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春秋時期,傑出的統帥和軍事家孫武子著有兵法十三篇,即今所見的《孫子兵法》,其首篇《計篇》中提出到:「將者,智、信、仁、勇、嚴也。」這其中的智慧對於父母如何教育孩子也有著很好的指導作用,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父母如何才能做到「智、信、仁、勇、嚴」。
「智」是指智謀才能。先聖說:「智者不惑,勇者不懼」,通常人們認為智是指知識的多少,其實不盡然,它包括:豐富廣博的知識和見識;有遠見,較好預測力和謀劃力;懂方法,識技巧;良好情緒智商,即情商,指情緒表現、承受力、修養等;有急智,良好應變和處理力。
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父母的智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要具備非常廣博的知識和見識,能夠知道孩子發育和成長的特點,才能夠在那些紛繁複雜的育兒經驗、教育經驗當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教育方法;能夠在解答孩子小時候的十萬個為什麼當中,樹立起自己的威信,讓孩子尊敬崇拜自己。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應該保持一個良好的情緒,不隨意的發怒;同時在應對孩子的一些突發事件的時候,能夠及時的做出應對,能夠及時地幫助孩子解決問題,這些都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智的表現和要求。
「信」是主指賞罰有信。賞罰是一種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通過賞罰,讓人知何可為,何不可為,有所規矩始成方圓。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有規矩有標準有要求建立適當的獎罰制度,獎有功,罰有過,公平行使;父母平時必須言而有信,不要隨便許諾,不要許諾而不兌現,以樹立父母的威信;父母同時要切記,賞罰只是一種必要手段,不宜濫用,不宜死板而不知應變。
「仁」是指仁義。孔子說:「仁者愛人,仁者無敵。」通常良好的仁義是為眾人所公認的,如孝敬父母、熱愛祖國、公平公正、誠實待人、謙恭進取、樂於助人和團結友愛等等。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有愛心,真正的關心關愛孩子,不僅僅從物質上去滿足孩子,同時要從精神方面關愛孩子,讓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愛,這樣才能讓孩子從小有一種安全感,才能夠豁達大度,有愛心,願意去幫助別人,願意與父母交流,願意聽從父母的教導;
父母的愛不應該僅僅局限於對孩子的愛,父母的仁愛要更廣泛一些,對自己父母的愛,對親戚朋友的愛,對每一個勤勤懇懇具,有良好行為道德的公民的尊重,這些都是愛的表現,都會對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起到重要的作用。
「勇」是指堅毅果敢。我想引用麥當勞創始人雷文洛克的話:「世上沒有什麼東西能取代堅毅果敢的地位;才幹不能,有才能而失敗者比比皆是;天才不能,天才橫溢而又毫無進取者眾多;單靠教育不能,受教育但潦倒終身者充斥世間,唯有堅毅和果敢者無所不能,得到成功。」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僅僅要教授孩子知識,教授孩子做人要講文明懂禮貌,同時要教育孩子做人要有勇氣,不要畏懼困難,不要害怕失敗,對於自己的理想和目標要勇于堅持,要堅持不懈的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不要輕易言敗,不要輕易的認輸,這是孩子今後人生成功的必備的條件和品質。
同時父母要教育孩子不能盲目的衝動的做事,有勇無智者,如同敢於從二十樓往下跳而不知後果,有勇氣但是更要用智慧理智去控制自己的勇氣,才能做到萬無一失。
「嚴」是指紀律嚴明和嚴格訓練。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養成認真的態度,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認真地對待,做到最好;同時父母也要嚴格要求自己,敢於以身作則,要求孩子的的同時,自己也要在做人做事方面嚴格按照標準去要求自己,成為孩子最好的榜樣。
父母對於孩子的嚴格要求必須要合理適當,在確定標準和要求的時候,一定要同孩子進行討論,在孩子認可的基礎上制定出共同遵守的標準和規則,而不能父母一味地將自己的意志想法強加給孩子,強制要求孩子去執行,這樣只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