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好萊塢導演史匹柏導演的《侏羅紀公園》成為電影史上的裡程碑作品,更讓這種史前動物迅速風靡全球。最近電影《侏羅紀世界》又在南昌熱映,也讓市民們再次對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種類繁多的「地球霸主」恐龍產生濃厚的興趣。
其實,我們江西埋藏著上億年的秘密。當年那些不可一世的恐龍就曾活躍在我們腳下的土地上,像電影《侏羅紀世界》中出現的霸王龍、甲龍、竊蛋龍等,也曾在江西出沒。在全國來說江西也是恐龍資源大省,還有多種以江西地名命名的恐龍。這也意味著,江西很可能曾經是一個龐大的、富有生機的恐龍家園。那麼,當時江西的生態環境如何能讓這些恐龍繁衍和生存,之後又是什麼原因讓它們逐漸在這片陸地上滅絕,江西究竟有多少種類的恐龍?帶著這些問題,我們採訪了省博物館、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等單位的專家學者,為讀者解開億萬年前的恐龍之謎。 □ 首席記者 徐蕾廣昌甘竹龍堪稱「中華之最」
龍溪有龍,原先只是傳說而已。時間倒退回1986年4月,廣昌縣甘竹鎮一群陳姓農民在掃墓時,在龍溪村的一座山丘斜坡上,發現一塊似石非石、似骨非骨的「怪物」。該「怪物」骨骼分明,紋路清晰,用手撫摸,感到堅硬而粗糙。恰巧當中有位叫陳金龍的青年,平時喜歡看一些有關古生物知識的書籍,他試著用手抹去石頭上的沙土,仔細地看了看,發現它很像動物骨架,結合自己看過的科教影片中介紹的化石形狀特點等,沉思片刻後,初步猜想可能是一具化石。於是他們向甘竹鎮文化站匯報了這個情況,隨後甘竹鎮人民政府迅速報告了廣昌縣博物館。
5月23日至6月8日,上海自然博物館、江西省文物工作隊和廣昌縣博物館聯合在龍溪村進行搶救性發掘,共發掘出個體較為完整的化石103件,經復原、裝架,基本顯示了一具完整的恐龍化石骨骼。經專家鑑定,這是一種有尾棒球結的鳥臀類恐龍化石,是國內發現的最新品種和出土最為完整的恐龍化石,是繼北美、蒙古發現後的第三具,距今1億至6500萬年前。為我國填補了中生代白堊紀晚期至新生代第三紀之間生物發展史的空白。
在廣昌甘竹發現的恐龍,也被命名為廣昌甘竹龍。這種恐龍俗稱爬行類的「坦克龍」,它體型扁矮,四肢粗短,前肢短,後肢長,有鱗片和骨刺,用於防禦肉食恐龍的傷害。廣昌甘竹恐龍的發現,揭開了一個巨大的秘密,證實了在白堊紀晚期,「坦克」類恐龍在我國的活動範圍由北方擴展到南方廣昌一帶,解開了贛粵一帶曾發現過恐龍蛋化石之謎,而且為研究我國的古地理深變、動物形態特徵、演化關係提供了新的實物標本,是我國古生物發展史研究的又一重大新發現,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由此可以推測,在1億年至6500萬年前,龍溪一帶氣候炎熱,有水系分布,在寬闊的河漫平原上,棲息著不同種屬的恐龍,頻繁發生的洪水泛濫,時時刻刻威脅著恐龍和其他動物的生存。也許正是兇猛的洪水,吞噬了不幸的恐龍,泥沙掩埋了它的屍體,殘骸被沉積物深深覆蓋,經過長時間的巖化作用,恐龍的骨骼逐漸形成了堅硬的化石。
身形不大,約莫五六米長的「坦克」龍,其實就是甲龍,在電影《侏羅紀世界》裡算是長得比較特別的一種。顧名思義,甲龍全身披著厚重的「鎧甲」,尾端還長了一個骨質尾錘,可以當做武器重擊敵人,可謂武裝到牙齒。由於身體笨重,移動起來就像坦克般,防禦力驚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副院長尹國勝介紹,廣昌甘竹龍是屬甲龍科甲龍亞目類的草食性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而按原樣複製的恐龍化石模型,體長6米,身高和體寬各1.4米。1989年,該化石模型還曾在江西省博物館展出。1990年9月18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播發廣昌龍被列為「中華之最」的消息。
時隔十八年,2004年,廣昌縣甘竹鎮的龍溪村又發現了恐龍化石。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廣昌縣博物館共同組隊,分別派出專業人員在新發現恐龍化石的地點進行了搶救性的採掘,經過近二十天的採掘,共獲得恐龍化石標本62件。通過對這些標本的仔細觀察和研究,專家初步認為此次發掘的恐龍化石不同於1986年發現的廣昌龍化石。此地再次發現恐龍化石,表明這一區域存在古生物群,為研究恐龍的滅絕事件提供重要信息,是我國古生物發展史研究的又一重大發現。 2013年發現三種「贛」姓恐龍
