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讀書|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我眼中的「詩豪」劉禹錫

2020-12-12 騰訊網

文/王慶海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這是李煜的《相見歡》,又叫「秋夜月」「烏夜啼」。在李煜的眼中,草木逢秋,花月含悲,即使一片飄零的樹葉,也會觸動那顆敏感而多愁破碎的心。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是李清照的那首著名的《醉花陰》。在李清照的詞中,點點滴滴都是思念,更哪堪蕭瑟悽涼清秋時候,真箇是「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但卻有這麼一位詩人,他的秋詩中全無悲涼蕭殺之意,滿滿的曠達和豪放。「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在他的筆下,賦予秋天另外一種意象和氣概,充盈著激情和豪邁。這便是劉禹錫,一個「升沉無定的七朝官」,一個磨難壓不彎、挫折壓不跨的「詩豪」。

這是一個才華橫溢、自負高傲的人。他自稱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大約是出身於名宦家庭的緣故,加之早年仕進順利、連登三科,讓他頗有些恃才傲物的底氣。宋代朱翌的《猗覺寮雜記》曾說他「氣高不伏人」。但是,恃才是一回事,真有才更是一回事。劉禹錫的詩詞水平極高,更難得的是詩文俱佳,且精通音律,是一個實打實的博學多才之人。他的詩詞自不必說。唐文宗當年欲設立詩學士,請大臣舉薦, 宰相楊嗣復上奏:「今之能詩者,沒有一個比得上劉禹錫。」雖然長期以來,人們對中唐詩人誰坐首把交椅尚爭論不休,但就拿七律來說,王士禎推劉長卿為中唐第一,毛奇齡推白居易為中唐第一,王夫之推楊巨源為中唐第一,沈德潛推劉禹錫為中唐第一,也從另一個方面佐證了其在中晚唐時代詩詞的卓越成就。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詩文兼擅。其《天論》三篇說理透徹、筆力矯健,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在唐代極為罕見,是唐代有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尤其讓人嘆為觀止的是,他還是一位精通音律、喜歡音樂的詩人。他不僅熟悉宮中音樂,而且關注民間音樂。一般來說,民歌通常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如果沒有文人的扶持和加工,很可能會自然消失。在貶謫和四處為官之時,劉禹錫每到一地,都會深入民間搜集民歌民調,不僅從中汲取營養,豐富自己的詩歌創作,而且對民歌加以改良,使其得以更廣泛傳播。特別是自劉禹錫寫下《竹枝詞九首》,又寫下《竹枝詞二首》後,其生動活潑的風格和清新明快的節奏受到世人的喜愛,讓《竹枝詞》長盛不衰。特別是「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一首,更是成為千古名句,讓世人對《竹枝詞》所熟知。少年得意,詩名聞達,思想高遠,音律精透,仕途雖多坎坷曲折,但也曾為刺史,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死後贈戶部尚書。他是一個有著真才實學的人,也是一個幹什麼都追求卓越的人。劉禹錫有傲的資格,更有傲的資本。

這是一個雖歷經坎坷,卻不向命運彎腰的人。由於當年在任監察御史期間,追隨王叔文參加永貞革新,劉禹錫曾被貶往南蠻荒涼之地達23年之久。23年的坎坷磨難,任多堅強的人也幾乎被磨平了稜角。但劉禹錫偏不,很有些「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概。革新失敗後,他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了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規定,通判應在縣衙裡有三間三廂的房子住。可和州知縣狗眼看人低,見劉禹錫是從上面貶下來的軟柿子,就故意刁難。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毫無怨言,而且坦然接受,還隨意寫下一副對聯,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 身在和州思爭辯。」和州知縣知道後,心想,活得挺滋潤、挺開心哈,我偏不讓你這麼舒服。於是又吩咐衙裡的差役把劉禹錫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新居位於德勝河邊,附近垂柳依依,環境也還可心,劉禹錫仍不計較,並見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知縣一看,咦,還悠閒自樂、不思悔改,不行,還得治。於是再次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但是,劉禹錫還是不在乎,並且有感而發寫下了那篇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傳世名篇《陋室銘》,並請人刻在石碑、立在門前,表達了一種高尚的境界和達觀的心態,為世人所讚嘆。23年的貶謫生涯,讓很多人對他深表同情、扼腕嘆息,白居易曾說:「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但是劉禹錫並沒有被坎坷所壓倒,而一直在用一種看開一切、看淡一切的心態面對世事變遷。他在《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一詩中談及自己23年的經歷,這樣寫道:巴山楚水悽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其中「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句,更是表達了他樂觀、豁達和積極向上的心態,而流傳千古。

