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下購物體驗PK線上配送到家:生鮮電商的路要咋走?

2020-12-12 新浪財經

來源:證券日報

「新用戶或者一個月內未下單的老用戶,現在只要訂單滿29元,就可以在這四類商品中任選一樣免費送您。」

「只要您是新用戶,現在下單滿39元,就可以立即送您一盒鮮雞蛋或一瓶生抽。」

生鮮電商平臺的業務人員拿著公司的一張宣傳頁,在下班時人流密集的小區門口,為來來往往的人們介紹著自己平臺的優惠活動,試圖以「免費蛋糕」為引,在做到老用戶留存的基礎上,撬動另一批新的用戶群體。

「我在這一天基本能拉到15個人左右。」北京市豐臺區某小區的門口,某生鮮電商平臺業務員王偉(化名)正在耐心地跟一名女士介紹優惠券的領取流程,以及推薦該生鮮平臺上比較優質的秒殺產品。

圖片來源:攝圖網

「雖然新用戶需要下載APP,過程比較繁瑣,但還是有很多用戶願意聽我們細緻地講解。」王偉告訴《證券日報》記者,「一方面,現在的活動確實比較合適,有很多1元秒殺的產品,還能夠通過掃我們業務員優惠碼,給用戶發放一些商品的免費優惠券;另一方面,我自己也經常在我們平臺上訂購,確實有不少價格優惠卻品質較高的商品,比在超市或菜店購買合適多了,我也會向用戶力推平臺上的這些商品。」

「品類全、品質優、到家服務,這些都是生鮮電商的優勢。」每日優鮮方面對《證券日報》記者舉例稱,「像每日優鮮,我們1小時達的SKU(標準生產單位)在3000-3500,但線下的社區肯定承載不了這麼多種。另外,我們80%的商品都是產地直採,蔬菜類商品的周轉時間為1.5天,再加上最快30分鐘就能送到用戶手裡,這使得我們的用戶規模是一直往上走的。」

「先挑後買」佔優勢

晚上睡覺前定好第二天6:57的鬧鐘,鬧鈴一響就急急忙忙打開生鮮電商平臺,花2分鐘挑選菜品,7:00一到就立即下單付款,然後等著騎手把所需要的菜品送到小區門口。

圖片來源:攝圖網

「搶菜」流程一氣呵成,已經成為田先生疫情期間的固定動作,可自從疫情好轉後,田先生已經記不得上一次在平臺上買菜的具體時間了。

「我家附近有兩個社區類的菜店,買菜還是很方便的。」田先生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其中一家菜店是有自己的蔬菜基地,每天早上從基地進來新鮮的水果蔬菜,價格也非常便宜,現在下班都會路過這家菜店,就順道直接挑選自己想要購買的商品了。」

「生鮮部分在實體銷售的體驗要比電商更好,而且價格上也有優勢。」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生鮮在實體店進行銷售時,消費者可以先挑選後購買,對生鮮商品有直接的體驗。但在電商平臺購買卻只能從圖片來判斷實物,對於生鮮這樣難以退換的商品來說,電商具有天生的短板。」

沒有辦法直接挑選高品質的生鮮商品,是田先生選擇放棄線上下單的重要原因。「比如說我之前在平臺購買的水果,雖然足秤,但是很多都沒有熟透,個頭也比較小,相同價格之下,我更願意在菜店自己選購優質的商品。」

「除非能夠提供更精準更直接的消費體驗,否則很難贏過實體銷售。」沈萌如是說。

線上和線下生鮮市場的關係,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盤和林看來,是此消彼長。

「我們能夠看到,社區的一些連鎖菜店做的還是不錯,比如說承諾不賣隔夜商品等,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優勢。」盤和林坦言,「此外,中國消費者的消費習慣還是線下居多,這就需要生鮮電商做出一些有核心競爭力的措施出來。」

線上線下融合是趨勢

常態化疫情防控之下,食品安全成為消費者關注的首要問題,尤其是生鮮商品。

「畢竟是吃進嘴裡的東西,所以生鮮商品的選擇依據排序一直都是品質高於價格。」沈萌說道,「但疫情過後,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也隨著收入減少的而有所提高,在同等品質下,實體銷售的價格優勢就顯示出來了。」

在面對線上和線下的同步競爭,生鮮電商平臺如何「修煉內功」並做好到家服務?

