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國術館的師資力量

2021-02-07 謝業雷太極拳俱樂部

以下內容轉載自網絡,文中內容未經證實,從文中內容看,河北滄州為近代民國武術貢獻了大量人才,而形意拳和八極拳是眾多武術家練就看家功夫的基礎:



中央國術館成立之初,就有雄厚師資:馬英圖擔任訓練科長。除了王子平、高振東外,還有朱國福(形意拳)、柳殷虎(楊氏太極拳)、楊法武(摔跤)、馬王甫(摔跤)、朱國楨(搏擊)、郭長生(劈掛)、孫玉銘(燕青拳、棍術)及孫祿堂、楊澄甫、陳子榮、張驤伍、米連科、李霖春、郭錫山、吳峻山、姜榮樵等等武術大家擔任的武術教官。在培養師資方面,該國術館的主要課程有國術源流、國術規則、拳術和器械套路、摔跤、武術短兵、武術長兵、散手、拳擊等。

中央國術館早已聞名海內外,而館內首批武術教官韓化臣和馬英圖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黃埔軍校武術教官「鐵巴掌」——韓化臣。八極門第五代大師,字惠卿(1886-1937),滄州東南羅疃人。韓化臣的父親韓起元是清朝武舉,命韓化臣拜張拱辰(景星)為師,習八極、劈掛。張景星是吃住在韓家,教藝在韓家。就是從這間練功房子裡,走出了張玉衡、李書文、韓化臣、馬風圖、馬英圖、王中泉六位師兄弟,而他們六人將八極拳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裡迅速傳遍滄州,傳遍京津,傳遍全國,傳遍世界。毫不誇張地說,是他們創造了當今世界八極拳的無限輝煌。
  1906年春天,韓化臣功藝大成後,這一年正好二十周歲,韓化臣跟師兄「神槍」李書文到北京。李書文每天早晨堅持練習「鹿伏鶴行」之術,圍著北京老城牆走一圈,大約有20公裡的路程,其行走功夫可謂上乘。韓化臣不久也學會了這套神行術,並結交了「醉鬼張三」張長禎、形意從卦名家張兆東、李存義等一些武林朋友,這些人均練習過八極拳。當時武術界流傳「一京(北京)二衛(天津衛)三羅疃」的說法。
  當時韓化臣、馬英圖在南京國術館主管國術技擊比賽,深得張之江將軍、李景林將軍的信任。1929年韓化臣受李景林將軍之聘擔任杭州國術大賽評判委員。
  韓化臣在南方影響非常大,有「北李(書文)南韓(化臣)」、「南京到北京,誰不知道韓惠卿」、「王鍾泉的棍,李書文的槍,韓惠卿的大刀天下揚」之譽。中央國術館的春秋大刀,即韓公所傳留。

後來,李景林、許蘭洲分別創山東國術館、河北國術館,韓化臣攜眾弟子為教習,後來任山東省主席韓復榘軍隊教習。在山東國術館韓化臣與來作客的楊澄甫先生交流推手、劍術技藝,二人繼續換藝。
  韓化臣(惠卿)協助師兄張毓衡執掌羅疃張家八式房,培養了董義清、魏鴻恩等一大批八極精英。其中魏鴻恩,曾相繼在許蘭州、李景林、沈鴻烈、韓復榘諸將軍的陸軍、海軍中任教習。趙樹德任南京國術館、黃浦軍校教習。魏鴻濱任末代皇帝溥儀護衛、南京中央國術館教員。在山東棗莊培養的弟子李學義參加28年國考,名列優等,南京中央國術館教習;在棗莊培養的弟子趙榮林,曾任山東國術館教官、湖南國術訓練所教官、黃浦軍校三分校教官;在中央國術館培養的弟子李元智,任國民革命軍陸軍大學教官、憲兵司令部教官、軍訓團主任教官、陸軍軍校教官。子韓潔泉曾任萊蕪幹部訓練所國術教官。
  韓化臣(惠卿)和師兄張毓衡30年代在黃四海、張拱辰手抄本拳譜的基礎上,總結張克明、黃四海、張拱辰、李書文及他們自己的體會,編著《羅疃張家八極拳槍、拳譜》流傳後代。
  韓化臣先生在山東棗莊中興煤礦有股份,時常回去料理。民國26年,患重感冒引發心臟病,一天多去世,享年50歲,惜哉!
  韓化臣先生追隨老師兄「神槍」李書文,是八極拳中期闖天下的光前裕後的代表人物,對民國軍隊武術貢獻頗大。八極拳列為中央國術館必修科,韓化臣先生之功永載八極門史冊,永載中華武術史冊

