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只剩最後20天,可以說,新冠疫情幾乎貫穿了整整一年,改變了人們長久以來的工作和生活習慣。我們不得不在家辦公,於是去年上市的ZOOM成為炙手可熱的市場寵兒,而美國時間本周三剛剛IPO成功的外賣服務商DoorDash更是大大地借了一次東風:2020年前9個月的營收達19億美元,而2019年同期的營收僅有5億8千百萬美元。
於是,DoorDash的估值股價是一漲再漲,從一開始的發行區間每股75-85美元提高到每股90-95美元,最終在上市前夜定在了每股102美元,而股市反應更是瘋狂,當日飆升到每股189.51美元。
(Dashers,DoorDash的外賣員)
令人感到後生可畏的是,三名平均年齡剛過30歲的創始人一夜之間身家上億,瞬間財富自由。他們分別是:
CEO(執行長)Tony Xu,36歲,出生於中國南京,5歲隨父母移民至美國伊利諾州,2003年至2007年就讀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工業工程與運籌學專業(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Operations Research),曾在麥肯錫和eBay工作,後於史丹福大學攻讀MBA學位,在那裡遇到了其他幾位創始人。
CTO(首席技術官)Andy Fang,28歲,在灣區知名私立中學Harker曾擔任學生會主席,2010年至2014年在史丹福大學攻讀計算機科學專業,大一結束的暑假就成為Facebook的實習生,大二結束的暑假繼續在Facebook實習,大三還沒畢業就參與創辦了DoorDash。
CPO(首席產品官)Stanley Tang,27歲,出生於中國香港,2010年至2014年在史丹福大學攻讀計算機科學專業,同樣還在大三時就參與了DoorDash的創業。他14歲時寫過一本名叫《eMillions: Behind-the-Scenes Stories of 14 Successful InternetMillionaires(14位成功網際網路百萬富翁的幕後故事)》,由此可見他年紀雖小卻立志頗早。
當然,這三劍客中媒體曝光率最高的莫過於Tony Xu。
Tony Xu,本名徐迅,1985年出生於中國南京,5歲時隨父母移民美國。因為父親是要在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IUC)深造航天工程和應用數學專業,一家人來到中西部的伊利諾州香檳市。
上世紀90年代初,又是在美國中西部的小城市,且當時的UIUC還不像如今擁有眾多中國留學生,當地的亞裔不多,華裔更少。於是,作為全校唯一一名亞裔的徐迅遇到了麻煩:老師和同學很不習慣他的名字發音Xun Xu。後來,爸爸帶著他來到移民局將名字改成更容易識別的Tony Xu。
事實上,「Tony」這個名字除了常見好發音之外,還與徐迅的經歷有關。為了學習英語,徐迅看了很多電視節目,其中Who’s The Boss(中文譯為《成長沒煩惱》)是他最常看的電視劇,而其中的主演Tony Danza更是令他印象深刻,於是徐迅決定自己的英文名就也叫Tony吧。
(中間那位大大笑容的就是Tony Danza當年的劇照)
踏上美國土地時,父母身上只有幾百美金,非常窘迫,一家人只能生活在一個很小的公寓裡,Tony Xu更是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靠學校的免費午餐生活(只提供給低收入家庭)。
為了維持生計完成學業,爸爸要在學習之餘在大學校園裡餐館當服務員,媽媽則同時做三份工作來為自己讀醫學項目攢學費,期間曾開過一間小小的中餐館。而從9歲起,Tony Xu就開始在媽媽的餐館裡幫忙刷盤子擦桌子。他還會跟小夥伴一起通過幫助鄰居按照特定設計造型除草來貼補家用。當時,對一家人來說,去麥當勞吃頓漢堡薯條絕對算得上是種奢侈享受。
15歲時,Tony Xu跟著父母又搬家到了西海岸的加州聖何塞,那裡也是矽谷的所在地。到了聖何塞讀高中,Tony Xu在欣喜於學校裡眾多亞裔面孔的同時,也發現自己的學業比矽谷同齡人落後了兩年左右,不過任何時候都要不斷努力不輕言放棄是徐家人最珍視的品質。很快,Tony Xu奮起直追,從入學的9年級到12年級畢業時,Tony Xu不僅趕上了同學們,還獲得了畢業生代表致辭的榮譽。
一切努力奮鬥確實都是有回報的。
父親完成學業後留在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工作,成為一名科研人員。
曾經在中國當醫生的母親在12年的辛苦之後,終於在美國開了一間小診所,如今也從事自己熱愛的職業有20年的時間了。
從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畢業後,Tony Xu先後在麥肯錫和eBay工作過。2011年,他來到史丹福大學攻讀MBA專業,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他結識了後來的創業好夥伴Andy Fang,Stanley Tang和Evan Moore(2014年離開DoorDash)。
2012年,四個夥伴相識於一個課堂項目,決定要設計一款主要服務於小型商業的app。那一年,在與史丹福大學附近的當地餐館接觸後,他們了解到這些小商業主的一個痛點是無法滿足所有的外賣需求,搞得有錢也賺不到。於是,他們設計了一款在線服務平臺,叫做PaloAltoDelivery.com,先用史丹福大學周邊的餐館試水。
起初,一切都是幾個小夥伴自己完成的,自己寫代碼設計和改善平臺,自己開車到餐廳買食物送到顧客手中,就這樣運作了5個多月。在這一親力親為的過程中,Tony Xu理清了三個問題:一是人們是否需要送餐並為此願意付出多少;第二是餐廳對這個服務是否感興趣,是否願意付服務費;第三,光靠自己送餐肯定不行,需要找一些送餐人員。
2013年3月,他們加入了Y Combinator創業孵化器,獲得了12萬美金的種子資金,接著同年9月又獲得240萬美金的天使輪融資。自此,DoorDash才開始真正走向市場。
依據Tony Xu親自講述的創業故事,他創辦DoorDash的初衷是為了幫助像他媽媽那樣的小商業主(曾經開過小中餐館),也是為了幫助Dashers(他家外賣員的專稱)賺取額外收入來實現自己真正的夢想。
目前來說,我們並不清楚在人力昂貴的美國,類似美團或餓了麼模式的DoorDash能走多遠,股價又會如何起落,用戶和市場對其也是褒貶不一。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Tony Xu,少時貧寒仍接受了良好的家庭和學校教育,深刻理解並親歷過努力奮鬥可以改變人生,這位僅36歲的華裔青年未來有太多可能值得期待。
參考資料:
1.https://www.sandiegouniontribune.com/business/la-fi-himi-xu-door-dash-20180112-htmlstory.html
2.https://fortune.com/2017/02/08/donald-trump-h-1b-silicon-valley/
3.https://www.cnbc.com/2020/12/09/doordash-ipo-will-make-ceo-tony-xu-the-latest-tech-billionaire.html
4.https://news.harker.org/dashing-through-life-doordash-founder-andy-fang-10-an-alumni-profile-from-harker-magazine/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