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腫瘤,卻死於心臟病?葛均波院士團隊「腫瘤心臟病學」多個創新...

2020-12-18 健康界

得了腫瘤,卻死於心臟病?這聽起來好像有悖於日常認知,但聆聽了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團隊在「科技會客廳」腫瘤心臟病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分享,給許多腫瘤患者、甚至一些醫務工作者敲響了警鐘。

12月14日,葛均波院士團隊做客「科技會客廳」,就腫瘤心臟病臨床實踐中的創新成果研發與落地、新媒體平臺工具的輔助應用進行分享。「乳腺癌心臟毒性在線評估小程序」「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心臟毒性在線評估小程序」同日發布,「sST2評價腫瘤免疫治療相關性心肌炎的預後模型及其應用」專利轉化現場籤約,我國第一部腫瘤心臟病學科普書《說句心裡話2》同時宣發。

葛均波院士呼籲,腫瘤與心血管疾病之間密不可分。隨著治療方式不斷發展,很多腫瘤患者能長期存活,癌症逐漸成了「慢性病」,腫瘤患者和家屬在關注癌症治療的同時,千萬不可忽視對心臟的監測!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腫瘤心臟病學組組長夏雲龍教授、中國抗癌協會整合腫瘤心臟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張志仁教授、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腫瘤心臟病學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劉斌教授、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腫瘤心臟病學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劉基巍教授紛紛通過視頻致辭。

科研團隊攻關研發,患者手機隨時檢測

活動現場中山醫院的科研人員開發並上線「乳腺癌心臟毒性在線評估小程序」「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心臟毒性在線評估小程序」兩個小程序。腫瘤科醫生和患者只需掃描二維碼就能初步測定心臟危險性。

半年前,52歲的王阿姨體檢發現乳腺癌,在外院做了乳腺癌根治術,術後開始化療。近期,王阿姨偶爾會感覺心咚咚跳,腫瘤科醫生在複查時聽說這一情況,給她安排了抽血、心電圖、心臟超聲等檢查。心電圖提示王阿姨存在偶發室性早搏,但其他檢測結果都沒明顯異常。王阿姨非常緊張,擔心化療藥物是否影響心臟、是否還能繼續治療?醫生當場使用「乳腺癌心臟毒性在線評估」小程序,測定她的風險等級為A級,屬於低危人群,可繼續用藥。王阿姨開心地說,以前如果這樣的話,肯定要去心內科重新就診,現在只需用手機小程序點一點就能知道是否存在風險,實在太方便了。

隨著乳腺癌早期檢出率的提高,以及治療方法不斷改進,乳腺癌患者數量不斷增加,隨著生存期延長,癌症倖存者的長期心臟併發症風險增多。對中老年婦女來說,心血管疾病造成了更大的死亡威脅,而不是乳腺癌本身。

「目前,乳腺癌患者治療過程中如果出現心臟不適,主要尋求心內科會診,就醫流程不便。而且,現行醫學專科劃分的局限性,導致腫瘤科對乳腺癌患者心血管風險的認識相對不足,容易忽略早期臨床表現,進而錯失最佳治療時機。因此,當前亟需簡明扼要的風險評估方法,協助非心臟科醫生早期甄別。」中山醫院心臟超聲診斷科程蕾蕾主任醫師介紹。

基於臨床需求,葛均波院士團隊制定出了「乳腺癌治療相關心臟毒性臨床評分表」,可幫助非心臟科醫生早期、快速識別高危人群,儘快轉至心臟專科尋求治療建議,幫助控制嚴重不良事件的發生,降低心血管合併症的發生率。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腫瘤治療新模式

惡性腫瘤已成為中國高發疾病之一,在中國,每10分鐘就有55人死於癌症;全球一半的胃癌、肝癌和食管癌病例來自中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一種新型抗腫瘤免疫治療藥物,簡言之,就是藉助自身免疫細胞來殺滅腫瘤,從而達到治療腫瘤的目標。2016年,一則關於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的新聞稱,他在罹患惡性黑色素瘤、並轉移到大腦和肝臟後,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帕博利珠單抗治療,腫瘤原發灶和轉移灶全部神奇地消失了。