馬英圖(1898-1956)滄州東南鄉楊石橋回族人,職業武師。幼從兄馬鳳圖練習劈掛、八極。兄弟二人成為張拱辰先生的弟子,習八極拳內招「六大開」,「八大招」及六合大槍等,成為張之晚年入室第子,得師兄韓惠卿幫助,八極拳進步神速。馬英圖功力奇大,性如霹靂,喜較技,擅搏擊,出手快且狠,故有「閃電手」「馬狠子」之譽。
  民國初,馬英圖就讀於奉天警官學校,期間從東北諸名家如郝鳴九、程東閣、胡奉三等習翻子、戳腳等藝,並在瀋陽幾家中小學兼授八極、劈掛等拳。 1920年從馬鳳圖在河南加入馮玉祥部隊,積功為上校參謀等職。民國十二年(1923),馮軍與奉系李景林部「廊坊大戰」,馬英圖受馮軍前敵總司令張之江之命率主要由滄縣武術健兒組成之敢死隊,持大刀短槍為全軍開路,攻克天津,受馮玉祥嘉獎。一武術教習不服氣,二人比刀。二人持木刀相距10米,教習頭戴護具,馮玉祥將軍讓以哨聲為令,裁判吹哨還沒停,英圖步法如閃電,早在教習頭上連擊三下,教習尚未反應過來,已被震昏於地。
  駐紮天津時,因打抱不平,和幫會發生衝突。幫會百餘人圍攻馬,馬邊走邊打勝似閒庭信步,打得幫會打手紛紛跌出,從街一端打到另一端,無人能靠近,幫會服氣。因而有「馬二爺打了一條街」之說。
  民國十六年(1927),張之江赴南京創辦中央國術研究館,馬以西北軍官身份同往,為武術館開創者之一。1928年參加「國考」,名列優等。閉幕式上,馬英圖與河南劉丕顯等為出席大會的蔣介石、戴季陶等表演六合大槍、劈刺,獲好評。民國十七年(1928),中央國術館正式成立,馬任少林門長後來任一、二科長。後來主要為國術館教授班學員教授八極、劈掛、苗刀、大槍等藝。
  中央國術館創立之初,有名家二人稱「鐵頭」、「鐵手」來較技,國術館名家公推馬英圖出頭迎戰,馬戰而輕取之,維護了國術館尊嚴。

  一俄國擊劍家,到中央國術館比試,馬應戰。俄劍一出,馬閃電的身形一轉,一個纏絲劍劈中對方手腕,俄人劍落,馬動作沒有停,早用竹劍在俄人頭上一擊,俄人被砸昏坐於地,遂服氣。
  在中央國術館與郭長生先生換藝,並與郭長生、郝鴻昌組成披掛研究小組,開創中央國術館披掛套路系列。
  日軍侵華時,馬在西北軍舊部劉汝明、宋哲元部任軍職或武術教官,他在軍隊排、連、營等編制中組成各級大刀隊,使用特別的大刀進行練習。其刀比一般單刀長二尺,柄上有一鐵環,上面系有紅、綠綢帶。使用時,雙手握柄,既可當刀劈,又可當槍挑、撥,也可當棍打。西北軍的武器裝備較差,重兵器數量甚少,但在馬英圖的訓練下,士兵普遍熟練掌握「大刀劈殺」的實戰技術,因此打仗時手持大刀衝鋒陷陣,就成了西北軍一大突出特點。1949年隨傅作義部於北京起義,後潛在甘肅省涇川縣務農,落魄而終。
  馬擅八極、劈掛、翻子、戳腳等藝,器械善雙手刀、劍法及棍法,摔跤、舉重、劈刺,騎射亦受眾人推崇。他最重實用技藝,長短拳法,剛柔勁道兼用,故戰多取勝。他授徒甚嚴,門徒有曹硯海、馬承智、李元智、何福生、牛僧華、韓俊元等。他是八極拳中期闖天下的代表人物,對民國軍隊武術貢獻很大。八極拳、劈掛拳成為中央國術館必修正科,是馬先生的功勞。
    有人曾經評價近代最著名的十位武術家,名字及簡評如下:1.王子平:回族武術家。被世界公認為「第一大力士」「神力千斤王」。擊敗包括週遊四十六國無對手的俄國大力士康泰爾等八位世界著名大力士。影片《武林志》就是以他為原形。2.霍元甲:精武體育創始人。孫中山曾為他題詞尚武精神。3.孫祿堂:孫式太極拳創始人。曾同時擊敗五位日本武士。4.杜心武:自然門創始人。曾做過孫中山的保驃。5.王子斌(又名大刀王五):回族武術家,擅長大刀,同時也是譚嗣同的老師。6.韓慕俠:世界上第二個擊敗康泰爾的著名拳師。7.顧汝章:一代鐵砂掌大師。8.霍殿閣:著名八極拳師。曾擊敗當時在中國東北所有的日本武士而成為末代皇帝浦儀的保鏢。9.黃飛鴻:清末廣東著名武術家。10.程廷華:董海川的弟子,八卦掌傳人。


     這一系列文章主要講中央國術館,所以童海川、杜心武等等的傳奇雖然波瀾壯闊,卻只能以後再講。這一節來談談其中與中央國術館淵源極深的兩位,王子平和孫祿堂。
王子平(1881--1973),河北滄州人義和街人,回族,字永安,武術名家,傷科醫生。出身武術世家,自幼習武,擅長查拳與太極。
1919年,號稱「世界第一大力士」的俄國大力士康泰兒在北京中央公園獻技,勢甚囂張,王子平激於義憤,當眾挫敗之。後又挫敗西方力士馬志尼、阿拉曼、柯芝麥、沙力文。在青島時,曾遭日帝憲警圍攻,王子平把他們一一擲至樓下。王子平後在陸軍部馬子貞部下任武術教練,在軍中表演舉石擔、石蹬,以大力著稱。王子平和佟忠義並稱「滄洲二傑」,曾被譽為「千斤大力王」。於濟南擊敗日本柔道家宮本。後到上海,以治傷正骨為業。曾在精武體育會,中華武術會,王子平暑期武術講習所和精強武術會等處教拳。 

