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堂·訪談|《上新了·故宮》打破綜N代「魔咒」 總製片人劉兵...

2020-12-27 封面新聞

劉兵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劉兵,華傳文化暨春田影視董事長,節目製片人、資深品牌專家。推出了《上新了故宮》、《我在頤和園等你》、《非凡匠心》等一系列高口碑文化類綜藝節目。

不知不覺中,《上新了·故宮》已經走過了三季。從2018年首播時的「爆紅」,成為帶動「博物館熱」的文化綜藝之一;再到2019年,拿下第25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的最佳電視綜藝節目獎;以及成為文創的「大型種草機」,幾乎節目中誕生的每件文創物品都達到賣「爆」的程度……

12月26日,《上新了·故宮》第三季將迎來收官之作。回看該綜藝走過的三季歷程,不僅是罕見的豆瓣評分愈走愈高的「綜N代」,更讓乾隆花園、倦勤齋、暢音閣、符望閣等未開放區域首次現身綜藝熒幕。重要的是,探討出了一套文化綜藝的新玩法,在不失傳統文化的正統性和嚴肅性之外,用「文創」的小切口吸引了年輕人的目光。「我們一直在強調的是,文化綜藝不是快消品。」在第三季收官之際,《上新了·故宮》總製片人劉兵這樣說到。

從「要跟年輕人做朋友」 到「全家歡綜藝」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又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而在經過600年的歲月洗禮,在網際網路和新科技不斷演變的當下,故宮也仍然是頂流的「網紅」。歷史的沉澱,文化的凝結,為《上新了·故宮》提供著綿延不絕的生命力。

褪去第一季的驚喜新奇,第二季的廣闊視野,到了第三季時,總會被外界問到是否「疲軟」、有無「新意」等話題。提到這點,劉兵也說到了《上新了·故宮》一路走來,每一季的迭代升級。

「第一季我們的口號是『把故宮帶回家』,以文創為切入點,展示故宮暫未開放的區域。」讓具有超高知名度的演員走進故宮擔任文創新品開發員,解讀文物背後的歷史密碼和傳奇故事,更在每期節目都會推出一個文創產品……當《上新了·故宮》首播時,的確給當時的文化綜藝市場注入了一股新穎的力量。

自帶流量的嘉賓陣容、實用又養眼的文創產品、傳統而厚重的文化知識,在這檔綜藝中產生了奇妙的融合。到了第二季時,節目的格局更加開闊,就如劉兵所說,重心放在了「以故宮為坐標,以186萬餘件館藏文物為指引,縱橫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視野,將畫幅無限放大,展示古老華夏文明與世界文明進行互通、互建、互融的經過」。

碰巧的是,當節目走到第三季,恰好迎來了紫禁城建成600年的重大時間節點。於是,無論是國寶五牛圖的回歸之路,還是鄧倫等嘉賓重走科考殿試之路,以及嘉賓復現第一季中的「一眼萬年」名場面,節目中處處透露著「回歸」的影子。「故宮就像我們的精神家園一樣,從家出發,是為了更好地回歸;而回歸也是為了更好地出發。」

在不知不覺中,節目的某些部分也在悄然發生著改變。劉兵講到,一開始節目就定位「要跟年輕人做朋友」,之所採用文化綜藝的模式,也是因為其能以更輕鬆的視聽語言承載嚴肅文化的內容。但隨著時間的累積,節目受眾群在不斷地擴寬,以至於俘獲了全年齡段的受眾。「可以說《上新了·故宮》系列是一檔名符其實的合家歡綜藝,我們發現,不少家長都是替娃追節目。」

溫「故」知「新」 不做「快餐式」的文化綜藝

「使用是最好的傳承,購買才是最好的保護,分享才是最好的傳播。」在多次採訪中,劉兵都有反覆的提到這句話。「文創產品是要能夠嵌入到當下人們的生活場景中。」正因《上新了·故宮》的切口是文創產品,所以在節目中,能夠看到大殿殿柱、漢白玉欄杆等故宮裡遊人早已欣賞過千萬遍的景致,在青年學子的創意巧思下,變身成「國潮」文創。

作為一檔圍繞「故宮」展開的文化綜藝,也意味著其必須要有經得起推敲的歷史細節,以及清晰考究的知識信息,不然則辜負了「文化綜藝」的底蘊。而在節目的背後,劉兵此前也說過,導演組查閱的文獻、書籍遠超百本,其中可見幕後工作的細緻和嚴謹。

