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好一場精彩的比拼!

2020-12-12 寧夏新聞網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10月 2日,「碧桂園」杯寧夏第三屆詩詞大會總決賽的12名選手帶領現場300多名觀眾共同徜徉詩海,領略詩詞之美。緊張激烈的現場競答,你來我往的飛花攻擂,比拼才情的同題賦詩……一輪輪比拼闖關中,選手們以豐富的詩詞知識和廣博的學識贏得了在座觀眾的陣陣掌聲。

新消息報記者 安小霞/文 韓勝利 武曉瑜/圖

本屆詩詞大會由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寧夏日報報業集團、自治區語委辦、寧夏文聯四家單位聯合主辦,碧桂園寧夏區域獨家冠名,新消息報社承辦。自2019年11月開始,經歷海選、初賽、複賽、小組決賽,有10萬選手直接參賽,影響人數超過25萬人,部分選手來自北京、上海、陝西、湖北等地。在今年1月17日和18日,本屆詩詞大會的小學組、初中組、高中組、成人組完成了小組決賽,每個小組決出了前三名,共12人進入寧夏總決賽。他們中有公務員、老師和各個年齡段的學生。其中,甘致溶、郗彧暄是石嘴山市三中高一學生,兩人均連續兩屆殺入總決賽;年齡最小的選手是來自中衛三小的陳仙航,年齡最大的是來自中衛中學的教師房繼農。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總決賽推遲。終於在10月2日迎來終極對決,12名選手同臺競技,一決高下。

總決賽設置了八關,包含閃亮登場、詩詞背誦、我說你猜、飛花攻擂、復原原詩、同題賦詩等,來自寧夏大學的黃學軍教授和來自北方民族大學的呂穎教授擔任現場評委。

比賽開始,一首首古詩詞從屏幕上彈出,選手們或答案衝口而出,或陷入思索。觀眾席上的觀眾看得很投入,給答完的選手以掌聲鼓勵。特別是10歲的陳仙航小朋友,表現尤為突出,洪亮的聲音,沉穩的颱風,時刻爆發出激情與活力。

除了緊張的比賽,現場還有詩詞表演,通過詩詞朗誦配合舞蹈,再現詩歌場景,加深觀眾對詩詞文化的感悟。寧夏朗誦藝術學會的劉大可帶來的《短歌行》朗誦節目更是聲情並茂、聲聲入耳,讓觀眾身臨其境,切實感受到了詩歌厚重的內涵。

為引領觀眾重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比賽還加入了「賞詩詞」點評環節,兩位評委為現場觀眾賞析了《和子由澠池懷舊》《虞美人·聽雨》等名作,並對選手們的表現作出了精彩而全面的點評,充分肯定參賽選手的詩詞文化底蘊。

經過前四輪比拼,12名選手中,6人淘汰出局,剩下的6名選手爭奪一二三等獎。從第五關開始,題目難度增加,特別是第七關「復原原詩」,只有房繼農一人答對。最後一關難度再提升,要求以「固原的六盤山」為題,每名選手在5分鐘內各賦詩一首,這一環節再現選手們紮實的詩詞功底,讓比賽的精彩程度又上一個臺階。

經過3個小時的激烈比拼,中衛中學教師房繼農穩奪冠軍,石嘴山市三中高一學生甘致溶、郗彧暄榮獲二等獎,來自銀川市興慶區就業創業和人才服務局的肖洋、賀蘭一中初一學生王盈、中衛三小四年級學生陳仙航分獲三等獎;王婷、吳卓衡、謝楊晉、李璐、張永琪、侯孟欣等6名選手獲優秀獎。

【冠軍風採】 房繼農:

