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收到後臺上讀者朋友的留言,向我訴說了自己膝蓋上的毛病。
她告訴我,她這個膝蓋啊,一到天冷的時候就疼,左邊和右邊的膝蓋反覆交替疼痛,有些腫。平時走路呢,走遠了,也會疼得厲害。同時,消化也不太好。她問我,這個情況,應該怎麼辦。
面對讀者的提問,我腦子在飛速的運轉。
因為我在最初學習中醫的時候,曾經總結過一些專門「護膝」、「養膝」的方子。有一些,還是名家大家的經驗呢。我翻開我的筆記本,仔細翻閱。
最後,我真的找到了當初我記載的一則東西。現在,我想把它轉述出來。
也許,我下面寫的這個經驗,不一定完全適合向我提問的讀者。但是,至少,能起到一點借鑑和啟發的作用。
這個方子,是中醫名家劉仕昌老師的配伍。劉師生於1914年,卒於2007年,生前系廣州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方見——
秦艽15克,獨活、防風、牛膝、木瓜、威靈仙各12克,生薏苡仁30克,茯苓25克。每日一劑。清水4碗,煎煮到一碗半,然後分2次溫服。連服5到7劑為一個療程。一般治療4到6個療程。
這個配伍,我寫出來,你不要著急用。你一定要看我下面的文字。下面我寫的,才是運用這個配伍的要點。
話說有這麼一次啊,劉師接待了一個患者。這個患者,也是膝蓋疼。
這個人,是一個女性,姓羅,在酒店當職員。
也許是工作性質,需要久站等原因吧,她的膝蓋反覆發作疼痛,已經六七年了。疼起來,膝蓋略腫,但是不紅,左右兩側交替疼痛,行走的時候和夜間的時候疼得厲害,天氣涼的時候疼得厲害。
與此同時,患者食慾差、不愛吃飯、便溏。整個人看上去比較乏力。
刻診,見舌淡胖、苔薄白而膩,脈象弦細而滑,重按無力。
當時,劉師為其診治,就選用了上面我提到這個配伍。但是,在那個基礎上,做了加減。具體的,是把其中的薏苡仁去掉,加入黃芪、當歸、雞血藤等。具體用藥方案如下——
黃芪30克,當歸、獨活、防風各12克,雞血藤、茯苓各20克,秦艽、桑寄生、烏梢蛇各15克,木瓜15克,牛膝、威靈仙各10克。每日一劑,水煎分2次溫服,連服5劑。
結果,患者用藥以後,膝蓋疼痛感消失。劉師遵原方稍作加減,善後調理,最終患者隨訪半年未曾復發膝蓋疼。
這裡頭是什麼道理呢?我給你簡單說說。
你看啊,這個女患者,便溏、食慾不佳,全身乏力。這就顯然提示有脾虛氣弱的問題了。脾虛,氣血不養舌,所以舌體淡胖。脾虛有溼,所以舌苔略膩。脾虛氣血不足,脈道不充,所以患者的脈象重取就無力,而且偏細。脈弦,主痛。脈滑,主痰溼。
這樣一來,正氣不足、脾虛有溼,氣血虧虛,這個基本的身體狀態可以看到了。
與此同時,患者雙膝冷痛、微腫,但是不紅,這個提示外感風寒溼邪,但是沒有化熱。
到這裡,劉師的用藥思路,就顯而易見了。
患者脾虛氣弱,氣血虧虛,所以用黃芪、當歸、雞血藤、桑寄生來補養氣血、扶正固本。患者脾虛有溼,溼邪流注膝蓋,故而發腫,所以用茯苓利溼健脾。患者膝蓋外感風寒溼邪,於是用獨活、防風、秦艽、烏梢蛇、威靈仙、木瓜、牛膝來祛風除溼、舒筋活絡,以治標。你看,這不是很清楚嗎?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看我開篇所提到的劉師的驗方配伍:秦艽15克,獨活、防風、牛膝、木瓜、威靈仙各12克,生薏苡仁30克,茯苓25克。
其實,這個配伍不只是用在膝蓋上。其他別處的痺症,也可以用。只不過,需要加減變化。就拿上頭這女患者來說,因為脾虛氣弱、氣血不足,所以加入黃芪、當歸、雞血藤、桑寄生。因為疼痛六七年,屬於沉痾舊疾,因此用烏梢蛇這樣的蟲蛇之品來搜風剔絡。又因為患者脾虛,所以把性偏寒的薏苡仁拿掉。這就是因地制宜,辨證化裁,體現了劉師在用藥方面的靈活性。
我把這個寫出來,希望向我提問的這個讀者,能看到。也希望其他備受膝蓋疼痛折磨的人,能看到。我還是那句話,它不是直接拿過來用的。但是它作為劉師治療痺症的經驗配伍,有很大的借鑑價值。如果能在中醫師準確辨證指導下來加減變化,科學運用,我相信很多人會為之受益的。
另外, 我提示一句——天冷的時候,務必把膝蓋保護好。現在有一種特別不好的穿著風氣,就是小女孩,大冬天,露膝蓋。我不知道她們是怎麼想的,非得用這種自殘的方式來穿著。她們這樣下去,後果非常可怕。
好了,就說這麼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