 王子平熱心培養接班人,在武術與傷科界為國家培養了不少有用的人手。其中有武術界的正副教授、國家裁判、國家隊教練及中醫傷科的正副教授、主任醫師及著名的練功家等,堪稱桃李滿天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曾任全國政協委員,仍從事醫業。王子平曾任第一屆全國武術協會副主席,摔角協會委員,上海中醫學會理事,傷科學會副主任委員,市人大、政協、民委委員,上海伊斯蘭教協會副主任以及上海同濟、靜安區中心醫院和體育醫院等的傷科顧問。
  1958年9月,全國武術協會創立,王子平當選為武協副主席。1959年,王子平任第一屆全運會武術表演賽總裁判長。1960年隨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訪問緬甸,任武術團總教練,為了表達他滿懷喜悅和宣傳武術的心情,在仰光春山體育場炎熱的陽光下,表演了他那身法靈活、動作連貫、劍法純青、又跳又轉的「青龍劍」,整個體育場掌聲雷動。歷任中國武術協會副主席、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委員、中國摔跤協會委員及上海市傷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上海中醫學院傷科研究室主任等。
  王子平十分注重挖掘祖國武術寶庫和普及武術,當他八十歲高齡的時候,著名導演謝晉請他在《大李小李和老李》中做配角,拍攝打太極拳的鏡頭。他作為少林門門長,在全國來說是為德高望重的武術家,竟毫無彝議,不取分文,高高興興的去客串拍片。他認為,在電影中表演「簡化太極拳」,對開展武術有利。他說,只要對黨對國家有利我都幹。
  1922年,著名畫家齊白石揮毫寫下了「南山搏猛虎,深潭驅長蛟」的條幅,贈給王子平,稱讚他那高尚的民族氣節和純熟的技藝、深厚的武功。
    王氏著有《祛病延年二十勢》與《拳術二十法》等書,被醫務與體育界所重視,均在國內外得到流傳出版,如日本、美國及香港等都有中文、英文及日文的版本。

 

     孫祿堂(1860—1933年)名福全,字祿堂,晚號涵齋,別號活猴。河北望都縣東任疃村人,清末民初蜚聲海內外的著名武學大家,堪稱一代宗師,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稱。
  孫祿堂天資聰穎,勤奮好學,9歲喪父,家中一貧如洗,由老母撫養成人。孫祿堂早年精研形意拳,13歲時師從李奎元,復從郭雲深,共十一年,其間又得宋世榮、車毅齋、白西園諸前輩親授,加之孫祿堂天資彌高、性情恬淡,故孫之形意拳功夫能超逸前代,功臻衝空化境。繼而孫祿堂為了研究拳與《易》之關係,又從程廷華研習八卦拳數月,多有心得,技藝精深,但絲毫無自得之意。1886年春,孫祿堂隻身徙步壯遊南北11省,期間訪少林,朝武當,上峨嵋,聞有藝者必訪之,逢人較技未遇對手。1888年他返歸故裡,同年在家鄉創辦了蒲陽拳社,廣收門徙。
     1907年徐世昌久聞孫祿堂武功絕倫,由此聘他為幕賓,同往東北,1909年孫隨徐返回北京。1912年在北京遇太極名家郝為真。郝將自己所習太極拳之心得傳於孫祿堂。此時孫祿堂武功卓絕,德高望重,譽滿京城。1918年孫祿堂終於將三家合冶一爐,融會貫通,革故鼎新,創立了孫氏太極拳,卓然自成一家。
同年徐世昌請孫祿堂入總統府,任武宣官。1928年3月,南京中央國術館成立,孫受聘為該館武當門門長,7月,又被聘為江蘇省國術館副館長兼教務長。

孫祿堂晚年,正值列強環伺,國力衰微,民族危亡日趨嚴重,在外侮面前,孫大義凜然,在他年近半百時,曾信手擊昏挑戰的俄國著名格鬥家彼得洛夫,年逾花甲時,力挫日本天皇欽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舉擊敗日本5名技擊高手的聯合挑戰。
  時人評曰:孫祿堂武功已至「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神乎之遊刃的武學最高境地,為當時武術界之領袖人物。形意、八卦名家張兆東晚年對友人曰:「以餘一生所識,武功堪稱神明至聖登峰造極者,惟孫祿堂一人耳。」先生一生弟子眾多,遍布海內外。1915年到1932期間,孫祿堂除撰寫了《太極拳學》外、還先後著述《形意拳學》、《八卦掌學》、《拳意述真》、《八卦劍學》、《論拳術內外家之別》等重要專著和文章。
1933年,先生預言自己駕鶴之日。夫人大驚,遂命其女帶先生去德國醫院(今北京醫院)作全面體檢。先生笑曰:「吾身體無恙,去何醫院。只是到時將有仙佛接引,吾欲一遊耳。」家人疑而不信,堅持要先生去檢查。先生無奈,只得由小女陪伴去做體檢。檢查後德國醫生史蒂夫說:「孫先生的身體無任何不良跡象,比年輕人的身體還要好。」歸後,夫人又請名醫孔伯華來家中為先生檢查。把脈後,孔曰:「孫先生六脈調和,無一絲微暇。這麼好的脈象,我還是第一次遇到。」家人遂安。同年秋,先生歸故裡,不食者兩旬,而每日習拳練字無間。至12月16日早上(夏曆十月二十九日卯時),先生對家人曰:「仙佛來接引矣。」遂命家人去戶外燒紙。於六點零五分,先生面朝東南,背靠西北,端坐戶內,囑家人勿哀哭並曰:「吾視生死如遊戲耳。」一笑而逝。

 

