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出沒請注意! 看看那些曾活躍在江西地界的恐龍

2021-01-08 南昌新聞網

    1993年,好萊塢導演史匹柏導演的《侏羅紀公園》成為電影史上的裡程碑作品,更讓這種史前動物迅速風靡全球。最近電影《侏羅紀世界》又在南昌熱映,也讓市民們再次對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種類繁多的「地球霸主」恐龍產生濃厚的興趣。

    其實,我們江西埋藏著上億年的秘密。當年那些不可一世的恐龍就曾活躍在我們腳下的土地上,像電影《侏羅紀世界》中出現的霸王龍、甲龍、竊蛋龍等,也曾在江西出沒。在全國來說江西也是恐龍資源大省,還有多種以江西地名命名的恐龍。這也意味著,江西很可能曾經是一個龐大的、富有生機的恐龍家園。那麼,當時江西的生態環境如何能讓這些恐龍繁衍和生存,之後又是什麼原因讓它們逐漸在這片陸地上滅絕,江西究竟有多少種類的恐龍?帶著這些問題,我們採訪了省博物館、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等單位的專家學者,為讀者解開億萬年前的恐龍之謎。 □ 首席記者 徐蕾廣昌甘竹龍堪稱「中華之最」

    龍溪有龍,原先只是傳說而已。時間倒退回1986年4月,廣昌縣甘竹鎮一群陳姓農民在掃墓時,在龍溪村的一座山丘斜坡上,發現一塊似石非石、似骨非骨的「怪物」。該「怪物」骨骼分明,紋路清晰,用手撫摸,感到堅硬而粗糙。恰巧當中有位叫陳金龍的青年,平時喜歡看一些有關古生物知識的書籍,他試著用手抹去石頭上的沙土,仔細地看了看,發現它很像動物骨架,結合自己看過的科教影片中介紹的化石形狀特點等,沉思片刻後,初步猜想可能是一具化石。於是他們向甘竹鎮文化站匯報了這個情況,隨後甘竹鎮人民政府迅速報告了廣昌縣博物館。

    5月23日至6月8日,上海自然博物館、江西省文物工作隊和廣昌縣博物館聯合在龍溪村進行搶救性發掘,共發掘出個體較為完整的化石103件,經復原、裝架,基本顯示了一具完整的恐龍化石骨骼。經專家鑑定,這是一種有尾棒球結的鳥臀類恐龍化石,是國內發現的最新品種和出土最為完整的恐龍化石,是繼北美、蒙古發現後的第三具,距今1億至6500萬年前。為我國填補了中生代白堊紀晚期至新生代第三紀之間生物發展史的空白。

    在廣昌甘竹發現的恐龍,也被命名為廣昌甘竹龍。這種恐龍俗稱爬行類的「坦克龍」,它體型扁矮,四肢粗短,前肢短,後肢長,有鱗片和骨刺,用於防禦肉食恐龍的傷害。廣昌甘竹恐龍的發現,揭開了一個巨大的秘密,證實了在白堊紀晚期,「坦克」類恐龍在我國的活動範圍由北方擴展到南方廣昌一帶,解開了贛粵一帶曾發現過恐龍蛋化石之謎,而且為研究我國的古地理深變、動物形態特徵、演化關係提供了新的實物標本,是我國古生物發展史研究的又一重大新發現,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由此可以推測,在1億年至6500萬年前,龍溪一帶氣候炎熱,有水系分布,在寬闊的河漫平原上,棲息著不同種屬的恐龍,頻繁發生的洪水泛濫,時時刻刻威脅著恐龍和其他動物的生存。也許正是兇猛的洪水,吞噬了不幸的恐龍,泥沙掩埋了它的屍體,殘骸被沉積物深深覆蓋,經過長時間的巖化作用,恐龍的骨骼逐漸形成了堅硬的化石。

    身形不大,約莫五六米長的「坦克」龍,其實就是甲龍,在電影《侏羅紀世界》裡算是長得比較特別的一種。顧名思義,甲龍全身披著厚重的「鎧甲」,尾端還長了一個骨質尾錘,可以當做武器重擊敵人,可謂武裝到牙齒。由於身體笨重,移動起來就像坦克般,防禦力驚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副院長尹國勝介紹,廣昌甘竹龍是屬甲龍科甲龍亞目類的草食性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而按原樣複製的恐龍化石模型,體長6米,身高和體寬各1.4米。1989年,該化石模型還曾在江西省博物館展出。1990年9月18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播發廣昌龍被列為「中華之最」的消息。

