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五次玄武門之變的成敗並非均繫於北門衛兵之手

2020-12-14 歷史小板凳凳

很多人印象中的唐朝都是雍容華貴和無邊風情。貴妃嬌媚的姿態,李白澎湃的才情和萬國來賀的盛世奇觀都讓唐朝呈現出最繁榮的景象。實際上在盛世的背後,黨爭和政變從未停止,自唐太宗李世民開了武力奪位的先例,皇位就變得可爭,可得。

「玄武門之變」也好似成為了一種慣例,竟在唐朝289年的歷史裡發生了五次之久。每一次都是骨肉相煎,親屬相殘;每一次都是得「玄武門者得天下」。陳寅恪也因此感嘆,大唐中央政治局局面均繫於北門衛兵之手。

其實真是如此嗎?並不見得。假如只看結果,任何政變都顯得極其簡單,也就是贏或者輸。但實際上沒有任何一次政變是不複雜的,僅僅是北門衛兵那些人,遠不足以真正決定皇權的歸屬。

五次玄武門之變

五次玄武門事變,其中三次發生在長安,兩次發生在洛陽。

第一次是武德九年時,由李世民發動的奪位之爭。

當時的秦王李世民作為武官集團的代表,和太子李建成分庭抗禮,相互忌憚。李建成為了鞏固地位,和李元吉一起多次暗算李世民。李世民功高震主,在朝中的日子並不好過,為了挽回局面,他最後選了擇發動政變,在玄武門當場殺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成功逼迫李淵讓位。

古往今來很多歷史學家對於李世民發動的這次政變都持肯定態度,司馬光更是在《資治通鑑》裡直接說立嫡長子為太子是慣例,但是高祖的天下卻全部都是太祖李世民打下來的,如果李建成學一學吳泰伯讓位於三弟季歷,又怎麼會有之後的爭端。

其實我是不太認同這種觀念的,難道一個人只要足夠優秀,就能掩蓋這種滅絕人性的殺兄逼父行為?李建成和李元吉對李世民進行了政治傾軋,李世民豈不是做的更絕?而且當時的他才28歲。

第二次是神龍元年時,由張之和崔玄發動的逼迫武則天之事。張柬之、崔玄暐、桓彥範與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人為了擁護太子李顯,趁著武則天病重,身體衰微之時,成功控制住了玄武門,並協同李顯進入迎仙宮,殺掉了張易之和張昌宗,兵鋒直指武則天。

武則天審時度勢,明白大勢已去,第二天就頒布詔書由李顯代為處理國政,第三天就正式退位,由李顯繼位。

張柬之等人因為這種「從龍之功」都被封王,一時風頭無兩。但是他們最終的下場卻並不好,李顯羸弱,朝政幾乎都被武三思和韋後把持,張柬之等人不久就遭遇了貶官,然後或憂憤而死,或慘遭殺害。

第三次是景龍元年時,時任太子的李重俊圍攻玄武門,殺死武三思。

自武則天以後,唐宮女人們的權勢之心都非常重,李重俊雖貴為太子,但因不是韋後的親子而時刻處於水深火熱中。韋後、安樂公主和武三思等人一直密謀要廢掉李重俊,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和地位,李重俊發動了政變。

他用矯詔徵調了三百多名御林軍,殺死了武三思和其兒子。李重俊想學李世民,卻始終不夠他心狠,就是因為那一刻對李顯的遲疑,李重俊最後失敗身死了。

這一次的失敗也是玄武門事變的唯一一次失敗,其實殺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李重俊從一開始就應該先控制住皇帝李顯,只有皇帝被控制,政變才可能真正成功。

第四次是景龍四年時,李隆基攻入玄武門,殺死韋後,逼迫李重茂退位。李重俊死後,韋後和安樂公主更加猖狂,不僅獨斷專權,禍亂朝綱,甚至謀害唐中宗李顯,毫不掩飾篡權奪位的野心。為此,李隆基聯合姑母太平公主等人策反御林軍,攻入玄武門,成功殺死了韋後、安樂公主和上官婉兒。逼迫李重茂禪讓皇位給父親李旦,李隆基也因此被封為太子。