楊澄甫(1883年7月11日----1936年3月3日),生於北京,與其祖父楊露禪、伯父楊班侯、父親楊健侯均為太極名家。
幼年隨父學拳。健侯對於愛子不忍管束過嚴。澄甫公每日到拳場練功,拳劍刀槍、推手散手,雖然均合乎楊家祖傳規矩,但並未真正痛下苦功。1912年,澄甫29歲,在北京中山公園設立拳場,公開傳授楊式太極拳劍刀槍,只教架式,其餘需健侯公在家中親自坐鎮。1917年,健侯公臨終之前,老淚縱橫,痛責澄甫公日:「你開門授徒,我在後面撐著。現在我要走了,如有高手前來比試,你萬一失手,楊家威名掃地。你不用功,楊家功夫失傳,真是不孝之極。我死不暝目!」澄甫公驚聞此言,痛徹心肺,垂淚叩首,發誓用功。健侯公逝世之後,澄甫公閉門謝客,日夜苦練。直至40歲(1923年)方才放心開門授徒。  

北京練武行家極多,聽說楊三爺重開山門,上門討教者絡繹不絕,澄甫公來者不拒。登門比武者只有兩人與澄甫公未分高下。其中之一河北香河縣人張策(1859-1935),字秀林,乃通臂拳名家,人稱「臂聖」,外號「張大辮子」。另一位是形意、八卦名家孫福全(1861-1932),字祿堂。澄甫公在比武之後,與張秀林、孫祿堂結義,成為換帖兄弟。此三人乃當時北京武術界之魁首也。
澄甫公之槍法,不僅在太極門中赫赫有名,並且受到其他門派拳師高度讚賞。查拳名家楊洪修、馬金鏢所創之「十二路棍點子」,就吸收了澄甫公四粘槍、四散槍部分技法。澄甫公雖然繼承了楊家拳、劍、刀、槍、大捋、散手、對刀、黏劍、粘槍及內功心法,技藝超群,但因少年時代不夠用功,健侯公擅長之彈弓暗器及點穴法,均未能繼承,與班侯公、健侯公相較,仍然稍遜一籌。

澄甫公性情憨厚,不善言辭,授拳之時,僅以身姿示範,決不多言。澄甫公生平從不議論其他門派之長短,並且一再告誡眾弟子,不得妄議其他門派短處。如果有人說某某人功夫不行,澄甫公曰:「練功不易,練到這般地步,也算難得了」此乃口德。
  澄甫公對其他門派極其尊重。1928年,南京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聘請澄甫公為太極門門長,並且請澄甫公帶幾位高足擔任教授之職。副館長李景林見澄甫公遲遲未能到位就職,遂請孫祿堂先生為代理門長。澄甫公不明情況,率眾門徒到達南京。張之江言道國術館不能有兩位武當門長,可否請楊先生與孫先生比試一番。澄甫公坦然想讓。事後,澄甫公對眾門徒說:「我與孫二哥情同手足,閉門切磋自然可以。豈能為了蠅頭微利,當眾比拼?張先生豈有此理!」澄甫公到上海後,張之江自知理虧,遂推薦澄甫公任浙江國術館教務長。孫祿堂先生悉此事,即推薦形意拳教授高振東為中央國術館武當門代理門長,掛冠而去,至江蘇國術館任教務長,表示與澄甫公處於平等地位。由此可見兩位前輩之高風亮節。
澄甫公武功登峰造極之時,竟然撒手西歸,年僅53歲。因此引起諸多猜測,眾說紛紜。
  有人認為,澄甫公發勁過猛,損耗內氣。也有人說,此乃貪戀女色之故。亦有認為澄甫公不幸早逝,乃飲食不節之故。澄甫公青壯年練拳辛苦,食量極大,每餐需食高莊饅頭30個,豬蹄及家禽各1隻。公成名之後,不再苦練,熱量無處消耗,而食量絲毫不減,體重增至288斤,而且喜葷厭素。古人云:病從口入。此乃至理名言!亦有武林前輩透露:1931年的一天早上8時許,蕭聘三在館內教學生打黑虎拳,練黑虎拳是要發聲、蹬腳的,不想卻驚動了還在睡覺的楊澄甫。楊澄甫當時是國術館的教務長,有較晚起床的習慣。他披衣出門大聲責問:「什麼事,這麼吵?」蕭聘三回答說:「是我在教學生練習黑虎拳。」楊澄甫說:「這種東西有什麼用!」這句話惹惱了蕭聘三,他當即提出要與楊比武。楊澄甫說:「好,你就在我的肚皮上打三拳吧。」 蕭聘三打出第三拳後,楊澄甫右手緊捂肚皮,左手一掌飛出,擊在蕭聘三的心窩處。蕭聘三頓時倒在2米開外,口吐鮮血。楊蕭之爭的結果是兩敗俱傷,他們不僅不再教武術了,1933年,蕭聘三離開人世,楊澄甫也在1936年病逝。

