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無
【引觴漫談】
今天還要說賈誼,前一陣子欣賞過劉長卿寫賈誼的詩,「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文人們在當時心高氣傲,很難找到知己,對跨代知己的追慕和不可得的遺憾,就格外的打動人心。
還記得杜甫的一首詩,寫宋玉,「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抒發的感慨與劉長卿大同小異,都是不太平的年代,都是風流儒雅,懷才不遇。
陶淵明和賈誼,似乎代表了中國古代文人的兩個精神家園,當然還有一個是屈原,賈誼本人都寫過《吊屈賦》,足見失意文人生命的殊途同歸。
或者像陶淵明一樣,發掘本性,悠遊林泉,與紅塵做一個徹底的了斷;仍舊放不下的,或者心中仍舊有不平之氣,就與屈原賈誼一起,抒發「信見疑忠被謗」的憋屈,抒發懷才不遇,生不逢時的感慨。
不然還能怎麼辦呢?詩人氣質與官場風雲,註定是不相容的兩種事物,盛世還好,到了衰世亂世,就更加的一發不可收拾。
【臨其詩境】
今天來看看李商隱是怎麼寫賈誼的。
賈誼被貶到長沙三年,這三年已經成為了詩人們用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之情永恆的題材。這3年在詩人的心目中,抵得上千年萬年。
寫得多了,就容易落入俗套,千篇一律的感情,也就慢慢的變俗了。
李商隱卻不一樣,他寫賈誼,不僅結合了自身的命運,還結合了兩朝的皇帝,兩人所處的時代,範圍更加的廣闊,能表現的東西也更多。
他選的切入點,也是其他詩人基本不曾觸碰過的,來自《史記》中記載的一段,原文不長,給大家記錄在這裡。
賈生徵見。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
這一段文字就是關於賈誼被漢文帝召見,夜半談話的場景。一切看起來都是合理的,皇帝剛剛祭祀完,想到了鬼神的事情,就順勢詢問賈誼,最後還感嘆分別了這麼久,自己還是不如賈誼。
《史記》中所表現的,其實是一位明君,而李商隱卻抓住了問鬼神這件事,聯想到晚唐時期皇帝求仙祈長生的癖好,寫下了這首《賈生》。
【經典原文】
賈生唐代:李商隱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條分縷析】
這首詩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寫的是漢朝的人物,用的還是漢賦的筆法。
讀兩漢時期的《京都賦》《兩都賦》,有一個共同的點,前期極力鋪陳的東西,正是作者後續要否定的事物。
這個特性放在李商隱的詩中,也是一樣。
第一句給我們塑造了一個觀念,漢文帝明君,賈誼賢臣,兩人的相遇,簡直是風雲龍虎交匯,本該是如魚得水一般締造盛世的劇本,但是在下一句,就突然變了味。
如果單單看上一句,漢文帝在正殿求賢,召見曾經被驅逐的賢臣,而賈誼也不負所望,侃侃而談,簡直就是一幅盛世畫面。而詩中具體的場景也給了讀者鮮明的畫面和鮮明的感受,代入感更加強烈。
可所有的鋪墊都是為了下一句做準備。下一句開篇兩字,可憐,實際上已經暗示了一些東西。如果真的是明君賢臣,盛世氣象,有什麼好可憐的呢?
原來,漢文帝召見賈誼,並不是在和他聊家國大事,天下蒼生,而是在討論虛無縹緲的鬼神一說。
這一句話就如同一根刺,蘊含了太多詩人的情懷和政治寄託。李商隱到此擱筆不寫,也是出於這樣的考慮。只是點破,卻不生發,乍看上去像是一般晚唐詩歌貧弱,乏善可陳的特性。
然而李商隱與其他晚唐詩人不同,他時刻關注著國家大事,有著很強烈的用世心和功名心,他的停筆,不是因為給不出論斷,而是寄託太多,並非三言兩語能夠說盡,所以乾脆不寫,所有的情感都在場景之中。
有對晚唐皇帝求仙求道的批判,有對自身命運的感慨,有對時代劫數的悲哀。都想說,所以都不說,故事會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