可以說,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這類新型抗癌藥,第一次在「治癒」層面上讓癌症病人看到曙光。但其在為患者帶來顯著生存獲益的同時,各器官的免疫毒性成為臨床中不可避免的新問題。其中,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相關心肌炎致死率最高,成為導致患者短期內死亡的重要原因,其死亡率高達39.7%-67%。而且,鑑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良好的抗癌效應,此類藥物廣泛應用已成必然趨勢,專家預計未來發生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相關心肌炎的患者數量將進一步增加。

因此,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相關心肌炎早期識別和處理將成為腫瘤科醫師和心血管內科醫師的共同面臨的挑戰。

此次同步上線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心臟毒性在線評估小程序」,可以幫助非心血管內科醫生評估腫瘤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風險,早期快速地識別高危人群,儘早轉至心血管內科尋求專業治療建議,有助於減少心血管毒性事件的發生,降低事件發生的嚴重程度。

此外,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腫瘤心臟病學團隊發現目前心內科臨床實踐中經常採用的一種心肌損傷標誌物「血漿可溶性生長刺激表達基因2蛋白(sST2)」能預測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相關免疫性心肌炎的病情轉歸情況。在前期臨床數據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團隊結合血漿sST2、心肌肌鈣蛋白T(cTnT)、氨基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及心臟超聲檢查結果等指標建立了評估模型,能早期、快速地識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相關免疫性心肌炎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

此次,中山醫院將該項專利成果許可給深圳華邁興微醫療科技公司,後期將共同研發能有效預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相關免疫性心肌炎患者的預後的檢測試劑盒,惠及更多採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腫瘤患者。

在我國,腫瘤心臟病學尚處於起步階段,除了臨床一線的工作實踐,還需產學研醫齊頭並進。為此,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率先在華東地區開設了第一個「腫瘤心臟病學多學科聯合門診」,並開展了多項臨床與科研工作。

多學科合作任重而道遠,葛均波院士等醫學專家、科技和醫藥企業研發專家以及醫療媒體專家,在本期「科技會客廳」就此進行了現場討論。

相關閱讀:

得了腫瘤為什麼死於心臟病?

我國癌症發病率約為千分之三,平均每分鐘就有7.5個人確診為癌症。而心血管病的危害更加不容易小覷,我國現有冠心病、高血壓等患者3.3億,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於心血管病,可謂「每家都有心臟病」。

在老百姓的印象裡,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是兩種毫不相關的病變。但實際上,它們「狼狽為奸」,很多人因為心臟原因而對腫瘤束手無策,甚至只能眼睜睜地任由病變肆虐。這是因為,隨著腫瘤診治水平的提高,腫瘤患者生存期不斷延長,既往視為洪水猛獸的癌症,也逐漸變成一種能夠長期存活的「慢性病」。譬如,中國腫瘤登記材料顯示,我國城市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80%,上海地區的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已經超過92%。變成「慢性病」的癌症,與心血管疾病之間「剪不斷,理還亂」,他們不但同樣聲名狼藉,其實還是一對難兄難弟。

是藥三分毒,治療腫瘤的藥物和射線,難免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而心肌細胞與身體其他部位的絕大部分細胞不太一樣,心肌細胞是終末分化細胞。舉個例子,我們的皮膚細胞,壞死了之後能夠再生,重新長出新的細胞。但是,心肌細胞卻不行,基本不具備再生的能力。也就是說,人體心臟的細胞幾乎是恆定的,心肌細胞壞死之後只能形成疤痕,而疤痕就喪失了收縮和舒張的能力。這也就是為什麼心肌梗死是非常兇險的危急重症,因為沒有儲備和代償。因此,各種腫瘤治療藥物和放療的射線造成的心血管毒性,特別需要關注。

「腫瘤心臟病學」應運而生

近年來,基於臨床實際訴求,應運而生了一門新的交叉學科「腫瘤心臟病學」。2018年4月,中山醫院率先在華東地區開設了第一個「腫瘤心臟病學多學科聯合門診」,給合併罹患腫瘤和心血管病的患者,打開了一扇嶄新的窗戶。

