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生涯
1882年,7月21日(清光緒八年七月廿一日)生於河北省鹽山縣(今屬黃驊市)留老人莊一個農民家庭,父親是村正。張之江八歲隨祖父習武讀書,自青年時起即喜愛武術,十八歲時應童子試,補諸生。
1903年,清政府組建新軍,施行徵兵制,留老人莊應徵青年寥寥,其父為該村村正,不得已送張之江應徵入伍,從北洋常備軍,被選入常備軍學兵營學習騎兵,因識文墨,升遷較快。1907年5月徐世昌任東三省總督,邀張之江任新建北洋第一混成協騎兵營哨官。1910年春,張之江與馮玉祥發起組織武學研究會,在軍中接觸了一些反滿志士,閱讀了揭露滿清殘酷統治、主張維新的書籍,逐漸萌發反清革命思想。9月張之江所在第一混成協與另外兩個團合編為北洋陸軍第二十鎮,他任第四十協第八十標騎兵營排長。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12月張之江參加灤州起義,被任命為騎兵司令,率一排駐守金山嘴,後赴滬向陳其美請援。1912年1月灤州起義不幸失敗後,馮玉祥被解職回原籍,王金銘等同志被殺害,張之江隻身逃離第二十鎮,同年被任命為晉北東路司令部第二等參謀,一度兼代東路司令官。3月馮玉祥重新任左路備補軍(統領為陸建章)第二營營長,張之江入北京將校研究所學習。
五虎之首
1914年11月回馮玉祥部供職,任第十六混成旅(旅長馮玉祥)教官、參謀。 1915年,5月隨馮玉祥入川,8月任四川將軍公署高級參議。12月袁世凱稱帝,護國軍興起。1916年1月護國軍入川,張之江隨馮玉祥與劉雲峰部作戰。3月25日授為陸軍騎兵中校並加陸軍騎兵上校銜,30日授為陸軍騎兵上校並加陸軍少將銜,張之江與蔣鴻遇一起秘密見劉雲峰,又單獨往見護國軍總司令蔡鍔,多方奔走磋商,接洽停戰。5月22日促成四川將軍陳宧反袁,宣布四川獨立,第十六混成旅改為「護國軍第五師」,將當地遊擊部隊與收編的川軍合編成第三團,任命張之江為團長,率部打敗北洋軍的反攻。6月6日袁世凱死,7月後部隊回駐廊坊。1917年1月馮玉祥被迫去職,張之江任第十六混成旅騎兵營營長,駐防京畿。7月張勳復闢,馮玉祥下天台山討伐,張之江率騎兵營在廊坊一帶擊潰了張勳的辮子兵。1918年6月,第十六混成旅駐防湖南常德,張之江任第十六混成旅第二團團長,負責城防治安,日本士兵入城時拒不接受崗哨檢查,釀成流血事件,張之江命令堅決打擊日兵囂張氣焰,維護了國家尊嚴。7月29日晉授為陸軍少將。9月任第十六混成旅第二團團長。
張之江(中)
1920年,7月6日,馮軍北返,駐軍河南信陽,未參與直皖大戰。1921年6月隨馮玉祥入陝西討伐陳樹藩。8月5日第十六混成旅擴編為陸軍第十一師,馮玉祥任師長,張之江任第二十二旅旅長。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張之江率部隨馮玉祥進軍河南趙倜。5月5日趙軍偷襲鄭州,張之江部軍力單薄,仍奮力應戰,在增援部隊的配合下擊潰趙部,驅逐了盤踞河南省多年的軍閥趙倜。10月任第七混成旅(由河南新募五團新兵中抽撥兩團組編)旅長,馮玉祥開辦中高級軍官訓練班,張之江任監察官,並講授戰術課程。11月20日授為陸軍中將,率部移防通州。1923年10月4日任第七混成旅旅長。11月27日,北洋曹錕政府授張之江為將軍府「洸威將軍」。
代總司令
1924年,9月15日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17日張之江任直軍討賊軍第三軍(總司令馮玉祥)第一路司令,21日馮玉祥部陸續自北京向熱河開拔,以第七混成旅長張之江部為先遣隊。10月19日,馮玉祥決心發動北京政變,下達了全軍班師回京的命令,10月23日馮玉祥發動「首都革命」,25日張之江等參加了「北苑會議」,受命率部赴楊村,迎戰吳佩孚直系沿京津鐵路的反撲。11月2日張之江旅與胡景翼軍敗吳佩孚軍於楊村,俘其旅長潘鴻鈞,將吳部擊潰。12月2日,汪兆銘、孫科、吳敬恆、徐謙等晤國民軍將領李鳴鐘、張之江、劉驥。12月8日署理察哈爾都統,兼國民軍騎兵第一旅旅長。12月15日第四混成旅三個營在張家口譁變,劫掠全市,16日張之江率軍前往張家口鎮服,誘殺了變兵三百餘人,內有團營長軍官多人。
