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槓青年」一詞出自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雙重職業》一書。
由於很多人現在從事多種職業,在介紹的時候各種職業用斜槓區分,因此這種人被稱作「斜槓青年」。
為什麼會出現「斜槓青年」?
大城市生活便利、有活力、有很多娛樂場所、夜晚的霓虹燈很讓人喜歡,因此很多年輕人都希望留在大城市,但大城市並沒有那麼包容,競爭很殘酷。
以北京為例,如果你本不是北京人,家庭條件一般,畢業後在北京工作工資還可以,一般靠上吧,那麼你不可能有高質量的生活,目標就是留在北京,但也不容易,即使家人為你付了首付,每月貸款及生活成本也非常多,工資雖然不少但仍舊不夠花,所以不得不利用閒暇時間想辦法再多賺點錢,比如利用你的職業接一些私活,比如代駕比如做自媒體等等吧。
這種情況代表了大多數情況吧,就是生活所迫。
當然,也不是全部的人都是這種情況,
比如,一些在校大學生也會選擇打工甚至創業,這個時候他也是多重職業。
但他們並不是生活所迫,有的是想提高生活質量,這個佔有一定的比例;
還有一些是鍛鍊自己,因為過去一直在讀書,缺乏融入社會的能力,就刻意去鍛鍊,因為打工也賺不多少錢,他們並不在乎,反而是那種成就感能讓他們更興奮;
還有的是真的某些東西感興趣,這種人在國內比較少,像賈伯斯、蓋茨,國內也有,像畢業就開始創業的那些,其實他們大學就開始準備了,也算是「斜槓青年」只不過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下他們還是完成了學業。
還有一些就是有投資需求吧!
尤其一些有穩定工作的人,他們工作不是那麼忙,手裡也有一些錢,所以就想做點副業,一來可以提高收入,二來也很有成就感,三來讓自己生活更加充實。
這類人也佔有一定的比例,比如入股餐館,甚至入股房地產,當然如果的方式不一定是錢,比如技術比如其他的什麼,只要其他投資人認可就行。
「斜槓青年」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問題?
針對「斜槓青年」出現的原因,也能反映出一些問題,比如那麼多是因為生活所迫,這就說明大城市的數量不足,社會優良資源有限,所以大家都在爭都在搶,即使掏空三代人的錢包也要去大城市擠下一塊落腳地。
像那些尋求成就感的人,就說明學習或者工作本身沒有充分發揮他的能力,政府作為人力資源專家調控能力還需要加強,也可能是學校或者企業的氛圍不能夠吸引大家,對於人性並不是那麼適合。
當然,以上兩個都是從自我檢討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從好的角度來說也有可能是大家很上進,很喜歡努力。
如何更好地利用「斜槓青年」?
其實,我們現在處在了一個好時代,在原來的時候想做」斜槓青年「也是非常難的,因為很多人都沒有工作,找工作都非常難,又怎麼談第二職業呢?
現在人力已經被充分調動起來了,有很多第二職業的機會。
比如通過網上的一些平臺做滴滴司機、代駕等等吧。
但這些技術含量普遍偏低吧,現在的共享經濟已經被人們信任了,可以通過資格認可給每個人貼一些標籤,比如醫師、教師、工程師、設計師等等,然後通過網絡公開競爭。
當然,這只是一種設想,具體很多細節還需要詳細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