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周刊丨王建民:傳遞無聲的語言 他就是那個擺渡人

2020-12-15 半島網官網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笑笑 實習生 林禕晨

  在王建民面前的,是兩個世界的人。他站在中間,像一名擺渡者,把有聲的和無聲的兩個世界,連接起來。

王建民

  他就是那個擺渡人

  受邀為採訪做手語翻譯時,電話那頭的王建民想都沒想就答應了。在青島聾人圈裡,他的名字無人不曉。

  第二天上午,65歲的王建民比約定的時間早到了半個小時。在李滄區樂客城後方的小廣場上,高高瘦瘦、身著棕褐色衣服的王建民,在一群藍色、黃色工裝的騎手中間格外扎眼。

  他正和王正林、張培用手語比畫著聊天。興許是許久未見,王正林和張培都很興奮,雙手不停舞動著,比平時格外「健談」。他倆管王建民叫「王老師」,在聾校上學的時候,王建民教過他們歷史。

  在廣場的小石凳上,王建民微微側身坐著,靜靜地聽記者問完一個問題後,轉向王正林和張培,舞動著雙手,配合著誇張的口型,翻譯給他們。王正林和張培打手語的時候,王建民就邊看邊說給記者聽,不時也比畫幾下。

  類似的場景,經常上演。王建民每次面對著的像是兩個世界的人,無法通往彼此的世界。而他就是那個擺渡人,連接起了有聲和無聲兩個世界。

  找王建民幫忙的人很多。對健全人來說,他也許只是個手語翻譯。而於聾人而言,卻有著更重要的意義——在有聲世界裡,還有這麼一個懂他們的人。

  十幾歲的男孩小彬(化名)生下來就沒有聽力,父母都是健全人。兩個世界的無形隔閡,讓叛逆期的小彬比一般孩子更讓父母頭疼不已。

  「我們想跟他聊聊,但他對我們很牴觸。您能不能幫我們開導開導他?」小彬的母親向王建民求助。

  王建民見到了小彬,一個內向的男孩。他沒談什麼大道理,就是陪孩子聊了一個多小時的天兒。聊愛好,聊夢想……慢慢的,男孩看王建民的眼睛開始有了光亮。

  這樣清澈的眼睛,王建民太熟悉了。

  47年前,18歲的王建民內心忐忑地走進了聾校的教室。孩子們對他的到來非常熱情,高興地圍在這位新老師身邊,手舞足蹈地比畫著。王建民那時完全不會手語,根本沒法跟孩子們溝通,揣摩不出每一個手勢的意思。但是,他卻從孩子們清澈的眼睛裡,讀出了交流的渴望。

  那是他第一次接觸無聲世界,他想幫他們打開那扇大門。於是,他從零開始,刻苦學習手語。儘管當初選擇聾校任教,他圖的只是「市局編制」。

  目的地是醫院

  9月12日,吃過午飯,王建民又匆匆出門了。這麼多年,老伴已經習慣了他的「東跑西顛」,不再問他去哪兒,只是囑咐他帶好傘。

  離家300米的公交站,是王建民幾乎每天都去的地方。經過此站的每輛公交車的行駛路線,他都爛熟於心。退休後,他經常在外奔波,一個星期能有四天不著家。

  這一次,目的地是醫院。

  下午1點多,婦兒醫院還未開診。婦產科門診大廳內已經坐了不少候診者。看到王建民走進大廳,人群中有三個人趕緊起身迎了上去。

  三人中有一人是醫院的工作人員,另兩人是一對40多歲的聾人夫婦,專門從濰坊趕來就診。聾人婦女已經懷孕5個月,因為檢查懷疑胎兒有問題,需要醫患雙方進行有效溝通。所以,醫院聯繫了王建民。

  2015年,在青島市文明辦的主導下,王建民的手語工作室在山東省第一個開展了手語進醫院活動,解決聾人就醫難題。他們還專門成立了一個「就醫翻譯」微信群,裡面有醫院工作人員、手語志願者和聾人。聾人如有就醫需要,可提前在群裡預約,王建民或其他志願者會陪同就診,義務充當手語翻譯。