1925年,春任國民軍第五師師長,在察哈爾積極進行經濟建設,整頓財政稅收,清除積弊,修築馬路,修建電話電報線,提倡畜牧,移民墾荒。5月1日加陸軍上將銜。12月8日馮玉祥、李景林兩軍戰爭開始,馮以張之江任北路總指揮,猛攻楊村(馮軍南路總指揮鄧寶珊攻馬廠,李軍北路為馬瑞雲,南路為李爽愷),12日在北倉失利,20日馮玉祥調李鳴鐘、宋哲元部增援,張之江仍回察哈爾都統任內,24日李景林被李鳴鐘、宋哲元、鄧寶珊等擊敗。他在楊村,每日都要祈禱上帝,讓戰事早日獲勝。後來李景林失敗,由天津撤至馬廠一帶,張之江又禱告感謝上帝的庇佑。
12月27日馮玉祥任命張之江代西北邊防督辦,30日奉馮玉祥命槍殺了徐樹錚。 1926年,1月1日馮玉祥通電辭職,4日馮玉祥再電段祺瑞辭職,以職權交張之江,並以張之江任察哈爾司令,10日段祺瑞準馮玉祥辭職,張之江署理西北邊防督辦。1月27日,張之江、李鳴鐘、鹿鍾麟、宋哲元、劉鬱芬(以上五人即是西北軍五虎)等通電否認國民軍「赤化」,也未能阻止吳佩孚和張作霖的聯合進攻。2月6日,國民軍第一軍將領張之江等通電討吳佩孚,接濟國民軍的蘇聯軍艦「奧利格」在大沽口為奉天軍艦所阻,折返海參崴。2月7日魏益三歸國民軍,所部由灤州移駐保定。2月12日大沽國民軍炮擊日本驅逐艦。3月6日奉軍代表到北京與國民軍商和議,張之江、李鳴鐘贊同,鹿鍾麟反對,11日奉軍張學良在昌黎下令對國民軍總攻擊,15日張之江電張作霖商和平,20日接濟國民軍的蘇聯軍艦在大沽為奉軍截留,國民一軍將領張之江、李鳴鐘等通電贊成王士珍之和平主張,罷戰退回原防,21日京奉津浦兩路國民一軍下總退卻令,向北京附近集中,22日張作霖電覆張之江,如交還直隸、熱河即可言和。3月25日國民軍將領一致擁護張之江,張不得已勉強主持國民軍大計,28日張之江通電繼馮玉祥統率國民軍第一軍,代理國民軍總司令、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如對方進攻,決一戰,張之江主張放棄北京,鹿鍾麟不允,但均願與吳佩孚言和,先由張廷諤向吳疏通,並派興和道尹丁春膏往湖北說吳合力討奉,31日國民一軍向吳乞和,派師長門致中赴保定與田維勤接洽,4月5日吳佩孚電覆張之江,令先將國民軍交閻錫山接收為和平先決條件,張之江率部抵抗直奉聯軍,牽制吳佩孚,策應南方北伐軍。4月7日直魯聯軍對北京國民軍施總攻擊,9日鹿鍾麟發動政變趕走段祺瑞,10日國民軍與直魯聯軍激戰於北京東南,11日吳佩孚對北京政變不表示諒解,命鹿鍾麟、張之江下野交出部隊,12日奉軍及直魯軍向京東、京南猛烈攻擊,15日國民軍撤出北京,在南口一線布防迎敵。
5月6日,國民軍改編為七個軍(鹿鍾麟、宋哲元、李鳴鐘、劉鬱芬、鄭金聲、門致中、石友三),張之江任總司令,8日成立政治討論會(西北設最高政治委員會),張之江任會長,鹿鍾麟、張秋白副之,並竭力維持西北銀行鈔票,凝神備戰,對南口多倫主守,16日始對晉北大同主攻,17日國民軍將領宣言開發西北。5月31日吳佩孚抵保定,6月3日吳決對國民軍三路進攻,東路田維勤,中路王為蔚,西路魏益三,奉魯軍分攻多倫、南口。6月18日張垣會議結果,將南口、晉北、多倫三方軍隊略事改編,由張之江正式任命鄭金聲為東路總司令,擔任南口防務;鹿鍾麟為西路總司令,擔任晉北方面;宋哲元為北路總司令,擔任多倫方面,以扺御直魯聯各軍,張之江指揮國民軍十五萬人在東起內蒙古多倫,西到晉北的千裡戰線,抵抗奉直晉三系軍閥的聯合進攻,與北洋軍隊激戰於南口。張將軍集合幹部學校和督辦公署衛隊親自禱告:主啊,張作霖、吳佩孚發動內戰,妄想武力統一中國。他們好象一隻船在大風浪中,迷失方向,願我主賜給他們智慧,讓他們回頭登岸……