而光有「嚴謹」、「細緻」,仍是無法做出爆款的節目,觀眾絕不想面對一檔滿是「說教」的綜藝。做文化綜藝的難點就在於,不免在學術性與趣味性之間進行「取捨」,這臺天平的平衡點在何處,取決於主創團隊的考量。

「編導團隊要完全扎到內容裡,去詳細破解文化的歷史積澱以及文化相關因素,然後把沉澱的歷史進行年輕化表達,讓觀眾在輕鬆氛圍中接受並產生認同,同時還要去面對市場上娛樂節目的競爭,這個過程對於整個編導團隊來講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但就算面臨「兩難」的處境,《上新了·故宮》仍做到了溫「故」而知「新」,交出了一份令觀眾滿意的答卷。

「我們一直很明確,我們要做的不是快餐式的文化綜藝。」劉兵總結到。

【對話劉兵】

封面新聞:《上新了·故宮》推出的文創產品品類非常多,也很生活化,在本季節目中也有很多命題文創,節目是如何進行品類的選擇呢?標準是什麼?

劉兵:關於節目文創品類的選擇,我們也有諸多考量的因素。一是要在故宮博物院給定的範圍之內挑選;二是要明確「文創」一詞的定位和使用場景,挑選精緻而實用的選品。文創產品更多承載的是一種文化趣味,包含精神層次的享受。

正如我一直認為的「使用是最好的傳承,購買才是最好的保護,分享才是最好的傳播」,文創在承載精神文化內涵的同時,不能形同虛設,而是要實用、耐用,才能提高產品的使用頻次,讓使用者獲得為文化消費的滿足感,提升對文化產品的期待感,也就是說,文創產品是要能夠嵌入到當下人們的生活場景中。除此之外,還要考慮用戶的需求,了解當代受眾的喜好,激發其對於節目本身、文創自身及所搭載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從而形成良好的連鎖反應,在文創和文化中,找到共振和共鳴。

封面新聞:在本季節目中在文創開發上與之前兩季有很大不同,這季邀請了多所高校學生領銜文創開發?對於節目乃至對於文創產業來說有什麼意義?節目為什麼這樣設置?

劉兵:首先我也想提一個問題,就是提到故宮大家會想到什麼?可能很多人直觀的映像就是——景點,潛意識中忽略了它的全稱:故宮博物院。故宮可是一個博物院呀,開展文化科教工作是博物院的重要職能,而《上新了·故宮》節目,其實在潛移默化中就起到了對大眾,尤其是青少年群體的文化科普教育工作。專家老師們的研究內容,需要轉化為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的科普知識。由此也可見,我們把文化產業的這扇門開得更大了些,能讓更多人去接觸。

其次在我看來,文創、文教不分家。文創不僅對從業者有審美要求,也對大眾有一定的審美要求。所以提及文創,不可避免的一個詞叫做「美育」,美育需要經年累月的培養,當然得從青少年抓起,而將傳統文化打造為綜藝節目,就是很好的一個抓手。節目內,我們輸出文化知識;節目外,我們也會做「第二課堂」、「文創交流空間」,比如798的《上新了·故宮》旗艦店,在錄製期外,我們想在這裡開講座、辦沙龍,邀請學者、設計師等文化產業從業人員,與廣大青年分享交流。前來參加分享的年輕設計師可以展示自己的創意或作品,我們願意支持這些優秀的想法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這一系列事情是一項長遠的投資,也是華傳文化應該做的事情。往短了說,往小了說是培養未來十年二十年的文化產業市場,提高消費者的審美素養與從業者的專業能力;長期來看,往大了說,是提升未來三十年到五十年的國民美育素養。當然,只憑華傳文化一家,是很難做到的,但有些事總要有人去做。我們也希望能夠與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將這條路越走越寬。

