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外行星大氣層中氦氣是如何逸出的?

2021-01-16 科技工作者之家

在這幅藝術家創作的印象畫中,系外行星HAT-P-11b伸展廣闊的含氦大氣層正被其宿主恆星——一顆比太陽體積小、但更活躍的橙色矮星——的輻射物質所吹散。

雖然氦在地球上是稀有元素,但是在宇宙中卻無處不在——它在宇宙中的存量僅次於氫,是構成恆星和氣態巨行星的主要成分。儘管氦含量異常豐富,但是據《科學》雜誌12月6日刊發的一篇研究論文稱,直到最近,一個由瑞士國家行星研究競爭力中心(National Centre for Competence in Research PlanetS,簡稱NCCRs)和日內瓦大學(UNIGE)天文學家們所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才在一顆氣態巨行星的大氣層中探測到氦元素的存在。該研究小組首次詳細觀察了這些氣體從一顆系外行星過熱的大氣層中逸出的過程。

自2000年以來,天文學家就預言,這些圍繞著其他恆星運行的行星可能是追蹤研究系外行星大氣層的最佳對象之一,不過他們花了18年的時間才真正發現了氦的蹤跡。氦之所以很難被發現,是因為它所具有的特殊觀測特徵之一是其光波位於紅外波段內,超出了以前使用的大多數儀器的觀測範圍。今年早些時候,研究人員藉助於哈勃太空望遠鏡,才獲得了這一發現,然而事實證明這些觀測數據很難解讀。UNIGE的科學家便把目光轉向了另一臺配備了一種全新儀器——名為「卡梅內斯」(Carmenes)的攝譜儀——的太空望遠鏡。

這一設備的高光譜解析度使研究小組能夠觀察探測到一顆海王星大小的系外氣態行星高層大氣中氦原子的位置和運動速度。這顆行星比地球大4倍,被命名為「HAT-P-11」,位於天鵝座,距離地球124光年,可以被看作是一個「火熱的海王星」(氣溫為550°C)。它離宿主恆星的距離要比地球到太陽的距離近20倍。該論文的第一作者、UNIGE博士生羅馬恩·阿拉特(Romain Allart)介紹道:「我們懷疑這行星與恆星的接近程度可能對這顆系外行星的大氣狀況產生了影響。這次最新的觀測結果是如此精確,以至於研究人員能夠確認這顆系外行星的大氣層無疑是在恆星輻射的影響下膨脹並逃逸到太空中的。」

這些觀測結果得到了該論文的共同作者、文森特·布裡爾(Vincent Bourrier)領導的數值模擬運算實驗結果的驗證與支持,他是歐洲研究委員會(ERC)資助的「系外行星高層大氣典型特徵的前景光譜研究」(FOUR ACES)的項目成員。藉助這個模擬實驗,他們才得以追蹤氦原子的運動軌跡。布裡爾解釋道:「氦原子以每小時一萬多公裡的速度從該行星白天的一面被吹到夜晚的一面。由於它是一種非常輕的氣體,所以很容易就從行星的引力中逃逸出來,並在其周圍形成一個廣闊的雲團。」正是這個原因,HAT-P-11b呈現出了充氣後的氦氣球的形態。

此外,這一觀測結果為觀察研究溫度最高的系外行星上普遍存在的極端大氣環境打開了新的窗口。「卡梅內斯」的觀測結果實際上是對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只有在太空才能進行這類研究的論斷的否認和糾正;只要為地面的太空望遠鏡配備適當的儀器,讓其達到更高的精度,這類研究在地球上也是可行的。該論文的另一作者、UNIGE高級講師克里斯多福·洛維斯(Christophe Lovis)感嘆道:「現在就是追蹤捕捉系外行星大氣特徵的令人激動的時機。」事實上,UNIGE的天文學家們也正積極參與設計和開發了兩種類似於「卡梅內斯」的最新高解析度紅外光譜儀。其中一臺名為「斯皮羅」(SPIRou)的衛星剛啟動一個位於美國夏威夷觀測項目,而UNIGE天文系的科學家則負責對「近紅外行星搜索器」(NIRPS)進行首次運行測試,該探測器將於2019年底在智利建成投入營運。洛維斯展望道:「未來的這些研究成果將提升科學界對使用這些儀器的興趣。它們的數量和地理分布將使我們的視角能夠覆蓋整片天空,以便尋找正在蒸發中的系外行星。」