7月5日,因吳佩孚久攻不下,改由奉魯軍對南口總攻擊,18日張宗昌、張學良、吳佩孚懸賞攻南口難兒谷,21日田維勤部二次叛變兩團(均舊國民二軍),攻擊懷來之戰事停頓。8月1日奉魯軍及吳佩孚軍對南口、懷來總攻擊,張學良親自督戰攻南口正面並以重炮轟擊,7日國民軍各路與奉魯軍激戰於南口昌平,11日南口國民軍因奉軍(鄒作華部)炮兵猛烈之轟擊,損失頗重,同時復受多倫湯玉麟、戢翼翹,懷來田維勤之威脅,漸不能支持,14日多倫失守後,張之江和鹿鍾麟決定國民軍撤退到西北,15日張之江下令撤退,國民軍劉汝明師向西北撤退,旅長王書箴被俘,奉軍即佔南口,此戰國民軍死傷一萬餘人,奉魯軍二萬餘人。8月17日奉軍高維嶽、戢翼翹等佔領張家口,張之江、鹿鍾麟退向綏遠,國民軍高級將領各有主張,不相協調,韓復榘、石友三投閻錫山,蔣鴻遇拒絕西撤,張之江困難重重,難以指揮。9月11日張之江赴庫倫,鹿鍾麟與宋哲元、鄭金聲等,尚擁國民第一、二、三軍餘部約三萬,守包頭。9月14日馮玉祥回國,16日在五原誓師參加北伐,張之江任國民聯軍第一軍軍長,兼西北邊防督辦。
退居二線1927年,6月初隨國民聯軍進入河南,28日受聘為豫陝甘考核院院長。7月6日特任國民政府委員、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27日就任。8月1日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北路軍總司令,12日奉馮玉祥命由鄭州南下赴武漢,聯絡靳雲鶚、魏益三兩部。9月17日再次被推舉為軍事委員會委員。11月17日張之江、方聲濤到漢晤李宗仁、程潛後,20日晚同輪赴南京,21日抵達,請國民政府速派軍北伐援第二集團軍。12月8日回鄭州,9日特任南京國民政府委員,12月26日馮又派張之江到上海,受馮玉祥之命為國民軍全權代表駐南京首席聯絡官,代表馮出席國民黨四屆四中全會,張之江積勞成疾,乃離開西北軍,在南京養病。
1928年,2月7日又被指定為軍事委員會委員。3月24日南京中央國術研究館成立,張之江擔任館長,他不計前嫌,三請精通武當劍和內家拳術的李景林任副館長,建館之初設有少林門和武當門,以王子平和高振東為門長。3月27日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高級參謀團主任,29日任東北特別委員會委員。3月30日中央常委會決議,通過錢大鈞等為江蘇省黨部指導員。6月國術研究館正式易名為中央國術館,它是中華民國時期主管國術的中央行政機構之一。7月24日國府會議決任蔣中正、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李濟深、何應欽、張之江、李烈鈞、陳紹寬為禁菸委員,張之江為主席,曾再三懇辭,未獲允準,對毒品採取禁運、禁販、禁吸的措施。9月,國術館電請市政府羅致技擊人才,舉行登記,以免向隅。9月17日國府紀念周張之江報告各國相互間之關係,及其外交軍事政治之近狀,主張中國外交應注重策略,不應誤解信義,以期達到廢除不等條約之目的。10月12日向中央提出辭禁菸委員會職。10月13日,第二集團軍各要人在雞鳴寺舉行國民軍北平革命四周紀念,由張之江主席,演述北平革命經過及其效果、價值,頗為詳盡。11月27日行政會議明令派張之江赴魯、豫、秦、隴,視察禁菸。