    時隔十八年,2004年,廣昌縣甘竹鎮的龍溪村又發現了恐龍化石。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廣昌縣博物館共同組隊,分別派出專業人員在新發現恐龍化石的地點進行了搶救性的採掘,經過近二十天的採掘,共獲得恐龍化石標本62件。通過對這些標本的仔細觀察和研究,專家初步認為此次發掘的恐龍化石不同於1986年發現的廣昌龍化石。此地再次發現恐龍化石,表明這一區域存在古生物群,為研究恐龍的滅絕事件提供重要信息,是我國古生物發展史研究的又一重大發現。 2013年發現三種「贛」姓恐龍

    2013年《中國地質學報英文版》雜誌將目光聚焦贛州的恐龍化石。其中,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呂君昌等人在第三期《中國地質學報英文版》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南部江西省贛州市晚白堊世一個新的多孔椎龍類蜥腳次亞目恐龍(恐龍超目,巨龍形類)》的研究報告,命名了蜥腳次亞目巨龍形類多孔椎龍類恐龍一個新屬新種——中國贛南龍。呂君昌等人認為,中國贛南龍和早白堊世的師氏盤足龍有一些共同特徵,表明中國贛南龍可能和師氏盤足龍有親緣關係。

    2013年,對於江西恐龍研究發現來說,是一個大年,因為在緊接著贛南龍被命名後,2013年第四期《中國地質學報英文版》雜誌上,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魏雪芳等人發表了一篇《中國南部江西省晚白堊世一個新的竊蛋龍科恐龍(獸腳亞目:竊蛋龍次亞目)》的研究報告,命名了獸腳亞目竊蛋龍次亞目竊蛋龍科恐龍一個新屬新種——贛州江西龍。贛州江西龍不僅增加了竊蛋龍科恐龍的一個新成員,而且也提供了竊蛋龍科恐龍在華南地理分布更多的信息。

    據介紹,竊蛋龍是獸腳類恐龍,身長一般達2-3米,體態最大能到8米左右。1923年俄羅斯古生物學家德魯斯在蒙古發現的第一具竊蛋龍的骨架,正好趴在一窩原角龍的蛋上。當時科學家認為它正在偷別的恐龍的蛋,於是給它起了很不好聽的名字,叫竊蛋龍。

    1990年,中外科學家在我國內蒙古聯合考察的時候,發現了完整的竊蛋龍骨架,它正臥在一窩恐龍蛋上面,很像是在孵蛋。科學家還根據竊蛋龍的喙部有各很堅硬的角質殼推測它可能是雜食性的。因此,科學家基本認為竊蛋龍並不偷竊其他恐龍的蛋,反而它還有孵蛋的功能,所以許多科學復原圖把竊蛋龍身上畫了許多羽毛,強烈表示竊蛋龍孵蛋的觀點。但是,根據國際動物命名法規竊蛋龍的名字是不能改變的。

    2013年11月27日,呂君昌等人又在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雜誌上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南部晚白堊世一個新的竊蛋龍類恐龍(恐龍總目:竊蛋龍次亞目)及其古生態意義》的研究報告,這篇研究報告命名了恐龍總目獸腳亞目竊蛋龍次亞目恐龍一個新屬新種——江西南康龍,增加了竊蛋龍次亞目恐龍的一個新成員。研究結果顯示,南康龍不同於在同一地點發現其他竊蛋龍,其下頜特徵明顯為竊蛋龍類新屬種。支序系統學研究顯示,南康龍為基幹竊蛋龍類,比竊蛋龍科的成員原始,為目前最進步的基幹竊蛋龍類。通常認為獸腳類恐龍為肉食性,南康龍的發現說明了某些竊蛋龍類也是植食性。最強悍的霸王龍曾經在江西出現