編譯:Jonathan

審稿:alone

責編:南熙

相關焦點

  • 一顆可能存在宜居大氣層的系外行星
    法國格勒諾布爾大學的Xavier Bonfils和他的科研團隊在室女座的紅矮星Ross128的身邊發現了一顆系外行星,並將其命名為Ross128b,其公轉周期只有9.9天,並且有可能擁有適合生命存在的條件。Ross128b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35倍,並且和地球一樣擁有巖表結構。
  • 射電探測:系外行星搜尋利器
    目前最大的單天線射電望遠鏡,口徑500米的天眼(FAST)也有望加入到地外文明信號的搜尋中[1]。  你可能會覺得,與外星文明通訊的難度無異於大海撈針,但利用天文觀測的射電窗口,人類已經發現了外星文明的潛在家園——太陽系外行星,並開始了對系外行星磁場的探索。
  • 美媒:人類或發現系外行星射電信號
    美國《科學日報》網站12月16日發表了題為《天文學家探測到可能來自系外行星的射電輻射》的報導稱,通過使用一個射電望遠鏡陣列觀測宇宙,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探測到了來自牧夫座的射電爆發。這可能是第一次採集到來自太陽系以外行星的射電輻射。
  • 系外行星克卜勒452B,有水和大氣層,距離地球1400光年
    在科幻電影中,尋找第二地球是常見的橋段,當一顆星球發生戰爭、環境惡劣無法再居住時,人類就會拋棄自己的家園區尋找下一顆星球,但在現實中,尋找第二地球的夢想或許有些不切實際了,因為人類並不知道宇宙究竟有多浩瀚
  • 系外行星發出射電信號?脈衝來源仍存在不確定性
    系外行星發出射電信號?參與互動   系外行星發出射電信號?  利用荷蘭的射電望遠鏡低頻陣列,研究人員發現,大約距太陽系51光年遠的系外行星系統——牧夫座τ系統(包含一顆雙星和一顆系外行星)顯示出一個重要的射電信號。這是了解該行星磁場的一個獨特的、潛在的窗口。  「這是我們提出的無線電領域探測系外行星的首批線索之一。」研究團隊領導者之一、康奈爾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傑克·D·特納說,「我們認為這是由行星本身發射的。
  • 我們所知的最熱的系外行星凱爾特-9b不能在其白天形成分子
    凱爾特-9b是一顆使人難以置信的系外行星。一顆非常靠近它的主恆星的氣體巨星,它不同於尋常熱木星——它是一顆超熱木星。凱爾特-9b距離如此近以至於它被潮汐鎖定,它的一面長久不變地面對它的主恆星。它同樣是已知溫度最高的行星,它的最高溫可達4,300°C (7,800°F),比很多恆星都高得多。
  • 最像地球的系外行星究竟是什麼樣子?
    據美國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網站,藉助美國航空航天局克卜勒空間望遠鏡的數據,天文學家們首次發現一顆地球大小,且位於宜居帶中的系外行星。此次發現的這顆系外行星編號克卜勒-186f(Kepler-186f),這一發現證實了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存在於其他恆星周圍的宜居帶之中。儘管此前便已經在其他恆星周圍的宜居帶中發現了系外行星,但它們的大小都至少要比地球大出40%以上,並且要想了解它們的組成物質也將充滿挑戰。
  • 類泰坦的系外行星?能否成為科學界的「寵兒」?
    土星巨大的衛星泰坦是太陽系中最引人入勝的星球之一。為什麼?土衛六的身份不僅僅是土星的衛星那麼簡單,因為它幾乎是太陽系除了地球最像地球的行星!土衛六和地球一樣,也有一個厚厚的,以氮為主的大氣層,在那裡複雜的化學物質——甚至可能是導致生命的物質甚至可能已經存在。現在,研究人員已經確定,除了太陽系,在太陽系外的系外行星,科學家也觀測到了類似土衛六周圍的薄霧,並且通過下一代太空望遠鏡可以觀測到類泰坦系外行星的煙霧情形。
  • 天文學家檢測到或由系外行星發出的射電信號
