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醫院「新醫生」聆聽職業生涯第一課:穿上白大褂,就別忘記治病...

2020-12-23 瀟湘晨報

摘要:因為當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就不忘要一輩子治病救人的初心,不負於白大褂所給的職業擔當

從援助摩洛哥、到抗擊非典,從參與印度洋海嘯、到汶川搶險、武漢抗疫,今天上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新職工聆聽了一節生動的「入職課」,作為中山醫院「四史」學習教育活動之一,以「回望醫路足跡,傳承初心力量」為主題的中山故事分享會上,兩代逆行者講述各自為醫的心路歷程,更將逆行故事分享給「後浪」。

穿上白大褂,一輩子別忘救治病人的初心

作為已在中山醫院工作了半個世紀的泌尿外科王國民教授,格外感慨,「為什麼一代代中山人能夠不畏艱苦,甘於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因為當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就不忘要一輩子治病救人的初心,不負於白大褂所給的職業擔當。」

1991年3月,王國民作為中國醫療隊隊長,率領一支有原上海醫科大學3家醫院15位同仁的醫療隊,遠赴北非的摩洛哥王國。「兩年時間裡,全體醫療隊員心懷祖國,做中國的白求恩大夫。我們克服了當地藥品、器械奇缺,儀器設備落後,以及語言溝通不順暢等等困難,在簡陋的醫療條件下開展了大量的門診、住院診治、手術、搶救等醫療工作,時刻不忘治病救人的天職。雖然遠離親人朋友,生活上有種種不可想像的困難,但看到當地百姓對我們的誇獎和認可,作為『中國醫生』,我們感到滿足和驕傲!」

這樣的大醫家國情懷,一代代傳承。2003年非典暴發時,中山醫院呼吸科及監護室全員出動,鈕善福教授帶領呼吸科的醫師和護士,帶著「鈕式面罩」主導著上海的抗擊非典重任。」呼吸科副主任蔣進軍,站在臺前娓娓道出「呼吸前輩」用創新建功非典。作為上海援鄂醫療隊隊員,在武漢金銀潭醫院蔣進軍率領由上海隊員組成的治療小組,負責危重症患者救治。經過「中山人」的不斷改良、新一代的「鈕式面罩」再次出徵,大大提高了無創通氣的成功率。積極救治患者之時,蔣進軍還發現醫務人員在醫院就餐時存在隱患,就餐室和病房只隔幾個窗戶,吃飯時要取下口罩二三十分鐘,可能存在防護漏洞。於是他開始思考如何提高醫務人員的防護能力——設計一款非常簡單的鼻罩:罩住鼻子,把口腔露出來。在大後方的支持下,短短十幾天蔣進軍團隊研發的鼻罩,投入生產,10萬隻鼻罩在武漢和上海一線使用。

年輕時打好基礎,成長後挑起重擔

2004年底印度洋大海嘯震驚了全世界,死亡人數高達15.6萬人。心外監護士長鄭吉莉在接到醫院通知要求前往救援後,當天深夜就冒著大雪起飛,次日凌晨抵達救援地普吉島。這也是她第一次參加國際救援經歷。「當時的通信並不發達,救援具體任務完全取決於救援地的實際情況,沒有任何經驗可參考,這更考驗我們如何做出高標準嚴要求的答卷。」作為全隊唯一一名女隊員,鄭吉莉主動管理起全隊的醫用物資,每日根據目的地整理物資,做好移動救治的準備,細心周到的工作得到團隊所有人的讚許。今年初新冠疫情爆發,鄭吉莉再次遞交請戰書,奔赴武漢,在物資缺乏的情況下,克服困難,秉持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實現護理的「中山標準」,所管重症病區護理質量,更是多次在當地醫院的院內質檢中名列前茅。

