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陳佩斯,大家可能記得他演過的小品總是惹得觀眾哈哈大笑,他的演技絕對是一流的。有人說他能演電影,過去拍電影掙了些錢,那時候說實在的陳佩斯沒掙著錢,為什麼呢,他跟他爹合作《二子開店》系列那些喜劇,當時喜劇不行,人都看正劇看悲劇,沒多少看喜劇的,也找不到投資方自個就掏錢拍,為啥爺倆合作呢,真要錢緊張把爹那錢就省了,是這麼琢磨的。
所以說他這個整個戲拍出來之後,往下賣也沒怎麼賣好,而且各個院線那時候也不太講道理,比如說,我拿了你這個《二子開店》電影放,我放了100多場,電影院掙錢了,回頭跟你說哎呀,賠了,就放了8場,你沒法打這官司,他不像現在統計這麼嚴密,有監控,院線跟影片方,製做方怎麼分成,都很規範。
那時候不規範,而陳佩斯跟他爹有一點挺像,就比較倔,他爹就是個倔老頭,他也倔,我非跟你較較真,不行算了拉倒,我不幹了,所以無論是跟央視這還是跟電影院線這,陳佩斯最終都選擇了這樣一種方式,太激烈,所以弄得自己就沒有退路了,他跟很多影片發行商也直接鬧僵了。
在那個年代,陳佩斯在電視熒幕上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塑造了一系列滑稽、笨拙但又不失善良的小人物,在中國的大街小巷深得廣大觀眾的喜愛,可是,他和父親同樣的倔脾氣,使他最終還是離開了電影的舞臺。
陳佩斯說,一場電影到底賣了多少誰也不知道,你電影拍出去了,他放了100場他報給你1場,你不得認嗎?對嗎?它和你無關了就,你駕馭不了它,因此你做再好你也是賠,你也可以不這麼做,但是另外一個做法我不想,我不喜歡,什麼做法呢?你要出賣自己的靈魂,你要去跟這個社會上的黑暗的一面去同流合汙,我不願意,有很多潛規則我不願意。
所以陳佩斯在那個過程當中,沉寂了得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好像他在舞臺上銷聲匿跡了,本來當年的喜劇之王就沒了,到2001年,據說在這個之前這些年,陳佩斯幹嘛去了?跑到北京郊區去種果樹去了,當農民去了,種了果樹結了些果子番茄、茄子什麼的,運到市場上賣,就幹這個去了。
所以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這個陳佩斯是個挺有個性的人,他堅持這個東西現在有時候,我們在電視裡看到他的訪談,你會發現,他跟別的演員不一樣,你覺得他很特殊,有時候說話好像不合時宜,很不和群,正是因為他身上具有這樣的性格,使得他才能在浮華的生活中守得住這種寂寞。
2001年的時候,陳佩斯發現了另一塊天地,話劇舞臺,在話劇舞臺上呢,他當時創作了一個喜劇,名字叫《託兒》,當時很多人都說,話劇不掙錢淨賠錢了,一扒拉算盤一預算,人家經紀人那方就說了,恐怕最少得賠30萬,還幹嗎?陳佩斯說,幹,賠30萬我也幹,我就想做這個。
陳佩斯說,下決心投資的時候,當時我們的製作人跟我說,大概要賠30萬左右,然後就問我幹不幹,那我就說,做。誰投呢,我投。有人問,為什麼沒想去拉贊助呢?他說,為什麼要拉贊助,那是人家的錢,那是人家的血汗錢,當時我知道賺不了錢,我為什麼要騙人家,蒙人家說這能賺錢,然後把人家的錢賠進去,然後我就自己拿自己的錢做了個廣告,奇聲廣告,有這麼一個奇聲廣告就行了,就投到這個話劇裡,然後才預備賠個30萬。
結果沒想到一演火了,全國巡演,最後據說這個劇整個掙了有4000萬,有沒有那麼多,陳佩斯能落多少咱們就不知道這個事了,但是這條道,給陳佩斯看到了希望,後面他又拍了《親兄弟明算帳》《陽臺》《阿鬥》連著在全國巡演,而如今曾經的這個喜劇之王又重新回到了觀眾的視野當中,那我們今天總結,陳佩斯的藝術生涯,我們可以說他演電影演不過葛優,話劇呢現在屬於方興未艾,還不知道什麼樣呢,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給,在中國小品這個圈子裡面,陳佩斯絕對算得上是第一流的演員,大家可以看到趙麗蓉老太太有親和度,趙本山的語言呢是全中國人聽了都哈哈大笑,可是你要論小品當中肢體動作的這種表現,恐怕沒有人比陳佩斯更好,所以從肢體語言這一方面,應該說陳佩斯是無愧於喜劇之王這個稱號的,比方說他在春晚上有個小品叫《胡椒麵》,從頭到尾他基本沒有幾句臺詞,可是僅靠肢體語言就把現場觀眾逗的是前仰後合。
所以說,陳佩斯是文藝界中的良心演員,他有靈魂、有血性、活出了自我,活出了自尊,是一個出汙泥而不染的一代幽默大師,是百姓心中真正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