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眼中,外套、褲子和鞋子都是必備的衣物,可它們都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近日在新疆洋海墓中,一團毛紡織品的出土,給我們提供了破解褲子出現的時間之謎的「金鑰匙」,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81年的冬天,新疆火焰山南部,幾個村民附近的村民正在村外忙碌著,他們想挖出一口井,解決飲水緊張的問題,戈壁灘上的寒風刺骨,但村民們挖井的熱情依然不減,隨著工程的進展,他們在地下卻有了意外的收穫,鐵鍬沒有挖出水渠,反倒是打開了一座古墓,這裡就是後來的洋海古墓群。
作為新疆目前發現的最大、最密集的古墓群,洋海古墓群目前已知面積約為5.4萬平方米,主要分布在相對獨立的三塊臺地上,這些臺地南北走向基本上是平坦的。根據專家的分析,大約3500年前,新疆吐魯番盆地附近遷來了一支遊牧民族,開始在這裡生活。洋海墓群中最早的墓葬距今3000年左右,晚的也距今2000年以上,時間跨度達千年之久,墓葬區內古墓多得好比天上的星星。
洋海墓群作為研究新疆古人類活動的寶地,出土的文物自然十分引人注目。在目前已經發掘的千餘座古墓中,出土了各式各樣的文物,從它們身上,我們可以探得古人生活方式的輪廓。比如考古學家在墓群中發現了大量的麥、黍和青稞的顆粒,這說明兩三千年前的洋海人已經會做飯了,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發現。
除了糧食顆粒之外,洋海古墓群還出土了洋海箜篌,這是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樂器,根據專家介紹,古人認為「彈箜篌可以慰藉上天的亡靈」。所以箜篌的出土,不僅是一種古樂器的出土,更是一件祭器的出現。洋海古墓群中還有另一類重要的文物出土,它就是顏色奇異,花紋精美的彩陶,洋海先民製造的彩陶吸收了馬家窯的特點,使用了大量的漩渦狀和鋸齒狀的裝飾元素,這讓陶器看起來十分靈動。
雖然洋海古墓群現在已經發掘了一千多座古墓,但據專家評估大約還有一千座古墓尚未開發,考古並不是一件追求速度的事情。近期,在洋海古墓群中的一個小墓穴中,考古專家又有了新的發現,在森然的白骨旁邊,專家們發現了一條鞭子、一個木製馬嚼子、一把戰斧和一張弓,這些物品暗示墓主應該是個軍人。
除了這些軍用物品外,這座墓中還有一團毛織品,但是它們已經十分殘破,看不出是用來做什麼的。等專家們把它帶到研究室,經過仔細地展開研究,他們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這居然是一條褲子的殘骸,雖然歷經歲月的洗禮,已經十分破舊,但這就是一條褲子,它製作的時間大約是3300年前。
據史料記載,中原地區的古人穿上有襠褲子是從戰國時期才開始的。當時趙國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就是穿胡人的服裝,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的作戰方法,到漢代,漢昭帝時才把有襠的服飾叫作「褲」。可是「胡人」的褲子是何時出現的呢?這次出土的洋海褲可能給出了答案,至少在3300年前,在大西北就已經出現了褲狀衣物。為什麼西北遊牧民族會發明褲子呢?其實這很正常,他們需要長時間騎馬,這時候長袍就會很礙事,而且很不舒服。所以他們就先於內地人發明了褲子。
這條褲子還有很多有趣的特點,它採用了編織花紋為主要裝飾,在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配飾,這種花紋可不是中國傳統的裝飾花紋,專家認為,這裡距離南西伯利亞地區很近,所以吸收了國外的文化,才在褲子上編織了這種具有國外元素的裝飾物。希望考古學家們儘快展開研究,早日將洋海古墓群的真面目完整展現出來,這樣也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發現,考古的意義不就在於此嗎?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晉小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