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 秋詞(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鑑賞:劉禹錫自小志向遠大,希望能夠「修身治國平天下」。他自小就勤奮努力,青年時期即擢為進士,並在中年時期參與了王叔文發動的變法運動。然而他屢遭厄運,數次被貶謫,仕途坎坷。《秋詞》共兩首,均作於詩人被貶,任朗州司馬期間。此詩為第一首,在詩中,詩人歌頌秋天,意氣風發,催人奮進,一反古代文士悲秋傷懷的傳統。身處逆境卻樂觀向上,這種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首句寫歷來悲秋的傳統,為下句表明自己的不同情緒作了鋪墊。古來悲秋的實質是理想未能實現的悲觀與失望。在消極心態下看到秋景,就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心境投射其上,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有我之境」,即「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詩人理解他們的心情,但在第二句中提出了對秋的另一種感受。秋日有落葉,有生命的衰亡,但也有收穫,有累累的果實。詩人獨樹一幟,提出了「秋日勝春朝」,是一種思想與情感的雙重突破。
第三句詩人描繪了秋日的生機。秋高氣爽,天高雲淡,一隻白鶴凌厲地衝向天空,穿過雲層,有無限的鬥志。那振翅沖天的豪氣,仿佛打破了所有的肅殺與寂寥,這樣的秋季充滿了生氣與希望。第四句寫詩人也仿佛被沖天的一鶴感染,滿腔的詩情都飛上了澄澈高遠的蒼穹。
此詩清壯豪邁,哲理深刻,寓意新穎,境界高遠,不愧為唐詩中的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