    兇殘的眼神、尖利的牙齒、強大的力量和龐大的身軀——霸王龍,這個陸地上已知最強的食肉動物,一度是「侏羅紀」的代名詞,有意思的是,它其實是白堊紀末期的霸主,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霸王龍可以說是「侏羅紀」系列電影的標誌「怪獸」,它平均體重達10噸,最重的14.86噸,身長一般可以達到12-15米,幾乎是普通大象的2倍,咬合力可達20噸。而在江西南康,也發現了一種新型霸王龍。

    2010年9月,在南康龍嶺工業園一片工地上,經過相關部門6個小時的搶救性挖掘,在地底塵封了6600萬年的恐龍骨骼化石隨5個大包和20多個小包的巖土一起被打包保存了起來。2012年10月,國內知名恐龍化石修復團隊專家來到贛州,歷時3個月,從保存的土包中修復出一大一小2具恐龍化石。體形較小的竊蛋龍化石在2013年11月發表的研究成果中被認定是恐龍家族新成員,取名為「南康龍」。體形較大的那具罕見恐龍化石則一直身份成謎。國際著名恐龍研究專家董枝明教授奔赴贛州,經過認真研究,認為該件化石的頭骨和腰骨特徵不同於其他已發現的霸王龍類,極有可能是恐龍王國中的新成員。兩件不同類別的恐龍化石混雜在一起,當時的情景可能是霸王龍正在捕食竊蛋龍,激烈廝殺的瞬間發生了嚴重的地質災害,屍體被瞬息掩藏,經過長達數千萬年才形成了今天的模樣。

    2014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呂君昌領導中英聯合科研小組,在《自然—通訊》期刊發表研究成果,確認在贛州發現的這具罕見恐龍化石,屬於晚白堊世時期的霸王龍類新表親——長頭霸王龍類虔州龍。

    據了解,虔州龍被發現於贛州南康龍嶺約66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南雄組。科學家表示,虔州龍這種霸王龍是一種非常兇殘的肉食性恐龍,總體體長只有約8米,體重約5噸。