腫瘤心臟病學涵蓋的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首先,針對惡性腫瘤的化療、放療以及當前非常熱門的靶向治療、免疫治療,都不可避免會引發心臟毒性,譬如,有些會誘發難以控制的高血壓,有些會引起重症心肌炎,有些會導致心力衰竭,有些則會引起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不一而足。而放療會損傷心臟冠狀動脈血管,使得接受過胸部放療的腫瘤病人的冠心病發病率遠遠高於正常人群。這些因為治療而帶來的副作用,大部分人、甚至醫務工作者也沒有充分認識到,別提進行有效監測和採取保護措施了。

其次,隨著人口老齡化,原本就有心臟病的人發現惡性腫瘤的情況屢見不鮮。比如已有冠心病、體檢又發現得了胃癌的病人,他們在治療的時候難度大大增加。尤其是冠心病,植入支架之後,還需要繼續服藥。因為冠狀動脈支架只是解決狹窄最嚴重的血管問題,病人本身仍然存在引發動脈粥樣硬化的因素,所以,冠心病哪怕放了支架,還需要繼續服藥控制,其中有一類藥物就是拮抗血小板凝集的,使得凝血過程變慢。但如果這時發現惡性腫瘤需要治療,做手術需要止血,就要停服拮抗血小板的藥物。而停服心臟藥,心肌缺血甚至再次發生心肌梗死的風險又會增加。這種情況,該如何權衡和考量?

再者,心血管病和惡性腫瘤這一對「黑風雙煞」具有不少共同的發病因素,比如吸菸、不良飲食習慣、抑鬱情緒等,可以聯手進行防禦。

還有,心臟本身發生腫瘤雖然比較少見,但也需要提高認識。

總而言之,腫瘤和心血管疾病已經進入到「臨床交匯」的時代!

專家表示,對於合併癌症和心臟病的患者,不能只關注一種疾病。目前,世界各國的專家,已經對腫瘤治療造成的心臟損傷有了較為明確的研究結果。比如乳腺癌等患者普遍應用的蒽環類化療藥物,既往會讓57%的人會出現心功能損害;而且,這種藥物導致的心肌損害無法逆轉,最終導致心血管相關疾病死亡率增加8倍。一項美國的大樣本臨床隨訪研究對乳腺癌患者最後的死亡原因分析顯示,這些病人最後死於心血管疾病的甚至多於死於腫瘤本身!因此,有人感嘆道「生了腫瘤,死於心臟」!這些病人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和控制腫瘤治療引發的心血管併發症,後果不堪設想!

