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運站、城市公交、地鐵等公共運輸領域發生的乘客猝死事件引起社會各界對AED的極大關注。在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和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的積極推動下,10月27日,北京地鐵啟動了AED配置工作。到2022年底前,北京軌道交通車站將實現AED全覆蓋。
AED,中文名稱為「自動體外除顫器」,是一種能夠自動識別異常心律並給予電擊除顫的急救設備。操作該設備無需具備專業背景,操作者在接受一定的培訓後即可使用。因其搶救心跳驟停患者的成功率遠高於徒手心肺復甦,又被稱為「救命神器」。此前,關於AED的推廣與應用,中國交通報曾多次報導。
三階段實現所有車站AED全覆蓋
今年6月16日,北京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本市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的實施方案》,明確要求推動火車站、地鐵站、交通樞紐、長途客運站、公園、景區、大型商場、體育場館、社區等公共場所按標準配置AED等急救設施設備。
27日上午,記者在北京地鐵1號線、4號線西單站均看到了已經安裝好的AED設備。AED放置於車站的顯著位置,設有指引標識並張貼了使用說明,方便使用者按照流程使用。
此次北京的AED設備安裝工作按照「試點先行,分步推進」的原則,以每站1臺AED設備的配置標準,分三階段有序實施。
2020年底前,完成地鐵1號線、2號線、13號線、4號線、大興線、大興機場線、燕房線等7條線路104座車站的AED配置工作;2021年底前,完成地鐵5號線、6號線、7號線、8號線、9號線、10號線、首都機場線、八通線、14號線、16號線等10條線路229座車站的AED配置工作;2022年底前,完成地鐵15號線、昌平線、亦莊線、房山線、S1線剩餘5條線路65座車站的AED配置工作,實現軌道交通車站的AED全覆蓋。2020至2022年新開通線路也將同步配置AED設備。
北京急救中心培訓中心主任陳志(左一)講解AED使用方法。全路網1700餘人已取得AED急救證書
為切實發揮AED設備的效用,北京地鐵運營公司積極開展員工急救和AED培訓取證工作,提高突發情況下的救急能力。「所轄線路已有852名員工完成急救培訓取復證,具備AED使用資質,年底前還將完成480名員工的培訓工作。」北京地鐵運營公司運營服務管理部劉珊表示。
「目前,京港地鐵所轄線路各車站一線工作人員中,經過急救專業機構的培訓並取得資格證的佔42%。」北京京港地鐵有限公司站區長劉露介紹到。此外,京港地鐵還定期組織員工進行復訓,5座測試車站中的相關崗位人員還完成了AED配置廠商的二次培訓。
自2019年起,北京地鐵運營企業與北京市急救中心、北京市紅十字會建立培訓機制,為地鐵員工進行AED培訓取證。目前,全路網共有1700餘人取得AED急救證書,配置AED的車站每個班組至少2人具備AED急救資質。
未來,北京地鐵運營企業將在現有培訓人員的基礎上,重點強化心肺復甦及AED實操技能,切實保障廣大乘客的出行安全。到2022年底,北京在實現軌道交通車站AED設備全覆蓋的同時,一線站務人員培訓取證率將達80%以上。
AED聯通院前急救指揮調度體系
「我們的調度人員除了完成派車等事宜之外,還會指示告知並推送附近的AED設備的位置,讓AED儘快到達現場,挽救生命。」北京急救中心培訓中心主任陳志介紹到。
除了增配設備,此次安裝還會將AED納入信息系統。通過信息化手段加強與院前急救指揮調度體系的聯通,急救調度中心可全面掌握全市所有AED設備的定位及狀態。「到今天為止,已有5臺AED在120指揮調度平臺可以找到其位置與光標。未來,AED設備將會陸續在120調度平臺進行註冊。」陳志補充到。
下一步北京將匯總火車站、地鐵站、交通樞紐、公園等公共場所所有AED設備的聯網信息,形成全市範圍內的AED地圖,便於市民第一時間獲悉周邊AED設備的位置及是否可用,提高AED的社會使用效率,切實保障廣大市民的生命安全。
「AED設備為公眾設計,使用風險低,判斷準確,在理論上誰都可以使用,沒有資質門檻。我們推薦經過培訓的人使用,這樣可以提高使用效率。在120調度體系的指導下,即使沒有經過培訓,也可以使用。」陳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