高振東字旭初,河北省雄縣昝崗鎮高辛莊人,生於一八七九年。自幼挾燕趙之風喜愛武術,二十歲時加入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義和團失敗後,去河北新城縣「恆義厚」店鋪做事,在東家劉春山的介紹下拜程子和先生練武。不久程子和先生去世,又拜形意拳名家馬玉堂為師,系統地學習形意拳。
軍閥混戰時期,為了生計,憑一身武藝,在吳佩孚軍隊中任武術總教官,後來為避戰事,經吳佩孚介紹到了上海教習形意拳。一九二八年三月二十四日南京成立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頌發委託狀,委任高振東先生為中央國術館代理武當門長,並以武會友與千斤王子平結為金蘭,王子平親書蘭譜,京劇大師梅蘭芳聞訊前來祝賀,一時成為武林佳話。
由於高振東先生武德兼備,深得別人尊重和欽佩,各名流紛紛贈書,清宣統皇帝老師鄭孝胥手書:「始向蓬萊看鶴舞,試橫雲漢剪長鯨」,江浙兩省主席張人傑手書「湍流喧石瀨,濃翠暗林霏」一幅,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手書「禮法並重,德術兼修」一幅贈於高振東先生,高振東先生執愛戲曲與京劇大師梅蘭芳、李吉瑞結為好友。當時高振東先生與田紹先、鄭佐平、杜心五、李芳辰、劉百川、孫祿堂、楊澄甫、沈爾喬、黃文叔、褚桂亭、錢西樵、蘇景由齊稱為武林泰鬥。
高振東先生形意拳源於師祖劉奇蘭先生、李存義、馬玉堂先生,吸收各家國術之精華,溶於形意拳之中,經過幾十年的刻苦鑽研,在名師所授的基礎上,創立了自己獨特的拳經理論,發揚光大,如在拳德上,對忠、義、理、智、信的理解和體現,以及五行拳和人體經絡的關係,並用以指導日常單式精練和層次的提升。高氏形意拳和其它內家拳一樣,非常注重樁功的練習及單式動作的精練,如三體樁、無極樁、混元樁,單練動作為五行拳、劈、崩、鑽、炮、橫。十二形:龍、雞、馬、虎、駘、鼉、蛇、猴、鷹、熊、燕、鷂。高氏形意拳形成獨特的聯繫方法和程序,並有非常完善的對練套路及方法。
朱國福先生,著名的形意拳家、技擊家、摔跤家朱國福,字炳公,河北人,生於1891年1月18日,曾創立「武學會」和「鳳凰武術學校」,在三十年代,就與其弟國祿、國禎、國祥以精湛的技藝蜚聲武壇,人稱「朱式四傑」,或以「福」、「祿」、「禎」合稱「朱家三虎」。
朱國福諳知長打短靠,內外家拳腳,諸般兵器,深得形意、八卦、太極真諦,踢、打、摔、拿無不精曉。二十年代初,用形意拳功夫擊敗不可一世的白俄大力士裴益哈伯爾,在中華武林中傳為佳話。
1928年7月5—6兩日,由中國尚武團義辦的中、日、美、俄大力士拳術比賽在上海北四川路月宮戲院舉行。中國參賽者四人、日本五人、美國五人、俄國一人。比賽結果,中國四人皆敗,日本五人皆勝。比賽結束後,日本選手發表講話,公開凌辱我中華民族。朱國福、朱國祿、朱國禎三兄弟聞知此事後,決定三人聯袂前往日本拳手所在的虹口寓所。到後,朱氏兄弟分別與五位日本拳手進行了交手,結果,日本五人全都敗在了他們兄弟三人手下。後來,此事受到張之江先生的高度評價。此次交手更加堅定了朱國福對傳統武技與西洋拳擊相結合的探索,也使朱氏兄弟對拳擊的興趣大增。
1928年10月,南京國民政府舉行了第一屆國術國考,在全國範圍內選拔武術精英。通過首場預試者就有333人之多。以後的比賽則更趨慘烈,傷筋斷骨之事時有發生。有人甚至把棺材抬至場下進行比賽。經數日惡鬥,許多名家、大師紛紛落馬。最後優勝者只剩下17人。這17人中就有朱國福和朱國禎兄弟。為了避免這17位高手發生意外。在這17人中未再進行比武。而是通過文試決定最優等15人。由於朱國祿文採出眾,於是由優等晉入最優等。最後在頒布的最優等15人中,朱氏兄弟竟佔了3人,為五分之一。其中朱國福名列首位,轟動當時武林。
不久朱國福被聘為中央國術館教務主任,負責指導中央國術館的教學工作。其三弟朱國禎被聘為技擊隊隊長、二弟朱國祿為副隊長。朱國福在教學中大膽革新,一是鑑於國術館中的學員都具有一定的傳統武功基礎,故而利用國術館高手眾多的條件,大幅度加強相互間的散手練習,用以提高實戰能力;二是大量增加了西洋拳擊的研習,當時定名為搏擊課;並培養出李成希、郭世銓等搏擊高手。
1935年初夏,朱國福旅桂返湘,途遇劫匪奪人錢財,朱國福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匪首剽悍兇頑,仗人多勢眾而窮兇極惡。朱國福臨危不懼,用崩拳擊之,匪首受此重擊倒地而亡。後來,匪人查驗傷痕,陡見其背上赫然有碗口大的青紫印。眾匪駭然,驚呼:穿心崩拳!此後朱氏穿心崩拳名聲大噪,威震湘桂,江湖強人聞聲而退。