文章轉載自文匯網,記者唐聞佳。

相關焦點

  • 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團隊「腫瘤心臟病學」創新成果落地
    央廣網上海12月14日消息(記者楊靜)今天(14日),葛均波院士團隊做客「科技會客廳」,就腫瘤心臟病臨床實踐中的創新成果研發與落地、新媒體平臺工具的輔助應用進行分享。  基於臨床需求,葛均波院士團隊制定出了「乳腺癌治療相關心臟毒性臨床評分表」,可以幫助非心臟科醫生早期、快速識別高危人群,儘快轉至心臟專科尋求治療建議,幫助控制嚴重不良事件的發生,降低心血管合併症的發生率。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腫瘤治療新模式  惡性腫瘤目前已成為中國高發疾病之一,腫瘤患者承受著沉重的疾病負擔。
  • 得了腫瘤卻死於心臟?葛均波院士團隊研發了兩個實用小程序,幫助病...
    「得了腫瘤,卻死於心臟」?聽起來好像有悖於日常的認知,卻並非罕見。今天下午,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教授團隊在「科技會客廳」腫瘤心臟病學領域分享研究成果:上線「乳腺癌心臟毒性在線評估小程序」、「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心臟毒性在線評估小程序」,腫瘤科醫生患者只需掃二維碼,即可初步測定心臟危險性。
  • 從心臟科跨界到腫瘤,這位中山醫院達人是如何做到的?
    2020年1月17日,「腫瘤心臟病學多學科聯合門診」鼠年春節前的最後一次門診,患者依然絡繹不絕。與一些討論激烈的多學科診療模式(MDT)不同,腫瘤心臟病學多學科聯合門診的運作安靜而井井有條。當天負責門診的心內科醫生林瑾儀注意到患者較多,安排團隊分成兩組同時為兩名患者看病。
  • 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在滬啟動,葛均波院士擔任主任
    12月5日,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揭牌啟動,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擔任該研究中心主任。採訪中,葛均波院士告訴健康界,「成立後的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將全面覆蓋心臟介入、外周血管介入、神經介入、腫瘤介入和綜合介入五大介入學科分支,並形成各自的研究團隊,以泛血管理論為指導,構建介入創新技術平臺。」
  • 葛均波院士:推動介入治療臨床研究 國產化創新器械潛力巨大
    中科院院士、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擔任中心主任。葛均波在大會第一次學術研討會上表示:「2021年底,全國性介入治療協同研究網絡單位將達500家以上,有望開發並推廣20至30項心血管及腫瘤介入新技術,研究制定10項以上國際水平的臨床實踐指南或行業標準,轉化5至10項創新介入器械。」
  • ...介入、腫瘤介入!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落戶中山醫院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院士任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葛均波透露,成立後的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將全面覆蓋心臟介入、外周血管介入、神經介入、腫瘤介入和綜合介入五大介入學科分支,並形成各自的研究團隊,以泛血管理論為指導,構建介入創新技術平臺。」
  • 沉痛悼念陳灝珠院士|中國工程院士|心臟病學之父|復旦大學附屬中山...
    70年代後,陳灝珠在學術界已頗有名望,他的科研能力和創新精神,為新中國心血管病的預防和診治研究創下了多個第一,並受到國際醫學界的矚目。陳灝珠是我國有創性診斷和治療心血管病的奠基人之一。他主編的12本專著都被同行和學生們視為珍品,其中主編的《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心臟病學》為代表國家水平之作,主編的《實用內科學》第十版、《實用心臟病學》第三版和編著的《心臟導管術的臨床應用》第二版都達到國際水平。副主編的《實用內科學》第九版獲得1996年衛生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和199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另外,他還主譯了世界醫學名著《心臟病學》、《西氏內科學精要》、《默克老年病學手冊》等。
  • 我院葛均波院士榮獲2020年全國先進工作者 今天在京接受表彰!
    我院葛均波院士榮獲2020年全國先進工作者 今天在京接受表彰!葛均波教授,心臟病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建立華東首條全天候「綠色通道」,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逾萬名,他創製「血管友好型」冠脈新型支架,加速醫療器械國產化,惠及病患;創造業界多項「第一」和「首次」,推進心血管介入技術普及以及器械創新和行業標準的制定
  • 落戶中山醫院,葛均波任...
    落戶中山醫院,葛均波任主任!據中山醫院院長樊嘉院士介紹,中山醫院介入學科群擁有院士3名、國家重點學科6個,實現了介入學科間的融合與協同創新,並已完成涵蓋國內114家知名三級甲等醫院和400餘家二級醫院的協同網絡構建,積極在國內率先構建泛血管為主線的介入放射診療網絡。鑑於介入學科各分支有很多技術和工具的共性基礎,許多相關疾病也有共性發病機制。
  • 要不要做心臟介入治療,有了「中國標準」 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發起...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李晨光副主任醫師代表葛均波院士及SUPREME研究者團隊在近日召開的世界頂級心血管學術會議歐洲血運重建大會(PCR e-Course 2020)上,發布了一項重要的研究成果:基於我國自主研發的壓力微導管的阻力恆定期比率(cRR)術前評判指標與國際上目前已成熟使用的瞬時無波形比率(iwFR)指標在冠狀動脈臨界病變測定數值中等效,提示cRR與iwFR