不要人誇顏色好 只留清氣滿乾坤

新消息報記者 袁洋

一個人站在舞臺中央時,房繼農收穫過兩次掌聲:一次是初登臺自我介紹時一時「卡殼」,臺下觀眾報以鼓勵的掌聲,另一次是總決賽8關比過,他以絕對優勢勝出後現場觀眾甚至工作人員發自內心的敬佩和讚美的掌聲。10月2日,在第三屆寧夏詩詞大會總決賽上,來自中衛市中衛中學的房繼農奪冠,這位從事教育工作32年的語文老師說:「要用一句詩詞來表達我的心情,那就是『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房繼農的亮相不算精彩,與前邊幾位小學生選手和高中生選手或身著古裝出場,或配著音樂登臺的青春炫目相比,房繼農的自我介紹是朗誦自己寫的一首白話詩《我是誰》,當朗誦到「我是徵人」這句時,他「卡」住了,一時接不下去,沉默了幾秒鐘,臺下響起鼓勵的掌聲,讓房繼農壓下緊張,恢復自信,把自己的詩作朗誦完,到選手席落座。那一刻,其實沒有多少人對這位侷促拘謹的「中年大叔」有太多關注。

而隨著比賽的進行,房繼農的表現越來越好,逐漸把全場的目光都吸引到自己身上。第四關「飛花攻擂」,當時場上總得分並不是最高的房繼農走上擂臺,連勝4人,總得分就此躍居全場第一;第五關答題賽,他5道題目完成得行雲流水,對答如流,繼續擴大領先優勢,在順利完成最後一道連線題後,評委席上的兩位評委豎起大拇指,為他點讚;第六關看視頻答題,其他5名選手都沒有得到滿分,房繼農則成竹在胸地答對了全部題目;而第七關「巧成五言詩」中,房繼農更是全場唯一一位答對的選手,這時候,勝負已沒有了懸念,全場觀眾都在欣賞這位53歲的選手精彩的表演,用現場主持人的話說:「房老師是慢熱型選手,越比到後邊表現越出色。」而這個「熱」和「出色」,是房繼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持和努力換來的。

「我2019年9月在中衛市報名參賽,今年1月獲得成人組冠軍,從去年到今年,賽期一直延後,我也一直堅持著、準備著。」房繼農說,為了本次比賽,他把從小學到高中的所有古詩詞全過了一遍;在工作之餘擠時間看完了從中央電視臺2015年到2020年詩詞大會的60場節目,整理出難題、生題,「飛花令」進行重點攻關;除了過去的古詩詞積累外,他又新背了約600首詩詞。「年紀偏大,記性差了,我是記了忘,忘了再記,一遍遍背誦一遍遍書寫。我不覺得累和苦,算是甘之如飴,樂此不疲吧。」

走出劇場演播廳,放下一等獎的證書,整理行裝的房繼農表情平靜,「我給自己今天的表現打85分,還有一些地方可以處理得更好一些。我想用三句詩表達一下自己的心情和對本次活動的讚美、對未來詩詞發展的期許——『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 』,希望我國的詩詞發展和傳承能長江後浪推前浪,一輩新人勝舊人。」

【亞軍風採】 郗彧暄、甘致溶:

白馬誰家子 翩翩兩少年

新消息報記者  張雪梅

在此次寧夏詩詞大會總決賽中,兩位身著漢服、挺拔帥氣的大男孩同獲亞軍。他們瀟灑執扇、手握長劍出現在決賽舞臺上,風度翩翩,神閒氣定。他們不但詩詞的儲備量大,而且對詩詞的理解也相當深入,答題從容不迫,讓觀眾印象深刻。他們就是來自石嘴山市第三中學高一(9)班的郗彧暄和甘致溶。

郗彧暄和甘致溶既是同學,又是很好的朋友,從初一開始,就「組團」參加寧夏詩詞大會,三屆寧夏詩詞大會無一缺席。

甘致溶

「我都第三次進入總決賽了,完全沒有緊張的感覺。」甘致溶說,自己多次參加詩詞大會,取得成績全靠平時的積累。從二三年級開始,他就特別喜歡詩詞,除了課本學習,還有一個特別的學習詩詞的方式,「我平時最喜歡看電視劇,尤其是古裝電視劇,在裡面能學到很多詩詞。比如電視劇《還珠格格》我看了很多遍,也將劇中的詩詞全都學會了。」「不論是看書還是看電視劇,只要看到喜歡的詩詞,我就一定要把它們背下來。」

