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再來,半露天的菜場能頂住嗎

2021-01-08 蘇州新聞網

改造後,小菜場成了「半露天」。見習記者 姜昊涵 攝

菜場改造拆除了原先的頂棚,商戶和顧客挺擔心 

本報見習記者 姜昊涵

位於姑蘇區創業街的新莊農貿市場近期完成了改造,這個已建造近30年的農貿市場煥然一新,成了環境整潔優美的「網紅」市集。然而,不少老顧客發現,居民們常說的東側「小菜場」改造後拆除了原先的頂棚,成了一個「半露天」市場。在前一輪寒潮中,市場內有水管破裂。新一輪寒潮來臨,這個市場能經受住考驗嗎?

市場改造後成了「半露天」,不少蔬菜水果攤販很犯愁

新莊農貿市場是一個有著近30年歷史的老市場,輻射小區多,商品種類豐富,是附近市民買菜的首選之地。據新莊新村的老居民回憶,農貿市場東側原先是菜農自產自銷的聚集點,後來逐漸形成規模後建起了頂棚,與旁邊的大農貿市場一起管理,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小菜場」。「改造完了的新莊菜場的確乾淨美觀了不少,但是『小菜場』現在怎麼變成露天的了?」這是去年12月28日新莊市集試營業後不少老居民提出的疑問。

記者昨天來到新莊市集,發現如今「小菜場」區域經改造之後,市場使用了古色古香的蘇式屋簷結構,外圈主要為水產和冷凍食品商販,經營蔬菜、水果的商戶位於市場中間,原先的頂棚已經沒有了,外圈水產攤和中間的蔬菜區之間處於露天狀態。而西側「大菜場」位於室內,還配有中央空調,相比之下,「小菜場」內顯得格外寒冷,不少商家和市民裹緊了衣服。記者在現場通過紅外測溫儀對比發現,半露天的「小菜場」區域內的溫度比室內菜場低4℃左右。

「現在『小菜場』沒了頂棚,肯定比以前冷多了,寒潮來了我們怕蔬菜水果都凍壞了。」一位經營水果的店主對記者說,去年12月28日開業後已經經歷了一次強降溫,那兩天幾個蔬菜水果攤都出現了農產品被凍壞的現象。「損失了不少,我們現在也很發愁,只能試著用棉被去蓋,看看能不能扛過去。」一位經歷過蔬菜被凍壞的商家說。

老顧客們認為美觀還應兼顧實用

王阿姨是新莊農貿市場的老顧客了,這裡不少商家她很熟悉,也逐漸有了感情。看到如今「小菜場」少了頂棚,她開始發愁。「這裡的大小菜場我都逛的,『小菜場』裡有幾個老闆都是熟人了,現在沒了頂棚,要是颳風下雨難道還得撐個傘來買菜嗎?還有,攤販們怎麼吃得消?」王阿姨認為,「半露天」的結構不僅影響購物環境,還會影響到這裡的生意。

「外圍的水產商家屋簷比較長,看上去影響不大,但是中間的蔬菜水果很容易受到惡劣天氣影響,還有賣乾貨的,一下雨乾貨不就潮掉了嗎?」正在買菜的任阿姨也很擔心,她難以理解為什麼要將原來的頂棚拆除,她覺得即便不配備空調,也應該和隔壁的大菜場一樣,至少做成室內的形式。「現在的確是美觀了不少,但是如果菜市場是露天的話,不是一種『倒退』嗎?能不能再把頂棚建起來?」

管理方:頂棚拆除是出於安全考慮

原先的頂棚為何在改造中拆除了?虎丘街道工作人員江先生稱,此前鋼瓦結構的頂棚已經不符合目前的安全標準了,無法保留下來。「這個『小菜場』的頂棚跨度很大,多年下來頂棚的承壓能力已經不夠了,有較大的安全隱患,只能重新設計,在改造中就拆除了。」江先生說。

寒潮降臨,對於這裡的商家和顧客都是一次不小的「考驗」。針對商戶和顧客的擔心和疑慮,記者聯繫到新莊農貿市場負責人錢先生。錢先生表示,上一次寒潮來臨後遇到的一些問題,如水管破裂等已經得到解決,面對這一次寒潮,已經對商家做了全面的告知和提醒。

「現在試營業期間,商家還在熟悉市場環境,對於這一波寒潮,我們還是提醒商家先採取加蓋棉被的方法來保護農產品不被凍壞。」對於商家提出的以後是否有計劃進一步改造或加蓋頂棚,錢先生表示,在現在的基礎上再建一個頂棚目前是不現實的,「在露天區域建起類似『陽光房』的走廊或許是一個方案,但是目前具體的計劃還沒有定下來。」