這還是一個睿智、對歷史有著深刻見解的人。他的很多詩中都包含著對歷史發展規律的哲學思考,令人警醒,發人深思。比如他的《西塞山懷古》: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則是以嘲弄的口吻指向在歷史上曾經佔據一方、但終於覆滅的統治者,無異於是對當時重新抬頭割據勢力的當頭棒喝。他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則充滿了對朝代更替、盛衰興敗的深沉思考。至今讀來,依然讓人感慨萬千。再比如他的《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則從山、水、明月中透露出一種故國蕭條、世代更替的深沉感傷。讓每一個讀到此詩的人都不由自主地陷入一種對世事滄桑的感懷之中。他的詩中有哲學、有思想,更有一種穿透歷史的力量。

劉禹錫雖然命運多舛,屢遭打擊。但是他的詩詞中則沒有多少愁、恨和抱怨。很多詩中都傳遞著一種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淡定心態,都有著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他的《浪淘沙》這樣寫道:「九曲黃河萬裡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這是他對寧靜生活的一種嚮往,也是一種經歷磨難以後的淡然。 在面對生老病死這樣重大人生課題的前面,他照樣沒有悲天憫人,在《酬樂天詠老見示》中這樣寫道: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炙為隨年。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大有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的氣度,更有不服老、不服輸,老有所為思想的深刻體現,成為現在社會鼓勵老年人發揮餘熱、奉獻社會的絕佳勵志名言。也許是因為他的樂觀、他的豁達,他70而卒,成為古時候的高壽之人。

他還是一個好官,一個明信之人。劉禹錫除了早年在朝廷任職,一生主要在各地任地方官,朗州、連州、夔州、和州、蘇州、汝州、同州等處都留下過他的蹤跡。在唐代,政府官員因經濟問題而遭貶謫的情況不時發生。但無論是當時的正史或野史筆記,都沒有劉禹錫的經濟問題或生活問題記載。可見,他的為官是相當清廉的。有意思的是,劉禹錫對看不順眼的執政者常常「語涉譏刺」,愛用詩歌諷刺挖苦,卻對平民百姓熱情相待。《雲仙雜記》載,他早年在朝廷坐鎮接待工作時,門吏每天收到各方來信達數千封之多,而劉不厭其煩,「一一報謝,綠珠盆中,日用面一鬥為糊,以供緘封」。他在任連州刺史時,把海陽湖打造成了一個秀色可餐的遊覽風景區,建立了切雲亭、雲英潭、飛練瀑等景點,並寫下《海陽十詠》,對每一景點賦詩一首。清代《連州志》感嘆:「連之文物媲美中州,則禹錫振起之力居多。」當他以花甲之年到蘇州任刺史時,正遇上特大水災。他不顧年老體弱深入民間,察訪災情和百姓之需,同時積極向朝廷反映災情,得以從倉庫調撥12萬石大米分發給災民,又宣布免除賦稅徭役,使當地人民安然度過災年。朝廷曾經因為他為政清廉、除災有功,以「政最」之名賜其紫金魚袋。這是當時朝廷對地方官的最高獎賞,一年只有一名。為此白居易還特意寫詩向他致賀。如今在連州,有「四賢祠」「五賢祠」;在蘇州,有「思賢堂」「三賢堂」「二劉公祠」;現在,相關城市的中心地帶還立有劉禹錫的雕像,或者建有劉禹錫紀念館。這是老百姓對他發自內心的紀念。

他和柳宗元自同榜進士,就一見如故。他們身上沒有任何「文人相輕」的烙印,一生都在同甘共苦、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欣賞、互相抬舉、互相幫助,是真正的摯友和莫逆之交。柳宗元生前曾稱,劉禹錫是一個「明信人」。柳宗元臨終之際,把整理遺稿、託孤諸事皆委託給劉禹錫,而劉禹錫皆一一照辦,成為文學史上文人交往的一段佳話,在整個文學史上也極其罕見。

