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從習俗到農曆的由來故事

2021-02-17 兒童快樂磨坊

天氣漸涼,冬至來臨,想必大家一定會來碗湯圓慶祝平安長了一歲,有些家庭特別在這天吃水餃、餛飩,還有的人會特地起大早祭祀祖先,這些冬至習俗其實其來有自,但是你知道多少冬至的知識呢?包含冬至幾月幾號,冬至拜拜時間、冬至由來以及冬至故事,享受美味Q彈湯圓的同時,一起來看看冬至的神秘面紗吧! 

冬至的由來與故事:在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中又代表什麼意思呢? 

冬至是一年中重要的陰消陽長的轉捩點,以科學角度來說,冬至當天太陽直射南迴歸線,所以在北半球的我們可以感受到那天的白日短暫,夜晚漫長;冬至過後,日照逐漸北移,白天漸長,黑夜逐短,這就是古人所稱的「 冬至一陽生」。 

不過,在沒有科學概念的古代,是如何定義冬至來臨呢?周朝時,古人就觀察到每年日照長短有固定週期,日影最長的那一天就是冬至,後來就將當日視為迎接陽氣的日子,並且定為「一年之始」,也因此有「 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這也是冬至堪稱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一天的原因。 

古人看待冬至的重要程度如同現代人過年一樣,《後漢書》就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事,擇吉辰而後省事。」漢朝百官為了慶祝冬至來臨,將這天定為「國定假日」;不僅如此,後代的帝王也會在冬至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 

而一般老百姓除了祭祖之外,還會在冬至做什麼呢?坊間有許多說法,其中一個最為人所熟知的冬至由來故事,其中竟是暗藏著些許的悲傷… 

傳說,閩南地區曾經有一對貧窮的夫婦,在某一年冬至帶著女兒進城,後來母親卻因體力不支而過世了,父親為了好好安葬妻子,只能決定把女兒賣掉以籌到安葬費;已經失去母親的女兒,聽到這個消息,更因打擊太大而昏厥了,父親為此連忙討了一碗糯米圓與米湯給女兒,希望能喚醒她。 

不過,女兒還是希望能讓父親多吃一些,就讓給父親先吃,但父親又想讓給即將分離的女兒…最後父親只能告訴女兒:「這次離別,就像這粒糯米圓分成兩半,等到日後團圓時,我們再一起吃吧!」 

後來女兒在有錢人家做丫鬟,仍然每年都希望能與父親團圓,但始終未能實現。她不知道該如何讓父親找到自己,就做了2顆又大又圓的糯米圓,以禮敬門神的名義,在每年的冬至這天將糯米圓黏到門環上,希望父親看到這糯米圓,就能來與女兒相聚… 

演變至今,吃湯圓就成了大家過冬至的習俗,象徵團圓。由此可見,無論對皇宮貴族、達官顯要還是平民老百姓來說,冬至是非常特別的日子。 


冬至通常是幾月幾號?2020冬至的日期是? 

2020年的冬至日期是12月21日,而2019年則是在12月22日,為什麼會不一樣呢?說到傳統節日,大多數人都會下意識查閱農曆,不過你有發現每年的冬至日期通常都在國曆12月21日或22日嗎?其實,不只冬至,所有二十四節氣都是以「陽曆」來訂,因為古人也是根據中午太陽的位置,觀察仰角高定不同來訂定節氣,而由於地軸傾斜關係,所以陽曆的節氣日期會有1至2天的變動。 

這也是為什麼去年和今年的冬至日期有所不同了,不只是一天的差異,有時冬至的日期還可能晚至國曆的12月23日;因為沒有固定在哪一天是冬至,所以如同清明節一樣被稱為「活節」。 

至於冬至是農曆的幾月幾號?則因為冬至是根據太陽的運行而定,與農曆月份、日期以月亮圓缺制定不同,因此冬至沒有固定的農曆日期。 



冬至常見的習俗有哪些?有什麼禁忌? 

吃湯圓/吃餃子 

「冬至圓仔呷落加一歲」這句俗諺大家應該很熟悉吧?古代人視冬至為過年,那天吃下湯圓代表添一歲,流傳至今變化並不大,每逢冬至來臨,各大甜食攤販都會湧入人潮,就是為了能帶熱呼呼的湯圓回家跟家人共享。 

吃湯圓已經是大家過冬至的必備食物之一,象徵團圓,特別的是客家人過冬至會製作「鹹湯圓」與「甜湯圓」,《臺灣人的歲時與節俗》解釋,這是因為祭祀神明主要奉上煮熟的甜湯圓,有「食甜嘴甜」之意。 

不過,也有另一種說法,湯圓象徵圓滿與團圓,吃湯圓有「取圓以達陽氣」之意,為了能使陽氣回復,以圓的象徵來迎接陽氣,有吉祥的意涵。除此之外,北方有的人則是吃餛飩與水餃度過冬至,分別代表「增長智慧、能有好運氣」與「財運旺旺來(因為水餃形狀跟元寶相近)」。 