「首先,要做好基礎的冷鏈物流,尤其是在一些發達地區,冷鏈物流做好了才能夠保障商品的新鮮度;其次,就是要做好到家服務,注重消費體驗。疫情確實也培育了線上一部分的消費習慣,如果能夠守住並步步為營,還是可以繼續推進的;最後,就是不能一味的低端打『價格戰』,需要生鮮電商推出類似有機蔬菜、有機食品等高品質的商品,這跟線下菜店是避開競爭的,而且利潤附加值也不錯。」盤和林分析稱。

圖片來源:攝圖網

艾瑞諮詢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2019年中國生鮮電商行業市場交易規模達2796.2億元,較上一年增長36.7%。2020年受疫情影響,消費者對於生鮮到家的需求急速增長,生鮮電商市場交易規模將會有顯著的提升,預計到2023年,生鮮電商市場交易規模將超過8000億元。

由此可見,生鮮電商的市場規模在穩步增長。沈萌認為,只有線上線下結合,發揮電商與實體銷售各自的優勢,才能貼近消費需求。

他分析稱,「生鮮電商減少經銷環節,但是巨大的基礎設施與物流成本降低了中間環節成本弱化的優勢,所以電商還應該加大與線下的整合力度,形成協同發展的模式,從整體上突出競爭性。」

值得一提是,生鮮電商平臺每日優鮮于近日獲得了4.95億美元的融資,已經實現盈利性增長。「未來我們將在兩方面持續發力,一個是投入產地直採供應鏈,另一個是智慧連鎖。」每日優鮮向記者透露稱。