郗彧暄

受家庭薰陶,郗彧暄從小就喜歡詩詞。六年級時,郗彧暄每天午睡前都要背10分鐘詩詞,堅持了整整一年。「六年級時,我和班裡的一位女同學比賽背詩詞,結果她把《琵琶行》背會了,我把《長恨歌》背會了,我倆同時把《春江花月夜》背會了。用這種方式我感覺背得特別快。中考後,我在家還背了《離騷》。」為了備戰此次總決賽,郗彧暄將家裡的《詩詞大會》題庫認認真真看了,還專門複習了「飛花令」。郗彧暄的媽媽告訴記者,郗彧暄從小品學兼優,今年五一還被評為自治區優秀團員。他還熱心公益,小學時就利用假期在博物館當解說員,今年新冠疫情期間,他不僅給隔離在家的小朋友捐了不少書,還協助老師做了很多工作。

【季軍風採】 陳仙航、王盈、肖洋: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新消息報記者  王若英

與已經多次參賽的兩名亞軍不同,此次獲得總決賽三等獎的三位選手均是第一次參賽,他們分別是年齡最小的中衛三小四(3)班學生陳仙航、賀蘭縣第一中學初一(13)班的王盈,以及剛剛大學畢業不久的肖洋。談及第一次參賽的感受,三人直言,能和這麼多高手「過招」,感覺學到了很多東西,他們對自己第一次參賽的成績很滿意,同時也希望能繼續完成詩詞方面的積累,等到明年詩詞大會舉辦的時候繼續參加,取得更好的成績。

陳仙航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作為12名決賽選手中年齡最小的選手,10歲的小學生陳仙航一亮相就頗有「大將」風範,只見他頭戴將軍頭盔,身穿鎧甲,肩披紅色披風,雖然最瘦小,但上場表演時一招一式皆有模有樣,再配上鏗鏘有力的朗誦,引得觀眾們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在隨後的比賽中,從第一關到第八關,不管難度如何增加,他都一直從容不迫,積極應對。比賽結束後,不少觀眾紛紛對他豎起了大拇指。甚至有家長向他媽媽請教起了育兒經。

"我喜歡歷史,更喜歡詩詞。"陳仙航告訴記者,與詩詞結緣,源自他的好奇心。幼兒時期,有一次媽媽帶他去書店,他看到《唐詩三百首》這本書,出於好奇翻開看了看,於是媽媽買回家開始教導他背誦。現在小學、初中語文課本裡的古詩詞他都會背誦。他最喜歡大氣磅礴的詩詞,尤其喜歡辛棄疾的。陳仙航的媽媽告訴記者,陳仙航早晨上學路上、中午回家路上、晚上睡覺前都會背誦詩詞,除此之外,還喜歡朗誦、下象棋、打羽毛球,平時在學校經常參加朗誦活動,所以雖然年齡小,而且第一次站到這麼大的舞臺上,但是一點也不怯場。

王盈

「古詩詞蘊含著一種現代文表達不出的意境,體味詩詞,也就是與作者共情,這種意境是十分令人嚮往的。」來自賀蘭一中的王盈今年13歲,12名選手中僅比陳仙航大一點,不管臺上還是臺下,她的語速都很快。她說,從最開始的初賽到複賽再到小學組的總決賽,最後到寧夏總決賽,從始至終,她背誦與積累古詩詞從未停止,終於有幸憑藉自己的實力站在了總決賽的舞臺上。這次比賽中雖然僥倖蒙對了幾道題,但她深知自己和別人的差距有多大,自己的視野還需要擴充,知識儲備量遠遠不夠。所以,比賽結束後,她打算再看幾遍回放,在今後的學習中,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期待來年再戰。「不管怎樣,我覺得這次收穫很大,名次都不重要,最值得珍惜的是這個積累與拼搏的過程,比賽只是一種形式,更多的是可以讓我更深度地去了解詩詞,體會它的美。」