相關焦點

  • 霸王龍、棘龍、暴龍……長沙竟是恐龍活躍地帶
    星沙柳樹坡等地發現的恐龍蛋。紅網時刻長沙6月30日訊(記者 胡芳 通訊員 聶晨宇)「長沙不僅擁有恐龍,在恐龍即將滅絕前,湖南還曾經是恐龍活動非常活躍的地方,尤其是長沙、株洲、湘潭的古洞庭湖區域。」6月29日,長沙規劃展示館第十九期「城市+」公開課聚焦「22億年長沙地質史」,教授級高工 、國務院津貼專家、湖南省地質研究所原總工程師童潛明帶領長沙的「恐龍迷」來了一次探知之旅。
  • 「群龍出沒——恐龍時代大穿越」展覽在廣東省博物館開幕
    近日,由廣東省博物館主辦,自貢恐龍博物館協辦的「群龍出沒——恐龍時代大穿越」展覽在廣東省博物館開幕。四川省自貢市是世界聞名的侏羅紀「恐龍之鄉」,素以恐龍化石埋藏點多面廣、數量巨大、種類眾多、保存完好、層序連續等特點著稱於世。
  • 福建發現一大群恐龍足跡!或有人類未知的「新恐龍」
    邢立達猜想,「這裡當時可能是湖畔或河畔,恐龍周期性地在這裡生活,數量可能不止240枚。」他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在《侏羅紀公園》電影的主角之一恐爪龍類,諸如恐爪龍、伶盜龍、猶他盜龍等,因為日常活動會把第二趾高高抬起,防止鋒利的爪子受到地面磨損,因此足跡非常有辨識性,「一串二趾型足跡」。首度發掘就有240餘枚恐龍足跡化石。
  • 在美國的恐龍之鄉,追溯遠古恐龍的足跡,這是恐龍愛好者的淘金地
    不必像很多傳統展館參觀時須仰頭或低頭,觀眾在同一水平高度近距離地將恐龍標本觀察地一清二楚。牆面上裝點了三角龍的頭骨模型,而地面則設計了玻璃地板,地板下陳列著一隻在猶他州發掘的鴨嘴龍的化石。
  • 天津世紀都會「超級恐龍樂園」 超人氣「時空龍騎士」開啟歡樂科普...
    時空龍騎士 人氣IP非凡體驗   請注意!請注意!風靡全國超人氣動畫IP大咖 「時空龍騎士」將出沒天津世紀都會的「 超級恐龍樂園」,更帶同「恐龍博物館」的遠古恐龍親戚到訪,要告訴大家恐龍的秘密!   「自貢恐龍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座專業性恐龍博物館,也是世界三大恐龍遺址博物館之一,展品繁多,專業性強,頗具科普性和觀賞性。更為本次 「 超級恐龍樂園」提供科普知識支持,機會千載難逢!
  • 恐龍之王是誰,世界上什麼恐龍最強你知道嗎?
    恐龍是怎麼來的,世界上最強的一種恐龍你有了解過嗎,在史前時期地球上生活著許許多多強大的恐龍,除了大型食草性恐龍外,食肉恐龍更加具有威脅力,它們性格非常殘暴兇猛,是天生的掠殺者,最出名的食肉恐龍非暴龍科恐龍莫屬了,像霸王龍、特暴龍、矮暴龍都是其中的成員,戰鬥力非常強悍。
  • 恐龍日,一起來開採恐龍化石、恐龍百科書和恐龍手工
    這是一個本來沒有計劃的恐龍日。上午很無聊,拿出恐龍化石套裝出來玩。雙胞胎歡呼:「是翼龍的恐龍化石!」雙胞胎對工具組很滿意,錘子敲敲,錐子鑿鑿。雙胞胎等不及地用手開始摳啊,扒啊。出現一個長長的骨頭。雙胞胎:「好像雞骨頭啊!」出來的小骨頭都要用小刷子儘可能地清理乾淨。清點後發現少了一塊骨頭,雙胞胎把所有的大塊泥巴都鑿得小小的,看看有沒有漏掉的。
  • 恐龍書單推薦,娃娃喜歡的那些恐龍書!
    除了恐龍迷必買的《恐龍大陸》《便便恐龍》、宮西達也的恐龍系列外,阿基米隆重推薦以下幾本:01趣味科普立體書恐龍直觀的立體參與感與體驗感,知識性與趣味性的完美集合。這套引自英國泰普勒的經典立體科普書,用多種互動的形式復活了各種各樣的恐龍。
  • 「中國恐龍之鄉」贛州,真真用實力說話
    圖片來源網絡竊蛋龍類屬獸腳類恐龍,生活在距今1.25億年至6600萬年間。過去研究者曾在蒙古國和我國內蒙古戈壁地區發現過伏在蛋巢上的竊蛋龍個體,但由於巢內缺乏胚胎化石,使得竊蛋龍孵卵行為的假說長期以來存在爭議。「竊蛋龍已具備了『異步孵化』這種現生鳥類裡較為進步的孵化方式。可以說,恐龍的生殖方式遠比之前認知的更複雜。」
  • 侏羅紀丨那些恐龍並非你想像的那樣!
    恐龍,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隨著《侏羅紀世界2》的熱映,關於恐龍的熱議又開始了,對於曾經真實世界裡的恐龍,你了解嗎?
  • 雷龍(恐龍):名聲頗大的恐龍之一
    雷龍大概是最為著名的恐龍之一了,其在很多電影廣告等媒介上經常出現。作為一種大型的素食的恐龍,雷龍的外形看起來也非常巨大,只看其化石,都非常有視覺衝擊力。有意思的是,雷龍的名字雖然已經被很多人熟知,但學術界卻曾在20世紀初就已經被廢除,其存在時間其實並不算長。只是2015年,葡萄牙裡斯本新大學的古生物學家伊曼紐爾肖普以及一些其他科學家發表了一篇論文,認定雷龍的命名的確是有效的,雷龍在被學術界除名一百多年後重新歸來。
