹,那熟悉的柔軟的枝條,才突然的意識到:
這就是唐詩裡經常出現的古樹啊,這隨風飛舞的柳條柳絮,幾千年不知道承載了多少的離愁別緒,原來是只有北方才有的景象,由此又想到長安,想到灞橋,感慨萬千。
這首詩抓住的,也是柳樹與離人的關係,不過這裡是反用,柳樹不再代表離別,反而是千方百計地想要留住春天,古代遊子往往在春天遠遊,春天不走,人間的離別就會少很多吧?
幻想很美好,可惜沒什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