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上午,全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政策培訓班在宜昌開班,全國部分地級以上城市的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主管部門負責同志參加培訓。
此次培訓班由全國市長研修學院(國家住建部幹部學院)組織舉辦,全國市長研修學院副院長陶建明及城市建設培訓部兼城市管理執法培訓部主任陳芸華來宜指導。主要包括解讀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政策、推介陝西省和宜昌市改造經驗、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金融支持市場力量參與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專題講座。9月28日下午,培訓班學員還將現場觀摩宜昌市紅光小區、西壩電廠小區、楠海花園小區改造成果。
宜昌市副市長劉豐雷出席開班儀式,他表示,當前宜昌正對標住建部新一輪試點「九項機制」任務要求,重點抓好「片區化、市場化、金融化」試點探索,結合建立「公園城市、完整社區、精緻片區」的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規劃範式,推進城市功能品質和基層治理能力提升。
宜昌市住建局黨組書記、局長、二級巡視員張毅在介紹宜昌改造經驗時提出,宜昌創新建立健全「139」工作體系,打造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升級版。
1即貫穿一條主線
以城市有機更新為主線,貫穿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全過程。
統籌人—城—產三大關係,提升居住—工作—遊憩三大功能,以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為載體助推城市功能有機更新。
統籌留—改—拆三類方式,激活城市—社區—小區三種形態,以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為載體助推城市空間有機更新。
統籌前—中—後三大環節,強化自治—共治—智治三種手段,以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為載體助推城市治理有機更新。
3即聚焦三大目標
優環境。按照「先基礎後提升,先地下後地上、先功能後景觀、先規劃後建設」思路,以及「基礎設施應改盡改、公服配套有序補齊、建築物本體有條件完善」原則,在全面推進水電氣路、強弱電及消防、安全隱患整治的同時,有序新增養老、託幼、醫療、助餐、便利店等服務設施,有條件的推進加裝電梯及建築物本體提升。
興業態。貫徹公園城市營城理念和建設要求,實施小(片)區零星用地挖潛及建築功能複合化利用,建設一批居民家門口的社區公園、口袋公園、微綠道等,打造一批「公園社區」「公園小區」。在此基礎上,按照商業化邏輯,推進小(片)區場景與美好生活需求精準匹配,營造生態新場景、宜居新場景、消費新場景、創業新場景等,將多元業態融入老舊小(片)區,進一步提振小區發展活力。
強治理。推動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與基層治理創新深度融合,緊緊扭住「基層協商、居民自治」這個「牛鼻子」,通過「建組織、選頭雁、搭平臺、齊協商、共治理」,推動「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效共享」。
9即創新九項機制
一是創新「市級籌劃指導、區級統籌負責、街道社區實施、居民自治參與」的工作協調機制。
通過持續健全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領導小組、協調小組、實體運行機構(市城市改造服務中心)來推動落實。各縣市區比照市級標準,組建相應機構,形成市、區、街道、社區四級聯動。
二是創新「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效共享」的群眾參與機制。
堅持黨建引領。將支部建在小區上、黨小組建在樓棟上,推進老舊小區黨組織建設全覆蓋,推動陣地前移、資源下沉、服務下移,打通聯繫群眾「最後一米」。選好支部書記「領頭雁」,鍛造堅強「主心骨」。
堅持居民主體。將群眾發動貫穿改造全過程,改造前問需於民、改造中問計於民、改造後問效於民。制定4類26項「改造清單」,由居民自己「點單」。打造了「紅管家」「老夥計幫幫團」「諸葛軍團」等一批基層群眾互助典範。
堅持共同締造。深化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搭建「社區規劃師」「共同締造工作坊」等協商平臺,輔助居民有效參與決策,推動「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效共享」。
三是創新「居民拿一點、產權單位幫一點、政府補一點、市場化方式爭取一點」的資金共擔機制。
釐清權責邊界。建立實行 「居民拿一點、產權單位幫一點、政府補一點、市場化方式爭取一點」的「四個一點」籌資方式。
明確出資規則。小區紅線外配套設施改造費用原則上由財政負責;小區公共部分改造費用由政府、管線單位、原產權單位、居民等共同出資;將建築物本體公共部分改造與居民和社會力量出資額度掛鈎,優先對居民出資率高的小區實施建築物本體公共部分的改造提升。
