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詩詞獵奇,關注讀書狗子!
唐代自安史之亂後便由盛轉衰,逐漸沒落。安史之亂所造成的影響不僅僅是一時的國家衰敗,而是中央朝廷在政治軍事上的被動、中央權力的分散。這種狀況後來逐漸發展至朝廷內宦官幹政、朝廷外藩鎮割據的局面,使得唐王朝愈加沒落。至晚唐時已是日薄西山,搖搖欲墜。
國家不幸詩家幸,晚唐國雖衰,但詩壇卻是達到了唐詩又一個高峰期。晚唐詩壇名家頗多,「小李杜」杜牧李商隱足以與盛唐爭鋒,還有許渾、羅隱、韋莊、陸龜蒙等等。不過,晚唐詩壇的情感基調與國家的衰敗保持一致,多懷古傷今、感家國身世之悲,可以說整個晚唐詩壇都籠罩著一層「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濃重悲情色彩。
不過在整個悲情的晚唐詩壇中,有一首小詩卻是極為勵志,卓爾不群。且來欣賞晚唐詩人杜荀鶴的這首《小松》:
小松
唐·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裡,
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
直待凌雲始道高。
據野史相傳,杜荀鶴是杜牧妾出之子,流落在外,人所不知。還有人為此作詩:「千古風流杜牧之,詩材猶及杜筠兒。向來稍喜《唐風集》,今悟樊川是父師」。
樊川是杜牧的號,杜筠兒是杜牧曾在自己詩中提及的一個庶子,《唐風集》則是杜荀鶴的詩集。此詩便是說杜荀鶴是杜牧之子,詩才風流遺傳自杜牧。不過這種說法並沒有切實的證據可以證明,因此學界多認為是無稽之談。
杜荀鶴的詩也多反映晚唐的現實,語言通俗平易,破類似於羅隱的詩風。尤其以宮詞最佳,被推為全唐第一。而這首《小松》極為勵志,在其詩集頗為出眾,甚至在晚唐詩壇都卓爾不群。
松、竹、梅,松在歲寒三友中居首,最是蒼翠凌雲頂風扛雪坦然自若,自古文人多以松喻人,以寄託凌雲之志,傲寒高潔。杜荀鶴的這首《小松》亦然,只不過此詩不直接寫巨松的凌雲之態,而是從一棵小松的成長寫起。
首句「自小刺頭深草裡」既寫出小松的幼小可憐,卻又襯託出它小而不弱、堅強不屈的精神。即使被深草包圍,也是「刺頭」朝天!
次句「而今漸覺出蓬蒿」便寫到了小松的成長,已然長大到比蓬蒿高了,昔日的深草更是不在話下。成長之間,漸露凌雲之志。
後兩句「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深深慨嘆,現實中人們目光短淺,只知巨松凌雲沖天,卻不識小松會成長為凌雲巨松。也正因此,不知多少小松被摧殘於幼時。
這首詩實際上是詩人以松喻己,杜荀鶴雖出身寒微,但在少年時就已才華畢露,可惜無人賞識報國無門。便如那「深草」裡的小松,縱有凌雲之志,時人也「不識凌雲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