聲明:所有來源為「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城市商報」和「蘇州新聞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於網絡,並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相關焦點

  • 憶說三角地菜場
    不過,當年的「三角地」並非一開始就用來建菜場的。上海開埠後,有幾位來上海淘金的英國人相中這塊「三角地」,建立了一個叫做「飛龍島」的遊藝場,這也是上海出現的第一個綜合性大型遊藝場,遠遠早於20世紀初建造的「大世界」遊樂場。
  • 戰寒潮|「你知道凍透了是什麼感覺嗎」他們抗擊寒潮在一線……
    濟南公交5600餘輛公交車全部出動,本報記者寒夜探訪公交線網工——  「你知道凍透了是什麼感覺嗎」  因為工作性質特殊,儘管已經幹了31年,遇到雨雪天氣,50歲的線網班班長呂世榮還是能接到家人的囑咐電話,「晚上幹活小心點!」  因為寒潮,愛人特意讓他加了衣服。「上身是防寒內衣、兩件毛衣、工裝、軍大衣、反光背心,下身是兩層保暖,還有工裝褲子。」呂世榮笑著說,應對寒潮,他已經做好了準備。  儘管這樣,巡線時凍手、凍腳、凍耳朵仍是常事兒。
  • 戰寒潮丨「你知道凍透了是什麼感覺嗎」他們抗擊寒潮在一線……
    因為工作性質特殊,儘管已經幹了31年,遇到雨雪天氣,50歲的線網班班長呂世榮還是能接到家人的囑咐電話,「晚上幹活小心點!」因為寒潮,愛人特意讓他加了衣服。「上身是防寒內衣、兩件毛衣、工裝、軍大衣、反光背心,下身是兩層保暖,還有工裝褲子。」呂世榮笑著說,應對寒潮,他已經做好了準備。儘管這樣,巡線時凍手、凍腳、凍耳朵仍是常事兒。
  • 寒潮天菜價依舊穩定,原來是遊進了這條「鯰魚」
    隨著寒潮來臨,再加上春節將至,不少「馬大嫂」們都發覺菜價略微上漲了。市民給小布看了看自己的收穫:「我買了蘑菇、雞毛菜、豇豆,寒潮來了多買一點備在家裡,雞毛菜在這裡是賣5.5元,外面小販賣的話要6.5元,所以我多買一點放在家裡。」還有一位市民告訴小布:「小米椒是我們江西人吃的比較多的,外面都快要20塊錢一斤了,漲價很多,這個平價菜櫃也有小米椒,稍微便宜點,一般16、17塊。」相對實惠的價格帶旺了平價菜櫃的銷售,每天呈現供銷兩旺的局面。
  • 2020年蘇城首場寒潮馬上到…
    這幾天,大家打開窗戶是不是感覺到了一絲暖暖的春意小魚去菜場買小菜的路上驚喜地發現路邊紅梅花兒開啦抗疫進入了最關鍵時期
  • 我有一個心願:逛遍全世界的菜場
    ▼ 還記得你上一次逛菜場是什麼時候嗎? 雖然廚藝不精,也享受著各類app買菜的便捷,但是我總會抽點時間去逛逛菜場。
  • 那些生意紅火的菜場商戶,都有什麼「免死金牌」?
    ▲ 下午四點的杭州採荷農貿市場 然而做菜場生意重在熟客資源,老市場來新商戶,老商戶到新市場,都會在熟客資源上顯現弱勢,更別說新市場的新商戶了
  • 為什麼在上海不能讀菜場小學?
    學校老師用普通話問對方:有人才引進居住證嗎?答曰:沒有。再問:那麼有普通居住證嗎?答曰:沒有。老師繼續用普通話反問:你什麼都沒有來我們這裡報什麼名?!這位家長也用普通話回答說:難道只有居住證才能報名嗎?我們上海戶口不可以?此時老師大驚,當場用上海話和旁邊同事講,竟然有上海戶口的人來我們學校報名,這位肯定是外地人後來取得上海戶籍的。此時這位家長用上海話接口了:為撒上海寧就勿好報名?
  • 魔都首個「民國菜場」來了!神仙菜場帶你穿越民國街!
    > 每一幀都是ins風的永年菜場...... 整個菜場與普通菜場裝修的 白牆白瓷磚的風格不同, 更多的是老上海風情。
  • 秋天請到姑蘇來,雙塔菜場在等你
    我們這兒的雙塔菜場,因為在鬧市區,靠近觀前街,又和平江路只面對面隔著一條馬路,還有一家這幾年一直口碑很好的「林記大餅」,所以一直很有點小名氣。自從去年,政府著意打造後,它更變成了蘇州的網紅打卡地,外地遊客,本地人,都樂意去軋軋鬧猛,看看它到底「紅」在哪裡。
  • 各國聯合要求封禁中國所有菜場:「全部有毒,必須都得關!」
