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團隊「腫瘤心臟病學」創新成果落地

2020-12-16 央廣網

  央廣網上海12月14日消息(記者楊靜)今天(14日),葛均波院士團隊做客「科技會客廳」,就腫瘤心臟病臨床實踐中的創新成果研發與落地、新媒體平臺工具的輔助應用進行分享。

  科研團隊攻關研發 患者手機隨時檢測

  活動現場中山醫院的科研人員開發並上線「乳腺癌心臟毒性在線評估小程序」「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心臟毒性在線評估小程序」2個小程序。腫瘤科醫生和患者只需掃描二維碼就能初步測定心臟危險性。

  半年前,52歲的王阿姨體檢發現乳腺癌,在外院做了乳腺癌根治術,術後開始化療。近期,王阿姨偶爾會感覺心「咚咚」跳,腫瘤科醫生在複查時聽說這一情況,給她安排了抽血、心電圖、心臟超聲等檢查。心電圖提示王阿姨存在偶發室性早搏,但其他檢測結果都沒有明顯異常。醫生當場使用「乳腺癌心臟毒性在線評估」小程序,測定她的風險等級為A級,屬於低危人群,可以繼續用藥。王阿姨開心地表示,以前如果這樣的話,肯定要去心內科重新就診,現在只需用手機小程序點一點就能知道是否存在風險,實在太方便了。

  隨著乳腺癌早期檢出率的提高以及治療方法的不斷改進,乳腺癌患者數量不斷增加,同時生存期延長,癌症倖存者的長期心臟併發症風險增多。對於中老年婦女來說,心血管疾病造成了更大的死亡威脅,而不是乳腺癌本身。

  「目前,乳腺癌患者治療過程中如果出現心臟不適,主要尋求心內科會診,就醫流程不便。而且,現行醫學專科劃分的局限性,導致腫瘤科對乳腺癌患者心血管風險的認識相對不足,容易忽略早期臨床表現,進而錯失最佳治療時機。因此,當前亟需簡明扼要的風險評估方法,協助非心臟科醫生進行早期甄別。」中山醫院心臟超聲診斷科程蕾蕾主任醫師介紹道。

  基於臨床需求,葛均波院士團隊制定出了「乳腺癌治療相關心臟毒性臨床評分表」,可以幫助非心臟科醫生早期、快速識別高危人群,儘快轉至心臟專科尋求治療建議,幫助控制嚴重不良事件的發生,降低心血管合併症的發生率。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腫瘤治療新模式

  惡性腫瘤目前已成為中國高發疾病之一,腫瘤患者承受著沉重的疾病負擔。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這類新型抗癌藥,第一次在「治癒」層面上讓癌症病人看到了曙光。而且,鑑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良好的抗癌效應,此類藥物廣泛應用已成必然趨勢,專家預計未來發生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相關心肌炎的患者數量將進一步增加。因此,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相關心肌炎早期識別和處理將成為腫瘤科醫師和心血管內科醫師的共同面臨的挑戰。

  此次同步上線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心臟毒性在線評估小程序」,提供了一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心臟毒性的評估方法,可以幫助非心血管內科醫生評估腫瘤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在早期快速地識別高危人群,儘早轉至心血管內科尋求專業治療建議,有助於減少心血管毒性事件的發生,降低事件發生的嚴重程度。

  此外,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腫瘤心臟病學團隊發現目前心內科臨床實踐中經常採用的一種心肌損傷標誌物「血漿可溶性生長刺激表達基因2蛋白(sST2)」能夠預測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相關免疫性心肌炎的病情轉歸情況。在前期臨床數據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團隊結合血漿sST2、心肌肌鈣蛋白T(cTnT)、氨基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及心臟超聲檢查結果等指標建立了評估模型,能早期、快速地識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相關免疫性心肌炎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

  此次,中山醫院將該項專利成果許可給深圳華邁興微醫療科技公司,後期將共同研發能夠有效預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相關免疫性心肌炎患者的預後的檢測試劑盒,惠及更多採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腫瘤患者。