2013年《中國地質學報英文版》雜誌將目光聚焦贛州的恐龍化石。其中,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呂君昌等人在第三期《中國地質學報英文版》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南部江西省贛州市晚白堊世一個新的多孔椎龍類蜥腳次亞目恐龍(恐龍超目,巨龍形類)》的研究報告,命名了蜥腳次亞目巨龍形類多孔椎龍類恐龍一個新屬新種——中國贛南龍。呂君昌等人認為,中國贛南龍和早白堊世的師氏盤足龍有一些共同特徵,表明中國贛南龍可能和師氏盤足龍有親緣關係。
2013年,對於江西恐龍研究發現來說,是一個大年,因為在緊接著贛南龍被命名後,2013年第四期《中國地質學報英文版》雜誌上,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魏雪芳等人發表了一篇《中國南部江西省晚白堊世一個新的竊蛋龍科恐龍(獸腳亞目:竊蛋龍次亞目)》的研究報告,命名了獸腳亞目竊蛋龍次亞目竊蛋龍科恐龍一個新屬新種——贛州江西龍。贛州江西龍不僅增加了竊蛋龍科恐龍的一個新成員,而且也提供了竊蛋龍科恐龍在華南地理分布更多的信息。
據介紹,竊蛋龍是獸腳類恐龍,身長一般達2-3米,體態最大能到8米左右。1923年俄羅斯古生物學家德魯斯在蒙古發現的第一具竊蛋龍的骨架,正好趴在一窩原角龍的蛋上。當時科學家認為它正在偷別的恐龍的蛋,於是給它起了很不好聽的名字,叫竊蛋龍。
1990年,中外科學家在我國內蒙古聯合考察的時候,發現了完整的竊蛋龍骨架,它正臥在一窩恐龍蛋上面,很像是在孵蛋。科學家還根據竊蛋龍的喙部有各很堅硬的角質殼推測它可能是雜食性的。因此,科學家基本認為竊蛋龍並不偷竊其他恐龍的蛋,反而它還有孵蛋的功能,所以許多科學復原圖把竊蛋龍身上畫了許多羽毛,強烈表示竊蛋龍孵蛋的觀點。但是,根據國際動物命名法規竊蛋龍的名字是不能改變的。
2013年11月27日,呂君昌等人又在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雜誌上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南部晚白堊世一個新的竊蛋龍類恐龍(恐龍總目:竊蛋龍次亞目)及其古生態意義》的研究報告,這篇研究報告命名了恐龍總目獸腳亞目竊蛋龍次亞目恐龍一個新屬新種——江西南康龍,增加了竊蛋龍次亞目恐龍的一個新成員。研究結果顯示,南康龍不同於在同一地點發現其他竊蛋龍,其下頜特徵明顯為竊蛋龍類新屬種。支序系統學研究顯示,南康龍為基幹竊蛋龍類,比竊蛋龍科的成員原始,為目前最進步的基幹竊蛋龍類。通常認為獸腳類恐龍為肉食性,南康龍的發現說明了某些竊蛋龍類也是植食性。最強悍的霸王龍曾經在江西出現
兇殘的眼神、尖利的牙齒、強大的力量和龐大的身軀——霸王龍,這個陸地上已知最強的食肉動物,一度是「侏羅紀」的代名詞,有意思的是,它其實是白堊紀末期的霸主,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霸王龍可以說是「侏羅紀」系列電影的標誌「怪獸」,它平均體重達10噸,最重的14.86噸,身長一般可以達到12-15米,幾乎是普通大象的2倍,咬合力可達20噸。而在江西南康,也發現了一種新型霸王龍。
2010年9月,在南康龍嶺工業園一片工地上,經過相關部門6個小時的搶救性挖掘,在地底塵封了6600萬年的恐龍骨骼化石隨5個大包和20多個小包的巖土一起被打包保存了起來。2012年10月,國內知名恐龍化石修復團隊專家來到贛州,歷時3個月,從保存的土包中修復出一大一小2具恐龍化石。體形較小的竊蛋龍化石在2013年11月發表的研究成果中被認定是恐龍家族新成員,取名為「南康龍」。體形較大的那具罕見恐龍化石則一直身份成謎。國際著名恐龍研究專家董枝明教授奔赴贛州,經過認真研究,認為該件化石的頭骨和腰骨特徵不同於其他已發現的霸王龍類,極有可能是恐龍王國中的新成員。兩件不同類別的恐龍化石混雜在一起,當時的情景可能是霸王龍正在捕食竊蛋龍,激烈廝殺的瞬間發生了嚴重的地質災害,屍體被瞬息掩藏,經過長達數千萬年才形成了今天的模樣。
2014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呂君昌領導中英聯合科研小組,在《自然—通訊》期刊發表研究成果,確認在贛州發現的這具罕見恐龍化石,屬於晚白堊世時期的霸王龍類新表親——長頭霸王龍類虔州龍。
據了解,虔州龍被發現於贛州南康龍嶺約66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南雄組。科學家表示,虔州龍這種霸王龍是一種非常兇殘的肉食性恐龍,總體體長只有約8米,體重約5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