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米花記憶
忘不了小時候,還沒有吃午飯,就聽見街邊有人叫喊,爆米花嘍,爆米花嘍,幼年的我們便從家裡拿上一簸箕的玉米粒,高高興興地跑向爆米花的小販身邊。
嘭的一聲巨響,山谷裡滿是回音,所有的小夥伴都捂住耳朵,第一鍋就這樣炸開了。有時候師傅還會加點糖,爆米花能甜到牙疼,就這樣拎著一袋子爆米花,可以開心一整天,連午飯都省的吃了。
家鄉的道路還是崎嶇不平的,這些小販大多數都是鎮上的人,拉著一個小車,除了爆米花用的爆米桶之外,還有風箱和煤塊,在村子裡一呆就是一天,可以炸出好幾鍋。在印象中,這些小販一天會行走幾十裡完全不帶累的,孩子笑他也笑,給我們的童年帶來了無數的歡樂。
80後和90後大多數都會懷念這樣的場景,那個年代沒有零食,爆米花已經成為了奢侈,如今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爆米花已經走進了尋常百姓家,用爆米花機就可以輕鬆做出爆米花,有的甚至在家裡用鍋就可以製作出來,可是沒有了兒時的味道。
爆米花釋義
爆米花其實是一種膨化食品,顧名思義就是用高溫高壓將食物炸開,使其膨脹變成了花狀的食品。爆米花的而製作原料一般都是玉米和大米,在我們的小時候,那些走街串巷的小販大多數都是使用玉米做爆米花,那麼爆米花到底是怎麼做成的呢?
可以看到,這種做爆米花的機器都是密封的,是一個橢圓形狀的金屬物體,類似於現在高壓鍋,在開始製作爆米花的時候,先把玉米粒洗乾淨,放在這個爆米桶內,用蓋子蓋住,保證它的氣密性是非常好的,在蓋子的上面還有一個壓力計,可以檢測裡面的壓力。
然後就可以把爆米桶放在火上加熱了,這種爆米花的之所以做成橢圓的,是為了讓它均勻受熱,這樣不容易出現危險,而在加熱的過程中,還需要製作的師傅,一邊點火,一邊旋轉,這樣不僅僅會均勻受熱而且還會讓爆米花在裡面翻滾,這樣會避免爆米花燒焦。
除此之外,在不斷加熱的過程中,內部的空氣由於封閉的原因會不斷的膨脹,而且達不到爆炸的條件,所以這些空氣會不斷在容器內翻滾,玉米粒其中的水分也會被完全燒乾,此時整個容器內是一個高溫高壓的封閉環境。
這個時候,在裡面的玉米和大米其實還是原來的樣子,並沒有在裡面形成花狀,而是隨著內部的壓力,玉米和大米的內部也會和內部壓力保持平衡,當檢測到內部的壓力達到一定的程度時,就可以出鍋。
出鍋的時候,製作師傅會用一個腳固定,因為強大的壓力會讓鍋飛出去,然後用一根鐵棍快速撬動鍋蓋,此時內部壓強大於外部壓強,會急速衝出來,而這些玉米粒也會瞬間被壓強撐開,體積瞬間膨脹,爆米花就做成了。
這些製作師傅在開鍋的時候也要把握速度,如果速度慢,壓強慢慢恢復了,爆米花也就做不成了。
爆米花歷史
在歷史文獻中,最早有關爆米花的記錄是在宋朝,可見爆米花的歷史源遠流長,宋朝的人們就懂得了利用壓強制作爆米花的技術。南宋詩人範成大在《石湖集》中曾描寫當地的習俗:炒糯谷以卜,谷中孛婁,北人號糯米花。這裡所說的是孛婁就指的爆米花,至於為什麼用這兩個字,想必是在描寫開鍋時候的聲音。
可見在古代人們就對爆米花很是青睞,清代趙翼在《簷曝雜記》中也有描寫:「東人吳門十萬家,家家爆谷卜年華。就鍋排下黃全粟,轉手翻成白玉花。」可見在清代,爆米花已經走入了尋常百姓家。
有資料顯示,在抗戰期間,街頭常常會出現爆米花,鮮為人知的是,在1945年,中美軍隊的軍糧中就有爆米花,爆米花不僅僅成為了街頭小孩子的零食,也加入了部分軍隊的軍糧中。
不僅如此,在國外爆米花也很是流行,在美國大蕭條期間,很多生意都不景氣,據說只有爆米花生意做的很好,這也成為很多人的經濟來源。
爆米花傳承
我們看到的爆米花大多數都是玉米和大米製作而成的,少數地方會用小米做爆米花。現在製作爆米花會加入玉米和酥油以及糖等,這樣多種原料做出來的爆米花營養價值更高,富含多種胡蘿蔔素,纖維素等營養物質。
所以爆米花如今已經走入了大眾家庭,80後90後的童年已然逝去,這種用鐵鍋「爆炸」出來的爆米花已經很難在街頭見到,而大多數人現在吃到的爆米花都是用機器做出來的,很多人也可以在家裡就可以做。
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爆米花的種類也應接不暇,以前只會在爆米花中加點糖,現在不僅僅可以製作出甜味的爆米花,還能製作出各種口味的爆米花,諸如巧克力味的,草莓味的等等,而製作方法也有了多樣化。
以前的高溫高壓不僅時間慢還危險,現在利用機器會輕鬆製作出,而且在家裡用油炸的方法也可以製作出,不僅安全還衛生,好吃。現在孩子想吃爆米花在商店就可以輕鬆買到。
如今在21世紀,爆米花已經成為了電影院零食的必選,在電影院看一場電影,吃著爆米花喝著飲料,是再愜意不過了。
以前的爆米花因為環境有限,往往隨著一些燃料和露天製作,對衛生的要求較低,現在用機器做出來的爆米花更加的安全衛生,得到了城市不少年輕人的青睞。作為城市中的一份子,你喜歡吃電影院的爆米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