  在我國,腫瘤心臟病學尚處於起步階段,除了臨床一線的工作實踐,同時需要各方面共同合作,產學研醫齊頭並進。為此,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率先在華東地區開設了第一個「腫瘤心臟病學多學科聯合門診」,並開展了各項臨床與科研工作。

相關焦點

  • 得了腫瘤,卻死於心臟病?葛均波院士團隊「腫瘤心臟病學」多個創新...
    得了腫瘤,卻死於心臟病?這聽起來好像有悖於日常認知,但聆聽了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團隊在「科技會客廳」腫瘤心臟病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分享,給許多腫瘤患者、甚至一些醫務工作者敲響了警鐘。12月14日,葛均波院士團隊做客「科技會客廳」,就腫瘤心臟病臨床實踐中的創新成果研發與落地、新媒體平臺工具的輔助應用進行分享。
  • 得了腫瘤卻死於心臟?葛均波院士團隊研發了兩個實用小程序,幫助病...
    「得了腫瘤,卻死於心臟」?聽起來好像有悖於日常的認知,卻並非罕見。今天下午,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教授團隊在「科技會客廳」腫瘤心臟病學領域分享研究成果:上線「乳腺癌心臟毒性在線評估小程序」、「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心臟毒性在線評估小程序」,腫瘤科醫生患者只需掃二維碼,即可初步測定心臟危險性。
  • 要不要做心臟介入治療,有了「中國標準」 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發起...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李晨光副主任醫師代表葛均波院士及SUPREME研究者團隊在近日召開的世界頂級心血管學術會議歐洲血運重建大會(PCR e-Course 2020)上,發布了一項重要的研究成果:基於我國自主研發的壓力微導管的阻力恆定期比率(cRR)術前評判指標與國際上目前已成熟使用的瞬時無波形比率(iwFR)指標在冠狀動脈臨界病變測定數值中等效,提示cRR與iwFR
  • 從心臟科跨界到腫瘤,這位中山醫院達人是如何做到的?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主任醫師程蕾蕾這樣定義著自己。在人才配置方面可稱「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只留精銳的中山醫院,程蕾蕾的自我評價符合她一貫謙虛謹慎的風格,事實上,她不僅是一位看病水平過硬的專家,在學科創新、技術轉化以及面對大眾的科普工作上,全都成績斐然。
  • 落戶中山醫院,葛均波任...
    落戶中山醫院,葛均波任主任!「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正式啟動,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院士任中心主任。據中山醫院院長樊嘉院士介紹,中山醫院介入學科群擁有院士3名、國家重點學科6個,實現了介入學科間的融合與協同創新,並已完成涵蓋國內114家知名三級甲等醫院和400餘家二級醫院的協同網絡構建,積極在國內率先構建泛血管為主線的介入放射診療網絡。鑑於介入學科各分支有很多技術和工具的共性基礎,許多相關疾病也有共性發病機制。
  • 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在滬啟動,葛均波院士擔任主任
    12月5日,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揭牌啟動,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擔任該研究中心主任。採訪中,葛均波院士告訴健康界,「成立後的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將全面覆蓋心臟介入、外周血管介入、神經介入、腫瘤介入和綜合介入五大介入學科分支,並形成各自的研究團隊,以泛血管理論為指導,構建介入創新技術平臺。」
  • 中山醫院啟動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葛均波任主任
    12月5日,落戶於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正式啟動。 中山醫院供圖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正式啟動,將全面覆蓋五大介入學科分支。12月5日,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啟動大會暨第一次學術研討會上傳來消息,落戶於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正式啟動,該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院士任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當天,首期認證的20家「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分中心」和94家「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核心單位」也完成授牌。
  • 我院葛均波院士榮獲2020年全國先進工作者 今天在京接受表彰!
    我院葛均波院士榮獲2020年全國先進工作者 今天在京接受表彰!葛均波教授,心臟病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建立華東首條全天候「綠色通道」,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逾萬名,他創製「血管友好型」冠脈新型支架,加速醫療器械國產化,惠及病患;創造業界多項「第一」和「首次」,推進心血管介入技術普及以及器械創新和行業標準的制定
  • ...介入、腫瘤介入!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落戶中山醫院