武漢抗疫上海「首位逆行者」、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鐘鳴,回憶起自己2008年義無反顧奔赴四川抗震救災的經歷。當年,鐘鳴轉戰9個鄉鎮,訪問上百個村莊,巡診上萬名災民,空降到最危險的汶川地震震中救死扶傷。他動情說道,「汶川地震救治工作中,我作為醫療隊的一名年輕醫生,在牛偉新隊長的帶領下,向疫區的最中心不斷前行。即使目的地可能沒有信號,沒有網絡,付出的努力、所做的救治不能及時被外界所知,我們中山醫療隊也從未停下救助的腳步。」也正是中山醫院對年輕醫生紮實基本功的培養、踏實作風的塑造,讓他從汶川地震中一名醫療隊隊員成長為帶領一支醫療隊抗疫作戰的成熟醫生。「汶川救災,牛偉新隊長一路背著傷患爬山路,我看到了『一切為了病人』的中山精神;新冠抗疫,作為重症戰線上的老兵,我應該勇挑重擔,把前輩身上的中山精神實踐出來。」

中山醫院黨委副書記李耘說,作為中山醫院「那段不一樣的年華」故事分享會的第二季,繼續以講故事的形式追尋中山精神的本源和內核,將中山精神代代傳承,使醫者風範發揚光大。

據悉,中山醫院歷經八十餘年歲月洗禮,沉澱厚重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涵。新中國成立後,中山醫院醫務人員一批批奔赴抗美援朝前線,如黃家駟、石美鑫、裘麟、熊汝成等;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初,醫院派出一支支農村衛生工作隊到上海青浦巡回醫療,防治血吸蟲病,如陶壽淇、陳灝珠、朱無難、吳肇光、吳光漢等等,同時有72批醫療隊共700餘人分赴安徽、江西、江蘇、浙江、河北、貴州等缺醫少藥地區,為人民群眾防病治病。