相關焦點

  • 生鮮電商線上線下互融共通
    不過金毅茹對於今年下半年的預期較好,對市場仍充滿信心,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其自有App新近上線,擴大線上銷售渠道,增加配送的銷售額,有望令其成為銷售業務強有力的增長點。自2016年起,該企業開始與美團、京東到家、餓了麼等配送平臺合作。隨著行業趨勢的變化,線上銷售之勢不可逆,集團決定加大投入。
  • 線上生鮮電商不能「拐腿」實體店與APP捆綁或是最佳路徑
    根據北京菜籃子集團《北京市東部區域生鮮供應態勢》研究報告顯示,97.5%的居民依然最常通過線下渠道買生鮮,傳統菜市場作為目前最大的生鮮供給終端佔比過半。藍科技分析認為,疫情結束以後,在線生鮮電商將會出現分化,並且有幾個鮮明的特徵:一是年輕用戶將成為線上生鮮電商的主力。
  • 貴陽社區生鮮菜場被網際網路大鱷搶佔,線上線下買菜你咋選?
    如今,社區菜場生鮮團購已成為不少市民買菜的新方式,在其背後,各個網際網路電商企業也紛紛出動,以注資或入股的方式搶佔各個社區生鮮菜場。然而,另一邊,線下實體超市同樣也在不斷推出便民的優選服務和優惠的購物價格,面對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買菜環節,市民有了種類繁多的選擇。
  • 電商配送解難題疫情管控更有效 「銀座到家」線上購物全面上線
    德城區積極對接電商平臺和商場超市,鼓勵他們開展線上接單、線下配送業務,居民只需掃描二維碼,即可選擇商品下單,足不出戶就能收到新鮮商品。  據了解,線上團購商家每天在微信群、朋友圈更新產品圖片及價格,居民只需一個電話一個微信,新鮮商品就能送貨到家。  居民 張先生:通過團購,把菜送到家門口,不僅新鮮,價格比平時還低,給我們提供了很方便。
  • 全國網際網路大鱷搶佔貴陽社區生鮮菜場,線上or線下買菜,你咋選?
    如今,社區菜場生鮮團購已成為不少市民買菜的新方式,在其背後,各個網際網路電商企業也紛紛出動,以注資或入股的方式搶佔各個社區生鮮菜場。然而,另一邊,線下實體超市同樣也在不斷推出便民的優選服務和優惠的購物價格,面對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買菜環節,市民有了種類繁多的選擇。
  • 生鮮電商行業深度報告:生鮮到家,流量、數據、供應鏈之爭
    線上高速增長, 2013-2018年生鮮電商交易規模CAGR+74.4%。據Euromonitor 數據,2018 年我國生鮮線上消費量同比增長+33%,遠超其他業態。據艾瑞諮 詢數據, 2018 年生鮮電商交易規模為 2045 億元,同比增長+56.3%, 2013-2018 年 CAGR+74.4%,線上生鮮市場高速增長。
  • 【「疫」線速報】青雲譜區搭建生鮮配送平臺「線上下單、線下配送...
    【「疫」線速報】青雲譜區搭建生鮮配送平臺「線上下單、線下配送」首單完成 2020-02-13 16: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宅家也能逛商超,到家服務更安心!長沙「線上購物指南」一定要get
    線上購物直通車發車啦 芙蓉區 長沙市芙蓉區絕大多數商超及農貿市場已開業,廣大市民朋友可根據需求做好防護措施前往購物。 、線下配送服務,統一製作「商超到家服務推薦平臺」, 掃描二維碼進入H5 「在這特殊時期,通過線上下單、線下配送的方式就能買到生活必需品,實在是太方便了。」家住湖南大學天馬西村的王小姐說。
  • 社區新零售,線下體驗店與電商快送店共生
    無論傳統的百貨公司、大賣場、購物中心,還是電商或社交電商,流量是零售業的根本,當無流量可用或流量獲取成本高出盈利的時候,零售相關的商業模式也就失效了。其中,生鮮是社區生活的一款剛需產品,過去的幾年有很多生鮮電商做得不溫不火,大家依然喜歡到線下超市或菜市場去買,所以線下依然是生鮮流量的大入口。
  • 「宅經濟」下的超市到家服務
    全民宅家隔離防疫,消費從線下轉移至線上,超市線上需求激增,以每日優鮮和盒馬鮮生為代表的「生鮮電商」順勢增長。數據顯示,1月24日至1月28日,每日優鮮平臺實收交易額較去年同期增長321%;盒馬鮮生在北京的29家門店蔬菜補貨量是平日的3倍。
  • 2018電商線上線下精準融合零售新模式遍地開花
    2018年的618電商大戰中,「線上線下融合」已經成為新戰場。以生鮮超市為例,生鮮作為高頻剛需的消費品,已成為商家必爭之地,永輝的超級物種和京東的7FRESH等零售創新模式層出不窮。在生鮮方面,線上線下下融合的另一個案例,是京東到家。作為京東旗下無界零售即時消費平臺,京東到家著力於滿足消費者最後一公裡消費需求。由於消費者行為習慣的轉變以及即時物流模式效率的提升,本地生活即時消費市場快速增長。