第五次是寶應元年時,程元振與李輔國伏兵玄武門,阻止了張皇后的政變。時值唐肅宗李亨病危,張皇后和越王系授甲長生殿,企圖謀害太子李豫。程元振等人知道後就埋伏在玄武門以西的陵霄門,成功護送了太子,收捕了越王系並殺死了他們的黨羽段恆俊等人。唐肅宗李亨死後,唐代宗李豫順利繼位,張皇后也在不久後被殺死。

五次玄武門之變,除去各種勢力背景的諸多因素,都可以說相對身處劣勢的一方,在控制了玄武門之後就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為什麼政變總是發生在玄武門

1、玄武門的位置很重要

皇家宮殿作為古代的政治中樞,帝王的居所,重要性非同一般,相應的建築格局更是對應了多方面的考量。

唐朝長安和洛陽宮城的建築格局就是完全一樣的,呈對稱排列,以南北向為軸線,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位於皇宮南向,用於商議朝政、處理公務和舉行宴會。內廷位於皇宮北向,用於帝後寢宮和后妃遊玩場所。

玄武門就位於北面正門,能夠直接通往內廷皇帝的居所。所以控制了玄武門,就可以對皇帝的寢宮暢通無阻,從而控制住整個國家最高的權利機構。

玄武門因其重要性而往往設有重兵,比如被稱之為「北衙」的宮廷衛軍司令部。強攻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性,所以預謀政變裡最重要的一環,就是獲得玄武門守衛的支持。

2玄武門的禁軍容易收買

玄武門禁軍都是由皇帝最信任的人擔任,要麼就是最忠於皇室的將領,要麼就是最親近的宦官。這些禁軍在政變發生的時候所起到的作用有時是決定性的。李重俊發動政變時,就是因為禁軍的臨時倒戈,才會面臨失敗的結局。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是皇帝的貼身護衛,又為什麼總是那麼容易就被收買?難道他們的忠誠都是說來好聽?既然如此,皇帝又憑什麼總是諸多信任?

這是因為,這些禁軍所忠誠的不是某一個人,而是李這個姓氏,更是李姓的某一方所代表的權利。他們的選擇更多的是一種審時度勢,是面對上一層的爭奪時決定認可哪一方的力量,是不涉及到家國天下那種情懷深度的。

陷入這種政治角逐當然有很大的風險,但是回報也是非常可觀的,當一方明顯處於弱勢時,以小博大能夠獲得的成果也自然更多。萬一事情不順,還可以「臨時倒戈」不是?既然如此,又有什麼不能搏一搏的?

真正發生高層權利的爭端時,沒有多少人能夠獨善其身,選擇容易被收買也是一種智慧。

唐朝中央禁軍制度及其發展

中央禁軍由南衙諸軍和北衙禁軍組成。唐朝初年,李淵將三萬隨他起兵的將士納入府兵系統,屯於玄武門,稱之為「元從禁軍」。貞觀初年,李世民從元從禁軍中挑選出百餘驍勇善射者為「百騎」,分二番於北門宿衛,並置北衙七營。

貞觀十二年,於玄武門置左右屯營,稱為「飛騎」。龍朔二年,在左右屯營的基礎上擴充左右羽林軍。武則天時改「百騎」為「千騎」;唐中宗時改「千騎」為「萬騎」;唐玄宗時改「萬騎」為左右龍武軍;唐肅宗時又增置左右神武軍和左右英威軍;唐代宗時改為寶應軍,唐德宗時又將其改為射生左右軍和左右神威軍。

安史之亂以前,唐朝禁軍的主要職責是保衛京師和皇宮的安全,執行宿衛任務。由兩個系統組成,一是由百騎至左右龍武軍,二是由北衙七營至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和左右羽林軍統稱為「羽林親軍」,羽林大將軍則由皇帝最信任的親屬或者最親近的將領擔任,其地位遠在諸衛大將軍之上。

這時候的羽林軍作為保衛京師的精銳,誰能夠掌握,誰就擁有話語權,所以張柬之可以依靠禁軍結束「武則天時代」,李隆基也能夠以此一舉清剿強大的韋後集團。

安史之亂以後,禁軍就是唐皇可依靠的唯一軍事力量,除了保衛皇帝,還要保衛整個國家。禁軍的作用擴大化後,其人數也自然日益增加,直至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左右神武軍、左右神策軍和左右神威軍等十軍。