    在這幅牧夫座τ b系統的藝術效果圖中,線條代表看不見的磁場,它保護這顆熾熱的星球不受太陽風的影響。利用荷蘭的射電望遠鏡低頻陣列(LOFAR),研究人員發現,只有大約距太陽系51光年遠的系外行星系統——牧夫座τ(Tau Botis)系統(包含一顆雙星和一顆系外行星)顯示出一個重要的射電信號。
  • 科普#普通人如何發現系外行星?
    系外行星是近些年,天文探索的熱點之一。給普通人的感覺是可望而不可即,但實際上有一種方法普通人也可以嘗試,並有機率成功發現系外行星。那就是星系動物園ZOO平臺下的TESS行星獵人計劃(Planet Hunters TESS)。原理非常簡單,看圖示1,這是本人發現的一顆系外行星的候選體。
  • 快看重金屬氣體如何盤算,逃離這橄欖球狀行星
    圖解:WASP-121b藝術想像圖 圖源:NASA發表在《天文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稱,鐵和鎂氣體正在逃離WASP-121b大氣層。WASP-121b是一顆距地球約880光年的炙熱的木星。去年的研究表明,WASP-121b過於炙熱,以至於大氣中的水分子正在被撕裂。圖解:電腦模擬的WASP-121b圖像 圖源:NASA辛和他的同事們在這項新研究中表明,上層大氣過熱還導致了重金屬氣體逸出WASP-121b。
  • 大氣層為什麼可以隔斷開地球和宇宙
    大氣層(atmosphere)又叫大氣圈,地球就被這一層很厚的大氣層包圍著。
  • NASA發現正在下雨的系外行星,宜居條件堪比地球,會發現生命嗎?
    英國天文學家在此前發現一顆系外行星的最新研究中發現大氣層中有積雨雲,其表面很有可能具有相當的宜居條件,這顆被命名為K2-18b的系外行星距離地球約124光年,直徑大約是地球的2.6倍。最新的研究表明,天文學家在這顆富含氫的新大氣層中發現了液態水雲,這使得研究人員對它的興趣大增。
  • 美國科學家發現系外行星,其天空有3個太陽
    劉慈欣科幻小說《三體》中描述的三體星或許並不悠遠,據澳洲科技新聞網(ScienceAlert)7月28日報導,美國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奇特的固態系外行星,從這顆行星上能夠看到三個火熱的紅色恆星。在廣闊的世界中,恆星經常與其它恆星共舞,圍繞著一起的重心旋轉。天文學家剛剛發現了一個這樣的系外行星。
  •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如何探測數千光年以外的系外行星?
    在為目標攝影的過程中我們並不需要發射任何形式的波、信號或是電磁波束。這一點與雷達不同,雷達工作時會向外界發射無線電波,電波遇到目標物體並且反射回到雷達才能發現目標。而在攝影時,或者在本問題中更精準的說是在光譜分析時,我們所需要做的僅僅是啟動我們的傳感器然後等待光子的光臨。
  • 太陽系外行星發出射電信號?難道是地外文明?
    利用荷蘭的射電望遠鏡低頻陣列,研究人員發現,大約距太陽系51光年遠的系外行星系統——牧夫座τ系統(包含一顆雙星和一顆系外行星)顯示出一個重要的射電信號。這是了解該行星磁場的一個獨特的、潛在的窗口。
  • 人類首次接收到,系外行星向地球發出神秘信號,距離僅51光年
    科學家認為,單恆星系統會比多恆星系統更容易出現生命,單恆星系統中的引力比較簡單,因此天體運行時比較規律,如果在多恆星系統中,每顆行星受到的引力幹擾就相當嚴重。除此之外,還要考慮雙星與原行星盤的相互作用能否保障類地行星在宜居帶內形成。
  • 七顆系外行星,哪顆最可能成為「第二地球」?科學家作出回答
    這也是為什麼在研究的一開始,科研人員努力確定七個系外行星密度低是因為水還是他們的內部結構,這將決定這些行星與地球是非常類似還是僅僅有些類似。根據一份研究聲明,這些系外行星的密度約比地球低8%。由於該行星群與地球之間的密度差異,研究人員推測TRAPPIST-1系外行星的組成可能與地球相似,但比例明顯不同,例如,鐵的百分比較低。鐵佔地球總質量的32%,然而研究表明,鐵應只佔每個TRAPPIST-1系外行星質量的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