肖洋

同獲三等獎的肖洋,與詩詞結緣卻是因為《水滸傳》。原來,肖洋從小便熱愛中國古典文化,初中時因為酷愛讀《水滸傳》,發現裡面有許多詩詞,所以連帶著也深深愛上了詩詞。說起當天的比賽,肖洋直言,本來覺得自己有幾千首詩詞的儲備量,已經很厲害了,沒想到決賽場上藏龍臥虎,大家的表現讓他非常佩服。尤其是年齡最大獲得冠軍的房老師,不論是詩詞儲備量,還是臨場反應、答題經驗,都讓他由衷佩服。「今天的決賽暴露了我儲備量還不夠,尤其是最後兩關,對歷史、政治、地理等方面知識的儲備還有欠缺,今後我會繼續學習,期待明年詩詞大會與大家再碰面。」

評委:古典詩詞重積累和理解

新消息報記者 張豔麗

「碧桂園」杯寧夏第三屆詩詞大會特邀北方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呂穎教授、寧夏大學人文學院黃學軍教授擔任現場評委。

呂穎教授說,本次大賽12名選手中,老中輕少選手都有,年齡層次比均衡,性別比均衡,因此比賽適合各年齡段的觀眾觀看。不同年齡層次的選手都有,也說明了古典詩詞有著良好的代際傳承。呂穎教授認為,比賽設置了8個競賽環節,由簡單的記憶,到考察對詩詞典故與背景等更深層次知識的掌握,由易到難,扣人心弦。前三個環節,注重對詩詞的記憶,同時體現出了趣味性。比如,小選手陳仙航在開場爆發出的激情與活力、不怯場、背誦時飽滿的感情與聲調韻律,讓人覺得聽古典詩詞誦讀是一種享受和樂趣。比賽進行到第四關時,詩詞大賽必考題目——「飛花令」有一定難度,因為沒有定向的靶點,所以準備起來難度很大。這個環節非常考驗選手的積累,最終奪冠的房繼農守擂最久,充分證明了他平時的積累很豐厚,可謂「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

黃學軍教授認為,詩詞大賽出題比較貼近寧夏的歷史,第六關的視頻題,視頻素材從六盤山到鹽池的古長城,再到古靈州,都與寧夏的地理人文息息相關,從出題上,充分體現了活動承辦方的精巧心思。此外, 黃教授也認為古典詩詞的積累很重要,有著20多年教齡的中學語文教師房繼農戰勝其他選手獲得本次大賽的冠軍,也從側面也說明了古典詩詞積累與理解的重要性。