  門診內,王建民站在醫生和聾人夫婦之間。三個人急切的目光都放在王建民身上,他面向著這對夫婦,一遍一遍地比畫著醫生的話,生怕落下了哪句關鍵信息。胎兒可能會有什麼問題,生下來最壞的情況會怎樣……半個多小時過去,在王建民的翻譯下,醫生終於向聾人夫婦解釋明白了所有問題。

  「聾人太需要就醫翻譯了,要不他們連自己哪裡不舒服,都沒法跟醫生表述清楚。」曾有一名健全人聯繫到王建民,拜託他幫助自己母親進行導醫服務。因為不懂手語,即便是朝夕相處的親人,也無法幫到聾人。

  王建民還發現,因為經濟原因或者溝通問題,一般的小毛病,聾人不會選擇就醫。這往往導致他們小病拖成大病,有時會耽誤及時治療,進而帶來更大的經濟壓力。

  他們能去找誰?

  王建民深知這群人在無聲世界裡生活的困境。

  前段時間,王建民聽說有聾人朋友想學車,但因為含手語翻譯費,學車費用要比健全人貴很多。王建民急了,「聾人群體大都不富裕,有多少人拿不出這筆錢!」他把這件事放在了心上。

  一個偶然的機會,王建民同青島公交駕校校長王勇聊起此事,兩人一拍即合。王建民來義務提供手語翻譯,公交駕校對聾人學員收費比市場價減免2000元。

  現在駕校已經收了10名聾人學員,每個科目學習前,王建民都會配合駕校集中給他們上課,告訴他們應該注意什麼,要領是什麼。為了給聾人做好翻譯,不會開車的他沒事就看視頻,研究怎麼開車。

  這些比健全人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取得一技之長的聾人,更懂得自力更生的份量。

  前幾天,王建民又接到了聾人小夥小李的視頻電話。「王老師,我想工作。」接通後的第一句話就打動了王建民,「不管有什麼困難,他知道通過自己的雙手自食其力,這一點就值得我們去幫他。」王建民打電話求助那些可能幫得上小李的人,末了總會提到這句話。

  王建民對聾人託付的事情都格外上心,當成自己的事去求助別人,然後不住地向對方說著感謝。

  「我還有可以拜託幫忙的人,他們去找誰?」王建民雙手一攤,補充道,「可能除了找我,沒別的辦法。」說完,他叉起胳膊,將後背靠在椅子上沉默了。

  許多聾人朋友都把王建民當成是自己人,向他傾訴、分享、求助。王建民明白,這是因為自己懂他們。

  長期生活在無聲的世界裡,絕大部分聾人的內心是敏感和自卑的。有一次,王建民跟幾名年輕聾人大學生外出。原本在室內相談甚歡,出門後他們突然迴避與王建民交流。王建民立馬明白了,他們不願意打手語,因為害怕周圍異樣的目光。

  在進行手語翻譯時,王建民會格外注意,遇到哪句不該說的,他都會幫忙過濾掉,「把意思講清楚就行了」。跟聾人朋友外出時,只要對方不主動跟他打手語,他絕不打手語。

  傳遞無聲的語言

  做完手語翻譯,坐上公交車回家的時候,有些疲憊的王建民常常會想,「懂手語的健全人真是太少了,全國都少」。

  周六下午,不到兩點。王建民回到家,打開電腦,登錄釘釘,做好直播前的準備。電腦另一端的60多名學員也陸續進入直播間,跟王建民打著招呼。

  這些學員都是健全人,大多數是青島各高校的大學生,也有天南海北、各行各業慕名而來的。他們都來跟王建民學習手語,最多的時候,線上曾達到500人。

  這節公益手語課,是王建民上的第676節課。一周一節課,一節課1個小時,2007年至今,幾乎雷打不動。在疫情暴發前,王建民的手語課是在仙遊路社區線下進行的。在那間百餘平方米的教室,最多的時候擠了300多人。

