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後,小菜場成了「半露天」。見習記者 姜昊涵 攝
菜場改造拆除了原先的頂棚,商戶和顧客挺擔心
本報見習記者 姜昊涵
位於姑蘇區創業街的新莊農貿市場近期完成了改造,這個已建造近30年的農貿市場煥然一新,成了環境整潔優美的「網紅」市集。然而,不少老顧客發現,居民們常說的東側「小菜場」改造後拆除了原先的頂棚,成了一個「半露天」市場。在前一輪寒潮中,市場內有水管破裂。新一輪寒潮來臨,這個市場能經受住考驗嗎?
市場改造後成了「半露天」,不少蔬菜水果攤販很犯愁
新莊農貿市場是一個有著近30年歷史的老市場,輻射小區多,商品種類豐富,是附近市民買菜的首選之地。據新莊新村的老居民回憶,農貿市場東側原先是菜農自產自銷的聚集點,後來逐漸形成規模後建起了頂棚,與旁邊的大農貿市場一起管理,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小菜場」。「改造完了的新莊菜場的確乾淨美觀了不少,但是『小菜場』現在怎麼變成露天的了?」這是去年12月28日新莊市集試營業後不少老居民提出的疑問。
記者昨天來到新莊市集,發現如今「小菜場」區域經改造之後,市場使用了古色古香的蘇式屋簷結構,外圈主要為水產和冷凍食品商販,經營蔬菜、水果的商戶位於市場中間,原先的頂棚已經沒有了,外圈水產攤和中間的蔬菜區之間處於露天狀態。而西側「大菜場」位於室內,還配有中央空調,相比之下,「小菜場」內顯得格外寒冷,不少商家和市民裹緊了衣服。記者在現場通過紅外測溫儀對比發現,半露天的「小菜場」區域內的溫度比室內菜場低4℃左右。
「現在『小菜場』沒了頂棚,肯定比以前冷多了,寒潮來了我們怕蔬菜水果都凍壞了。」一位經營水果的店主對記者說,去年12月28日開業後已經經歷了一次強降溫,那兩天幾個蔬菜水果攤都出現了農產品被凍壞的現象。「損失了不少,我們現在也很發愁,只能試著用棉被去蓋,看看能不能扛過去。」一位經歷過蔬菜被凍壞的商家說。
老顧客們認為美觀還應兼顧實用
王阿姨是新莊農貿市場的老顧客了,這裡不少商家她很熟悉,也逐漸有了感情。看到如今「小菜場」少了頂棚,她開始發愁。「這裡的大小菜場我都逛的,『小菜場』裡有幾個老闆都是熟人了,現在沒了頂棚,要是颳風下雨難道還得撐個傘來買菜嗎?還有,攤販們怎麼吃得消?」王阿姨認為,「半露天」的結構不僅影響購物環境,還會影響到這裡的生意。
「外圍的水產商家屋簷比較長,看上去影響不大,但是中間的蔬菜水果很容易受到惡劣天氣影響,還有賣乾貨的,一下雨乾貨不就潮掉了嗎?」正在買菜的任阿姨也很擔心,她難以理解為什麼要將原來的頂棚拆除,她覺得即便不配備空調,也應該和隔壁的大菜場一樣,至少做成室內的形式。「現在的確是美觀了不少,但是如果菜市場是露天的話,不是一種『倒退』嗎?能不能再把頂棚建起來?」
管理方:頂棚拆除是出於安全考慮
原先的頂棚為何在改造中拆除了?虎丘街道工作人員江先生稱,此前鋼瓦結構的頂棚已經不符合目前的安全標準了,無法保留下來。「這個『小菜場』的頂棚跨度很大,多年下來頂棚的承壓能力已經不夠了,有較大的安全隱患,只能重新設計,在改造中就拆除了。」江先生說。
寒潮降臨,對於這裡的商家和顧客都是一次不小的「考驗」。針對商戶和顧客的擔心和疑慮,記者聯繫到新莊農貿市場負責人錢先生。錢先生表示,上一次寒潮來臨後遇到的一些問題,如水管破裂等已經得到解決,面對這一次寒潮,已經對商家做了全面的告知和提醒。
「現在試營業期間,商家還在熟悉市場環境,對於這一波寒潮,我們還是提醒商家先採取加蓋棉被的方法來保護農產品不被凍壞。」對於商家提出的以後是否有計劃進一步改造或加蓋頂棚,錢先生表示,在現在的基礎上再建一個頂棚目前是不現實的,「在露天區域建起類似『陽光房』的走廊或許是一個方案,但是目前具體的計劃還沒有定下來。」
聲明:所有來源為「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城市商報」和「蘇州新聞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於網絡,並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