相關焦點

  •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自古以來,騷人墨客都悲嘆秋天蕭條、悽涼、空曠。我卻說秋天遠遠勝過春天。
  • 「我與詩詞的故事」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其二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秋天是個纏綿的季節。上一期欣賞了林思熠小朋友的秋天,今天,小編收到了來自溫紫寧小朋友的投稿,在硯湖遊玩的過程中,溫紫寧小朋友有感而發,為我們朗誦了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秋詞二首》,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好一場精彩的比拼!
    最後一關難度再提升,要求以「固原的六盤山」為題,每名選手在5分鐘內各賦詩一首,這一環節再現選手們紮實的詩詞功底,讓比賽的精彩程度又上一個臺階。10月2日,在第三屆寧夏詩詞大會總決賽上,來自中衛市中衛中學的房繼農奪冠,這位從事教育工作32年的語文老師說:「要用一句詩詞來表達我的心情,那就是『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 5首初秋古詩詞「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是宋代文人強幼安留下的句子。後來我們簡化成為「一葉知秋」。秋天的梧桐樹,從夏日的青翠,慢慢變成橙黃的顏色,再慢慢地掉落。春天看到花開了,就覺得這美好的景物不可能永遠存在,而秋天看到了落葉,就會聯想到自己恐怕也正在慢慢凋落。但秋天來了,冬天過了,就又是一個春天啊。四季的輪迴我們無法更改,可以改變的是自己的心境。
  • 第一讀書|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我眼中的「詩豪」劉禹錫
    在李清照的詞中,點點滴滴都是思念,更哪堪蕭瑟悽涼清秋時候,真箇是「才下眉頭,又上心頭」。但卻有這麼一位詩人,他的秋詩中全無悲涼蕭殺之意,滿滿的曠達和豪放。「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在他的筆下,賦予秋天另外一種意象和氣概,充盈著激情和豪邁。這便是劉禹錫,一個「升沉無定的七朝官」,一個磨難壓不彎、挫折壓不跨的「詩豪」。
  • 便引詩情到碧霄,抽象與具體,詩詞創作中如何用景語寫情感
    題主還說道:唐詩裡,將抽象事物詩化為具體事物美的很少很少,比如劉禹錫《秋詞》中的最後一句「一行詩情上碧霄」,詩情是抽象的,但冠之於「一行」便躍然紙上。我在《唐詩鑑賞》文庫中找來找去沒超出十句。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其實這就是把情語與景語相結合,類似的例子,當然非常多。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還說過: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宵,溼地精靈丹頂鶴
    5月中、下旬,雛鳥相繼破殼而出,出殼20多小時後就能蹣跚行走,4~5天後便可在淺水中遊泳,3個月後長大成形,自由飛翔。10月,小丹頂鶴就跟隨父母開始長途遷飛,第二年又回到這片美麗富饒的濱海溼地。盤錦是鶴類南遷北歸路線上的重要驛站,在2000多萬年的遷徙旅途中,它們都會在這裡停停歇歇。可見,丹頂鶴早就是這塊土地上的熟客老主了。但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人們並不知道它,抑或不知道它的學名。
  • 中國詩詞大會上,康震深度解說「晴空一鶴」,令人明白劉禹錫……
    我的詩,我的情,我的思想,我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就像這一隻鶴一樣,排雲而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我的詩,不是在地上站著念給你聽的,而是隨著這個鶴到萬裡晴空,要讓所有的人都能聽得見。近期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正在如火如茶地進行當中,而在這一季的詩詞大會第五場上,不知道觀看了這一場的你有沒有注意到,一號選手所遇到的身臨其境題的答案「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點評嘉賓對它進行的解說其實是很精彩的。
  • 秋天裡,劉禹錫寫下一首古詩,開篇10字便升華了秋的含義
    ——《秋詞》 自古以來,你們一遇到秋天,想到的就是悲寂、悽涼,可我劉禹錫卻說秋天比春天更有朝氣。仔細品味之後,劉禹錫目空一切、直指本源的執念令人動容。太多的時候,我們認識一件事物,往往從他人評價開始。而又局限於他人的認知之中,無法做出自己的獨立思考,這就是國人的盲從性。
  •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記清溪格律詩社秋日大珠山採風
    家在黃島.清溪格律詩社一行十餘人,陸續從四面八方而來,齊聚大珠山麓,開啟了一場秋日的詩畫之旅。 在等待之餘,王禮明老師在現場揮毫用行楷寫下了劉常桂老師的一首新詩。潘盛國老師亦饒有興致地寫下了「家在黃島」四個大字和一首王維的詩作。 詩意酣、墨意濃。約十時,一行人乘興遊覽了大珠山的石門寺、墓塔林、吟詩臺等處。
  • 小練筆:三上《聽聽,秋的聲音》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一片片黃葉飄上天空,奏響了歡送夏天的歌吟。一個個橘子掛上燈籠,送來一片收穫的歡呼。聽聽,走進秋,走進這遼闊華麗的音樂廳,你好好去聽聽——秋的聲音。秋的聲音,在每一個紅紅的石榴裡,在每一朵綻放的秋菊裡,在每一片飄落的黃葉裡,在每一滴晶瑩的露珠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