  「根本坐不開,課桌之間的過道裡也擠滿了人,桌子上、地板上也坐著人。」王建民記得那是個10月份,大一新生剛剛入學,他們大都是參加社團活動來學習的。課堂上鬧哄哄的,同學們一邊仔細觀察著他的動作,一邊用手比畫著,遇到難記的趕緊記筆記。

  2006年,王建民還在聾校當老師,在網上逛論壇時,看到有人問青島哪裡能學手語。周末雙休在家無聊,王建民就萌生了教手語的想法。他在家裡辦了手語角,後來又轉戰大學教室,最後到了仙遊路社區。

  王建民為手語課設置了23個課時,但能堅持學到最後的學生不多。「你們好好學,只要夠了15個課時,我就給你們頒發優秀學員證書。」王建民琢磨了好幾天,想出了這個激勵學生的辦法。

  當然,學生中也有一些學得非常優秀,寧波的紀文婧和嶽陽的楓華就給王建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兩人都是法務工作者,因為有志於做一名會手語、能為聾人服務的律師,慕名聯繫上了王建民,跟他線上學手語。

  一天下課後,紀文婧主動打來視頻電話,跟王建民用手語交流,想檢驗一下自己的學習成果。這一看,把王建民驚了一跳,「學得太好了,一般交流都不成問題,肯定是課下用功了」。

  王建民渴望看到越來越多這樣的「後浪」出現。這幾天,他還在為另一件事奔波著——在中小學開設通用手語選修課。他願意不求回報地講述這門無聲的語言,渴望更多人聽到無聲世界的聲音。

  有人問:你還能教多少年?五年?十年?王建民想想說,他不會停下來,也不肯停下來。


  相關閱讀:


  新聞周刊丨兩年送出外賣30000份 無聲世界的情侶騎手


  新聞周刊丨「外賣騎手聾人單王」 直播間裡第一次收穫傾聽者


  新聞周刊丨王建民:傳遞無聲的語言 他就是那個擺渡人


返回半島網首頁>>

相關焦點

  • 半島都市報 -A19版:新聞周刊-2020年09月21日
    三個人急切的目光都放在王建民身上,他面向著這對夫婦,一遍一遍地比畫著醫生的話,生怕落下了哪句關鍵信息。他就是那個擺渡人受邀為採訪做手語翻譯時,電話那頭的王建民想都沒想就答應了。在青島聾人圈裡,他的名字無人不曉。第二天上午,65歲的王建民比約定的時間早到了半個小時。
  • 手語教師王建民:為聾啞人建造一座溝通橋梁
    他說,聾啞人聽不到、說不出,但身體的缺憾抹殺不了他們內心的純潔與美麗,他們正用心感觸世界,了解世界,他們渴望與世界溝通,期待著每一個朋友用行動向他們證明你的友好,用行動給他們帶去慰藉和希望。他就是王建民。「手語」是聾啞人的心靈之窗,王建民就是為聾啞人打造窗子的人。   王建民今年60歲,在青島某聾啞學校從事教育服務40多年。
  • 畫家劉海濤,他是一個擺渡人,以開放的繪畫語言賦予作品諸多可能
    我看海濤畫作,總覺是在歷覽海濤多年來的心路歷程,常常為他執著的專業追求和真摯的心靈訴說所打動。在工筆畫天空群星璀璨的今天,各種觀念、技法,各種媒材、畫風,各種個性感悟、繪畫語言,相互碰撞,相互激蕩,相互融合,形成了人才輩出、新作疊現的工筆盛世。在這樣一個多風格、多特點、多成就的時代裡,立身工筆畫壇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 墨香沁入他的肌膚——王建民與書法的故事
    令人意外,鄉下木匠曾一再是王建民羨慕的對象。他說,木匠在做木工時通常會用到墨斗,為了區別木料,有時需要在上面作一些標示,所以每每見到木匠用竹筆沾墨寫「上下左右」的時候,都令王建民覺得無比神奇。偶爾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王建民還會趁木匠吃飯的空隙,悄悄拿來竹筆練字。那個時候的王建民,只不過六歲的年紀,就開始對沾墨汁寫字有了一種莫大的歡喜。
  • 新聞周刊丨吾心安處
    10月17日下午,青島市政府再一次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截至當日14時,全市採集樣本達到10920411份,已出結果10920294份,除了之前已經公布的確診病例之外,核酸檢測結果全部為陰性。李釗終於查到了「陰性」的檢測結果,確認自己就是這陰性的千萬分之一。將近一周的煎熬,終塵埃落地。青青之島,吾心安處!
  • 時政微周刊丨總書記的一周(12月7日—12月13日)_國內_時事新聞...
    時政微周刊丨總書記的一周(12月7日—12月13日) 2020-12-14 11:27 央視新聞客戶端
  • 央視新聞周刊丨姚策:錯換後「重生」,打官司只為爭個理爭口氣
    新聞周刊丨姚策因為它沒有權利去剝奪我本該屬於我自己的命運,以及本該我自己注射的那個疫苗。正是當年的錯換,讓兩個原本可能沒有交集的家庭有了重疊。時隔28年後 ,今年4月,互換家庭的姚策和郭威,與各自的親生父母認了親。但是,對於姚策來說,除了要長期在醫院接受治療,關於錯換人生的追問,依然時間緊迫。
  • 抗疫日記丨溝通,無聲也感動
    抗疫日記丨溝通,無聲也感動 2020-12-03 2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說法周刊丨遭遇家暴如何調查取證?
    說法周刊丨遭遇家暴如何調查取證?講座中,劉律師從「什麼是家庭暴力」「家庭暴力的救濟渠道」「對家庭暴力受害人的救助」「家庭暴力的調查取證制度」「家庭暴力的法律責任」五個方面重點講解,語言通俗易懂,實用性強,告訴聽眾要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最後,劉律師說:「希望各位居民了解相關法律法規,但是永遠不會有需要拿起這些法律武器的那一天。」
  • 華裔職棒第一人王建民開新聞發布會曝婚外情
    4月24日,華裔職棒第一人王建民美國佛羅裡達當地時間23日召開新聞發布會,承認自己8個月的婚外情,並表達了對妻子、家人和球迷的歉意,但他並不求原諒和寬恕。  王建民在進行了簡短的聲明並回答了兩個問題之後,便離開了發布會現場,而剩下的事宜則交給他的經紀人張嘉元處理。在王建民決定舉行發布會時,一些臺灣小報希望能夠獲得他和情侶的具體故事和照片。