    今天(12月5日),從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啟動大會暨第一次學術研討會上傳來消息,落戶於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正式啟動。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院士任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
  • 沉痛悼念陳灝珠院士|中國工程院士|心臟病學之父|復旦大學附屬中山...
    由於學習成績優秀,1948年他被學校推薦到中國人自己創立的第一所大型綜合性醫院——國立上海醫學院附屬中山醫院(現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實習,實習一年期滿正式畢業時,上海已經解放,他應聘留在中山醫院內科工作,從此踏上了臨床醫師的道路。
  • 薪火傳承精神永駐 陳灝珠院士紀念展在中山醫院開幕
    ,裡面有當年科研攻關做冠狀動脈造影時拍攝x光照片,曾作為中山醫院內科學教研組的教材使用……這些都是陳灝珠院士嚴謹治學留下的珍貴手跡和資料。今天,學習陳灝珠院士精神交流會暨陳灝珠院士紀念展開幕儀式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舉行。
  • 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在中山醫院啟動
    12月5日,記者從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啟動大會暨第一次學術研討會上獲悉,落戶於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正式啟動,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院士任中心主任。
  • 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團隊完成一例危重病例手術
    就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如火如荼進行時,2月26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帶領其團隊周達新、潘文志、郭克芳教授以及陳莎莎、李偉等醫生成功地為一位只能端坐呼吸,心功能IV級的老年鈣化性主動脈瓣膜狹窄的患者進行了手術。對於老年鈣化性主動脈瓣狹窄患者而言,哪怕耽擱半天,都有可能發生生命危險。
  • 葛均波院士:推動介入治療臨床研究 國產化創新器械潛力巨大
    12月5日,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正式啟動。中科院院士、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擔任中心主任。葛均波在大會第一次學術研討會上表示:「2021年底,全國性介入治療協同研究網絡單位將達500家以上,有望開發並推廣20至30項心血管及腫瘤介入新技術,研究制定10項以上國際水平的臨床實踐指南或行業標準,轉化5至10項創新介入器械。」
  • 加入「中山醫院」醫聯體4年,徐匯區中心醫院醫療水平大幅提升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徐匯區中心醫院加入中山-徐匯醫聯體4年,在葛均波院士團隊的「高密度助力」下,有效帶動了心血管病學科的發展,提升了心血管病的臨床療效和綜合服務水平
  • 威高品牌戰略:威高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共建國家級研發中心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上海市科委主任張全、上海市衛健委主任鄔驚雷、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副主任朱同玉,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威琪、中科院院士趙繼宗,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院長、中科院院士宋爾衛
  • 葛均波院士親自操刀上海首例SAPIEN 3球擴瓣植入
    2020年12月29日,在首席醫療官葛均波院士帶領下,上海德達醫院心臟團隊傾力合作,成功完成SAPIEN 3球擴瓣國內上市後的上海首例植入,取得在瓣膜介入技術開展方面又一創新突破。德達心臟團隊葛均波院士、葛雷教授等為患者手術一小時生死時速,危重患者重獲新生早上9點剛過,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上海德達醫院首席醫療官葛均波院士帶領手術團隊,輕鬆地走出了複合手術室。SAPIEN 3上市後上海首例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手術僅花費1個小時,就已成功完成。
  • 小葛、小豹……AI醫生降臨中山醫院
    然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醫療團隊已經和AI技術擦出了火花,拓展了近90個臨床AI應用。「AI在慢病管理、輔助診斷乃至手術領域,大有可為。」中科院院士、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非常看好AI在醫療場景領域的應用。此外,葛均波還領銜研發了心血管領域的「AI醫生」——小葛,並且已通過國家職業醫師臨床考試。
  • 全國頂尖心臟病舞臺唱響河南好聲音,華中阜外醫院王聖團隊TAVR手術...
    健康大河南訊 2020年9月14日,華中阜外醫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王聖,受「第四屆中國結構性心臟病周暨第四屆中國國際結構性心臟病學會議」主席葛均波院士與高潤林院士的邀請,帶領團隊獨立完成一例高齡、極高危主動脈瓣返流患者經股動脈TAVR手術(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且成功向大會實時轉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