愛國名將馮玉祥將軍親贈中山服、龍泉劍給他,並題「愛人如已」四字獎勵,還請其主持訓練「大刀隊」。南京國術館剛剛成立,朱國福應聘任教務處長,執教多年,桃李滿天下。馳名武壇的鄧德達、張長海、張文廣、溫敬銘、王樹田、劉玉華、趙飛霞等武林高手,都和朱國福有師生之誼。抗戰爆發後,朱國福由上海轉湖南來到重慶,任重慶國術館副館長,培養了不少象楊國忠、李毅立、鄧伯羽這樣的武林名將。北方著名的內家拳種在重慶乃至四川全省得以生根開花,亦賴朱國福之力。
全國解放後,朱國福一直在重慶大學任教,並任全國武協委員,重慶武協主席,曾多次擔任全國武術比賽裁判。一九五三年,在天津舉行的全國民族形式運動會上,朱國福曾倡導戴護具進行「散打」和「兵器」對抗賽的建議,深得武術界的贊同。朱國福還根據自己年從事武術運動的經驗和體會,編寫了《形意洗髓保健氣功》、《形意拳源流》、《國術歸宗》共四集、《國術與健康之關係》待武術文集,還整理《刺槍》、《滿江紅》、《短兵散打訓練》、《五花炮對練》、《武當昆吾對劍》、《體育按摩》等資料。
朱國福於一九六八年無端屈死於「十年內亂」之中,終年七十八歲。


通臂劈掛宗師郭長生,生於河北省「武術之鄉」滄洲,他受家鄉習武之風的薰陶,自幼酷愛武術,天資聰潁,臂力過人,天生一副健壯身板,行拳過手,出掌不見手,人過一陣風,故武林譽為「郭燕子」,精於刀、槍,劍等十八般兵器,技擊,摔,拿,均有絕妙之處,實為我國近代武林高手,一代宗師。
郭長生幼年家貧,父早亡,與其母相依為命,過著清貧的生活。他受孫中山先生「武術強種救國」影響,懷著武術救國之志,越1916年,應招到保定三省巡閱使署曹錕的衛隊武術營刀連為伍,拜武術大師劉玉春為師,學通臂,苗刀,左把槍等,由於郭長生勤學苦練,樂此不疲,加之性格忠厚,平易近人,因此深受其師劉玉春的重視和喜愛,劉玉春進而把自己的全身武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郭長生,所以郭的功夫日益紮實,逐漸受到曹錕的賞識。後來郭被調到後府,做曹錕貼身護衛。1923年曹錕當上大總統,郭長生隨之進駐北京中南海,從此他成了曹錕的親隨人員。
第二次直奉戰爭——曹錕失敗下臺,郭又跟鹿鍾麟當隨從副官,這時軍閥混戰,民不聊生,郭長生積憤辭官不做,回歸故鄉居閒。1928年中央國術館在南京成立,張之江館長特邀郭長生到館教授苗刀,這種苗刀技術,在館內很快引起學員們的興趣,因此國術館把苗刀列入基本教材,定為必修課之一,郭長生在國術館培養了大批苗刀技術人才。1930年郭被選派到國民政府外交部,兼任國術教官。
七、七事變,郭長生正在家休假,未隨中央國術館內遷。在家株守,閉門練武,艱苦度日,決不給日偽做事。駐滄州日軍得知郭在家賦閒,曾三次派人重金禮聘郭長生,向日本人教授苗刀,均遭郭拒絕,郭執意「誓死不當亡國奴」。他這種高度的民族氣節,至今為鄉裡人所稱頌。
郭長生一生授徒眾多,大多數是武林佼佼者,如曹晏海在杭州武術遊藝大會擂臺賽上,擊敗了各路武林高手,最後與名震上海的「江南大俠」劉高升做最後決賽,經過激烈角逐,曾三次打倒劉高升,獲得擂臺賽第一名,郭長生的學生可謂桃李滿天下。郭長生生有二子,長子瑞林,現任滄州市武協副主席,次子瑞祥,現任滄州體校高級講師兼滄州武術館館長。
郭長生於1967年,因患食道癌醫治無效,不幸逝世,享年七十一歲。


楊松山,回族,武術家,一九O六年出生於山東濟南市,童年時代授業於武藝精通的著名拳師王丹忱。他少有大志,白天讀書,夜晚習武,打下堅實的武術基礎。
1928年六月到南京中央國術館參加入館考試,他憑著嫻熟灑脫的武藝,得到國術館館長張之江的賞識。在國術館,他常與各派名師、高手切磋技藝,也曾和中央大學的美籍教授、拳擊名師麥克洛交流心得。
  1928年十月中央國術館舉行武術國考,全國四百多名精英匯集南京。經過三輪異常激烈的爭奪,楊松山被評為第十七名優等選手。但是在大會即將頒獎時,卻出現了一件意外的事情:當時愛國將領馮玉祥僅送來十五份獎品,主持國考的張之江十分為難,不得不親自出面給第十六名和第十七名最優等選手郭長生、楊松山做工作。郭楊兩先生虛懷若谷,輕視名利,當即表示甘願退居到三十名優等選手行烈之中。全體與會者對這種高尚品德,無不敬重,為此大會嘉獎各一把龍泉寶劍。同年冬天,中央國術館進行全館文、武兩科考試,他出類撥萃,文、武兩科均獨佔鰲頭,成為武壇佳話。此後楊松山聲譽日盛,使他躋足於國術館教授行列,時年僅二十三歲。馮玉祥將軍別具慧眼、卓識英才,對楊松山的精湛技藝和高尚品德非常賞識,經常到館觀看楊松山的武功和教學,並親自保送他去日本學習柔道、劍道。「九一八」事變後,楊松山從日本回到南京中央國術館。此時,楊松山集文武、中西之道於一身,並勇於開拓新境,融會貫通於教學之中。再加他循循善誘,平易近人,一掃保守陳舊之俗,傳授於求教者,所以深得學員和同事的敬仰,不久便任為教務長。
  經楊松山培育的國術館學員,許多人現在已成為高等學府的棟梁,有的在各級體育機構擔任要職。在此期間,楊松山曾一度應邀到黃埔軍校(當時在南京)任教官,他不落窠臼,獨闢蹊徑,自編了「初級拳」、「中級拳」,「空手奪四槍」等套路。他同王子平合作演練純熟的兩項對練套路「對寶劍」、「雙手帶對槍」,以及他創編的「空手奪四槍」,曾拍成電影供後學者觀摩。一九三六年,由國術館和國體專校聯合組成的體育旅行團,在楊松山帶領下,赴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地巡迴表演,歷時半年,對東南亞武述運動的發展起了積極推動作用。
抗日戰爭南京陷落後,他被早年同事黃埔軍校教導總隊長桂永清聘往武漢擔任戰幹團體育總教官,後來楊通過回族關係到了當時軍訓部白崇禧那裡,經過步兵學校校級軍官班受訓,分配到西北軍事巡迴教育班,繼而又到黃埔軍校高等教育班學習畢業。抗日戰爭勝利,他回到蘭州任警務司令部參謀長。這個階段正是張治中任西北軍政長官的時期,等到張治中去奔走國共和談,該區軍政長官換上了馬步方,馬說楊有共黨嫌疑,免了他的職。他又轉到張治中的女婿周嘉彬的第一二○軍部任少將副參謀長。他和該軍參謀長宋耀華於1949年9月23日棄暗投明,率部起義。後楊要求到中國人民解放軍一野二兵團政治研究班去學習,結業後自擇職業,作了蘭州市建築公司工程師多年,並一直擔任甘肅省武術協會顧問工作。
來看一首老先生的詞:
西江月與武術賽員共勉 