欄目主編:顧泳文字編輯:顧泳

【來源:上觀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醫生要穿白大褂?
    一說起醫生,你腦袋裡會出現什麼呢?打針吃藥,聽診器還是體溫計?不管怎樣,有一樣東西是一定會出現的,那就是白大褂。 白大褂幾乎就是醫生的象徵,以至於你只要看到穿白大褂的人,不管是科學家,還是其他什麼人,都會有點緊張,畢竟很多人小時候被拉到醫院打針還是有點陰影。
  • 中山醫院新職工入職,前輩四個故事講述行醫初心
    四位故事分享人曾親歷援助摩洛哥、抗擊非典,參與印度洋海嘯、汶川地震搶險救災工作,其中有三位還是奔赴武漢抗擊新冠疫情的「逆行者」,他們將中山援助和「逆行」的故事以及各自在中山醫院成長的心路歷程娓娓道來,分享給即將入職的中山醫院新職工。
  • 為啥手術室醫生不穿「白大褂」,而穿「綠大褂」?有講究
    首先來了解一下,醫生為什麼要穿白色的制服?  一般醫院都會定期給工作人員的制服進行清洗,畢竟是在醫院工作,在清洗時必須認真消毒。  其次,選擇白色的制服,視覺上看起來會比較平和、冷靜,這樣不容易刺激病人的神經。  白色也象徵著純潔、乾淨。醫院工作人員身著「白大褂」,就是為營造一個乾淨整潔的環境,讓患者們安心。
  • 為啥手術室醫生不穿「白大褂」,而穿「綠大褂」?有講究!
    @睡前伴你夜聽大家都知道,「白大褂」 是醫生的一個代名詞。在大多數人眼中,醫生都是身著白色制服。  首先來了解一下,醫生為什麼要穿白色的制服?  其次,選擇白色的制服,視覺上看起來會比較平和、冷靜,這樣不容易刺激病人的神經。  白色也象徵著純潔、乾淨。醫院工作人員身著「白大褂」,就是為營造一個乾淨整潔的環境,讓患者們安心。
  • 紅鼻子、白大褂 醫生當小丑「不務正業」?
    擰著勁的老人繃不住了,踱著步子蹭到旁邊,還為棋局上的人支了幾招。這時候,他才跟醫護人員說了實話——自己擔心治病要花高價,想讓家人喘口氣。話聊開了,橋搭上了,問題解決了。  成為「小丑醫生」5年,四川省小丑醫生慈善促進會項目負責人宋龍超,記不清有多少個冰冷的房間因此熱鬧起來。
  • 浙江19歲小夥偷穿白大褂、戴口罩,還在醫院四處轉悠,只是為了
    在不少影視劇作品裡我們經常會看到有角色溜進醫院偷拿白大褂穿上假扮醫生執行某種「秘密行動」不過,近日餘杭警方抓到的一名假扮醫生的男子溜進醫院的目的竟是……十分令人無語!老方馬上將此事上報醫院領導,同時撥打了報警電話。餘杭公安餘杭派出所民警趕赴現場,老方邊向民警講述經過,邊回憶:「這個人我有點眼熟,之前穿著醫生的白大褂,戴著口罩,還來我們這邊轉過,他說是新來的實習醫生。因為醫院定期會來幾批新的實習醫生,我們也沒多想。」
  • 中山醫院為「10後」小朋友上「醫學夢想啟蒙課」
    9月5日上午,中山醫院市民開放日活動舉行,本市的50多個市民家庭參加了這次開放日活動。在這場「開放、互動、有愛」的活動中,「83歲」的中山醫院與「10後」小朋友的「真誠互動」非常有愛。參加本次中山醫院市民開放日活動的市民家庭主要是本市家中有四、五年級小學生的家庭。這些小朋友正好是「10後」。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表示,孩子是祖國的未來,也是醫學事業發展的未來,因此,中山醫院不斷探索開發面向兒童、青少年的「醫學夢想啟蒙課」,播下醫學夢想的種子。並鼓勵小朋友們放飛醫學夢想,擁抱未來。
  • 醫生工作服的設計需求|醫師服|醫生白大褂-京之韻
    醫生服又稱為醫師服、白大衣,一般稱作白大褂更加親切,是醫護人員穿著的工作服。因穿戴者的工作環境和職業性質的特殊性,白大褂需要具備常規的衛生防護和職業審美功能,通常採用醫護專用面料,易洗、耐磨、抗菌、抗皺、耐氯漂。白大褂使用的是紡織面料,無論棉還是滌棉,亦或者純化纖,面料成分的升級換代代表的是市場對使用感受的追求,比如柔軟、抗皺、耐磨、不起球等等。
  • 小葛、小豹……AI醫生降臨中山醫院
    然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醫療團隊已經和AI技術擦出了火花,拓展了近90個臨床AI應用。「AI在慢病管理、輔助診斷乃至手術領域,大有可為。」中科院院士、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非常看好AI在醫療場景領域的應用。此外,葛均波還領銜研發了心血管領域的「AI醫生」——小葛,並且已通過國家職業醫師臨床考試。
  • 「醫生防刺白大褂」引爭議,研發團隊:材料已申請發明專利
    近日,有網友發現有網店在出售「醫生防刺白大褂」,該產品一經曝光引發了不少關注和爭議。商家宣傳。淘寶網店圖9月4日,「醫生防刺白大褂」研發團隊負責人、上海固甲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高管朱某告訴澎湃新聞,團隊從2018年開始研發該防刺白大褂,耗時兩年打造。
