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空先生淺解: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如何解釋?

2020-12-17 虛空濟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說怎樣才能有智慧?好學就近乎有智慧了,要多努力地去學習,去學習聖賢的文化,去多讀聖賢書,去多學習聖賢的文化,聖賢書就是總結的道理,教給我們努力地去學習,這樣就在增長智慧。

「力行近乎仁」,只是知道還不行的,知道最多算是知識不是智慧。「力行近乎仁」我們只有身體力行的去做去實踐,這個時候我們的仁愛之心才會增長,這個時候才會經過內化轉變為智慧,所以才有陽明先生所講的「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我們自己真正的去做,到了那個時候,知識才會轉變為智慧。所以《論語》開篇就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而時習,「習」是什麼?不光是溫習,不斷地去實踐,不斷地去應用,這個才叫學習。

很多人都是學而不習的,只是學到了一些知識,但是並沒有去應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當中去,沒有習哪來的喜悅呢?反而不斷地學是痛苦的,因為沒有習,並沒有把它轉化為自己的東西,所以這裡告訴我們「知」和「行」的概念。「好學近乎知」近乎知不等同於「知」,「力行近乎仁」去身體力行的時候,就接近於仁德了。

相關焦點

  • 知恥近乎勇 國人當自強
    原標題:知恥近乎勇 國人當自強  馬克思曾經形象地指出:「如果一個國家真正感到了恥辱,那它就會像一隻蜷伏下來的獅子,準備向前撲去。」   120年前的甲午戰爭,敗得讓人不堪回首,敗得讓人椎心泣血。一個以「天朝上邦」自居的帝國遭到「蕞爾小國」的致命一擊,兩個國家的命運就此發生逆轉。
  • 榜樣和示範的影響力:身體力行
    所「體之」之道,就是「貴和」的中庸之道:「寬而慄,嚴而溫,柔而直,猛而仁」。人生的以身體之者,非只是道理、道術,更重要的在於體驗率性之道,亦即是親身經歷、品味道德人生。做人的道義,只有體驗後方能自得其樂。親身體驗了,就會切身感受做人的價值,體會人生的意義,品味人格的尊嚴,閱歷人生的快樂。
  • 平城區團委召開青年志願者座談會暨「力行」青年志願隊成立儀式動
    2隨後,大家圍繞青年志願者對於志願過程的需求,如何凝聚青年力量,怎樣為青年志願者鋪設平臺等內容進行了交流探討,青年朋友們積極建言獻策。3在結束了緊張而又激烈的探討活動後,團區委現場成立了平城區團委「力行」青年志願隊,吸納參加座談會的青年志願者為會員,並進行了授旗儀式,志願隊副隊長溫少哲在接過隊旗後,宣讀了志願服務隊的理念「身體力行 志願服務」以及「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的隊訓。
  • 知恥而後勇、知弱而圖強
    一個人必然要有「知恥而後勇,知弱而圖強」超乎常人的毅力,經受超乎常人的苦難和淚水才成收穫成功獲得榮譽而被世人所銘記。知恥而後勇,知弱而圖強。儒家經典《禮記·中庸》中也有言:知恥近乎勇!什麼是「知恥」呢?「知恥」也就是知道羞愧和榮辱。它是一個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水準。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之端也」。這種道德感體現著人性的尊嚴,是社會正義的心理基礎。禽獸沒有羞恥感,完全依附本能而生活。龔自珍曾說過:「士不知恥,乃國之大恥」。
  • 南懷瑾先生:儒家的「仁」,究竟應該如何解釋?
    的用,宋儒借用佛道兩家之學,了解孔子心法「仁」的體。譬如我們現在講的,以孔子的《論語》思想為「體」,「相」就是二十篇《論語》,我們來研究、解釋。「用」是了解孔子以後,才知反對孔子錯在何處,又該怎樣去弘揚中國文化,其「用」就在此。 漢唐儒者對於仁都講用,而孔子當時講仁,也多半是針對那個時代講用。宋儒扯到哲學裡講仁的體,從現象來探究體,不能說在見解上沒有一點進步,但可惜的也只是各執一端,閉戶稱王而已。
  • 博學篤志,切問近思,仁在其中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已記得牢固,就與切身有關的問題提出疑問並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切問而近思,切問就是經驗,多聽多問.近思有兩個意義,一個是思想要有中心,一個是不要想得太虛玄太高遠,要切近的其實的思想,人生到底沒有什麼太高遠,不必向外找,我們知道朱熹先生寫一本書叫《近思錄》,就是取這句話的意義.子夏教育學生,如果能做這兩句話,那麼孔子所標榜的「仁」這個學問的中心就有了,這其實是秉承孔子的仁的思想體系,子夏是在這裡重申。
  • 羅志祥感謝好兄弟打電話關心,好友苦勸:知恥近乎勇,要自我檢討
    周揚青發的這段話確實很容易引起女孩子的共鳴,被渣男傷害的女生數不勝數,但她們都不懂得如何反擊,只知道要放下、要走過去,更有甚者已經愛得無法自拔,任由自己墮落沉淪。周揚青發的這段話仿佛是夜空中的一顆星,讓大家感覺即便是事業有成、貌美如花的女孩也免不了被渣男禍害。
  • 新知丨曾振宇;王晶:「仁義之勇」與「血氣之勇」:荀子對儒家勇觀念的詮釋
    一、荀子對勇觀念的劃分許慎《說文解字》云:「勇,氣也,從力甬聲,勇或從戈用,古文勇從心。」1「勇」的最初含義是指戰爭時代的勇猛之力,如「吾三逐楚君之卒,勇也」(《國語·周語中》);「於子之鄉,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於眾者,有則以告。有而不以告,謂之蔽賢,其罪五」(《國語·齊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