鼓勵多方出資。按照「不限金額,貴在機制」思路,引導居民積極出資參與改造。建立「聯、獎、減、免、束」機制,即計劃聯動、財政獎補、稅費減免、條件約束,引導管線單位出資參與改造。
四是創新「有條件申報、競爭性入圍、成熟一個、推動一個」的項目生成機制。
建立完整項目庫。堅持「應報盡報、應改盡改」,核准關鍵信息,建立全市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儲備庫。
制定年度改造計劃。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編制《城區老舊小區改造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城區老舊小區改造五年行動計劃(2021-2025年)》,按照「有條件申報、競爭性入圍、成熟一個、推動一個」的項目生成原則,科學制定分年度改造計劃。
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按照「動態調整、彈性控制」原則,按年度改造任務的120%編制項目清單,優先將居民改造意願強烈、違建拆除情況好、承諾出資和繳納物業費比例高的小區納入改造。
五是創新「片區聯動、分類實施、程序優化」的項目推進機制。
簡化項目審批程序。印發《宜昌市城區城鎮老舊小區項目改造方案聯合審查工作規則(試行)》,對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按照「一事一議」原則實施聯合審查,審查意見作為後續辦理用地、規劃、施工審批和實施改造的依據。在試點項目中推行工程總承包模式。
創新項目實施模式。按照「行政接合、道路圍合、空間聚合、資源整合」原則,將城區劃分為85個片區,實施大片區統籌改造、跨片區組合改造、小區內自求平衡改造等,通過拆除違建、打通圍牆、暢通微循環、設施共建共享等方式,實現小區及周邊小區聯動改造。
優化項目實施主體。創新「雙軌兩類」實施模式。「雙軌」是指試點項目和試點外項目兩種實施「軌道」。「兩類」主要是依據改造重點確定分類實施主體。
強化項目質量管控。制定《項目計劃編制及組織實施操作指南》《社區規劃師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共同締造工作坊工作制度》《項目運行管理機制》《規範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程質量安全及文明施工管理的通知》等配套政策,明確項目安全、質量、文明施工、便民服務等要求。
六是創新「社區生活圈定需、功能複合助力、再規劃賦能」的資源整合利用機制。
強化規劃支持。建立「公園城市、完整社區、精緻片區」改造規劃範式,將公園城市理念、完整社區手法、精緻片區要求融入老舊小區改造過程,大幅提升城區完整社區比例。統籌養老、託育、助餐、醫療衛生、家政服務、便民市場等配套功能要求及小(片)區實際條件,對接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
盤活存量資源。擬訂《宜昌市支持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十條措施》,明確整合城鎮老舊小區內及周邊存量資源,用於完善社區服務設施。
七是創新「企業整體投資、政府獎補扶持、資源特許經營」的市場化參與機制。
加強獎補扶持。注重「無形的手」與「有形的手」相結合。市區兩級財政拿出真金白銀,支持專業機構、社會資本參與城鎮老舊小區內養老、託幼、助餐等服務設施及加裝電梯等的建設運營。
強化資源匹配。對由國有投融資平臺公司作為實施主體的項目,重點加強和提升社會資本出資比例,按規定將具備條件的市區兩級公共資源匹配給實施主體,採取「EPC+O」的模式交由實施主體進行經營,拓展實施主體收益途徑、增強資金平衡能力。
八是創新「對象明確、收益平衡、風險可控」的金融可持續支持機制。
明確支持對象。培育老舊小區規模化實施運營主體,授權西陵城市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伍家新城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作為實施主體,為金融機構提供清晰明確的支持對象。
建立對接機制。建立開發性金融支持老舊小區改造對接機制,與國開行湖北省分行籤訂合作備忘錄,明確將城鎮老舊小區金融合作納入八項重點支持領域之一。
申報專項債券。加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申報力度,多個項目進入省財政廳儲備庫。
九是創新「應急條件可封閉、物業管理有保障、小區治理有體系、資金續籌有保障」的長效管理機制。
完善應急體系。結合疫情補短板及「智安小區」建設要求,採取「砌牆成院」及「視頻監控虛擬成院」方式,實現應急條件下小區可封閉管理,並優先選擇物業管理。同步建立宜昌物業管理「123」政策體系和「135」管理機制,擬訂老舊小區住宅維修基資金續籌政策。
重塑治理體系。構建「小區黨支部+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X個群眾自治組織」的「3+X」小區治理體系,推動小區在黨支部領導下開展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群眾自治組織等多方聯動。
構建協商體系。搭建社區規劃師、居民監理員、共同締造工作坊、睦鄰議事廳等基層協商平臺,實現政府治理與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紅管家」「老夥計」「諸葛軍團」等一批自治組織成為基層群眾互幫互助的典範。
【來源:湖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