「莫道讒言如浪深,莫道遷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這就是一代詩豪,一個百折不彎的人,一個豪氣沖天的人,一個看淡看透的人,一個情操高尚、才華漫天的人,一個越了解越敬仰、越了解發自肺腑喜歡的人。

總有一本書讓你念念不忘,

總有一句話讓你怦然心動,

一本書,一個故事,一段人生,

《第一讀書》欄目邀您一起

分享讀書故事,

品味多彩人生,

開啟書香之旅。

人生百態,書亦百味。即日起,《第一讀書》欄目誠邀您的參與,一起薦書,一起分享,一起共讀,一起在書中徜徉大千世界,打開文化之窗,感觸文人思想和智慧的碰撞,感受情感的溝通,感知生命的對話,讓文學溫暖生活。

投稿要求:

1、投稿內容旨在推薦好書好文,講述讀書故事、經驗、心得,分享個人文章、哲理故事,記錄生活點滴。

2、稿件要求原創,不得抄襲,形式新穎,文字可附加相關圖片,音頻、視頻均可。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秋詞 朝代:唐代 作者: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 「我與詩詞的故事」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秋詞二首唐 劉禹錫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其二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秋天是個纏綿的季節。上一期欣賞了林思熠小朋友的秋天,今天,小編收到了來自溫紫寧小朋友的投稿,在硯湖遊玩的過程中,溫紫寧小朋友有感而發,為我們朗誦了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秋詞二首》,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 5首初秋古詩詞「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去年的時候,我就在此因為秋天的到來感到悲傷,今年我又來到了同一個地方。編者:古人常有「傷春悲秋」的心態。春天看到花開了,就覺得這美好的景物不可能永遠存在,而秋天看到了落葉,就會聯想到自己恐怕也正在慢慢凋落。
  • 劉禹錫最著名的寫秋唐詩,將秋天的神韻寫得出神入化!
    劉禹錫作為唐朝一代大詩人,曾經也熱情的寫過秋天的詩歌。劉禹錫的這首詩,便是《秋詞》,該詩另闢蹊徑,從另一個角度,展現了秋天的美麗!《秋詞》全詩如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釋義:自古以來,每逢秋季,人們都不禁感到悲觀寂寥。然而我覺得秋天的美景甚至超過了陽春。
  • 秋天裡,劉禹錫寫下一首古詩,開篇10字便升華了秋的含義
    但劉禹錫的《秋詞》,僅是開篇10字,就為秋天下了新的定義: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秋詞》 自古以來,你們一遇到秋天,想到的就是悲寂、悽涼,可我劉禹錫卻說秋天比春天更有朝氣。仔細品味之後,劉禹錫目空一切、直指本源的執念令人動容。
  • 中國詩詞大會上,康震深度解說「晴空一鶴」,令人明白劉禹錫……
    你們說我現在氣餒了,我偏偏就要跟你們來一個相反的。我的詩,我的情,我的思想,我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就像這一隻鶴一樣,排雲而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我的詩,不是在地上站著念給你聽的,而是隨著這個鶴到萬裡晴空,要讓所有的人都能聽得見。
  • 便引詩情到碧霄,抽象與具體,詩詞創作中如何用景語寫情感
    題主還說道:唐詩裡,將抽象事物詩化為具體事物美的很少很少,比如劉禹錫《秋詞》中的最後一句「一行詩情上碧霄」,詩情是抽象的,但冠之於「一行」便躍然紙上。我在《唐詩鑑賞》文庫中找來找去沒超出十句。不過題主可能記錯了,或者有意把兩句並做了一句,劉禹錫《秋詞》原詩是這樣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其實這就是把情語與景語相結合,類似的例子,當然非常多。
  • 「詩豪」從來不走尋常路,用短短28字證明他就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說起「詩豪」劉禹錫,我們想到的是他的一首首流傳千古的佳作,那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是「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也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那麼,人稱「詩豪」的劉禹錫,他的「豪」體現在哪裡呢?
  • 劉禹錫最與眾不同的一首詩,短短28個字,安慰了世間多少不得志