中晚唐時期最重要的軍隊,就是神策軍,柳公權《神策軍碑》就揭示了這一強大的存在。神策軍最高的指揮官,全部都由宦官擔任,而皇帝則通過宦官擁有對這支軍隊的絕對控制權。

唐玄宗天寶十三年,為了防止吐蕃進攻,哥舒翰在西北設立了一支防禦軍隊,即為神策軍。安史之亂後,為拱衛京師,支援前線,神策軍被調到中原,兵力擴充至萬餘,由宦官魚朝恩掌控,駐守陝州。

廣德元年,吐蕃攻入長安,唐代宗逃到陝州之後,是魚朝恩率領神策軍緊急救駕。吐蕃退走以後,也是神策軍護衛唐代宗返回長安。因護駕有功,神策軍被納入禁軍,多次整頓增編,並設立均由宦官擔任的護軍中尉和中護軍各兩名。

神策軍由此成為中央禁軍的主力,扈從天子,受到了朝廷高度的重視,最高峰時兵力甚至達到了十五萬餘人。

神策軍自上而下具有一套獨特的組織系統,這樣的好處在於皇帝不必擔心宦官「弒君篡位」,保障了江山永遠姓李,還可以和藩鎮軍隊相持,控制中央和地方。

壞處在於皇帝一旦無能,宦官就會擅權架空,甚至廢立天子。唐朝歷史上就有七位皇帝是由掌控神策軍的宦官擁立上位的,唐憲宗更是被宦官劉克明所殺。

政變能成功取決於多方面的因素

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場政變是臨時起意的,也沒有任何一次政變背後沒有摻雜複雜的權勢鬥爭。比如李隆基庚子年間發動的政變,想要勝利其實並不容易,而其最終能夠成功的原因也絕不只是因為獲得了禁軍的支持。

李隆基政變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以下三點:

李旦所代表的唐朝宗室力量很強大自武則天以來,唐朝宗室和外戚就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鬥爭,外戚長期佔據著優勢地位,早已經讓宗室集團強烈不滿。

李旦曾經君臨天下,李隆基家族地位顯赫。他們在唐朝宗室和群臣中,就是最具權威和實力的皇位繼承人,是打擊外戚勢力最鮮明的一面旗幟。

因此,李隆基和李旦的號召力是非常巨大的,他們一句「立相王以安天下」就可以使政變成為合法的「不得已為之」的措施。

一強大的政治援手-太平公主政治上角逐的暫時失敗當然讓李隆基父子非常不好過,「日夕憂危,切齒於群兇」。太平公主生性聰慧,又盛極一時,因為「多權謀」而被「甚憚之」,在韋後等人手底下也是過的不太好。

共同的厲害關係使得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聯合起來,兩個人手上的資源整合,才能夠奠定政變的基石。

社會和政治環境已經拋棄了韋後集團韋氏和武氏把控朝政太久,賣官鬻爵盤剝封戶多營佛寺等種種行為已經使國家陷入了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也已經引發了太多人的不滿,不論是地主階級還是普通百姓,都急需改革弊政,煥然新生。

謀害唐中宗的行為更是一把將他們自己駕起來烤的火,這種大逆不道的事是無論如何都洗不白的。對于禁軍,韋、武等人也可謂既無恩澤,又無權威,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甚至「先鞭萬騎數人」,可以說愚蠢至極,也給了李隆基交好禁軍的機會。