國家興文重武,欲選秀中之著,萃集中原齊爭逐,但看誰獲金鹿。 勁擊震憾萬木,妙舞繁花粲布,縱是百尺竿頭處,再往高峰一步。


若您對太極拳學習有需要

您可以關注(公眾微信號:xietaiji)回復

或關注我們的網址cn.xietaiji.com

聯繫人:王老師(18117046151) 孫老師(18117049359)








相關焦點

  • 臥虎藏龍的中央國術館三
  • 青島國術館的興衰
    當時青島是中國的特別市(相當於現在直轄市),加之又有較好的武術淵源,匯集了一大批武林高手,因而成為各省市國術館中的佼佼者。「國術」一詞來源於1928年3月成立的南京中央國術研究會,6月份易名中央國術館。中央國術館開始設少林、武當兩個門派:少林門主要包括少林拳、查拳、彈腿、八極拳、劈掛拳等,門長是王子平;武當門主要包括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門長是高振東。
  • 集太極、八極於一身的中央國術館教師——龔潤田
    龔潤田曾受聘到南京中央國術館教吳式太極拳,與楊澄甫、姜容樵、黃柏年、孫祿堂等關係較近。1933年中央國術館第二次國考時,龔潤田在評委之列。龔潤田精於技擊,南京著名武術家金一明在他的著作《國術打法之研究》一文中,引用龔潤田的技擊理論:「打時眼要清、心要明,點著透骨入髓,拿著銼骨分筋,其快要如風如箭,其法要熟極而流,則得矣。」
  • 青島解放前的國術館
    青島國術館,正式成立於1929年9月12日,時任青島市市長的馬福祥擔任館長、李鬱廷擔任副館長。1934年11月新國術館建成。12月23日,正式舉行了落成典禮。青島的武術界名手楊明齋、王子平、高風嶺、常秉毅、秘道生、尹玉章、紀炎昌、韓冠英等均在國術館任過教。同期,膠縣、即墨、平度等縣都相繼建立了國術館,截至抗日戰爭爆發,僅青島城區就擁有各種規模的國術教習所151處。
  • 國術傳習錄——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
    3月24日南京中央國術研究館成立,張之江擔任館長,他不計前嫌,三請精通武當劍和內家拳術的李景林任副館長,建館之初設有少林門和武當門,以王子平和高振東為門長。3月27日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高級參謀團主任,29日任東北特別委員會委員。3月30日中央常委會決議,通過錢大鈞等為江蘇省黨部指導員。6月國術研究館正式易名為中央國術館,它是中華民國時期主管國術的中央行政機構之一。
  • 2019年武術榮譽——雷州市福武堂國術館
    福武堂國術館依據少兒身心發展需要,制定專業武術課程,專注讓孩子學會修身自衛,知禮育心,團隊協作,領袖能力等綜合能力。福武堂國術館館長鄭萬福雷州開放大學太極隊參加湛江武術大賽,獲2金12銀2銅好的成績!福武堂國術館設有武術套路、散打、太極拳於一體的綜合性武術傳統文化教育機構,深受家長們的喜愛。
  • 青島國術館誕生之路
    青島市國術館三十八練習所教員及學員(1935年6月9日)自宋元以後,道教全真派在嶗山迅速發展,道家武術對嶗山周邊影響巨大。當時著名的道教宗師和武術大師張三丰、丘處機等人都曾在嶗山傳道習武,教授嶗山道士和山民拳法和劍法,加之當時設防的官兵也義務為當地漁民傳授武術,習武之風得以興盛。
  • 【沂蒙武林春秋】之一:沂州國術館
    8月經籌備成立臨沂國術館,名為「沂州國術館」,設有成人班、兒童班及館外研究生班,教授少林拳和太極拳,在臨沂所轄的8個區下設分館16處,並調小學體育老師到館分期輪訓。範築先正館長由縣長範築先兼任,副館長由教育館長王毓洙兼任,國術館地址選在蘭山路天主教堂附近。
  • 北京這四所重點高中,地點位於海澱區,師資力量雄厚!
    北京這四所重點高中,地點位於海澱區,師資力量雄厚!一,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是一所由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管的全日制公辦完全中學,是北京市首批重點中學、首批北京市示範性高中。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師資力量雄厚,教學經驗豐富,學校環境宜人,辦學規模龐大,據相關資料顯示,2016年截止,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教職工有280多人。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有全國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示範校、北京市文明禮儀示範學校、科技教育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 百年傳承的臺兒莊古城國術館 —崑崙派武學在臺兒莊的傳播與發展!
