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斜槓青年」嗎?這一群體有何特徵?需要正視哪些問題?今天,傳播君帶你了解一下。
「斜槓青年」指的是這樣一個人群,他們不再滿足於「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是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多元生活。該詞來源於英文Slash,出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
「斜槓青年」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槓(/)」來區分不同職業或身份,例如:張三,記者/演員/攝影師。再比如,李四在工作時間是一名程式設計師,工作之餘是一名業餘作家,那麼「程式設計師/作家」便可出現在他的自我介紹文字中。「斜槓(/)」便是對「斜槓青年」職業或身份的詮釋。
如今,「斜槓青年」現象越來越流行。《中國青年報》曾對近2000名青年進行調查,結果超過一半的受訪者確認身邊有「斜槓青年」,並認為這一群體充滿活力朝氣,敢於挑戰,對當今社會具有積極意義。
對於「斜槓青年」為何會在青年人群中流行開來,《人民日報》海外版曾發表文章表示,時代的變化驅動著社會開放和發展。這一代年輕人不再局限於上一輩人強調的穩定,他們思想更開放,更渴望創新、渴望自由,更加追求自我價值實現。自主、多元、有趣、獨立……這些特質讓「斜槓青年」在這個強調創新的時代,更容易適應新環境。他們表現出了這個時代的新特徵,是值得肯定的社會變化。
但「斜槓青年」也需要正視一些問題。東方網發表的一篇評論提到,「斜槓青年」雖然涉獵廣,但容易缺少一項過硬的技能,對職業選擇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而且,他們還要協調分配到各個職業上的時間,這樣會牽扯不少精力。還有,如果沒有主業,全是兼職,可能會流於一種被興趣牽著走的狀態,這是比較令人擔憂的。
因而,「斜槓」並不是越多越好。如果涉及的領域太多,每個斜槓可能都不會特別長、特別粗。這樣的知識系統很不牢固,站不穩,更別談知識體系了。我們的職業生涯還是需要有一份主業,有了一技之長,才能枝繁葉茂、百花齊放。
也許你要問了,那我什麼時候開始做「斜槓青年」比較好呢?很簡單,在你有安身立命之本的強「單槓」的時候。也就是說,要有一項過硬的本領,如果沒有賴以生存的強「單槓」,則根本無法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立足。
在網際網路時代,你也想成為一專多能的「斜槓青年」嗎?對於「斜槓青年」,你是如何看待的?歡迎在留言區寫下你的故事。
網絡傳播雜誌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