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華網
向前看,隨著全球各國加大對新能源車投資力度,萬億級新能源車市場發展前景越發明顯且清晰,讓外界看到新能源車取代燃油車的大勢所趨。此外,較燃油車市場,新能源車涉及的其他產業鏈更廣更大,而且帶來的資本紅利遠大於燃油車市場。
在此背景之下,2021年新能源車市場各種利好消息持續發酵,不斷調動了全球二級市場的投資情緒。上遊材料的漲價潮引發天齊及贛鋒鋰業雙雄股價創新高、中遊電池寧德時代強者恆強,下遊終端新能源車企扶搖直上的股價,給全球股民送上一波「開門紅」。
大市場,就意味著大競爭。
正因為新能源汽車前景被看好,傳統車企攜手科技公司等各路人馬齊聚新能源車各大產業鏈,不斷攪動著新能源車江湖,使得新能源汽車盟主地位爭奪更激烈。
新能源車產業鏈「開門紅」,百度、蘋果、富士康集體湧入
2021年元旦後的首個交易日,A、H兩大股市躁動難耐,成交額均創出新高。
A股滬深兩市連續8個交易日成交額破萬億,同時滬指時隔5年重回3600點位。
H股恆指扶搖直上,8個交易日總成交額1.769萬億港元,約是去年同期的1.3倍。
在春節前夕的這波「小牛市」行情裡,除了電解液及隔膜外,新能源車產業鏈的上遊的鋰礦、正/負極材料,中遊電池、電控、電機與電路系統,下遊的新能源車乘用車等板塊,二級市場表現均呈現出百花齊發的新業態。
新能源車產業鏈能獲得如此高的關注度,離不開消息面及基本面「雙循環」刺激。
消息面,上遊原材料方面,近期碳酸鋰價格持續攀升勢頭不減,有市場消息稱,2月至3月份上遊鋰鹽廠碳酸鋰每噸報價已經突破到65000元。這些消息面的刺激直接帶動鋰業雙雄天齊及贛鋒股價大漲及創出新高。
新能源車中遊市場消息面,據市場消息稱,寧德時代因訂單大漲,鼓勵員工春節繼續留守加班工作。疊加受國際投行給予寧德時代較高的目標價等利好消息的刺激,寧德時代股價於1月8日創出歷史新高的424.99元,總市值逼近萬億。此外,同日,中遊電路系統中的繼電器供應商宏發股份股價創出了歷史新高的61.89元。
新能源車下遊終端市場消息面,2021年開年第一天,特斯拉2020年全年銷量公布,以及於1月4日宣布國產Model Y大幅降價......等超預期的消息直接引爆整個新能源車市場。特斯拉股價同樣於1月8日創出歷史新高的884.49美元,市值直接突破8000億美元大關。與此同時,蔚來、理想及小鵬三大造車新勢力美股股價同樣有不俗的表現,而A+H新能源車標的股比亞迪,A、H股兩市股價均在1月13日創出歷史新高。
在整個新能車產業鏈欣欣向榮之際,傳統燃油車企並不甘寂寞,選擇與各方勢力合作,加速布局新能源車各大細分賽道,股價同樣「沾光」大漲創新高。
1月10日,韓國媒體「Korea IT News」在報導稱,現代汽車和蘋果計劃在今年3月前籤署一項有關自動駕駛汽車的合作協議,並將於2024年左右在美國開始生產,明年甚至就會發布蘋果汽車的「測試版」。這一說法刺激了現代汽車股價大幅上揚,當天盤中漲幅創1988年以來的新高。
1月11日,吉利汽車與百度聯合宣布共同組建智能電動汽車公司。此消息一次出,吉利汽車當日股價創歷史新高的35.5港元,百度當日股價創出自2018年8月份以來的新高248.98美元。
1月13日,在與百度宣布完合作不到48小時,吉利汽車宣布與郭臺銘旗下的富士康成立合資公司。富士康表示成立合資公司是為全球汽車及出行企業提供代工生產及定製顧問服務,包括但不限於汽車整車或零部件、智能控制系統、汽車生態系統和電動車全產業鏈全流程等。
這意味著富士康盯上了新能源車零部件代工這塊大蛋糕,借與吉利合作之勢進軍新能源車的中遊市場。受此影響,當日郭臺銘旗下鴻海股價大漲8.92%,股價創2017年9月份以來的新高,港股市場的富智康集團股價則大漲18.03%,股價創出近一年來的新高。
由此可見,但凡與新能源車相關的消息,二級市場股價先漲一波,這也足以反映出新能源車產業鏈的火熱程度。
欣欣向榮業態下,新能源車細分賽道廝殺依舊
無可否認,短期新能源車產業鏈二級市場能有如此火熱的表現,離不開傳統車企聯手科技公司造勢及全球各國加大碳排放的治理等因素的驅動。
長遠發展來看,新能車產業鏈未來如此龐大資本紅利,任何企業都不會想錯過,這也是加速其他領域的企業切入到新能源造車領域最底層的投資邏輯。畢竟在新能源車市場並未進入完全競爭格局的形勢下,誰都有突圍稱王的可能。
未完全競爭的市場,意味各路資本各顯神通搶佔市場的動作將愈發激烈,市場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鯰魚效應」,不斷攪動市場的神經。
2021年,新能源車市場第一個「鯰魚效應」應屬特斯拉不講「武德」的降價,國產Model Y的平均降價為15萬,簡直就是給剛有起勢的造車新勢力來個當頭一棒,而且是不留活路的那種。
值得注意的是,未來不排除特斯拉還會有降價的可能。因為特斯拉擁有一個讓誰都捉摸不透的老闆——埃隆·馬斯克。
長遠來看,特斯拉時不時的降維打擊,很大程度上會刺激我國新能源車市場由野蠻生長到高質量發展快速過渡,加速國產新能源汽車在智能體系、服務體系的提升,從而提升新能源車企的自身造血能力及核心競爭力,而並非靠補貼度日。
新能源車產業鏈的第二個「鯰魚效應」是三菱化學增產計劃及蔚來ET7新車將使用半固態電池包技術。
近日,中遊市場中的電解液賽道主要供應商三菱化學計劃把電動汽車(EV)電池用的電解液全球產能提高50%左右,以更好地與中國企業競爭,從而在全球範圍內綠色倡議的推動下迅速擴大市場。與此同時,蔚來ET7新車亮相,並直接宣布新車將使用了150kWh半固態電池包等技術。這意味著蔚來ET7的電池包將會利用固態電解質體系代替了目前的隔膜電解液體系。
受這兩個消息的攪動,二級市場鋰電池隔膜、電解液板塊先跌為敬,星源材質、新宙邦、天賜材料等鋰電池隔膜、電解液相關的個股出現大跌的情況。
從市場發展角度來看,不管是海外電解液產能增產帶來的衝擊,還是固態電解質體系給現階段隔膜電解液體系帶來的挑戰,無疑都會加速新能源車鋰電池中遊環節的洗牌,是有利於整個新能源車產業鏈的健康發展。
「鯰魚效應」越是多發,預示著市場廝殺愈發激烈。
2021年,變的是,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不斷迭代升級,正勢不可擋地引發汽車產業的重構和市場格局的變革。不變的是,各路資本之間的較量依舊激烈,隨著傳統車企、合資、外資車企的進入,新能源車市場的廝殺仍將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