韋後等人受到了社會一致的反對,李隆基和李旦等人就獲得了社會一致的支持,哪怕他們只是為了奪取統治權利,也可以出現政變後「傾城聚觀歡慰」的場面。

鎮守玄武門的北門衛兵當然很重要,但中央政治革命的成敗卻絕不是僅僅由他們決定,因為他們的選擇,也是基於發動政變者已經擁有的籌碼。

相關焦點

  • 玄武門之變的必然性,李建成李元吉何以必走玄武門?
    太祖之功績,起於殺戮。玄武門之變是唐朝政治的一次重要轉折點。經此之變,一個雄才大略的男人登上了皇權的寶座,鞭策天下,展開了長達22年的盛世圖景。玄武門之變於李世民而言是一次生死攸關的冒險,成則繼位為皇,敗則人頭落地。
  • 敦煌文書《常何墓碑》的價值: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如何收買禁軍將領
    九年六月四日,令總北門之寄。2、玄武門之變中,常何在玄武門當值,而李世民卻在他的幫助下,暗中在玄武門設下伏兵。隴西錫銘:敦煌文書《常何墓碑》的寶貴,就在於它不僅揭示了常何本人在玄武門之變中的作用,而是把李世民通過「賜金刀子一枚,黃金卅挺」來收買常何等禁軍將領的隱情呈現在世人面前。
  • 「玄武門之變」的真相是怎樣的?討論了千餘年,至今仍沒有定論
    公元626年7月2日,唐朝都城長安刀光劍影,宮門喋血,唐高祖李淵的次子李世民於宮中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害長兄建成、四弟元吉及其家屬數百人,史稱玄武門之變。對這一聞名於世的事件,歷來正史多認為是因唐太宗李世民被逼無奈,自衛反抗。
  • 尉遲恭做了什麼,才獲得「玄武門之變」中的首功
    「玄武門之變」對於李世民,甚至是對於唐朝都是一次巨大的轉折,司馬光曾說過:「有了玄武門之變,才出現了一個千古明君,一個大唐盛世。」當然李世民的成功並不只因為他一個人的努力,尉遲恭、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秦王麾下大臣也在這次事件中擔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尉遲恭尤為突出。
  • 玄武門之變過去1394年,還有人在乎當年的真相嗎?
    他勵精圖治,使唐代迎來「貞觀之治」,為後來的開元盛世以及國家的繁榮強盛奠定了基礎。李世民之所以能夠成為後世公認的「明君」,與1394年前的今天發生的一起事件有直接關係。這起事件就是「玄武門之變」。沒有「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或許就當不了皇帝,更談不上成為明君了。
  • 深度揭露玄武門之變真相
    那麼,李世民是怎樣奪得太子之位,併名正言順的成為大唐的第二位皇帝的呢?這就要提到一件對初唐政局影響極大的政治事件——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在正史中有明確記載,《舊唐書·太宗本紀》載:「九年,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謀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髙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叚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於玄武門誅之。
  • 揭秘玄武門:李世民瞞天過海襲殺李建成,摧毀李淵強大衛隊的真相
    常何在玄武門事變中到底起了什麼作用?要撥開籠罩在這段歷史之上的層層迷霧,我們還是需要從玄武門之變中重要而神秘的人物——常何談起。但這一次,我們且拋開諸如「九年六月四日令總北門之寄」之類較籠統語言,及各家已成文之解讀,直接翻看原汁原味的常何墓志銘,看能否挖出更多細節?
  • 玄武門之變為何李世民勝出?並非偶然,看看雙方的班底就知道了
    題/玄武門之變為何李世民勝出?並非偶然,看看雙方的班底就知道了文/土老帽圖片聲明/本文內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號。前言:玄武門之變,看上去是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三兄弟之間的爭鬥,實際上不單純是三兄弟的爭鬥,而是兩個集團之間的鬥爭,即李世民一方的秦王集團和李建成李元吉一方的東宮集團之間的鬥爭。
  • 玄武門之變背後真實的歷史
    公元626年7月2日這天,秦王李世民在首都長安城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李世民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事變發生不久後,唐高祖李淵禪位,李世民登基,是為唐太宗。
  • 唐太宗李世民兄弟喋血—宮城北門玄武門
    第二天一早,他親自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等人,埋伏在上朝時的必經之路——宮城北門玄武門。張婕好聽到風聲,馬上派人報告了李建成。李建成找李元吉商量。李元吉建議,應該趕快調集兵馬,然後裝病不上朝,觀察一下動靜再說。而李建成則認為,一切都已有所準備,還怕什麼?於是決定先一起去上朝,看看情況再作定奪。兩人並排騎著馬,進入了玄武門。