  • 伊利聯合京東到家 開啟冰飲O2O線上銷售新風口
    但由於模式限制,現存的BtoC電商普遍不具備末端冷鏈配送能力,這也導致了許多快消品牌的低溫冰飲產品長期無法在線上實現大規模銷售。  針對這一痛點需求,今年夏季,伊利和中國最大的生鮮商超O2O平臺京東到家展開合作,涵蓋全國22個城市的數億消費者,雙方圍繞低溫冰飲商品,在活動推廣、品牌曝光、產品銷售、末端配送等環節進行全面合作。
  • 再看不懂生鮮到家就晚了
    對於並不是專業物流公司的零售商而言,到家配送忙碌的不只是物流和供應鏈部門,還有技術團隊。王衛還在朋友圈點名表揚了生鮮傳奇負責上線到家業務的團隊。2020年2月4日,生鮮傳奇提出要上線自己的到家服務,結果僅用了一天時間,2月5日上百家門店就實現了可以通過自己APP和小程序,配送到家。
  • 生鮮電商的市場分析報告
    為了更好的滿足消費者的即時性需求以及減少生鮮產品的損耗程度,眾多生鮮電商紛紛在社區布局前置倉與線下門店,覆蓋其周邊1-3公裡內的消費人群,縮短配送距離的同時,也為提高時效奠定基礎。此外,在大數據時代下,生鮮電商可根據用戶的消費數據,社區用戶畫像,進行選品優化,精準預估客戶採購量,以減少損耗,提高庫存周轉;在末端配送時,通過線上智能調度系統,實現最優路線匹配和最優區域派單,提高配送效率。2.1.5 需求端:消費群體及消費習慣變遷
  • 16家線上生鮮平臺哪家強?上海市消保委消費體驗報告出爐
    近年來,中國生鮮電商市場發展迅速,不斷刺激著消費者新的消費需求,帶動消費水平、消費方式不斷升級。為促進上海在線新經濟發展,鼓勵新零售模式創新,今年6-8月,上海市消保委聯合相關部門開展了「2020年上海線上生鮮平臺消費評價」,對16家線上生鮮平臺進行了調查。
  • 產品分析|每日優鮮:前置倉模式領跑生鮮到家
    2018年中國網絡消費者協會的調研數據顯示,70%的消費者在購物時優先考慮產品的質量,尤其在生鮮領域,對食品品質及安全的要求遠勝過價格因素。生鮮平臺在保障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可以大力發展。消費行為方面,80、90後人群中,超前消費、線上消費、碎片化時間消費的行為模式十分明顯。在快節奏、996等工作生活模式下,消費者更加注重購物效率,追求便利性,這為生鮮電商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 中信建投證券2020年下半年海外展望:即時配送崛起 萬物到家時代來臨
    但目前生鮮電商前置倉模式有明顯局限性。利潤=客單價*訂單量*毛利率-經營費用,其中毛利率提升是個長期難題,受製冷鏈基礎設施匱乏,以及上遊低標準程度,生鮮電商毛利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而在客單價和訂單量的權衡下,來自於高臨諮詢(Third Bridge)的產業專家認為,單店盈利至少要保證每一單盈利,即便不能每一單盈利,大部分訂單都要盈利。
  • 防控疫情 線下專櫃變線上電商
    記者注意到,隨著線下門店人流量的減少,越來越多的百貨企業發力線上,向著線上線下融合的銷售方式轉變。    根據廣百股份微信公眾號發布的一則《廣百股份旗下門店營業時間變更通知》,2月4日至2月9日,廣百旗下包括廣百百貨北京路店、天河中怡店、新市店、佳潤店等在內的23家門店,營業時間調整為11∶00至18∶00,廣百百貨陽江店和茂名東匯城店的營業時間為11∶00至19∶00。
  • 爭奪戰再次打響 13家社區O2O生鮮電商盤點
    作為新世紀的「朝陽產業」,生鮮食品行業逐漸向更高科技領域發展,這體現了所有當代人對綠色、健康和高品質生活的追求,因此生鮮市場被譽為有著龐大潛力的市場。無論是家裡,還是單位,便捷的生鮮蔬果購物體驗,健康的食品飲食,全新的現代生活方式,為人們生活提供了許多便利。生鮮電商在社區、商圈的落地,為其線下市場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億歐網盤點了以下13家紮根於社區的生鮮O2O玩家。
  • 線上線下協同 新型消費活力十足
    商品向醫療、教育、文娛等服務領域拓展,線上線下加速融合,餐飲外賣、商超到家服務等新興消費模式加速發展。當消費場景線上線下深度融合,消費體驗從大眾化向個性化延伸,社會生活開始實現新的可能,經濟增長也由此打開新的想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