  • 無聲世界的「綠茵夢」!
    奮力射球,無聲球場上,只有裁判員的哨聲和足球與草坪摩擦的聲音。圖丨龍泉驛區代表隊和新津縣代表隊殘疾人運動員耳朵聽不見,那他們怎麼來傳遞信息呢他們可以用視覺快速捕捉信息,用手勢和眼神傳遞消息。在賽場上,裁判哨音,需要殘疾人運動員們通過「看」的方式來了解。一場正式的聾人足球比賽中,球場兩側都站立著裁判員,當他們吹響哨聲後,會立即舉起手中的旗幟,提醒場上的殘疾人運動員。你看,龍泉驛區代表隊8號殘疾人運動員靈活運球,一腳射球,球進啦!
  • 新聞周刊丨從四處碰壁到公司老闆 陸鴻:我也有價值
    新聞周刊丨從四處碰壁到公司老闆 陸鴻:我也有價值 原標題: (公司)現在就是成為了一個有42名員工,(其中)有30名殘疾人的這樣一個企業。我現在最大的感覺就是做老闆太爽了。
  • 聽王建民講述背後的...
    圖說:活動現場從1988年到2019年,王建民在31年裡一共創作了5部狂想曲。今年,上海音樂出版社首次集結出版了由他創作的經典二胡和古箏作品,收錄於《王建民二胡狂想曲》《王建民古箏作品集》中。本次出版的兩本樂譜均為「淨版」,不包含演奏家的指法標記,完全保留作曲家創作的作品原貌。
  • 中國新聞周刊丨靳尚誼的肖像中國
    這是自然規律。」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靳尚誼似乎任何時候都是這樣,清醒、理性。他說之所以專攻肖像畫,也是因為自己畫多人物的有點困難,精力不夠,能力不夠。「你看詹建俊、侯一民他們就畫多人物,他們有能力。」的確,50年代在油畫訓練班學習時,詹建俊和侯一民的畢業創作都是蘇聯專家馬克西莫夫心中的頭等之作,靳尚誼的成績只是中等。
  • 訪談 | 王建民:不給歷史留下影像空白
    曾多年擔任新華社軍事攝影採編室主任的高級記者、攝影家王建民,在新聞一線工作40餘年,親歷並記錄了改革開放40年間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諸多歷史性瞬間。他拍下的70餘萬張底片,蘊含著中國軍隊現代化進程中幾乎所有的大事件。聊起這些照片的背後故事,他侃侃而談、如數家珍,就連照片拍攝的具體時間都記得清清楚楚。
  • 王建民——掉下樹的無尾熊
    美國棒球選手王建民承認有外遇,臺灣無光,一片哀嚎。  王建民暱稱「大樹」,叫女的是「無尾熊」。樹欲靜而風不止,「無尾熊」說:「你把我搞瘋」,事鬧開。這下,臺灣倒真瘋了。  這其實是個人的私事,王建民是個職業球員,但臺灣卻把它當大事,報紙頭條大報,「立法委員」也七嘴八舌。民進黨最痛心,說「不要給他太大壓力,希望他早日重返榮耀。
  • 「渡口·擺渡人」重慶三十七中擺渡人的教育故事系列報導丨程剛...
    本學年,華龍網教育頻道聯合重慶三十七中推出「渡口·擺渡人」系列報導,讓我們走進三七教育人,解讀三十七中擺渡人的教育故事。在程剛的課堂上,學生們總是感覺意猶未盡,他擅長將真實案例植入教學,幽默的語言表達起著良好的調劑作用,能和學生產生共鳴,在互動中不斷深入問題,一層一層有效推進教學。作為一名任教長達14年的老師來說,程剛特別享受這樣的課堂狀態。始於興趣 終于堅持2006年大學畢業後,程剛就到重慶37中做起了生物老師。
  • 重返榮耀:臺灣之光王建民
    他在比賽最後9局上半上場,投出22球,1三振的成績完美收尾比賽,保住皇家隊7比0的戰果。而在11日,臺灣的四大報紙(聯合報、中國時報、蘋果日報與自由時報)頭版中,有三報的頭版採用王建民投球圖像,有的並說他是「不放棄」的最佳代表。
  • 聚焦王建民婚外情風波
    24日臺灣媒體鋪天蓋地均是關於臺灣旅美投球手王建民的桃色新聞。建仔仔2010年加入華盛頓國民隊,難以預料的運動傷害始終是建仔的夢魘。他在3月春訓熱身賽時,因為守備造成左大腿肌肉拉傷。經過一個多月復健,華盛頓國民隊安排他今天在小聯盟登板,預定讓他在下個月初正式歸隊。
  • 王建民驚爆婚外情 臺「立委」七嘴八舌表看法
    民進黨團幹事長潘孟安受訪時表示,他肯定王建民平時的謙卑與球技,很遺憾王在受傷低潮時發生這樣的事,但王建民知錯能改,希望王還是以球場為重,球員的未來與生涯都操之在己,希望王能自我調整,他不希望因此就傷害臺灣民眾對王的期待,希望王建民繼續在球場上奮鬥,早日重返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