  • 唐朝官員墓碑被發現,揭開玄武門之變真相,學者:李建成不死才怪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殺死,然後逼迫父親李淵退位,從而登上了皇帝的寶座。玄武門之變,一場手足相殘的慘劇,李世民發起的那場驚心動魄的慘劇隱藏在種種史料典籍的字裡行間,陰冷刺骨。眾所周知,《舊唐書》記「玄武門之變」,甚多隱諱。但到底隱諱了哪些事實,卻不明究竟。
  • 歷史解密:唐朝官員墓碑被發現,揭開玄武門之變真相,學者:李
    眾所周知,《舊唐書》記「玄武門之變」,甚多隱諱。但到底隱諱了哪些事實,卻不明究竟。他的家人請人來寫墓志銘,1000多年之後的我們從墓志銘上才發現了玄武門之變的真相。仍以數十金刀子,委公賜驍勇之夫。趨奉藩朝,參聞霸略……九年六月四日,令總北門之寄。」
  • 玄武門事變為何能成功?李世民:膽大心細下手快,斬草除根別猶豫
    結合事前秦王及東宮、齊府的兵力及位置來看,玄武門之變能否成功的關鍵,還是看大量禁苑內屯營部隊的態度——北門屯營如若全面倒向秦王,則東宮和齊府無論如何翻不了天;反之,則秦王必敗。第八,北門屯營的態度。武德九年十月李世民的賞賜功臣食實封的主要是四類人,其一是跟隨自己參加或者謀劃玄武門之變的所謂秦府「從龍功臣」,其二是掌握宮城命脈的禁軍將領,其三是倒向原太子齊王的實力派重臣,其四則是態度不確定不可控的朝廷和各地方實力派。然而,我們並不能因此就斷定禁軍將領已經全部倒向秦王並有預謀參與了宣武門之變。
  • 玄武門之變:史上最離奇「政變」
    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長安太極宮玄武門發動政變,襲殺了進宮面聖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並逼迫唐高祖李淵將自己立為儲君,史稱「玄武門之變」。兩個月後,李世民繼承皇位,是為唐太宗。
  • 玄武門之變的疑案,唐高祖李淵為何沒有命令外地勤王軍隊救駕?
    發生在公元626年的玄武門之變是唐朝初年歷史上一個非常有名的事件,雖然這次事件的贏家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並解決了前朝無法解決的諸多軍事政治難題,帶領大唐走向強盛之路。但玄武門之變,卻是唐太宗李世民人生中少有的汙點。從本質上而言,唐太宗在玄武門之變當中的所作所為就是弒兄奪位,就這一點,唐太宗李世民根本沒有可辯駁的餘地。
  • 玄武門之變後,李建成還有後人嗎?李白真的是李建成之後?
    彼時,李建成的親子,除長子太原王李承宗早夭,其餘六子,包括次子安陸王李承道,三子河東王李承德,四子武安王李承訓,五子汝南王李承明,六子鉅鹿王李承義,雖皆在武德九年(626年)那場玄武門之變被李世民誅殺。
  • 【原創】唐太極宮玄武門遺址
    在唐朝歷史中,有個很重要的事件,就是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發動兵變,在玄武門誅殺了其兄太子李建成和其弟齊王李元吉,從而登上皇位,成為唐太宗。玄武門事變的發生地為唐太極宮的玄武門,也就是北門。【太極宮舊址上已建滿樓房】玄武門之變後,李建成的五個兒子和李元吉的五個兒子也全部被誅殺,權力鬥爭已經滅絕了人性。歷史上向來不缺殘暴的皇帝,人品至此,頌揚何來?
  • 玄武門之變後,李淵如何保命,李世民如何善後?
    唐朝建立以後也避免不了這個問題,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之爭愈演愈烈,尤其是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之間,他們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雙方都在做手腳,最後性格果敢的李世民先下了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前夜召集手下文官武將密謀政變一事,可惜的是史書並沒有記載密謀的內容,在我看來有兩點必不可少。
  • 「玄武門之變」,李淵只能無奈妥協,禁軍與其餘兵馬為何不阻止
    但此事件畢竟是不光彩的兄弟相殘之事,所以唐代關於此事的史料,隱去了一部分細節,例如在李世民策劃實施這場驚天巨變之際,李淵並沒有察覺到李世民的「瘋狂」,直到李建成與李元吉命喪玄武門之時,李淵還在宮內海池上划船作樂。
  • 玄武門之變
    144 玄武門之變唐高祖即位以後,封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三個人當中,數李世民功勞最大。太原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後幾次戰鬥中,他立的戰功也最多。李建成的戰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為他是高祖的大兒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謀,而且手下有一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