相關焦點

  • 口碑超越前作《舞蹈風暴》第二季何以打破綜N代「魔咒」
    舞蹈類綜藝近年來新作頻出,真正「出圈」被大眾認可的卻鳳毛麟角,有些綜N代即使熱度不減,口碑也再難超越前作。作為舞蹈類綜藝的口碑之作,《舞蹈風暴》初播時便一鳴驚人,不僅豆瓣評分高達9.2,還一舉拿下第26屆白玉蘭最佳電視綜藝節目獎。
  • 《上新了·故宮》第三季定檔:鄧倫、魏晨領銜故宮尋寶
    ·故宮》宣傳片(01:21)由故宮博物院和北京廣播電視臺出品、華傳文化聯合出品、春田影視製作的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第三季定檔10月24日,在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的紀念年份上,演員鄧倫、魏晨作為這一季的「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將繼續從昔日皇宮隱秘角落與海量珍貴文物文獻中挖掘故宮文化。
  • 《上新了·故宮》講述600歲故宮的「新創」故事
    工人日報客戶端10月15日,由故宮博物院和北京廣播電視臺出品、華傳文化聯合出品、春田影視製作的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在故宮博物院舉行了第三季開播新聞發布會。本季節目用生動鮮活的電視語言講述中華文化、故宮文化的與時俱進,讓故宮文化更好地融入生活,惠及大眾。
  • 「王炸」《街舞3》,靠什麼打破「綜N代」魔咒?
    無數著名綜藝大IP都沒能逃脫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綜N代」魔咒。《街舞》這樣的競演節目,尤其存在一種隱憂:節目的火爆依託於大量高水準選手密集的品質舞臺呈現,但「高能轟炸」本身往往也容易帶來審美疲勞。優酷《這!就是街舞》項目總負責人劉棟對毒眸分享了這樣的觀察結論:「我見過很多內容製作人,覺得一個節目的模式出來以後躺著就行了,但現在發現,網友們希望你每一季都有變化。」
  • 《上新了·故宮》第三季定檔10月24日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群)10月15日,由故宮博物院和北京廣播電視臺出品、華傳文化聯合出品、春田影視製作的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在故宮博物院建福宮花園敬勝齋舉行了第三季開播新聞發布會。
  • 打破綜N代魔咒,《聲臨其境3》哪些片段讓你驚嘆?
    新一季《聲臨其境》在內容的品類上,不限語種、不限題材,從普通話到粵語,再到純英文;從電影到電視劇,再到動畫,《聲臨其境3》逐漸建構起完整的聲音表達體系。戰「疫」有溫度,「雲錄製」引領共聲新風尚立足於圈層,但不止於圈層。如何在呈現聲音魅力的基礎上,打破專業圈層,讓更多觀眾看得既有意思又有意義?《聲臨其境》第三季用競技元素和互動環節作出回答。
  • 看夠了綜N代,2018年綜藝節目有哪些新花樣?
    這一情勢正式宣告:網絡平臺將與傳統衛視在同一把尺子下統一審核標準,要如何趟出一條新路就要各顯身手了。想吸睛就要創新,但是面對當前多變難測的觀眾,可能上一刻還喜歡享受生活的「慢綜藝」,但下一刻等創作團隊撲過去時已經人去樓空了,因此對於衛視與網綜來說,綜N代都是一張保險的牌,如何舊瓶裝新酒做出新意,如何推陳出新定製新節目成為有待摸索的突破點。
  • 盤點綜藝節目2019上半場:綜N代啞火 口碑收視下滑
    另據骨朵傳媒數據,新開播網綜有49檔,單就網綜來說,較去年減少了13檔。有業內人士透露,數量減少的根本原因在於廣告減少,廣告主們更傾向於此前有成功經驗的節目,而大部分節目由於沒有贊助,直接砍掉。事實上,對於廣告主來說,新綜藝節目依然太多,這也使得製作方要放下身段,更多接觸廣告主。《這就是街舞》總導演陸偉透露,和去年相比,自己見客戶的頻次遠高於去年,且每一個客戶總導演都會親自溝通。
  • 《中國新說唱》再爛尾 網綜為何總活不過三季?
    業內常用「綜N代」來形容多年長青的綜藝節目,可惜的是,擔得起這個稱號的節目越來越少了。  尤其隨著近兩年視頻平臺強力輸出,網綜+臺綜,每季度少說也有數十部綜藝上新。跟風扎堆,題材撞車,同質化競爭日趨嚴重,綜藝節目的生命周期一短再短。某些續作即便憑藉前代打下來的IP仍能享受流量紅利,但內容質量以及市場口碑也大不如前。
  • 《中國新說唱》再爛尾,網綜為何總活不過三季?
    文 | 熊出墨請注意(ID:xiongxiongbiji)業內常用「綜N代」來形容多年長青的綜藝節目,可惜的是,擔得起這個稱號的節目越來越少了。尤其隨著近兩年視頻平臺強力輸出,網綜+臺綜,每季度少說也有數十部綜藝上新。