    為雪侵略者強加於我「東亞病夫」之恥辱,孫中山先生向全民族發出了「尚武、強國強種」的號召,1928年春國民黨中央人民政府決定:「中央及地方各級各地成立國術館,普及傳統國術,增強國民體質,提振民族士氣,抗擊侵略者」。
  • 山東省國術館與簡化太極拳
    1931年以全優成績畢業於山東省國術館。精少林拳、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武當劍以及散打、摔跤、拳擊、短兵、推手等武技。1932年任山東省國術館教師。1936年任山東省陵縣國術館館長,曾獲山東省國術比賽甲等獎、縣國術館長培訓考核第一名。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國術館武士隊。1955年調國家體委武術研究室,從事武術研究和整理工作。
  • 臨沂市沂州國術館
    臨沂市沂州國術館是在抗日民族英雄範築先
  • 肥城德武國術館
    為了使出山拳更加發揚光大,2016年徐慶國創辦了「德武國術館肥城市出山拳徐家槍硬氣功武術推廣中心」,並且在市民政局登記註冊,義務傳授出山拳。2012年徐慶國參加中央7軍事農業頻道邀請參加了《中華達人》山東電視臺播放,2013年被山東齊魯電視臺聘請參加《好運連連到》《我是達人》現場直播。
  • 泉州晉江市這四所重點高中,師資力量雄厚,教學經驗豐富!
    泉州晉江市這四所重點高中,師資力量雄厚,教學經驗豐富!一,晉江市第一中學晉江市第一中學坐落於著名僑鄉晉江市區石鼓山,創辦於1952年,是福建省文明學校、文明單位,榮獲共青團中央等單位授予的「社會實踐先進單位」稱號。晉江市第一中學的師資力量雄厚,教學經驗豐富,據相關資料顯示,晉江市第一中學的教學吧有60多個,在校學生3000多人,辦學規模不斷擴大。
  • 青島武林那些事(七) 楊明齋,青島國術館實力派人物
    1929年青島國術館建立任國術館編輯科長,一生獻身武術事業。一、    將孫臏拳帶至青島1923年王子平、韓愧生、楊明齋、常秉毅(字澗齋)等人在山東省軍士武術教習所解散後先後來到青島。1930年楊明齋在青島國術館專職教材編輯工作後,親自課徒機會漸少,但在青島十幾年仍教授出不少孫臏拳弟子,如劉慎思、譚會朋、高作霖、王茂禎、劉文炳、祝正森、杜玉嵐、張文德、徐子良、欒秀雲等一批武術名人。1929年楊明齋曾編寫過「孫臏拳三百六十手」,原本打算與高風嶺所編著的「金剛十八勢」在國術館成立後印刷出版,無奈國術館初建,經費緊張而未能如願出刊。
  • 武術圈裡的「金牌武館」:江南國術館
    在國內的武術產業圈裡,江南國術館的名字無人不知。江南國術館坐落於台州市椒江區,於2006年在總教練李寧的手中創辦。十五年來,在李寧的嚴格管理和悉心教導下,江南國術館的學員奪得冠軍、金牌無數,大到世界武術大賽的項目冠軍,小到市級武術大賽的金牌,從個人冠軍到團體冠軍,從單項項目金牌到混合金牌,因此,江南國術館被譽為武術產業圈裡的「金牌武館」。曾經在2016年浙江省武術大賽中,李寧帶領江南國術館的學員一天之內奪得了20塊金牌,所有參賽隊員均拿到金牌。強勁的勢頭,引起了現場評委和媒體的關注。
  • 三明清流縣這三所重點高中,師資力量雄厚,教學經驗豐富!
    三明清流縣這三所重點高中,師資力量雄厚,教學經驗豐富!一,清流一中清流一中是一所省重點中學,二級達標學校,坐落在三面環水一面依山有著「山區明珠」之稱的清流縣城。它創辦於1928年,原名是「清流鄉村師資養成所」。清流一中的師資力量雄厚,教學經驗豐富,辦學規模不斷擴大。
  • 強大的師資力量——長頸鹿英語師資與孩子共成長共前行
    此外,長頸鹿英語還提供教師終身的學習渠道,擁有完整的幼少兒英語教師培訓、輔導、考核系統。長頸鹿英語的教材是專門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少兒由團隊獨立開發的,而長頸鹿英語的師資更是經過嚴格篩選,擁有完善的師資培訓和職業發展體系。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師資力量怎麼樣
    而要證明一所高校的實力,師資則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師可以看作是一所大學的靈魂,因為有了它,這所學校才更加熠熠生輝,可以說教師的學術水平是衡量一所高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指標。近來有一所特色鮮明,底蘊深厚的高校,引起了小編的注意。
  • 直隸國術館 保定快跤傳承的希望
    全功功夫網訊 2015年8月1日上午九點,在保定清苑縣南溝頭村的直隸國術館舉行「直隸國術館2015年赴京參加武交會獲獎的頒獎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