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說起唐詩,大家腦海中首先浮現出的就是李白、杜甫這兩個名字,一為詩仙,一為詩聖,在唐代詩人中堪稱「泰山北鬥」,被世人合稱為「李杜」。不過今天筆者要介紹的詩,並不是這兩位的,而是被人稱為「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其中一位的詩人。
相信很多人都讀過李商隱的那首《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幾句被傳唱千年,所以在大家的印象裡,李商隱的情詩寫的十分纏綿悱惻動人心,不過今天筆者要講的卻是李商隱的一首《詠史》詩,堪稱李商隱最悲涼的一首詩,開篇14字便振聾發聵,道出人生成敗的關鍵。
《詠史》-(唐·李商隱)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真珠始是車。
運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
幾人曾預南薰曲,終古蒼梧哭翠華。
這首詩的白話譯文如下:縱觀遍覽歷史,那些前朝賢明的國家,基本上成功都是源自於勤儉節約,破敗開始於奢華。為什麼只有琥珀才能當枕頭,為什麼只有鑲嵌明珠才算是車?想要去到遠方卻沒有遇見千裡馬,想要抜動蜀山猛蛇卻因為力氣用盡難以抜動。有幾個人曾經聽過舜帝的南風歌呢?只有在蒼梧之地對於青翠的華蓋哭泣。
這首詩首聯可謂是點睛之筆,寥寥14字便振聾發聵,道出千古不易的道理。這一句看似是在闡述道理議論「成由勤儉敗由奢」,其實是抒發詩人的內心的情感,對於文宗為何勤儉持國卻沒有使國家強盛反而是破敗了的不解,既有惋惜又有同情。頷聯也表達了詩人對此的疑問,但是詩人卻沒有想到所以然,所以最終只能歸咎於命運,其實國家的興盛破敗顯然不能單看是勤儉或是奢華,這並不是唯一的原因。其實於國是如此,於個人成敗也是如此。
頸聯也說出了詩人對於首聯的思考,他認為比起勤儉持國更重要的其實是國運和國力,這才是國之根本,一旦國運散了,縱使讓舜帝來也沒有辦法改變這樣的結果。而頸聯中所指的「青海馬」和「蜀山蛇」其實是代指賢才和弄權的宦官。尾聯抒懷,表達對於文宗在宦官的鉗制下鬱郁而亡的哀悼,期間滿是感慨和嘆息。
其實文宗當時在位時,並不是沒有作為,一直勤儉持國,也做過幾次改變希望能夠匡扶社稷,但是最終都不了了之。這也表現了李商隱對於國家走向的深切關注,眼見著國運像是大廈將傾難以扶正,他的心中有的只有無盡的悲涼,這一切就像宿命一樣難以改變,真可謂是悲涼又無奈,讓人心有戚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