貼湯圓 

除了吃湯圓,你有聽過把湯圓貼在門上的習俗嗎?《圖解臺灣民俗節慶》指出,在清朝時,各家的小孩會把湯圓黏在門窗上,舉行簡單的「餉耗」儀式,或者直接在器物、門扉上黏上一顆湯圓,向神祇(例如窗牖神、傢俱神.等)表達感謝守護與犒賞辛勞的心意,也希望未來一年能繼續獲得神祇保佑。 

數九:吟唱九九消寒歌 

在民間文化方面,有「數九」的習俗,根據《民俗慶典招財的妙用》指出,古時冬至氣候酷寒,天地萬物皆屬休息狀態,人類為了避寒也暫停工作,待在家中顯得愜意,於是從南北朝時期就發展出「數九」的習俗,透過一天一天地數日子,以九為單位,數滿九個九,共81天,代表度過了寒冬,迎向春天的來臨。 

不過,光是數九太過乏味,人們開始創作歌曲「九九消寒歌」,歌詞描述氣候變化,平時所做的休閒活動,為生活增添情趣,各地風情不一,所以坊間流傳不同版本的消寒歌。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下面這首: 

一九二九不舒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兵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流傳到明代,士紳階級發展出「畫九」、「寫九」習俗,作成「消寒圖」,主要是記錄數九後的天氣,佔卜來年農作物豐收,還有消寒之意。 


冬至三大禁忌 

冬至是舉家團圓的日子,不過,鮮少人知道這天有些禁忌,民俗專家建議民眾盡量不要碰觸,避免招來厄運。 

• 吃湯圓避免「單數」:根據《民視》報導,民俗專家張旭初表示,吃湯圓盡量「成雙成對」,因為吃單數可能會增加落單的可能性,還有盡量吃白色與紅色湯圓,分別可招人緣與姻緣。



• 避免在外逗留:張旭初指出,冬至當天大約下午5、6點天色漸黑,陰氣會隨之變重,人的陽氣變弱,所以盡量不要在外逗留,早點回家;除此之外,當天在外避免身著全黑或全白的衣服。


• 冬至前後不宜結婚:在傳統禁忌中,結婚盡量避開「四立四至」,古人認為這是不吉的「四絕日」及「四離日」,其中就包含冬至。



2020冬至進補吃什麼?除了湯圓和餃子外,中醫師怎麼推薦? 

冬至是冬季的第三個節氣,以往在這個時候正是天氣寒冷卻又即將能迎接新春的日子,因此大家會在這個時候多做進補,也會吃湯圓祈求圓滿。那麼在寒冬中有哪些食物特別適合冬至進補,才可以在這寒冷的節日元氣滿滿呢?中醫認為,冬季養腎最為重要,以下的食物都可以達到補腎養生的效果: 

• 羊肉:屬性溫熱,適合怕冷、虛寒瘦弱的人食用。
• 蘿蔔:可清除體內虛火,也能中和羊肉熱性,幫助補虛益氣。
• 山藥:能夠補益腎氣與脾胃,富含多種營養也能幫助消化。
• 烏骨雞:有養肝腎脾、滋陰補陽的好處。
• 堅果:性質溫熱,有助禦寒,且對於健腦補腎也有幫助。