    世人都說李白灑脫,遇到不得志時,他隨口就懟上一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若不是有著滿腹才學,誰又能說出這樣自負的詩句?如果說李白的狂是張揚的,那唐代詩壇還有一個人的狂,則是不著聲色的內斂,他就是詩豪劉禹錫。
  • 【詩詞鑑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走進詩摘詞選,品味詩意人生 唐代劉禹錫《秋詞·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 「詩豪」劉禹錫,一首回贈白居易的詩,教我們如何笑看風雲
    「詩豪」這個美名表達了當時人們對劉禹錫的喜愛和讚美之情。「詩豪」這個詞,很清楚地說明了劉禹錫寫的詩,詩風豪氣,雄健,以及他為人的豪氣幹雲。他的豪氣廣泛存在於他的作品當中,我們閱讀他的詩文時,就很容易感受到他的「豪」。
  • 白居易寫下這首詩安慰劉禹錫,沒想到竟催生出一個千古名句
    每天詩詞獵奇,關注讀書狗子!大唐「詩豪」劉禹錫能被冠之以「豪」相稱,足見其詩豪氣幹雲。「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一反悲秋之音,豪情沖天;「天下英雄氣,千秋尚凜然」鏗鏘有力儘是叱吒風雲的氣概。劉禹錫一生所作眾多名句中最豪者莫過於這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了。其時詩人被貶「巴山楚水」二十三年,人生蹉跎無成,卻依然豪氣幹雲,豁達無比。這一千古名句振奮人心,千百年來不知激勵了多少學子書生奮發上進。眾所周知,這兩句出自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 劉禹錫筆下30句驚豔了歲月的詩詞
    劉禹錫,唐朝時期大臣、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他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
  • 「詩豪」劉禹錫--微笑面對生活的人
    ➊ 左:劉禹錫真跡 ➋ 右:畫作來源於「王明明」不知是否沾了大禹的光,劉禹錫21歲便中進士,當上監察御史,23歲授太子校書,可謂前途一片光明,卻因參與變革被貶23年之久。一封朝奏九重天,突然從人生巔峰跌到了谷底。人生能有幾個23年?
  • 為什麼劉禹錫被稱為「詩豪」?在逆境中唱他的詩會給你增添力量
    這個唐順宗身體不好,三個月後,他被迫讓位給子李純,王叔文因母),所以他回家哀悼,王群體突然遭受中風,劉禹錫失去了脊梁骨,被太監奪回,王叔文被殺,王丕被降級並很快死亡,包括劉禹錫和柳宗元在內的8人同時被降級。這是歷史上著名的「八司馬事件」。
  • 在人生不如意時,劉禹錫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樂觀豁達,百讀不厭
    當時唐順宗想要革除宦官專權與藩鎮割據的舊弊,重用王叔文、王伾、劉禹錫、柳宗元等人,推行一系列革新,但是積重難返,改革以失敗而告終,順宗退位,王叔文和王伾被殺,而劉禹錫、柳宗元等八人被貶為司馬,其中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自此開始了他漫長的被貶生涯。面對人生的挫折,劉禹錫始終昂揚向上,樂觀豁達,他曾說道:「浮生誰至百年,倏爾衰暮。富貴窮愁,實其常分,胡為嘆惋?」
  • 劉禹錫 秋詞(其一)
    劉禹錫 秋詞(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鑑賞:劉禹錫自小志向遠大,希望能夠「修身治國平天下」。此詩為第一首,在詩中,詩人歌頌秋天,意氣風發,催人奮進,一反古代文士悲秋傷懷的傳統。身處逆境卻樂觀向上,這種精神是難能可貴的。首句寫歷來悲秋的傳統,為下句表明自己的不同情緒作了鋪墊。古來悲秋的實質是理想未能實現的悲觀與失望。在消極心態下看到秋景,就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心境投射其上,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有我之境」,即「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
  • 秋詞原文 秋詞唐劉禹錫古詩
    《秋詞》是劉禹錫的組詩作品,作者在詩中讚頌了秋天的美好,將自己樂觀豁達表達了出來。這兩首詩通俗易記,充滿了積極向上的情感。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這兩首詩的資料,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秋詞二首·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 劉禹錫《秋詞》唱出那非同凡響的秋歌!(書法:張德進)
    劉禹錫的《秋詞·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譯文自古以來,騷人墨客都悲嘆秋天蕭條,我卻說秋天遠遠勝過春天。秋日晴空萬裡,一隻仙鶴排開雲層扶搖直上,便引發我的詩情飛上雲霄。這是一首題畫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