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書信體的散文,是我與少年朋友談心,也是對那些曾經給我寫信,向我提問,向我求教,和我討論,卻無法一一得到我回復的那一部分孩子的彌補。」
未來網北京6月1日電(記者 賀卓輝)「大語文教育就是教會孩子們用更大的格局與眼光來看待周邊事物,樹立理想信念,表達豐富情感,形成獨立思考,培養健康人格,提升自身修養。」
5月31日,北京市中小學校閱讀聯盟秘書長薛靜在評價作家趙麗宏的新書《明亮的黑眼睛——趙麗宏致小讀者》時這樣表示。
這本書以書信體的形式向小讀者解答他們「成長過程中的25個問題」,讓孩子感受愛國之情、親情之暖、自然之美、大愛之力量、成長之勇氣。
全書從愛國、親情、勵志、品質、成長五個方面,描寫了作者的人生經歷和體驗,以及對生命、自然、世界的觀察和思考。文章娓娓道來,親切感人。
創作緣起:將親歷的半世紀中國滄桑巨變講給孩子
「這是一本書信體的散文,是我與少年朋友談心,也是對那些曾經給我寫信,向我提問,向我求教,和我討論,卻無法一一得到我回復的那一部分孩子的彌補。」
作為著名散文家、詩人,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上海作家協會副主席,趙麗宏在談到創作初衷時說,這是他寫作生涯的一次新嘗試。「寫這本書不是為了教育人,而是想對讀者說一些心裡話。」
趙麗宏說,從事文學寫作半個世紀以來,他親眼目睹了中國的滄桑巨變,很想將人生的經歷和體驗,以及對生命、自然、世界的觀察和思考和孩子們談一談。
小學語文課本收錄了趙麗宏的文章《在急流中》,其中提到「急流中那位少婦安詳的神態,堅定的眼神,奮力划槳的動作,還有她那在襁褓中安睡的孩子,這一切,組合成一幅感人的圖畫,留存在我的記憶中,再也不會消失。」
在德黑蘭國際書展上,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請人用波斯語給伊朗的畫家們朗誦了文章中的內容,引起了他們的情感共鳴。在畫家當中,就有1974年國際安徒生獎插畫獎得主法爾希德·梅士高裡。
他說,自己已經有將近三四十年沒有創作過給孩子看的圖畫書了。這些年來,收到過很多次邀請,但從沒讓他提起過想要再次創作的興趣。
「當我收到趙麗宏的作品時,讀完其中的幾個故事後,我就立刻有了興趣。」法爾希德·梅士高裡說道。
在為《在急流中》一文創作時,法爾希德·梅士高裡繪製了作者第一次看清楚背著孩子的母親時的臉部特寫,目的是為了展示出他對這位勇敢女性的驚詫。另一幅是這個母親的中景,她在湍急的浪花間掙扎、奮進,努力保住自己和她背上心愛的孩子的性命。
趙麗宏也將《在急流中》和《二寸之間》同時收入《明亮的黑眼睛——趙麗宏致小讀者》。(《在急流中》收錄進書中名為《急流中的勇者》)。
真正的「大語文」:暢談山川風月與祖國的關係
在「愛國」這一章裡,作者從出國經歷談起,讀者可以讀到他對祖國大地山川的讚美,對故鄉崇明那塊熱土的眷戀,還有對人格力量的思考和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解讀。
國家圖書館典藏閱覽部主任、少年兒童館館長王志庚說,這些是趙麗宏真實的人生體驗,也是一個赤子的愛國情懷的真情流露。
在每一篇文章裡,都有趙麗宏引用的詩或是自作的詩,這些詩詞和話語來自作者的思考和啟迪。
王志庚評價,他(作者)的語言和思想,以及對孩子們的諄諄教誨與冰心的「寄小讀者」是一脈相承的,這是一本新時代的「寄小讀者」。
書中講到,過去中國人到國外旅遊的非常少,經常被誤為日本人、韓國人、新加坡人,書店裡更沒有中國人的作品。改革開放後,中國如巨人甦醒,中國人出國的越來越多,在澳大利亞看海豚的人群裡,他看到許多人說著不同口音和腔調的中文;在古老冷清歐洲小城裡有莫言小說的譯本;在卡薩布蘭卡的裡克餐廳能邂逅到上海同鄉;聶魯達流放過的黑島故居,人們用西班牙語朗讀麗宏的作品。
《文藝報》總編輯梁鴻鷹說,作品還由遠古的孔子、蘇武,當代的曼德拉談祖國的意義,從唐詩,從小崑山崖壁上蘇東坡蒼勁有力的 「夕陽在山」四個字,從奧運會上的「和」,談母語、漢字,從崇明島上的蘆葦蕩,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的森林,暢談山川風月與祖國的關係。這都是大語文應該教育的孩子的內容。
文字優美有益於寫作素材積累 適合誦讀
「沙啞,粗濁的鋸聲隨著一陣爆裂的爆響消失了。然後是樹葉摩擦的沙沙聲,是樹葉碰撞折斷的咔嚓咔嚓聲……最後是醫生沉雷般的巨響,大地為之微微顫抖了幾下。」
審美、語言文字的薰陶、寫作方面的啟示……書中的每一篇,其實都是很不錯的散文,其中有很多文字可以單獨欣賞。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副主任曹文軒說:「文字繪畫完美的詮釋了關於成長的核心話題,比如成長的煩惱、困惑,關於孤獨,關於生命,關於勇敢,關於路上。」
在讀《友誼是什麼》這一篇時,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首都師範大學教授金波覺得,它就是詩,必須大聲朗讀出來。
金波評價,這是一本很適合朗誦的散文作品。作者是詩人,閱讀中常常可以讀到警句格言,讀到詩情盎然的句子。有激情,有柔情,有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