相關焦點

  • 農曆新年 起源故事 習俗禁忌 全掌握!
    今次會同你一次過講曬 農曆新年禁忌 、 農曆新年由來 、 農曆新年意義 、 農曆新年習俗 ,確保你對呢個節日有充分嘅認識!1) 農曆新年由來農曆新年是指 年初一 ,即 農曆 的 元旦 。農曆新年有 春節 、 歲首 、 正旦 、 新春 的別稱。對於 春節起源 ,其實有各種說法,而當中比較廣為人知的是和 「 年 」有關的傳說。
  • 今日農曆臘月十六【尾牙】
    尾牙的由來●牙的涵義「牙」是漢族民間祭拜土地公的儀式。傳統習俗中,作生意的人在農曆每月初二及十六日,都必須準備一些三牲四果、香枝與紙錢等、祭拜地基主(土地最早的主人)以及土地公,在牲禮當中不可少的是一隻雄雞拔毛煮熟的白斬雞,這是用來象徵生意興隆的。
  • 【春節的習俗】2021年02月12日黃曆·慧莊心語
    在古代民間,人們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便開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結束。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新年才算結束。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是親朋好友歡聚的日子,是人們增深感情的紐帶。節日交流問候傳遞著親朋鄉裡之間的親情倫理,它是春節得以持存發展的重要要義。
  • 農曆年到了,去香港哪裡求籤最準?
    農曆年祈福拜神是中華文化裡面相當重要的傳統習俗。香港人會趕在農曆年期間,去廟宇還神、許願。向觀音娘娘借錢。觀音借庫:《【向港產片學習】三個豬年發財大計》另外一個習俗,同樣是我們常常做會的事情︰求籤。靈驗到政府每年都會派代表,每年年初二,到車公廟替香港求籤,預測來年運程。筲箕灣城隍廟已經有過百年歷史,城隍是守護城池的神明,廟內同時祀奉土地及五通神,神祇眾多。過去司法不昌明的年代,城隍廟兼具了為巿民排難解紛的職責。做法往往是在神像前面發誓,再依一定的方法,例如擲聖盃等,澄清自己的嫌疑。
  • 過年必備活動:拜拜時間+拜拜習俗
    每到農曆過年,家家戶戶都會準備過年拜拜,包括送神、迎神等,告別舊的一年,也祈求來年的好運。
  • 【七月禁忌】農曆七月到了,毋通嫌長輩囉嗦,平安就是福
    又到農曆七月了,每年農曆七月總會被家中長輩千叮嚀、萬交代,久而久之,鬼月禁忌已深植在我們腦海,長大後做許多決定仍會顧慮、避開農曆七月。農曆七月又被稱為「鬼月」,民間習俗相信在這個月冥界地府的陰魂會返回陽間,接受後代的祭祀和祝福。也因為如此,許多鬼月禁忌應運而生。
  • 龜粿的由來
    龜粿的由來    古時祭祀用活龜當作月餅,後因活龜來源日漸短缺,所以人們奉之以祈延年益壽。在閩南作為供品的祭龜,大致包括紅龜粿,紅龜(麵龜)、鼠麴粿、米糕龜、麵線龜和米粉龜等。傳統習俗裡,如果到廟裡乞求神明的事情應驗後,明年必須以加倍或加重的壽龜還給廟方,表示信守與感謝神明的庇祐,此稱之為「還龜」,於是可見在祭典中,各方善男信女攜帶各式大小龜品到廟中叩答神明或是還願。
  • 【藍氏文化】基隆中元祭由來
    中元之祭有本有源,千載流傳約定成俗,依據道教說法,中元祭源起於農曆 七月十五日地官生日,掌管地獄的地官大帝一時興起慈悲心,行大赦旨令,使地 獄釋放眾鬼囚;從農曆七月初一起,孤魂幽靈得以重返陽間接受一個月的祭祀施 食,以激起其向道之心。
  • 農曆七月是吉祥月、歡喜月、教孝月……不是鬼月!
    「朱元璋唬弄臺灣人600年」 鬼月其實是吉祥月Nownews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2013年8月9日俗稱鬼月的農曆7月已經到來,民眾總認這段時間諸事不宜,小心為妙!但臺灣民俗專家卻反擊,「7月不是鬼月,而是吉祥月」,一切誤會都是起於明太祖朱元璋的謊言,讓鬼月一說意外流傳至今。
  • 元旦的由來
    追本溯源要到中國的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顓頊規定正月為元,初一為旦。在幾千年的演變中,元旦的日期有所變更,但是變更的依據都是中國的傳統曆法。今昔的元旦之說漢武帝時,把黃曆(農曆)正月初一定為元旦,一直到1949年以前,中國都是以黃曆正月初一為元旦。
  • 農曆三月十八恭祝地母娘娘聖誕千秋
    朝庭又有祭天地社稷的習俗,而且是由天子諸侯行之。天子於每年「一陽來復」之冬至日,祭天於南郊;於「一陰來復」之夏至日,則行祭地之典於方澤。  天父和地母成婚,生下天皇、地皇、人皇、伏羲、神農、黃帝,從此人類才逐漸繁衍,農曆三月十八日為其聖誕。
  • 從偉人到神明:高雄旗津的蔣公廟
    從這個物件,我們來談談蔣中正如何從人到神。2007年二次重建前的舊蔣公神像。此時的造型接近一般公共空間看到的蔣公像。神格化的蔣中正高雄旗津海洋公園大門口的斜對面有間廟,外觀乍看與一般漢人的廟無太大差異,不過仔細觀察會發現廟前牌樓上方懸掛著國旗,牌樓上寫著廟名:蔣公感恩堂。國旗與蔣公的組合引人有一探究竟的好奇。
  • 阿孜薩・一陽來復 南瓜柚子湯的冬至
    據説歐洲北極附近言冬至始為「太陽的復活」,熬過了過酷的寒冷,也為新的生機勃勃的到來而舉行各種祭祀,想來,人類這身躰最為羸弱的動物,行為思考的本能古今一同。古代中國有「一陽來復」的説法,這一個「復」字便道出了季節的輪回,生機的期盼。突然想,金庸的南帝「一陽指」是不是也有些關聯呢?
  • 【香港通】香港地名的由來
    事實上,香港地名的由來歷來眾說紛紜,至今未有定論。關於香港得名的由來傳說,主要有下列的說法:說法一:        香港是一個天然的港灣,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來的水手,經常到這裡來取水飲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這條小溪也就被稱為「香江」,而香江入海沖積成的小港灣,也就開始被稱為「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