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看待「斜槓青年」?

2020-12-22 京津冀智慧大腦

「斜槓青年」一詞出自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雙重職業》一書。

由於很多人現在從事多種職業,在介紹的時候各種職業用斜槓區分,因此這種人被稱作「斜槓青年」。

為什麼會出現「斜槓青年」?

大城市生活便利、有活力、有很多娛樂場所、夜晚的霓虹燈很讓人喜歡,因此很多年輕人都希望留在大城市,但大城市並沒有那麼包容,競爭很殘酷。

以北京為例,如果你本不是北京人,家庭條件一般,畢業後在北京工作工資還可以,一般靠上吧,那麼你不可能有高質量的生活,目標就是留在北京,但也不容易,即使家人為你付了首付,每月貸款及生活成本也非常多,工資雖然不少但仍舊不夠花,所以不得不利用閒暇時間想辦法再多賺點錢,比如利用你的職業接一些私活,比如代駕比如做自媒體等等吧。

這種情況代表了大多數情況吧,就是生活所迫。

當然,也不是全部的人都是這種情況,

比如,一些在校大學生也會選擇打工甚至創業,這個時候他也是多重職業

但他們並不是生活所迫,有的是想提高生活質量,這個佔有一定的比例;

還有一些是鍛鍊自己,因為過去一直在讀書,缺乏融入社會的能力,就刻意去鍛鍊,因為打工也賺不多少錢,他們並不在乎,反而是那種成就感能讓他們更興奮;

還有的是真的某些東西感興趣,這種人在國內比較少,像賈伯斯、蓋茨,國內也有,像畢業就開始創業的那些,其實他們大學就開始準備了,也算是「斜槓青年」只不過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下他們還是完成了學業。

還有一些就是有投資需求吧!

尤其一些有穩定工作的人,他們工作不是那麼忙,手裡也有一些錢,所以就想做點副業,一來可以提高收入,二來也很有成就感,三來讓自己生活更加充實。

這類人也佔有一定的比例,比如入股餐館,甚至入股房地產,當然如果的方式不一定是錢,比如技術比如其他的什麼,只要其他投資人認可就行。

「斜槓青年」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問題?

針對「斜槓青年」出現的原因,也能反映出一些問題,比如那麼多是因為生活所迫,這就說明大城市的數量不足,社會優良資源有限,所以大家都在爭都在搶,即使掏空三代人的錢包也要去大城市擠下一塊落腳地。

像那些尋求成就感的人,就說明學習或者工作本身沒有充分發揮他的能力,政府作為人力資源專家調控能力還需要加強,也可能是學校或者企業的氛圍不能夠吸引大家,對於人性並不是那麼適合。

當然,以上兩個都是從自我檢討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從好的角度來說也有可能是大家很上進,很喜歡努力。

如何更好地利用「斜槓青年」?

其實,我們現在處在了一個好時代,在原來的時候想做」斜槓青年「也是非常難的,因為很多人都沒有工作,找工作都非常難,又怎麼談第二職業呢?

