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火了!隨著一次定檔,隨著導演管虎拜訪明星秦漢,隨著被撤檔,又隨著定檔,它像《戰狼》一樣在人們的朋友圈肆虐橫行。它給人們的心裡種下兩種印象:《八佰》是業界良心,《八佰》是業界狼心。
《八佰》能成嗎?縱然各式各樣的媒體在報導,各領域專家在分析,但它還是成了這個夏天影娛圈最大疑問。我們究竟該如何評價,不偏不倚地認識一部電影和一個導演?
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它的存在就是為了給人心靈上課,作為精神糧食支撐個人,甚至促進整個社會群體不斷向前。那麼精神食糧有沒有價值,主要看什麼?
首先看電影的表達方式,他的鏡頭和故事是否新穎、經典;其次看它對電影史的貢獻,貢獻也不一定是要創造一個巔峰,像畢志飛《築夢心靈》它也是可以成為影史的研究資料,並且對研究導演的心理非常有價值;最後看一部電影的社會意義,目前看管虎的這部新作《八佰》側重的宣傳點和創作點都是社會意義。
《八佰》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時400烈士為壯大聲勢對敵宣稱有800人,在上海四行倉庫孤軍奮戰的故事。從影片預告的剪輯上看,《八佰》著重宣揚了面對敵人永不退縮,以一當十浴血奮戰的英雄精神。故事本身積極正能量,必須被肯定。但為什麼會被撤檔?
回憶我們在高中的歷史課堂,每個人都會清楚的記起關於1937年的一些事。那年12月,南京淪陷,日軍攻入南京城,人類史上最慘無人道的,長達40多天的南京大屠殺發生。雖然至今仍有日本的右翼分子未承認這個歷史現實,但有些事發生了就是印記,它不像飛鳥飛過窗戶,就會了無痕跡。
我把這種現象叫做「烙印」,烙印在中國古代就有,在不同的部落或者群體中,烙印分別代表了不同的榮譽或恥辱。一個烙印裡被封存的故事,會隨著時間的演變,會衍生出很多的版本,但真相永遠都不會被埋沒。
每當了解真相的人,聽見有人說一個烙印裡虛假的故事時,就會恨得咬牙切齒,恨不得當場給造假的人一巴掌。
《八佰》其實就是關於歷史烙印的一份藝術,它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導演的作品,也不是一部單純的電影,而是一群人對自己內心關於道德評判和群體尊嚴的維護。
《八佰》的成敗,其實除了製片導演管虎,任何人都不知道,因為影片的劇情細節並沒有公布,影片也沒有上映。
任何的電影評論必須基於電影文本,在我評論電影長達7年的職業生涯裡,個人一直信奉著一句話:所以不以文本本身出發的評論,都是失德的行為。
在影片未上映之前,我們能做的就是把歷史真相是什麼,讓觀眾先知道,避免被失德的作品引導錯了方向,畢竟這是全新的世界,喜歡電影的人沒有親身經歷過那個時代的心酸和艱辛,不知道真相,最重要的我們距離1937那個歷史年,已經83年,將近1個世紀。
最後,我想讀了這篇評論的朋友必須和我有一個共識:我們要正確地對待一部藝術作品,藝術確實有改變航向的力量,但並不是每一個藝術作品都能夠改變航向,相反能夠改變航向的作品少之又少,是被無數真理驗證過的。
《八佰》不會改變歷史對一個人的評價,也不可能洗白什麼,如果他真的打算洗白什麼,後果往往是:抹黑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