  • 來一場恐龍美食之旅,探索恐龍的進食指南
    兒子最近幾個月非常喜歡恐龍,每天一回家就是抱著他那些恐龍玩具和恐龍書,來回重複著一些角色遊戲,興奮的時候還會拉著家裡的所有人和他一起扮演著中生代恐龍世界,對恐龍的痴迷程度好比一個甜食狂的人對蛋糕的喜歡程度。
  • 恐龍迷弟們,宮西達也大師恐龍系列圖畫書快來看看吧!
    該套圖書全八冊,是日本人氣大師宮西達也傾力之作,宮西達也的作品充滿了暖暖的愛意,這部書更是他「父愛」的代表,在他的筆下,這隻兇猛殘暴陸地上最厲害的恐龍——霸王龍,其實,它是一隻有愛心善良樂於助人的恐龍。快來帶寶貝一起看看吧!
  • 給所有恐龍小讀者最好的新年禮物,《戰鬥的恐龍》作者,又一力作
    1.黑川光廣:恐龍繪本界的NO1.但凡有喜歡恐龍的小朋友的家庭中,一定不乏恐龍相關的繪本吧。而日本的繪本作家黑川光廣,他可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在整個日本的恐龍繪本界,他有著很重要的地位。這不僅僅是源於他30多部恐龍主題繪本的出版,同時,還源於他對於古生物學的發自內心的熱愛。我想,除了熱愛,再沒有什麼理由,可以用來解釋黑川光廣的優秀了。
  • 假如人類重返恐龍時代,人類能否馴養恐龍,與恐龍共存呢?
    假如人類重返恐龍時代,人類能否馴養恐龍,與恐龍共存呢?地球作為唯一一個孕育生命的星球,它的存在無疑就是一個奇蹟。人類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約有400萬年的時間,人類文明是否是地球上唯一的文明,就成了科學家們爭論的問題。
  • 孩子們最想知道的恐龍知識來了!《給孩子的恐龍簡史》讀懂恐龍
    不少男孩子家裡都有恐龍的玩具,恐龍的繪本。他們喜歡扮演成恐龍,學《小豬佩奇》裡的喬治用恐龍的吼叫聲嚇人。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如果孩子真的喜歡恐龍,不妨引導孩子多去了解一下恐龍的進化史,學習關於恐龍的知識。這樣一來,愛好就變成了一項本事。這種以興趣為出發點的學習方式也會對孩子學習其他知識產生良好的正面影響。
  • 《最終幻想15》「恐龍戰隊MOD」出爐 化身為恐龍戰士
    《恐龍戰隊》想必是很多友的童年回憶吧!在《 最終幻想15 (Final Fantasy XV)》開放了MOD製作權限以後,Steam網友「Jazneo」突發奇想,製作了一個《最終幻想15》的《恐龍戰隊》的MOD,讓《最終幻想15》中的四位「基佬」化身為了紅、綠、藍、黑四位恐龍戰士,與《最終幻想15》中的敵人和怪獸展開了一場大戰!廢話不多說,一起來看看演示視頻吧!
  • 為什麼肉食性恐龍是雙足行走,而植食性恐龍卻是四肢行走?
    恐龍,是地球當下發現的最大陸地動物,其中有腕龍、地震龍等植食性恐龍,也有迅猛龍、霸王龍等肉食類恐龍,更有偷蛋龍以及似鳥龍這種雜食性恐龍,雖然同為恐龍,卻分類多種,可謂是豐富多樣。由於恐龍時代,距離現代已有2.4億年,如此遙遠的年代,以及恐龍身上的秘密,讓我們對這種動物種類倍加好奇,我們不斷地在發掘地面,希望能夠在這些地質層中找到更多關於恐龍的秘密,如它們的演變歷史,以及它們的滅絕之謎,這些都是現代的生物學家在研究的方向。
  • 江西贛州發現亞洲首例暴龍類足跡 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
    7月29日,中外古生物學專家學者宣布,他們在江西贛州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恐龍足跡,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暴龍類的足跡,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霸王龍足跡的發現,能否有助於探尋白堊紀世界恐龍種群密碼?  在著名電影《侏羅紀公園》中,霸王龍因為體型碩大、行動敏捷、生性兇猛,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很多人的意識中,霸王龍化石一般出土於北美大陸。
  • 本土恐龍你了解多少?盤點中生代時期,出現在中國境內的恐龍!
    迄今全世界發掘出來的恐龍化石,共計2目7亞目57科350餘屬800餘種,我國有80餘屬100餘種。目前可以確定的是,我國發現恐龍數僅次於阿根廷和蒙古,居世界第三位!具體在中國境內都有什麼龍你知道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