  • 治療痛風、風溼骨病、腫瘤等慢性病,聽聽院士樊代明怎麼說!
    在抗風竤十二周年慶典上,中國工程院樊代明院士給出了解釋:是自然力。 而對於痛風、風溼骨病、腫瘤等慢性病的治療,我們一起來聽聽樊代明院士又是怎麼說的? 轉變醫療觀念,重視自然力 後疫情時代,人類正在面臨著新的醫學形勢,面對多種新型病毒的考驗,樊代明院士表示,我們的醫學發展必須要轉變觀念!人體自然力的探究是我們必須要重視的新方向!
  • 全國頂尖心臟病舞臺唱響河南好聲音,華中阜外醫院王聖團隊TAVR手術...
    健康大河南訊 2020年9月14日,華中阜外醫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王聖,受「第四屆中國結構性心臟病周暨第四屆中國國際結構性心臟病學會議」主席葛均波院士與高潤林院士的邀請,帶領團隊獨立完成一例高齡、極高危主動脈瓣返流患者經股動脈TAVR手術(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且成功向大會實時轉播
  • 中山醫院啟動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葛均波任主任
    12月5日,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啟動大會暨第一次學術研討會上傳來消息,落戶於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正式啟動,該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院士任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當天,首期認證的20家「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分中心」和94家「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核心單位」也完成授牌。
  • 創造多個「全國首例」,他憑什麼成為最有影響力心臟病專家之一?
    那一次是跟著國家衛健委去調研,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一站,葛均波向媒體們介紹科室的建設情況,研究方向,講他和團隊研發的完全可降解支架等。媒體們聽得津津有味。 旁邊有媒體朋友小聲嘀咕:這個醫生不一般。那時候,對這個醫生有了第一印象。不急不躁,成績斐然,應該有真本事。
  • 東莞腫瘤醫院選擇廣州復大醫院:中西醫治腫瘤的不同優勢
    在暨南大學附屬復大腫瘤醫院的醫療團隊幾番耐心講解勸慰之下,孟婆婆及其家屬終於接受化療。孟婆婆及其家人現在非常感謝賀醫生及其團隊對她及時進行了化療,她說:「起初時我對化療非常恐懼,認為這對身體的傷害特別大,所以不敢接受化療,幸好遇到了賀醫生,是她打消了我對化療的恐懼感,現在我做了化療,精神好多了,非常感謝她!」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及時正規的抗腫瘤治療非常重要,但也可以看出有些患者對中西抗癌有不同的解讀,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綜合整理一些抗癌治療之間的中西醫的主要區別。
  • 鍾南山、葛均波等大咖「組團」 《怕疼不怕痛》以醫「聲」治癒病痛
    歌曲由來自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醫聲傳奇"青年醫生樂隊原創和演唱,並聯合大會嘉賓鍾南山、葛均波、陸林、蔡三軍、彭寶淦等院士和醫學大咖獻聲旁白。"怕疼是身體保護我們的信號,不怕痛是勇敢面對疾病的信念。"主題曲以《怕疼不怕痛》為歌名,是主創們希望致敬治癒病痛、捍衛生命的醫務工作者,並鼓勵患者、醫生、大眾、學界等攜手,以科學和醫學共同面對病痛挑戰,守護生命健康。
  • 「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核心單位」花落日照心臟病醫院
    近日,上海傳來喜訊,青島大學日照醫院/日照心臟病醫院成為「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核心單位」,並接受授牌!這是山東省內唯一一家市級醫院,日照首家獲此殊榮的醫院。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心血管聯盟主席、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教授擔任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他表示,成立後的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將全面覆蓋心臟介入、外周血管介入、神經介入、腫瘤介入和綜合介入五大介入學科分支,並形成各自的研究團隊,以泛血管理論為指導,構建介入創新技術平臺。
  • 葛均波院士親自操刀上海首例SAPIEN 3球擴瓣植入
    2020年12月29日,在首席醫療官葛均波院士帶領下,上海德達醫院心臟團隊傾力合作,成功完成SAPIEN 3球擴瓣國內上市後的上海首例植入,取得在瓣膜介入技術開展方面又一創新突破。德達心臟團隊葛均波院士、葛雷教授等為患者手術一小時生死時速,危重患者重獲新生早上9點剛過,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上海德達醫院首席醫療官葛均波院士帶領手術團隊,輕鬆地走出了複合手術室。SAPIEN 3上市後上海首例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手術僅花費1個小時,就已成功完成。
  • 納翔出席第三屆中國—東協國際腫瘤精準醫學大會暨2020年廣西腫瘤...
    11月7日,廣西抗癌協會、廣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主辦的第三屆中國—東協國際腫瘤精準醫學大會暨2020年廣西腫瘤學大會開幕。大會圍繞「精準規範 協作發展」主題,聚焦腫瘤精準診療和預防幹預,從基因組學、蛋白組學、代謝組學等多層面探討腫瘤標誌、大數據應用與臨床轉化研究,傳播新理念,分享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