現在人力已經被充分調動起來了,有很多第二職業的機會。

比如通過網上的一些平臺做滴滴司機、代駕等等吧。

但這些技術含量普遍偏低吧,現在的共享經濟已經被人們信任了,可以通過資格認可給每個人貼一些標籤,比如醫師、教師、工程師、設計師等等,然後通過網絡公開競爭。

當然,這只是一種設想,具體很多細節還需要詳細討論。

相關焦點

  • 正確看待「斜槓青年」時代意義
    正確看待「斜槓青年」時代意義前些日子和一位從事青少年研究的學者交談,他說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了一類很有特點的年輕人,和老一代通常一輩子只從事一個職業不同,他們經常擁有多個職業身份,或者多次跳槽,願意進入更多類型的行業。他們通常用「/」來介紹自己,比如:作家/插畫師/攝影師。
  • 緊跟熱點,申論練起來:理性看待「斜槓青年」,莫讓流行成負擔
    眼下,這樣的年輕人有一個很「潮」的標籤——「斜槓青年」。「斜槓」(「/」),是最早由美國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在《一個人/多重職業》一書中提出的概念,用以指代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人。「斜槓」概念進入中國便與青年文化一拍即合,成為年輕群體的一種流行風尚與生活態度,風靡社交網絡。
  • 青年,你準備好「斜槓」了嗎?
    「不『斜槓』一下,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90後。」……當下,身兼數職的「斜槓青年」正成為一種「潮」標籤。今年疫情以來,「斜槓青年」的隊伍亦是更加龐大。作為一個新興詞彙和現象,風靡網絡的「斜槓青年」,意味著新生一代青年越來越多元化的選擇,代表著一種流行風尚與生活態度,也是關照社會開放、進步、變革步伐的一面鏡子。
  • 如何做好一名「斜槓青年」?
    你了解「斜槓青年」嗎?這一群體有何特徵?需要正視哪些問題?今天,傳播君帶你了解一下。「斜槓青年」指的是這樣一個人群,他們不再滿足於「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是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多元生活。「斜槓青年」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槓(/)」來區分不同職業或身份,例如:張三,記者/演員/攝影師。再比如,李四在工作時間是一名程式設計師,工作之餘是一名業餘作家,那麼「程式設計師/作家」便可出現在他的自我介紹文字中。「斜槓(/)」便是對「斜槓青年」職業或身份的詮釋。如今,「斜槓青年」現象越來越流行。
  • 什麼是斜槓青年?如何做一個斜槓青年?
    身份之間用斜槓進行區分,這就是「斜槓青年」。現在,斜槓青年指的是在除了幹好本職工作獲取正常的收入之外,另外拓展出收入渠道的年輕人。譬如,現在很多人在工作之餘,利用自己的空閒時間和人脈圈做微商,賣產品換取差價收入,他們就是典型的斜槓青年!前一段時間,一個收費站的中年婦女下崗言論的新聞被炒得沸沸揚揚。
  • 現在斜槓青年這個詞越來越火了,斜槓青年具體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斜槓青年?現在斜槓青年這個詞越來越火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聽說過斜槓青年,可是究竟什麼是斜槓青年呢?比如說你正職是一個銷售,然後還在額外時間寫自己公眾號的文章,那你就可以說你的職業是:銷售/自媒體編輯,中間那條斜槓就是這個詞彙的來源。
  • 斜槓青年是什麼意思啥梗?怎麼才算是斜槓青年?
    斜槓青年是什麼意思?相信很多小夥伴們都都非常好奇這個詞有什麼含義,什麼樣的人才能算是斜槓青年?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斜槓青年是什麼梗?  晚上大家在思考人生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要多做些事情?感覺人能做的事情很多,可以一邊寫文章一邊去當歌手,可能還可以兼職做一名調酒師,在工作不忙的時候做一名旅行者到世界各地旅遊。
  • 「斜槓青年」,真的是「斜槓」?
    單詞「斜槓青年」來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所寫的書《雙重職業》,這意味著不再滿足例如:阿珍,行業銷售美食家/editing;阿強:Programmer/物流管理/遊泳者。對許多人來說,做「斜槓青年」意味著希望過上他們想要的生活,希望探索自己。
  • 你要做的不是斜槓青年,而是斜槓中年
    斜槓職場人在不斷增加。在斜槓的同時,不少職場人也有隱憂:領導是不是不喜歡員工分心其他事情?HR招聘時會不會歧視有斜槓職場人。 其實你想多了。 如今的招聘經理不少也都是80後的小夥伴,大家反饋的主流觀點是:斜槓職場人一般不會減分,相反,如果斜槓的搭配合適,將是求職的加分項。
  • 進擊的「斜槓青年」