    就是拍那些重新開張的菜市場,然後再配上聳人聽聞的標題:中國不顧世界安危,菜場又開張了就連南華早報,這個號稱「很懂中國」的媒體,也進行了這種很有誤導性的報導:在很恐怖的音樂下面,記者帶你去看了一個很普通的中國菜場:大爺大媽買香蕉然後又採訪了一些菜場的顧客。
  • 雙塔菜場,你還能紅多久?
    直到1956年,就在這片空地上修建了雙塔菜場。像這樣的老菜場不只蘇州,每個城市都能找到很多。這是好事嗎?還有最重要的,它能持續多久?網紅,一張備受追捧又飽受爭議的臉先來說說網紅吧,這個詞這些年早被用爛了,從最早網絡誕生的網紅名人到網紅美食再到千奇百怪的網紅小店,人們已經習慣了把年輕人旋風一般扎堆的去處形容為網紅。
  • 新民特寫|一個不像菜場的菜場,一幅小巷裡的清明上河圖
    然而,自從去年底洗臉梳妝後,這裡已經成了接待各地訪客考察學習的全國首個五星社區商業中心,「網紅」菜場早已不見昔日模樣。如今,它像睦鄰中心,像公共客廳,像兒童樂園,像健身會所,唯獨不像菜場!在殷行街道這個特大型住宅區裡,在深嵌在居民區的這條老舊小巷裡,以《清明上河圖》為外形設計靈感的勤海菜場正在打造富有詩意和煙火氣的市井新生活。
  • 寒潮來了,家裡的毛巾立起來了
    目前寒潮藍色、大風藍色、低溫橙色及霜凍橙色預警信號,四大預警信號高掛!早上8點半,晾在家裡陽臺上的毛巾已經被凍得僵硬,手感硬邦邦,可以像硬紙一樣立起來。在嘉定新城素質拓展公園,原本晨跑、跳廣場舞的市民不見了。
  • 寒潮來啦!臨沂發布重要天氣預報!
    今冬首個寒潮來襲!>今冬首個寒潮藍色預警中央氣象臺預計,12月12日08時至12月15日08時,東北地區東部、西北地區東部、內蒙古中西部、華北西部、黃淮大部、江漢、江淮西部、江南中西部、西南地區東部、華南中西部等地大部將先後降溫6~8℃。
  • 各國聯合要求封禁中國所有菜場:「全部有毒,必須都得關」
    就是拍那些重新開張的菜市場,然後再配上聳人聽聞的標題:中國不顧世界安危,菜場又開張了視頻裡面的畫面都是很普通的,不賣野味的菜場就連南華早報,這個號稱「很懂中國」的媒體,也進行了這種很有誤導性的報導:在很恐怖的音樂下面,記者帶你去看了一個很普通的中國菜場
  • 你對家門口的菜場滿意嗎?浦東「最美菜場」評選活動開始啦!
    「十三五」期間,浦東新區著力推進菜場建設、菜場管理、轉型升級、保供穩價,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為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滿意度,進一步建設人民滿意的菜場,浦東新區商務委發起2020年度「最美菜場」評選活動。
  • 誰說小菜場沒救了?-虎嗅網
    他將買菜視為一種藝術,更重要的是,菜市場最能反映當地的民生,他們的收入如何、好惡如何、性格如何,一目了然。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以及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菜市場正在淡出人們的視線。清晨8點,坐落於一條老馬路上的永年菜場已經燈火通明、人頭攢動。菜市場的周邊集中了近2萬戶居民,每天早上的這個時段,濃厚的生活氣息在菜場集中爆發。
  • 實體菜場逐年消減,魔都這些神仙菜場千萬挺住呀……
    不過即使線上平臺再便利,在我們心中, 也有一些永遠捨不得失去的神仙菜場, 菜場混搭美術館,顏值爆表的愚園路公共市集
  • 開了25年,海寧這家藏在菜場裡的麵館要關了,一碗魚頭面火遍城鄉
    總能聽到這樣的對白——「確定要搬走了嗎?」知道再過不久就要關了,不少市民特地組團來打卡,「有我們太多回憶了啊!」這是大部分熟客的共同心聲。徐六慶和周良芬都是海寧人,今年58歲,25年前,夫妻倆在城西菜場東南角開了一家大約30㎡的點心店,取名合豐,意為「合家幸福,物阜民豐」。「1995年8月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