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口相傳的佛法
當佛陀去世以後,弟子們都非常的傷心,只有一位叫做跋 難陀的弟子卻高興的表示:「太好了,從今天起我們可以不必再受佛陀的管教,我們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我自由了!」
佛陀的弟子大迦 葉 尊者聽到以後,非常的難過,決定要將佛陀在世時所說的道理整理編集起來(結集),讓大家都能正確的認識佛法,讓佛法永遠的流傳下去。
於是大迦葉尊者挑選五百位德學兼備的比丘(出家人),在印度王舍城附近毗 婆羅山的七葉窟,舉行第一次經典結集,由最遵守規矩的優婆離尊者誦出戒律,記憶力最好的阿 難尊者誦出佛陀曾說過的法義。
阿難尊者為了證明所背誦的經文都是佛陀曾說過的佛法,因此佛經開頭第一句話都是「如是我聞」,表示我是聽佛陀這樣說的,這就是佛教史上的「第一次結集」。
雖然佛法經過了結集,但都是透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傳達佛陀所宣說的道理,歷經時間的久遠和地區、語言的不同,弟子們對佛法就有不同的見解,於是陸續有了第二、第三、第四的結集,但還是沒有用文字記錄下來。
由於佛法都是口耳相傳,加上不同國家地區使用的方言也不一樣,所以在傳播的過程中,發生了許多誤解和歧見,於是產生了要將佛法記錄下來的想法。但能夠落實這個想法的時間,大約是在佛陀去世四百年後,才將佛經用文字寫下來。
(二)貝葉經的由來
最早的佛經是寫在貝多羅葉上,稱之為貝葉經。貝多羅樹是屬於棕櫚科的一種熱帶性植物,簡稱貝多或貝葉。
貝多羅樹的產地主要在印度、斯裡蘭卡、緬甸、中國西南等地區,為什麼要將佛經寫在貝多羅葉上呢?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發明紙張,所以古印度的人們就拿貝多羅葉來記載佛教經典。為什麼不選擇其他的葉子呢?因為貝多羅葉質地柔軟強韌,較適合在上面刻寫。
(三)貝葉經的製作方法
採好貝多羅葉後,接著是用水煮(放在大鍋裡蒸煮)→晾乾→葉面磨光→裁割葉片→葉片燙孔→刻寫經文→上色→裝訂完成。
紙張發明後,佛經仍模仿貝葉經的外形裝訂,這種仿貝葉所裝訂的書冊,材質可能為銅葉、樺皮或紙,但一樣都稱為「貝葉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