    「不『斜槓』一下,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90後。」當下,身兼數職的「斜槓青年」正成為一種「潮」標籤。今年疫情以來,「斜槓青年」的隊伍更加龐大。「斜槓青年」一詞來源於英文「Slash」,它指不滿足於專一職業生活方式、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青年人群,最早由美國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在《一個人/多重職業》一書中提出。
  • 關於「斜槓青年」的真相……
    你聽過「斜槓青年」嗎?近幾年好像被玩壞了——似乎工作之餘能做飯、會拍照,就是擁有廚師/攝影師等多重身份的斜槓青年。於是人人努力學習新技能,只需入門即可自稱擁有了斜槓身份。如此看來,只要花費時間精力去學習新東西,即使沒啥成效,也算擁有了斜槓身份?嗯... 這應該是對斜槓青年有點誤解...
  • 透析斜槓青年現象:加這道斜槓,是對人生的鄭重選擇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1988名18~35歲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2.3%的受訪青年確認身邊有「斜槓青年」。清研智庫等機構發布的《2019年兩棲青年金融需求調查研究》中顯示,全國年輕群體中有主業的兼職者、創業者這類「兩棲」「斜槓」青年已超8000萬人,以80後至95前人群為主,高學歷人群佔據「兩棲」青年的主流。  「斜槓青年」怎麼一下子多了起來?
  • 線上辯論賽|職場多年,我要不要選擇做一個「斜槓青年」?
    斜槓青年越來越流行,已成為年輕人熱衷的生活方式。那麼職場多年,要不要選擇做一個「斜槓青年」呢?支持有人說,成為一個斜槓青年,可能會給你帶來:1.興趣的培養2.收入渠道的增加3.豐富自己的人脈圈子4.斜槓還能帶來生活和興趣的變化
  • 雙重職業下的斜槓青年
    例如阿秀就是一個斜槓青年,名字後面可以加上記者/新媒體運營/演講師/個人管理專家好幾個頭銜,這個「/」成了定義我身份的重要標誌。 在中國這樣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每個人認識的人裡,都有或多或少的斜槓青年。業餘做公眾號/攝影師/調酒師/自由撰稿人/插畫師等五花八門工作的的並不鮮見。
  • 論斜槓青年斜槓一詞
    「斜槓青年」是近幾年產生的新生產物,何為「斜槓青年」?斜槓一詞,來源於美國,用以指代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人。而現在指的是現在身兼數職的青年能者,白天西裝革履,晚上熱情奔放,化身寫手,在自己的專欄更新文字。
  • 韓寒:當代斜槓青年的典範
    這幾年,「斜槓青年」這個詞一直很火。什麼是斜槓青年呢?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美國2007年出版的《雙重職業》裡,英文叫Slash,意指年輕人不再滿足單一職業,而是嘗試多重職業以體驗豐富、多元化的生活。比如你白天在銀行上班,晚上回家卻當成了美食主播;又比如,現在很多的自媒體從業者並不是全職做自媒體,而是一邊上班,一邊利用下班時間運營自媒體帳號,這些都屬於斜槓青年的範疇。「斜槓青年」之所以在這個時代這麼火,除了有網際網路的平臺優勢外,更多地反映了人們對工作不再是單一的訴求,而是追求心儀的人生,同時想方設法通過更多渠道增加收入、打造自身影響力。
  • 斜槓工作能為斜槓青年帶來什麼?
    斜槓青年是如何通過斜槓工作獲得自我實現?這是本文嘗試回答的問題。具體而言,本文依據將斜槓青年的自我實現進程劃分為三個維度,即嵌入、表達和認同,關注斜槓青年如何通過斜槓工作嵌入新的情境、完成真實表達,以及他們在流動的現代社會中,如何規劃反思實現目標獲得自我認同,最終獲得自我實現。
  • 斜槓青年,精彩生活不止一面
    「斜槓青年」,指的是不滿足專一職業生活方式、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青年人群。「斜槓青年」一詞來源於英文「Slash」,最早出現於《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 (Marci Alboher) 撰寫的書籍《一個人/多重職業》。「斜槓」概念進入中國後與青年文化一拍即合,迅速成為年輕群體的一種流行風尚與生活態度。
  • 文藝青年、斜槓青年、佛系青年……你最適合哪個稱呼?
    恰逢青年節,本期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一些和青年有關的英文表達。 再不濟,你也可以用最簡單粗暴的方式,用be fond of literature and art(喜歡文藝)來表達文藝青年。 不過,不知何時起颳起一陣文藝颶風,很大程度上改寫了文藝青年的認知,甚至讓它沾上了貶義和嘲諷的意味。
  • 萬字整理:左手自由職業,右手斜槓青年
    一 什麼是「自由職業」和「斜槓青年」? 林:你是怎麼開始自己的斜槓生涯的?以及為什麼要研究斜槓青年這一群體? 牛:我讀碩士和博士期間就已經有多個身份了,那時我對健身團課很感興趣,也會零零散散的代課,就有了一邊做科研一邊代課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