1928年11月21日深夜,上海市警察局保安隊在上海大達碼頭拿獲大批煙土,這宗大買賣由軍方包運,後台老板是財政部長宋子文,上海市長張定璠親自幹預,警方查拿武裝運煙反被擄劫的消息見諸報端,26日張之江請國府派員調查嚴辦上海煙土案,27日蔣中正請令催禁菸主席張之江來滬查辦運土案,29日國府派禁菸委員會主席張之江、司法行政部長魏道明、司法行政部刑事司長王淮琛等往查,30日張之江、魏道明、王淮琛到上海查辦,但蔣介石蓄意包庇,12月3日令上海公安局長戴石浮停職,張定璠致電中央請連帶停職,以明責任,未獲準。12月8日張之江、魏道明將調查滬煙案詳情,及訊問江安輪役分別整理,並附加意見書呈國府核辦,「滬土案」草草了結,張之江態度消極,謝絕一切來賓,上第二次辭呈,18日行政會議,張之江因病辭禁菸委員會主席(決議)慰留,21日國府明令慰留張之江。
1929年,1月7日張之江偕眷回原籍,24日特派首都建設委員會委員,張之江返京南後,未銷假,復呈行政院辭禁菸會長職,2月2日行政院指令慰留。5月15日西北軍反蔣,張之江並未參與,6月25日張之江攜眷赴南京,銷假視事。8月1日出席編遣實施會議。1930年1月任江西清鄉督辦,併兼任江蘇省民團訓練所所長。4月爆發中原大戰,張之江採取迴避態度,並未參戰。9月18日張學良通電入關,馮玉祥的西北軍土崩瓦解,30日張之江、馬福祥自南京赴柳河,謁蔣介石,商西北軍問題。11月3日國民政府特任張之江為軍事委員會江蘇綏靖督辦公署督辦,所部第二十五路軍梁冠英部,下轄第三十三師等,對西北軍殘部予以安撫。1931年5月初任國民會議軍隊特別黨部代表,20日通電反對陳濟棠反蔣行動。1932年6月25日特任軍事參議院上將參議。1933年5月,他又創辦了「國術體育傳習所」,自任所長。1934年「國術體育傳習所」改為「國立國術體育專科學校」,張之江任校長。1935年放派往歐美各國考察體育,曾率南洋旅行團去南洋各國宣傳發揚國術的活動,對武術的宣傳卓有成效。
1936年,1月22日,國民政府敘任張之江為陸軍中將。7月9日給予國民革命軍誓師十周年紀念勳章。8月張之江率領中央國術館派隊員參加柏林奧運會,進行武術表演,使西方第一次見到中國武術,武術表演轟動了世界體壇,張之江為此獲得了該屆奧運會以「五環」為標誌的紀念章,並被譽為「中國國術開始走向國際體壇的第一人」。9月26日特加陸軍上將銜。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國術館和國術體育專科學校從南京遷出,經長沙、桂林、昆明遷到重慶。1938年1月,張之江應李宗仁邀請任第五戰區高級顧問,輔助李宗仁便於指揮西北系各將領,3月參與指揮了臺兒莊戰役。1940年7月入陸軍大學將官班第五期受訓。1941年3月任第二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他在會上大談國術,被引為笑柄,輿論界批評他為「時代的落伍者」。1942年7月從陸軍大學特別班畢業,仍任軍事參議院參議。1945年5月19日當選為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10月10日授予抗戰勝利勳章,抗戰勝利後國術體育專科學校遷天津;11月,行政院政務處長徐道鄰曾控告馮玉祥、張之江於民國十四年十二月三十日殺害其父樹錚,不了了之。
1946年,7月31日,張之江晉任陸軍上將並退為備役。11月選任制憲國民大會代表,此時徐樹錚之子徐道鄰控告張之江「唆使殺人」,張遍登啟事,聲明當時事與己無關,法政部門以「時效已過」免於起訴。1948年4月參加國民大會,5月任立法院立法委員。
1954年,12月,張之江任政協全國委員會特邀委員,參加了第二屆全國政協會議,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1955年2月11日,毛澤東主席曾致信張之江,對他的愛國熱忱表示敬意。1956年2月,張之江在全國政協二屆二次會議上發言,對發展中國武術提出自己的見解。同年秋,國家體委在北京舉行全國武術表演,張之江應聘為總裁判長。
1969年,5月12日,張之江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終年八十五歲。