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廣州日報
「從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到現在,我去超市買菜的次數,加起來不到五次。」家住體育西路的李小姐發現,在她居住的小區門口,每天都能看到盒馬、京東到家、達達小哥來去匆匆的身影。
據了解,京東到家在6月6日-6月14日期間的銷售額同比去年增長138.8%;6月1日至6月14日,達達快送累計配送訂單量同比去年增長了73.4%;盒馬鮮生的銷售額在1—3月高峰期同比增加3—4倍,目前平均增幅達到60%左右。「疫情給生鮮電商帶來發展機會,也帶來反思機會。」業內人士認為,新的快速增長期或將 迎來新一波的行業洗牌。
傳統零售商
拓寬線上渠道
「過去5個月,永旺的整體銷售情況比去年明顯下滑,到店客數減少至去年同期的85%左右。」 廣東永旺天河城商業有限公司營運總部店鋪營運總經理金毅茹稱,這個數據對於實體超市來說影響較大。不過金毅茹對於今年下半年的預期較好,對市場仍充滿信心,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其自有App新近上線,擴大線上銷售渠道,增加配送的銷售額,有望令其成為銷售業務強有力的增長點。
自2016年起,該企業開始與美團、京東到家、餓了麼等配送平臺合作。隨著行業趨勢的變化,線上銷售之勢不可逆,集團決定加大投入。金毅茹告訴記者,目前公司採取的是自有平臺和其他配送平臺相結合的多平臺策略,「自有平臺在顧客體驗、互通性、便利性上有較大的改善空間,能更好整合顧客資源;而多平臺互補互助,能給顧客帶來更多選擇。」
金毅茹稱,公司近年線上銷售佔總銷售的比例不斷增長,目前線上銷售依然是絕對的銷售增長點,線上與線下銷售互為補充。她還透露,公司正在籌劃在線下布點以服務社區顧客:「未來方向是在廣佛地區開拓不同業態的、全區域的生鮮零售市場。」
社區生鮮2.0——菜吧
「自從樓下開了一家番薯藤,我就再也不愁買菜這事了。」雖然胡女士是全職媽媽,但在買菜上能省下時間和心力,何樂而不為。錢大媽、番薯藤等社區生鮮解決了許多本需要見縫插針規劃買菜的市民的痛點。
一家社區生鮮店的工作人員稱:「疫情期間,我們對於門店所在小區的居民不設消費門檻,一盒雞蛋也送貨,反正也就幾步路。」雖然店裡的6個員工的排班表是滿的,但生意增加了兩三倍。該工作人員表示,目前他們還在周邊的居民中採取微信群團購訂貨,線下取貨或送貨上門的方式,線上的成交額已逐漸大於線下銷售額。有業內人士稱,2019年,生鮮電商市場面臨生死之爭,自營到家業務,可能就是行業走出生存窘境的選擇之一。
除了從線下到線上的順利過渡,疫情也給了社區店2.0——菜吧——一個普及的機會。在琶洲磨碟沙大街一個小區內,記者看到一排冷櫃分開放置著蔬菜、肉類、水果,陸續有小區居民前來買菜,平均不到5分鐘就挑選完畢,關櫃走人。一名男士告訴記者:「菜吧肉菜品質不錯,價格可能比市場價略高一點,回家路上順便買菜,很方便,適合上下班時間不固定的白領。」
記者了解到,菜吧在廣州市場並未普及,市區僅有數個布點。事實上,菜吧並不是一種新興事物,布局已超過一年。菜吧為何未成規模?有業內人士認為,有的社區生鮮零售店品牌採取連鎖加盟方式不斷擴張線下門店,有可能會在佔據一定的市場份額後才會在菜吧上發力:「如果菜吧也採取連鎖加盟方式,可能更利於規模發展。」一名生鮮行業人士認為,菜吧是未來生鮮零售市場的補充,模式是可行的,主要看是否能夠盈利:「其成本和盈利都取決於訂單量,只要周轉速度加快,損耗率降低,利潤就能提高,這種模式自然能夠走向良性循環。」
微距電商讓庫存離消費者只有幾公裡
傳統零售商向電商轉型,生鮮電商企業也在修整中向線下渠道快速擴張。據盒馬廣州區域運營負責人潘宇亮透露數據,今年前5個月,盒馬廣州的銷售在1-3月達到高峰,同比增長3-4倍,4月出現回穩,目前同比增幅在50%左右。目前,高值消費者留存率達到80%左右。從消費種類看,消費者更追求餐飲的安全性和品質,散裝、日日鮮等平價肉菜的部分消費份額被有機菜所取代。
記者從達達集團了解到,2020年一季度,該集團收入同比增長109%,其中原因就包括在疫情期間,由於短期高頻下單,許多新用戶形成即時消費習慣,認可手機下單、1小時到家這種消費方式。