  • 《蒙面唱將猜猜猜2》回歸,「三大升級」能否打破「綜N代」魔咒?
    伴隨著如《有嘻哈》等網絡音樂綜藝的浪潮襲來,電視臺綜藝似乎陷進疲憊沼澤困境中難以脫身,衛視歌唱類節目也宛如站在風口上的「浪花」,在這個音樂節目愈發「燒錢」的時期,需要承擔著更大的風險。不過除了《新歌聲》等大批略顯疲態的綜n代之外,如《中國好歌曲》等節目的回歸還是迎來了呼聲陣陣。
  • 「綜N代」節目大屏收視全洞察
    本文藉助CSM媒介研究核心城市大屏數據,對所有上星頻道「綜N代」節目的播出編排、收視表現、創新元素等逐一分析,解構「綜N代」節目的特徵元素,探索各大創新元素對節目的保持、激活、提升競爭力的影響,希望為即將播出或將要製作的「綜N代」節目提供些許參考。
  • 對話愛奇藝《中國有嘻哈》總製片人陳偉:超級網綜背後的平臺進階之路
    愛奇藝高級副總裁、《中國有嘻哈》總製片人陳偉如是說。 《中國有嘻哈》最後一期上線前,傳媒內參再次見到節目製片人陳偉,他身上顯現出這個行業製片人常有的一種疲憊感,但整體狀態還好,泰然自若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因為這個夏天,由他操盤的超級網綜《中國有嘻哈》應該會成為中國網絡綜藝的一個永恆經典案例。
  • 洛克菲勒的家訓,讓家族富了6代,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洛克菲勒的家訓,讓家族富了6代,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中國民間自古以來流傳著一個魔咒——「富貴傳家,不過三代」。但是經過了一個世紀綿延發展的洛克菲勒家族,現在已經傳至第六代。現在,這個家族有超過200位成員,在福布斯2015年美國富豪家族排行榜上以110億美元的總資產排名第22。如果你想問,是什麼讓他的家族可以財富綿延6代,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那大概就是他們家族的家訓。下面就是洛克菲勒留給家族的家訓:啟發:「建立在生意上的友誼,遠勝於建立在友誼上的生意。」
  • 專訪《喜歡你我也是》製片人李嘉煒,從電視新人到網綜幕後操盤手並...
    Q:如何從新人成長為總導演、製片人?A:每個製片人的成長路徑有所不同,有的是從導演或剪輯出身,有的是編劇或策劃等。2016年就正式加入愛奇藝,擔任網綜節目製片人,做不同節目的製片人、商務負責人、宣傳負責人等。當你了解節目的全鏈條運作模式後,對創作思考和表達會更注重,網綜節目在這方面給我了更大的彈性和空間。Q之前的節目創作經驗對《喜歡你我也是》有什麼借鑑意義?
  • 名人堂·訪談丨《聽見她說》成「文藝爆款」 總製片人金娜:讓女性...
    在《聽見她說》開播前,總製片人金娜曾在微博中寫下這樣一段話。而在接受封面新聞的專訪時,她再次說到了這段話,「我覺得,這可能就是我做這件事情的意義。」做純文藝純商業都不難,把文藝做成爆款很難楊冪、楊紫、白百合、詠梅、郝蕾、奚美娟……當《聽見她說》的演員名單一曝光,自然引起了輿論的一陣譁然。
  • 富不過三代的魔咒終於被徹底打破
    孟子說過:「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縱觀歷史,「富不過三代」這句話似乎已經變成了一個魔咒。尤其在近代的企業經營和發展中,這種現象就顯得尤為突出。很多的商學院和培訓機構更多看到的是其中的商機,所以關於富二代、富三代、創二代的各種培訓,五花八門,亂象叢生,但他們更多的目的還是為了賺富人的錢。
  • 名人堂·訪談|2020年度名人堂十大作家祝勇:在故宮,我想看到更多的...
    在先導片的最後一幕,赫然出現了一行字幕: 總導演、總編劇:祝勇。祝勇在鄭州松社,2019年作為一名作家,祝勇早在2000年前後,就開始參與北京電視臺紀錄片主創。自此他進入了文學寫作和紀錄片創作兩種藝術形式的互動階段。之後他種重點參與創作了《辛亥》《歷史的拐點》《蘇東坡》《天山腳下》等等多部優秀紀錄片的創作。尤其是祝勇擔任總導演的《天山腳下》,收視率和口碑都相當不俗。
  • 《明星大偵探》第四季刷新紀錄 推理綜藝打破續集魔咒
    原標題:推理綜藝爭氣,打破續集魔咒  《明星大偵探》系列主打懸疑推理
  • 《演員請就位2》:一檔「綜2代」的「自我修養」
    她說,她想等到70歲的時候,依然站在這個舞臺上。圖源:騰訊視頻截圖令人欣喜的,不止臺上的獎盃與掌聲。第一期節目中,幾十位演員在鏡頭前訴說著無戲可拍的窘境。而到了最後一期,他們已經成為炙手可熱的演員,在現場被12位資深製片人紛紛爭搶。無可爭議地,《演員請就位2》成為了2020年Q4的「網綜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