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為當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就不忘要一輩子治病救人的初心,不負於白大褂所給的職業擔當
從援助摩洛哥、到抗擊非典,從參與印度洋海嘯、到汶川搶險、武漢抗疫,今天上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新職工聆聽了一節生動的「入職課」,作為中山醫院「四史」學習教育活動之一,以「回望醫路足跡,傳承初心力量」為主題的中山故事分享會上,兩代逆行者講述各自為醫的心路歷程,更將逆行故事分享給「後浪」。
穿上白大褂,一輩子別忘救治病人的初心
作為已在中山醫院工作了半個世紀的泌尿外科王國民教授,格外感慨,「為什麼一代代中山人能夠不畏艱苦,甘於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因為當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就不忘要一輩子治病救人的初心,不負於白大褂所給的職業擔當。」
1991年3月,王國民作為中國醫療隊隊長,率領一支有原上海醫科大學3家醫院15位同仁的醫療隊,遠赴北非的摩洛哥王國。「兩年時間裡,全體醫療隊員心懷祖國,做中國的白求恩大夫。我們克服了當地藥品、器械奇缺,儀器設備落後,以及語言溝通不順暢等等困難,在簡陋的醫療條件下開展了大量的門診、住院診治、手術、搶救等醫療工作,時刻不忘治病救人的天職。雖然遠離親人朋友,生活上有種種不可想像的困難,但看到當地百姓對我們的誇獎和認可,作為『中國醫生』,我們感到滿足和驕傲!」
這樣的大醫家國情懷,一代代傳承。2003年非典暴發時,中山醫院呼吸科及監護室全員出動,鈕善福教授帶領呼吸科的醫師和護士,帶著「鈕式面罩」主導著上海的抗擊非典重任。」呼吸科副主任蔣進軍,站在臺前娓娓道出「呼吸前輩」用創新建功非典。作為上海援鄂醫療隊隊員,在武漢金銀潭醫院蔣進軍率領由上海隊員組成的治療小組,負責危重症患者救治。經過「中山人」的不斷改良、新一代的「鈕式面罩」再次出徵,大大提高了無創通氣的成功率。積極救治患者之時,蔣進軍還發現醫務人員在醫院就餐時存在隱患,就餐室和病房只隔幾個窗戶,吃飯時要取下口罩二三十分鐘,可能存在防護漏洞。於是他開始思考如何提高醫務人員的防護能力——設計一款非常簡單的鼻罩:罩住鼻子,把口腔露出來。在大後方的支持下,短短十幾天蔣進軍團隊研發的鼻罩,投入生產,10萬隻鼻罩在武漢和上海一線使用。
年輕時打好基礎,成長後挑起重擔
2004年底印度洋大海嘯震驚了全世界,死亡人數高達15.6萬人。心外監護士長鄭吉莉在接到醫院通知要求前往救援後,當天深夜就冒著大雪起飛,次日凌晨抵達救援地普吉島。這也是她第一次參加國際救援經歷。「當時的通信並不發達,救援具體任務完全取決於救援地的實際情況,沒有任何經驗可參考,這更考驗我們如何做出高標準嚴要求的答卷。」作為全隊唯一一名女隊員,鄭吉莉主動管理起全隊的醫用物資,每日根據目的地整理物資,做好移動救治的準備,細心周到的工作得到團隊所有人的讚許。今年初新冠疫情爆發,鄭吉莉再次遞交請戰書,奔赴武漢,在物資缺乏的情況下,克服困難,秉持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實現護理的「中山標準」,所管重症病區護理質量,更是多次在當地醫院的院內質檢中名列前茅。
武漢抗疫上海「首位逆行者」、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鐘鳴,回憶起自己2008年義無反顧奔赴四川抗震救災的經歷。當年,鐘鳴轉戰9個鄉鎮,訪問上百個村莊,巡診上萬名災民,空降到最危險的汶川地震震中救死扶傷。他動情說道,「汶川地震救治工作中,我作為醫療隊的一名年輕醫生,在牛偉新隊長的帶領下,向疫區的最中心不斷前行。即使目的地可能沒有信號,沒有網絡,付出的努力、所做的救治不能及時被外界所知,我們中山醫療隊也從未停下救助的腳步。」也正是中山醫院對年輕醫生紮實基本功的培養、踏實作風的塑造,讓他從汶川地震中一名醫療隊隊員成長為帶領一支醫療隊抗疫作戰的成熟醫生。「汶川救災,牛偉新隊長一路背著傷患爬山路,我看到了『一切為了病人』的中山精神;新冠抗疫,作為重症戰線上的老兵,我應該勇挑重擔,把前輩身上的中山精神實踐出來。」
中山醫院黨委副書記李耘說,作為中山醫院「那段不一樣的年華」故事分享會的第二季,繼續以講故事的形式追尋中山精神的本源和內核,將中山精神代代傳承,使醫者風範發揚光大。
據悉,中山醫院歷經八十餘年歲月洗禮,沉澱厚重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涵。新中國成立後,中山醫院醫務人員一批批奔赴抗美援朝前線,如黃家駟、石美鑫、裘麟、熊汝成等;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初,醫院派出一支支農村衛生工作隊到上海青浦巡回醫療,防治血吸蟲病,如陶壽淇、陳灝珠、朱無難、吳肇光、吳光漢等等,同時有72批醫療隊共700餘人分赴安徽、江西、江蘇、浙江、河北、貴州等缺醫少藥地區,為人民群眾防病治病。
欄目主編:顧泳文字編輯:顧泳
【來源:上觀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