業內普遍認為,經過二十年的發展,中國電商曆經了遠距、近距、微距三個階段,其中微距電商也就是即時零售,讓庫存離消費者只有幾公裡,配送只有30分鐘到1小時。但即便電商發展到現在的程度,還有近80%的零售發生在線下,即時零售和本地零售的電商化將是一個最大的機會。
「現在很多商家在強化供應鏈建設外,更加堅定了數位化轉型、到家服務投入、全渠道布局的必要性」。達達集團有關負責人表示,作為平臺,將強化與各類型優質商家的深入合作,發揮京東到家和達達快送的本地即時零售和物流配送優勢,保障商品供應充足、配送即時,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便捷的服務。
菜吧買菜「三部曲」
掃碼開門
開門選購
關門結帳
分析
生鮮電商行業處於新的洗牌階段
據易觀數據,2020年一季度生鮮電商行業日均活躍人數為658.1萬,較去年同期增長104.8%。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19年生鮮電商市場規模達1620億元,預計2020年可達2638.4億元。
「因為疫情,有的友商也得到發展機會,並且開始嘗試進入廣州市場。」 潘宇亮認為,這些友商同樣經歷了檢驗服務能力的時期,也同樣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可能獲得了銷售機會,但沒有得到發展機會。」在他看來,原因是有的體系不大,可服務用戶數不夠,很快達到極限;有的客戶群體非高值客戶,流失率較高;還有的平臺商在跟商家聯合的時候沒有形成互利,無法給消費者來持續性的用戶價值,客戶的留存率更低。
「目前行業處於新的洗牌階段。」 潘宇亮說,疫情帶來很多新的「玩家」,雄心勃勃在這個市場分一杯羹,而老牌「玩家」也希望乘勢而為,鞏固自己地位的同時繼續擴張,這種快速發展期意味著行業將迎來新的淘汰賽,行業最終很可能剩下三種模式,而且每種模式可能都會出現一枝獨秀或雙駿齊驅的局面:「即盒馬模式只有一家,前置倉式一兩家,平臺商一兩家,其他均成為補充。」
分析三種模式,他認為,大店自營模式可以提供更多保障和可持續發展。當然他也強調,這種模式需要很強的資本力量和操盤能力。在他看來,另外的模式也同樣優劣勢明顯,小店輕資產自營投資小、起步快,但獲客成本高、黏性不夠大,供應鏈也比較弱,需要急速轉型;平臺有一定穩定的客戶群,但發展速度比較緩慢,且空間有限。
分析
僅做線上或僅做線下的單一模式不可行
在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看來,生鮮電商市場分為三個維度,一個是全國品牌,二是大區域品牌,還有以社區為單位的服務商,各個維度各有主流品牌。
他認為,2019年之前,生鮮配送行業虧損嚴重,而隨著疫情發生,全國品牌、區域品牌和社區品牌都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但是隨著前兩者渠道的下沉,對服務點的精耕,對服務體系進行完善,社區內的小微型生鮮電商很可能不再有太大的生存空間和生存能力。」
另一方面,企業之間的競爭也愈演愈烈。「這個行業對資金、服務體系、大數據的要求非常高,企業想要分一杯羹,一定要有資本的介入,二是要有智能化、大數據、雲技術的支撐。」 朱丹蓬稱,生鮮電商行業還需要形成「四化」,即專業化、規範化、品牌化、規模化。
另一方面,在傳統零售商向電商進發的同時,生鮮電商也在開拓線下渠道,線上線下生態圈的形成,明確了僅做線上或僅做線下的單一模式不可行,即使是線上為主的電商,也要考慮由特約社區服務點進行精細化的配送。「線上與線下互融共通,互成補充,品類越來越齊全是必然趨勢。」朱丹蓬說,這也是生鮮電商的發展趨勢。
值得關注的是,生鮮電商行業仍存在許多不專業、不規範的現象,如高價低質、服務不到位,配送不規範、破損率高等。「這畢竟不是傳統行業,是新生的業態。」朱丹蓬說,「允許他們在摸索中進行創新和完善吧。」(記者 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