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時報見習記者 徐曉倩
自人工智慧問世以來,頻頻出現「人機大戰」。然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醫療團隊已經和AI技術擦出了火花,拓展了近90個臨床AI應用。
「AI在慢病管理、輔助診斷乃至手術領域,大有可為。」中科院院士、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非常看好AI在醫療場景領域的應用。此外,葛均波還領銜研發了心血管領域的「AI醫生」——小葛,並且已通過國家職業醫師臨床考試。
走進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15號樓3層,一臺可以走動的機器人設備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8月16日起,這位來自腦疾病智能診療門診新上任的「醫生」已經正式接待患者了。
這款名叫「小豹」的機器人來頭不小,自2017年通過醫院自主研發,今年已經獲得了第一項專利。它可以通過分析語言、畫鍾、短時記憶、行走姿勢、速度等來評估患者的精神功能是否存在異常。「請跟我複述以下三個句子:四十四隻石獅子……」在診斷過程中,小豹可以直接用語音和患者展開互動。
神經內科副主任丁晶認為人工智慧醫生的加入可以大大降低醫生的傳統問診成本,但目前人工智慧只起到協助的角色,診治主體還是醫生。「人工智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問診的效率,舉個例子,患者走路走得不好,可能是腦子出現疾病,也可能是有心理障礙,或是顱壓性腦積水……以前沒有數據化系統,全靠醫生經驗代代相傳,而今可以實現事半功倍了。」丁晶告訴記者。
除了精神科的智慧機器人,中山醫院肝腫瘤外科的「協作式醫療影像雲標註系統」也頗為亮眼。對於主治醫生來說,觀察患者的病理切片是每天的日常,但是傳統的觀察法可能每次會花費5~10分鐘,而人工智慧可以在30秒內將可疑的區域標註出來,幫助醫生完成初步的篩選。
在實際操作中,依靠人工智慧實現病灶標註並不是唯一選項。醫生可以選擇傳統讀片和人工智慧初篩讀片兩種模式。「通過人工智慧輔助診斷,資深醫生可以從繁鎖的工作中脫離出來,將更多精力放在疑難重症、高危患者救治中。」中山醫院大數據人工智慧中心辦公室主任張紀陽表示。另外,這款雲標誌系統還是一款平臺化的設計,嵌入了醫院的實際應用場景中,並不會讓醫生在操作過程中產生雞肋的感覺,大大增加了新技術的使用率。
中山醫院副院長顧建英認為醫生和人工智慧其實是一個聯合的系統,實現AI項目更好地落地最終還是為了改善患者的就醫體驗與滿意度。「我們希望以沉浸式的環境充分激發全院的AI應用探索,以期快速出一批真正實用的成果。」
2016年是AI元年,現在,人工智慧技術已經實現了很大的突破,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工智慧技術已經「封神」了,它的成熟化之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今年6月,中山醫院正式組建了大數據與人工智慧中心,下設大數據和人工智慧辦公室。中山醫院的專家們形象地將人工智慧比作是剛剛進入醫院的實習醫生,每個實習醫生都需要閱歷豐富的老專家帶教,人工智慧也是如此,需要跟著醫生不斷學習、進步。
顧建英強調,AI不能單獨做產品,而是要把它深入到臨床一線,醫院的專家們會不斷評估人工智慧的表現,並且將實際操作中的情況反饋給開發端,繼而優化底層算法。這個過程也是人工智慧實現知識積累,提高協助診療能力的關鍵,基於臨床醫生、AI算法工程師、大數據工程師等人員的協作式合作,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的表現將越來越聰明。以「協作式醫療影像雲標註系統」為例,目前已經能實現90%以上的準確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