  • 贊勞動·致青春|李洪波:哪有什麼天使,只是一群穿白大褂的孩子
    在疫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有一群「青春戰士」,他們英勇無畏,積極投身戰「疫」一線,用青春和擔當鑄成抗擊疫情的「第一道防線」。今天與您分享山東省援助湖北醫療隊首批成員、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李洪波的戰「疫」一線日記:李洪波:哪有什麼天使,只是一群穿白大褂的孩子。
  • 武漢市肺科醫院82歲醫生新冠肺炎康復後,重返救治一線
    7月1日, 82歲的張和武重新穿上白大褂,出現在武漢市肺科醫院的病房裡。這位中國防癆界知名專家,「結核病防治終身成就獎」獲得者,2003年退休後一直活躍在醫療崗位上,今年1月暴發的新冠疫情改變了他的生活軌跡。他成為新冠肺炎患者,體會了新冠疫情的兇猛。走出寒冬,走到盛夏,他成為武漢市感染新冠肺炎後返崗的最高齡醫務工作者,重返救治一線。
  • 杭州醫生雙11收到神秘包裹,裡面是兩件特製白大褂
    這就是任女士送來的定製白大褂  這幾天,雙11的包裹滿天飛。11月10日一早,浙江省中醫院骨傷科凌奕清醫生收到了一個特殊的包裹,裡面裝著兩件「不一樣」的白大褂,而「下單」的人是正在住院的一位患者任女士。
  • 武漢凡人英雄|醫生餘亭:穿上白大褂,這就是我該做的事情
    愛人是同一家醫院的護士,偶爾在醫院會碰到,兩個人談的主要也還是工作。 院方給醫護人員安排的酒店離金銀潭醫院只有幾分鐘路程,有時候,餘亭會去洗個澡換個衣服,然後又趕回值班室。他說,住在這裡安心。 2 月 23 日下午,作為一名奮戰在抗疫最前沿的醫生代表,餘亭登上國新辦舉辦的記者見面會。
  • 一位「澳門女兒、武漢媳婦」的抗疫記:穿上白大褂,就不再有任何恐懼
    4月14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麻醉醫師蘇娃婷穿上厚重的防護服,在醫院新冠肺炎患者專用手術室,為一名有新冠接觸史的孕婦緊急剖宮產手術實施麻醉。這是她一個多月前從澳門返漢後進行的第3臺三級防護下的手術麻醉。求助的神經內科醫師專門囑咐:這個病人剛送來,新冠還未排除,要做好防護。穿好防護服、帶上插管箱,她忐忑不安從麻醉科趕往另外一棟樓的神內ICU。查看病人生命體徵、評判插管指徵後,蘇娃婷沒有絲毫猶豫,第一時間給這位命懸一線的病人建立起氣管通道機械通氣。很快,病人的生命體徵基本恢復平穩。
  • 天天兄弟變身實習牙醫,錢楓穿白大褂冷臉走c位,王一博霸氣搶鏡
    下一期節目的預告大家應該都已經看到,《天天向上》開展了一項新業務,就是「天天牙科診所」。邀請了幾位在全國都非常有名的牙科醫生,因此這檔節目對大多數的觀眾來講,都會非常有意義,不過還有最驚喜的部分。王一博牙齒被查出問題?王一博自從加入了天天兄弟之後,在節目中的表現備受網友們關注。
  • 打造「指尖上的醫院」,中山一院網際網路醫院上線啟用
    央廣網廣州8月14日消息(記者鄭澍)8月13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網際網路醫院上線暨改善醫療服務計劃系列活動發布會召開,標誌著中山一院網際網路醫院正式啟用。這是在醫院APP雲診室的基礎上,通過打通診療全流程,實現患者線上高效就醫、無縫銜接的全新平臺。
  • 上海中山醫院開放日:患者走上演講席 「10後」建言獻策
    (健康時報記者 尹薇)「我是一個病人,我沒有想到在醫院裡,有專家、醫生和市民能夠聆聽我的內心,我想醫院和這個城市格外的溫暖會讓我從原來的『一點點勇』進階到『更多一點勇』」。9月5日,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開放日上,一位網紅患者柱子哥講述了自己在患病之後向陽而生的心路歷程。
  • 廣州中山三院發生持刀傷人事件 一名傷者為援鄂醫生
    【廣州中山三院發生持刀傷人事件】10月31日上午,位於廣州的中山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發生持刀傷人事件,致2人受傷,隨後嫌疑人跳樓自殺。新京報記者從事發醫院了解到,目前2名傷者均在ICU治療,其中一名傷者為援鄂醫生,另一名為「輸送中心」的工作人員。現場視頻顯示,在一家醫院內,有一名身穿白大褂的醫生捂住肚子,衣服上帶有血跡。
  • 換醫生裝穿上白大褂,網友:別噁心
    一直以來網絡上對於劉思瑤的黑料也是一直不斷,劉思瑤也是一直走在自證的這條道路上,黑粉怎麼說,劉思瑤就站出來直接反駁,努力挽回自己的形象。在此之後也有網友開始吐槽劉思瑤的視頻風格看起來非常單一,每次的視頻創作完全沒有新鮮感,而且每次拍攝視頻的時候也都保持同樣的動作,無非就是歪頭吐舌,讓很多網友都覺得劉思瑤每天都在敷衍自己的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